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原型理論的內涵
原型一詞並非榮格的創造,早在猶太人斐洛談到人身上的「上帝形象」時便已經出現。榮格之前也有一些哲學家也使用過這一術語,如柏拉圖認為原型是形式,他認為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個非物質的觀念世界。例如世間有許多類別的事物,當判斷他是否為美時,心中必然已經有了一個美的原型,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來源於觀念世界中存在的那個絕對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無法與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過是在後者的一種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萬萬,而美的原型或觀念卻只有一個。
榮格用原型來表示集體無意識的內容。他認為,只有當可以意識到的心理內容確實存在時,人們才具備了認識心理存在的條件。因此,只有當我們能夠展示其內容時,才能夠對其進行探討。個人無意識的內容主要由「帶感情色彩的情節」所組成,它們構成心理生活中個人的一面,而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則是所謂的原型。他還認為,我們在無意識中發現了那些不是個人後天獲得而是經由遺傳具有的性質,一些先天固有的知覺形式,也就是知覺與頓悟的原型。它們是一切心理過程的必不可少的先天要素。正如一個人的本能迫使他進入一種特定的存在模式一樣,原型也迫使知覺與頓悟進入某些特定的人類範式。和本能一樣,原型構成了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內容之大成的榮格原理理論,一般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各種誤解。榮格為了說明無意識的構造,假定了其中心存在著原型,他時而將其說成為「由腦的構造而傳達的精神內容」,時而又將其比喻為「由黑暗時代積累下來的所有人類經驗的沉澱物」。他的理論給人一種「無意識似乎是由遺傳而來,或者似乎有一種傳達它的特殊的腦組織」的印象,由於這一切無法得到證實,因而否定榮格的人甚多。
箱庭時溝通意識和無意識的一座橋梁。箱庭療法的目標之一就是使來訪者的無意識原型意識化,實現個體與其心靈的「對話」。在意識佔支配地位的情況下,人是不可能了解自己無意識中的原型心象的,而這些原型心象與意識、與現實的矛盾衝突恰恰是導致人產生種種心裡不適的原因之一。
當然,箱庭療法要實現「無意識的內容意識化」這一目標,其前提是喚起來訪者的積極想像,讓來訪者進入到類似於夢的狀態中。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只有在這種狀態中,來訪者才會自發產生一系列幻想,這些幻想給來訪者帶來的體驗會影響其意識的過程,進而將幻想中的各種心象組合、構造、創造出一副內心世界的心理圖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箱庭療法就是要讓來訪者體驗「睜著眼做夢」。具體到實施過程中,安靜、自由、安全的空間環境為喚起來訪者的積極想像日工了強有力的保障;豐富的玩具,儘可能涵蓋人類生活經驗的各個方面,Wie創造符合某種封頂原型的情景提供可能,是來訪者體驗到原型復活的力量;而沙箱的設置是來訪者能輕鬆、自然的將其盡收眼底,將沙箱四周藍色所代表的天空、沙所代表的的打底和沙箱底部藍色所代表的水融入一幅圖景,體會那天、地、海交融的一體感。尤其是來訪者觸沙的那一刻,沙的流動性、可塑性是來訪者自動進入到幻想的世界中,開始了慢慢的「求心」歷程。正如一位初次體驗箱庭的人在談自己的感受時說:「箱庭世界的經歷如夢如幻,有一種似真若夢的感覺。」
此外,來訪者在創造其箱庭作品的同時也是在協調者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矛盾。來訪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外化到箱庭中,其實本身就是在整理自己的思路,他們會有選擇性的決定擺什麼,不擺什麼,先擺什麼,後擺什麼。整個的擺放過程反應的是來訪者的意識和無意識的較量,所擺放的玩具可能正是其無意識原型的一種象徵。當然,這必須結合作品的主題來進行整體分析,並不是絕對的,例如一男性來訪者的箱庭中出現的「天使」形象可能代表阿尼瑪原型,也可以代表出生原型,這要結合整個作品作反應的情景和來訪者對它的解釋來判斷。
來訪者對原型的態度與評價恰恰反映出他們內心困惑的原型根源,因此,治療者對箱庭作品中原型心象的分析與判斷,也就成了心理諮詢或臨床治療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