鮑丘水從塞外來,南過漁陽縣東,鮑丘水出御夷北塞中,南流逕九莊嶺東,俗謂之大榆河。
鮑丘水,古鮑丘水上遊即今潮河,下遊略與今白河平行南流,折東南循今薊運河下遊入海。北魏時上遊在今通州區附近注入白河,至今武清縣境又別流東出[1]。
又南逕鎮東南九十裡西密雲戍西,又南,左合道人溪水,水出北川,南流逕孔山西,又歷密雲戍東,左合孟廣水,水出下,甚層峻,峨峨冠眾山之表。其水西逕孔山南,上有洞穴開明,故土俗以孔山流稱。水又西南至密雲戍東,西注道人水,亂流西南逕密雲戍城南,右會大榆河。有東密雲,故是城言西矣。
道人溪水,在今北京市密雲東北。《方輿紀要》卷11密雲縣:道人溪「在縣東北石盤峪[2]。
孔山,今人多認為即豐寧窟窿山;窟窿山位於縣境中部,在縣城大閣西32千米處,與窟窿山村隔河相望。該山屬燕山山脈,形成於侏羅紀,由粗粒花崗巖組成。由於長期剝蝕,在1550米的片狀山峰上,形成2個透體洞。東側洞高6米,寬4米;西側洞高5米,寬2米,故名「窟窿山」[3]。
御夷鎮,北魏太和中為防禦柔然而置的軍鎮。在今河北省赤城縣。與沃野、懷朔等六鎮同為北魏軍事重鎮[4]。多年前成一農以實地勘察結合相關文獻確定了《水經.沽河注》幾個與御夷鎮有關的地理標誌,即「沽河」、「大谷水」、「獨固門」、「獨石」的位置……在赤城縣貓峪堡西南1裡處找到一座古城的遺蹟,其地理環境與《水經注》的記載完全吻合,斷定它即是北魏的御夷鎮。成一農在實地踏勘中在城內西南角發現的大量瓦片、陶片,多為遼金元時代遺物。且測量的該城址規模相當大,東西長約417米,南北長約420米[5]。不過考慮到此城規模與北魏其他六鎮相比還是小了很多,且出土多為遼金時遺物,故筆者對此一直存疑。(備註:筆者2018年9月初與成一農先生就此城的相關疑問:規模及出土物的問題等進行了溝通,成先生電話裡稱此城的實際規模比他在文中描述的應該更大,20多年前他在現場還發現了一些繩紋陶片等遺物[6]。)
密雲戍城,按注文「又南逕(御夷)鎮東南九十裡西密雲戍西」結合文普資料,作方位及距離校驗,疑與今豐寧土城鎮土城城址有關。(備註:土城城址 【土城鎮土城村北·戰國一漢·縣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調查發現。東、西、南三面城牆已毀,僅存北牆,系夯土築成,殘長約145米,殘高2.5米。採集遺物有鐵釜、鐵钁、夾砂紅褐陶繩紋釜和泥質灰陶繩紋或素麵罐、甕、板瓦、筒瓦等殘片[7]。)
大榆河又東南流,白楊泉水注之,北發白楊溪望離,右注大榆河。又東南,龍芻溪水自坎注之,大榆河又東南出峽,逕安州舊漁陽郡之滑鹽縣南,左合縣之北溪水,水出縣北廣長塹南。太和中,掘此以防北狄。其水南流逕滑鹽縣故城東,王莽更名匡德也,漢明帝改曰鹽田,右承治,世謂之斛鹽城,西北去御夷鎮二百裡;南注鮑丘水。
滑鹽縣故城,按注文所述方位疑與今灤平陳營戰國遺址有關。(陳營遺址位於灤平巴克什營鎮陳營村西·戰國;1990年調查發現。面積約2萬平方米。採集遺物有夾砂紅褐陶繩紋釜和泥質灰陶繩紋罐、盆及東面豆等殘片。河北文物局,2013)此外關於滑鹽縣所轄境域,據王仲犖先生考證:漢滑鹽縣治,雖在潮河流域,而其轄境甚廣,北及內蒙古多倫縣境。歐陽修謂「漢城炭山在灤河上源,西有鹽泊之利」,皆漢滑鹽縣境也[8]。潮河流域雖然無產鹽之地,但在「滑鹽」縣所轄的灤河源頭以西今河北沽源境內有多處鹽湖如:公雞淖爾、九連城淖爾等,蓋「滑鹽」之名因此而得。
又南逕傂奚縣故城東,王莽更之曰敦德也。鮑丘水又西南逕獷平縣故城東,王莽之所謂平獷也。又南合三城水,水出臼裡山,西逕三城,謂之三城水。
又逕香陘山,山上悉生藳本香,世故名焉。又西逕石窟南,窟內寬廣,行者依焉;窟內有水,淵而不流,棲薄者取給焉。
又西北逕伏凌山南與石門水合,水出伏凌山,山高峻,巖鄣寒深,陰崖積雪,凝冰夏結,事同《離騷》峨峨之詠,故世人因以名山也。一水西南流注之,是水有桑谷之名,蓋沿出桑溪故也。
