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蕾期是棉花種植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直接影響著棉花的產量。因此,根據棉花蕾期的生育特點,採取相應的管理技術,對促進棉株早結鈴、多結鈴、結大鈴有著重要的意義。那麼,棉花蕾期怎麼管理?
一、 生育特點
棉花蕾期是指現蕾至開花這一段時間,一般一熟棉田從6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
此期棉株生長最快,是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並進時期。但仍然是營養生長佔優勢,以擴大營養體為主。
蕾期氮素供應過多,使營養生長過度,常可引起棉株徒長,結果提早封行,田間蔭蔽,通風透光不好,光合作用減弱,蕾鈴營養供應不足,往往造成大量脫落,形成所謂的「高、大、空」。如果此時肥水供應不足,營養生長受到抑制,植株矮小,影響蕾花數量,將導致蕾小蕾少,搭不起豐產架子,且易於早衰。所以,蕾期的生育要求是:協調好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係,在氮素供應充足同時,必須供給磷、鉀肥,以促進生殖生長,控制營養生長。既要滿足棉花發棵、搭豐產架子的需要,又要防止施肥不當,造成棉株徒長。總的要求是在壯苗早發基礎上,實現增蕾穩長。
正常生長棉株,株高平均日增量初蕾期為1-1.5釐米,盛蕾期2釐米左右,約3天現一個果枝,果枝上5-9天出現一個果節。見花時株高達40-55釐米。紅莖比例健壯棉株,現蕾期為60%左右,盛蕾至初花為70%左右。紅莖低於60%則是旺長趨勢,紅莖過高則為弱苗。
蕾期的棉株長相為:株型緊湊,莖稈粗壯,節密,果枝向四周平伸,著生角度較大,節間分布勻稱,葉片大小適中,蕾多、蕾大。如果株型鬆散,莖粗節稀,果枝向上生長,著生角度小,果枝細而果節長,葉片肥大,蕾少、蕾小,屬旺苗。若株型矮小,稈細株瘦,葉小蕾少,屬弱苗。
二、棉花蕾期管理的主攻方向棉花蕾期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以肥水為中心,配合中耕、整枝、化調、揭膜、病蟲防治等措施,合理運用促控技術,使棉花壯而不旺、穩而不衰,在壯苗早發的基礎上發棵穩長。發棵,即搭建豐產架子,提高棉株個體的增產潛力,這是高產的基礎;穩長,是協調好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係,增加光合產物的積累,減少棉蕾脫落,這是高產的保證。
這是棉花蕾期的總體特點,具體表現為:
第一、增長特性
株高的增長包括主莖節數和節間長度的增加;
第二、果枝增加速度加快
這是由於環境溫度的升高引起的,據試驗分析,在溫度25―26℃時每4―5天增加一個果枝,而在29℃時每兩天即可增加一個果枝。
第三,單株葉面積大大增加
由於單株葉片數目的增加和單葉的葉面積增大,使葉面積係數較苗期增加五到十倍。主莖總葉面積逐漸小於果枝總葉面積,由於果枝葉柄及葉片的生長,使植株橫向所佔空間遠遠超過果枝的長度,因此果枝節間及果枝葉的增長對光照的影響逐漸成為主要因素。
三、棉花蕾期的管理技術
棉花蕾期田間管理的主攻方向就是穩長增蕾。
1.中耕培土,促根下扎
棉花現蕾期進行中耕培土,是實現穩長增蕾的關鍵措施。該項措施的優點有很多,例如能剷除雜草,能破除板結,能增加土壤通氣性,能保溼防倒伏。中耕時要根據苗情、天氣、土壤情況等靈活掌握。特別要抓緊在雨後或灌水後進行中耕。對於徒長棉田要進行深中耕,以切斷部分側根,控制棉株生長。但為了防止傷根過重,可採取倒邊深中耕,即先在棉行一邊深中耕,如果隔幾天仍有旺長現象,再在棉行另一側進行深中耕。
2.穩施蕾肥
棉花蕾期施肥的觀念是:既要促進棉株發揮增枝增葉的能力,又要防止因施肥過多而造成徒長。棉花施肥要根據土壤肥力、棉株長勢以及天氣情況等來決定。對於高肥田,此期不宜施氮肥,可畝施腐熟餅肥15―25公斤,以達到「蕾肥花用」的目的。對於中等肥力田塊,可畝施硫酸銨8―10公斤,以增大葉面積。對於土壤肥力低、棉株長勢弱的田塊,要早施、適當多施氮肥,以增大營養面積進而增加現蕾數量。
3.灌水
棉花現蕾以後,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加快,氣溫也逐漸升高,使棉株蒸騰作用加強,因而對土壤水分的要求較苗期增多。蕾期灌水要根據棉株長勢、土壤墒情及天氣而定。蕾期灌水量宜輕,滴水後要及時中耕保墒。黃淮流域棉區灌水要特別注意天氣情況,若短期內有雨,肥沃棉田寧使棉葉中午有短期萎蔫,也不可出現澆後遇雨現象。若棉田實屬乾旱,需要灌水,也要注意控制灌水量,以防止棉株徒長。
4.防治病蟲害
棉花蕾期發生的病蟲害,有的可直接危害棉蕾,導致棉蕾的脫落;有的雖然直接危害的是葉片,但卻間接地影響到棉花的現蕾甚至導致棉蕾脫落,所以要及時防治。棉花蕾期的蟲害主要有:棉蚜、盲椿象、紅蜘蛛等,主要病害是棉花枯萎病,生產上要及早發現,並做到及時有針對性的防治。
圖文編輯:天山植保,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