傂(厗)奚縣故城,厗(tí)是玉的一種;奚,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長期居住於燕山南北和軍都山左右。從名稱看,厗奚縣在漢代可能為奚族人集中活動的地區。由於文獻中關於厗奚故城位置的記載不止一處,故今人對厗奚之所在亦多有異議。此處傂奚縣故城,按上述注文所述當位於獷平縣故城(約今密雲東北石匣一帶)上遊;結合相關文普資料等綜合考量今高嶺鎮田莊遺址恰當其位。(備註:田莊遺址位於高嶺鎮田莊村南300米;位於黃土臺地上,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80米。20世紀70年代發現房址、灶坑、木炭。出土有繩紋磚、席紋磚、灰陶盆、陶罐等[9]。)而張振松、靳寶等學者實地踏勘[10]認為田莊遺址面積較小遺存甚少且主要是先秦與漢代早期遺物。故此處出現的傂奚縣故城遺址尹鈞科先生亦認為應該是早期的西漢時期的厗( tí )奚縣故城。(備註:據《北京歷史地圖集》:古北口在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時,河西已經有「厗奚縣」,東漢永和五年(140年)時,叫「傂奚」,三國魏景元三年(260年)時,叫傂奚城,西晉建興四年(316年)時,叫傂奚……這個城東西500米,近正方形,北面在山上,南面在山下的衝積層上。城為巖石,石灰和三合土築成,厚約兩丈,高約三丈多。如今北山上此城所經過的地方,還可看出跡象和尋到極少的拆城以後的石灰渣[11]。)而《中國歷史地圖集》所示兩漢傂奚縣故城則均位于田莊遺址一帶,很可能是依據上述酈注所做的判斷而忽略了後文泃河流域出現的另一處因西漢末年新莽篡漢中央集權削弱遊牧民族乘勢侵邊而導致治所被迫內遷的提轄莊東漢傂奚縣故城。因此南、北兩個厗奚城的說法基本為學界所認可。
故此處出現的早期傂奚縣故城(西漢厗奚縣故城)應與後文泃水流域所涉的後期傂奚縣故城(提轄莊東漢傂奚縣故城)嚴格區別開來。(「泃水又東南逕平谷縣故城,東南與洳河會,水出北山,山在傂奚縣故城東南……」)
三城,按注文結合文物地圖推析疑與今高各莊東漢遺址有淵源。(備註:高各莊遺址位於東邵渠鎮高各莊村北400米·東漢;面積南北長約800米,東西寬約500米,1976年發現。在距地表0.5米以下有l米多厚文化層堆積,出土有漢代繩紋磚、灰陶罐、盤等。同時發現灶址、牆基等遺蹟,在遺址中部發現兩口水井和漢五銖錢幣[12]。)
三城水,張振松等認為「三城水」之名今不見,但酈氏講到這條水的發源地和詳細走向,其中最明確的一點,是流經「伏凌山南」( 備註:伏凌山即今霧靈山)弄清了這個問題便比較簡單了,只要找到由霧靈山南流過而西注潮河的河流,也就基本確定了獷平的位置……今霧靈山山前由東向西的河流沒有像《水經注》中所記的那樣長,但山南確實有一條河由東而西進入密雲境內,這便是黃巖河,此河有南北兩支,均源於霧靈山南,兩水合併後人密雲境內,稱清水河,清水河西北流注入原潮河故道(今密雲水庫東側)。其與潮河匯流處恰在石匣之南-北去石匣不過三、四公裡,所以,黃巖河與清水河便應是酈氏所說的「三城水」[13]。
伏凌山,即今河北興隆縣西北霧靈山;霧靈山為燕山山脈主峰,號稱「京東第一高峰」。霧靈山原名「伏凌山」「孟廣硎山」「五龍山」,到明代時因大乘天真圓頓教第三代祖天真古佛將此山作為「求道靈山」,加之此山常年有雲霧繚繞其上,並有仙草靈芝生長而稱為「霧靈山」[14]。霧靈山歪桃峰為燕山山脈主峰,海拔2118米,被譽為「京東第一峰」。其山生態優媒,生物豐富,被譽為「華北物種基因庫」、「京東綠色明珠」等。清王朝曾以霧靈山為清東陵之風水屏障霧靈山,在清代霧靈山被稱為「五龍山」,為清東陵的「後龍風水禁地」,而東陵葬有順治、康熙、乾隆、鹹豐、同治五位皇帝[15]。故以「五龍山」命名抑或與東陵五位皇帝有關,然未所詳焉。
霧靈山(圖片摘自網絡)
源出伏凌山(霧靈山)並流經其南而右注鮑丘水的三城水,非今清水河莫屬。臼裡山、三城、香陘山、石窟等俱在今河北興隆縣境,而會納的石門水即今黃巖河。
獷(guǎng)平縣故城,學界多等認為即今密雲縣東北石匣城。
香陘山,按《畿輔通志.卷十七》:密雲縣東北百餘裡,產藳本香故名。
藁本,按李時珍《本草綱目》:「古人香料用之,呼為藁本香[16]」。又名香藁本、藁茇,鬼卿,地新,山苣,為傘形科藁本屬的植物,為我國的特有植物。此處香陘山所產藁本當為北藁本,其氣特異而芳香,味苦辛。故注云香陘山亦因此而名也。
《水經》雲:三城水又經香陘山,山上悉生藁本,香世,故名焉。《御覽》引立之案:香陘之急言為藁,蓋此出藁本,故名也,猶零陵都梁陽起山之例耳立[17]。
香陘山、石窟,香陘山、石窟等俱在今河北興隆縣境[18]。
又西南逕獷平城東南,而右注鮑丘水。鮑丘水又東南逕漁陽縣故城南,漁陽郡治也。秦始皇二十二年置,王莽更名通潞,縣曰得漁。鮑丘水又西南流,公孫瓚既害劉虞,烏丸思劉氏之德,迎其子和,合眾十萬,破瓚於是水之上,斬首一萬。鮑丘水又西南歷狐奴城東,又西南流注於沽河,亂流而南。
漁陽郡故城即今懷柔北房鎮梨園莊村東城子地[24]。秦漢時漁陽郡治所在此,《史記陳涉世家》中「發閭左謫戍漁陽」即此地。(2008,北京文物局)
狐奴縣故城, 今順義區北小營鎮北府村南狐奴山前,遺址面積接近50萬平米。城址已毀。(北京文物局,2008)
[1]《中國歷史大辭典·下卷》
[2]《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下 8畫以上》
[3]《豐寧滿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豐寧滿族自治縣概況》修訂本編寫組編,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概況,民族出版社,2009.06,第6頁
[4]《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下》
[5]成一農:《太和年間北魏御夷鎮初探》,《北大史學》,1998-12-31
[6]詳拙作《水經.沽河注》裡的北京
[7]河北文物局,2013
[8]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北魏延昌地形志北邊州鎮考證》。
[9]《北京文物地圖集》(2008版),第386頁
[10]張振松、靳寶等學者實地踏勘後認為:提轄莊遺址漢代遺存多而分布廣,從器物看,多為漢代中、後期遺存,而田莊遺址面積太小,遺存甚少,且主要是先秦與漢代早期遺物,故他們認為北、南兩處遺址可能有一種先後遷移或承襲的關係。(摘自:周正義主編,北京地區漢代城址調查與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06,第172頁))
[11]白天著. 古北口攬勝[M]. 1993
[12]《北京文物地圖集》(2008版),第386頁
[13]周正義主編. 北京地區漢代城址調查與研究[M]. 2009
[14]李宏,劉建中,王學東等編著,自然地理實習指導霧靈山土壤-植物地理,中國環境出版社,2015.05,第78頁
[15]《走遍中國》編輯部編著,走遍中國河北天津第2版,中國旅遊出版社,2012.08,第214頁
[16](明)李時珍著,崇文國學經典普及文庫本草綱目,崇文書局,2015.08,第55頁
[17](日本)森立之撰 吉文輝 宋立人 張敏 李婷點校,本草經考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08月第1版,第341頁
[18]北京市密雲縣地名志編輯委員會,北京市密雲縣地名志,北京出版社,1992.10,第4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