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見南子的「豔事」引發眾說紛紜,歷史上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2020-12-23 闕裡文道

文/惜吾

上篇文章咱們講到了南子其人,那麼歷史上關於子見南子是如何看待的呢?

子見南子最早被記載在《論語》中,即:"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其後,多種文獻對此事皆有記載,尤其是《史記》中的記載更廣為人知。《史記》載:

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此後關於子見南子的傳聞在各種典籍中被傳得沸沸揚揚,王充甚至記載了子路認為孔子與南子有淫亂行為,甚至於被稱為"朱子"的朱熹也說:"此是聖人出格事,而今莫要理會它。"後世對此事的記載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此基礎上,後世諸多學者皆對此事加以詮釋,並由此形成了三種主要的觀點:第一,否認此事,這一觀點以宋代學者孫奕為代表,他們認為孔子根本沒見南子或者南子不是衛夫人;第二,合乎禮節,該觀點以朱熹、閻若璩等為代表,這一觀點認為孔子見南子是符合禮制要求的;第三,為出仕而見南子,這一觀點以漢代學者為代表,他們認為孔子之所以去見南子,只是為了能夠在衛國出仕以推行其"道"。

一、否認說

否認此事的觀點出現極早,孔子六世孫孔穿在與平原君對話中既否認子見南子一事的發生,他根據孔子的行事方式提出"昔先君在衛,衛君問軍旅焉,拒而不告,色不在己,攝駕而去。衛君請見,猶不能終,何夫人之能覿乎?"孔穿以《論語衛靈公》的記載來反駁子見南子一事的發生,但孤證不立。此外,大多數持否認此事觀點的學者立足於孔子所見南子為南蒯而非衛夫人南子。《晉書夏統傳》言:"子路見夏南,憤患而憂愾。"所謂夏南,春秋時期陳國司馬夏御叔之子,《晉書》以夏南為南子一說開南子非衛夫人之說先河。宋孫奕在其著作《示兒篇》中明言南子為南蒯,其後何孟春的《餘冬序錄》、陳絳的《金壘子》、焦茲的《焦氏筆乘》、顧起元的《說略》、魏晉之的《椒園文輯》等文獻皆認同南子為南蒯的觀點。

南蒯為春秋中後期季孫氏家臣,任季氏費邑宰。季平子為季氏宗主後,作為前朝舊人的南蒯並沒有得到季平子的信任,於是南蒯以費邑叛。南蒯發動叛亂的時間為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1年),時年孔子二十二歲,而子路其時不過是一頑童。因此,宋代學者王應麟認為:"以《傳》考之,昭公十二年南蒯叛,孔子年方二十有二,子路少孔子九歲,年方十三,其說鑿而不通矣。"程樹德也認為:"唯以《傳》考之,昭公十二年蒯沒,孔子年方二十有二,子路小孔子九歲,年方十三,於情事皆不可通矣。"綜上,所謂孔子所見南子並非衛夫人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近現代學者中附和這種觀點的已無。

二、合乎禮儀說

合乎禮節的觀點最早亦出於《孔叢子》一書,該書認為"古者大饗,夫人與焉,於時禮儀雖廢,猶有行之者。意衛君夫人饗夫子,則夫子亦弗獲已矣。"按照《孔叢子》的說法,孔子見南子是出於禮節性的需要,是出於對"大饗"禮制的遵守。清代學者錢坫對此頗為認同,既"此《孔叢子》之說,必有所據。"朱熹亦提倡此觀點,他認為:"孔子至衛,南子請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蓋古者仕於其國,有見其小君之禮。而子路以夫子見此淫亂之人為辱,故不悅。""《記》云:'陽侯殺繆侯而竊其夫人,故大饗廢夫人之',,疑大夫見夫人之禮亦已久矣。靈公南子特舉行耳。"閻若璩認為:"見南子禮之所有,故可久則久,為次乘禮之所無,故可以速則速。"真德秀則言:"居亂國見惡人,惟聖人可。蓋聖人道大德宏,可以轉亂而為治,化惡而為善。"近現代學者附和此觀點者亦甚眾。

但合乎禮節說的觀點也遭到了有關學者的反駁。清毛奇齡認為:"古並無仕於其國見其小君之禮,遍考諸《禮》文及漢晉唐諸儒言禮者,亦並無此說,驚怪甚久。及觀《大全》載朱氏《或問》,竟自言是於禮無所見,則明白杜撰矣。"最後他斷定子見南子"正以無典禮可以引據也,有則據禮以要之,子路夫子俱無辭矣。"也就是說,毛奇齡認為如果孔子見南子真的符合禮的要求,那么子路為什麼會感到不悅呢?孔子又何必發誓以證明自己的清白呢?毛奇齡的觀點可謂是對合乎禮節觀點的一大辯難,但這也為該觀點進一步完善其理論提供了方向。

三、為出仕而見南子說

為出仕而見南子的觀點主要立足於從孔子見南子的目的出發來考證此事。持此觀點者,尤以漢代文獻為多。《呂氏春秋》言:"孔子道彌子瑕見釐夫人因也。"《淮南子》言:"孔子欲行王道,東西南北,七十說而無所偶,故因衛夫人、彌子瑕而欲通其道。"《鹽鐵論》言:"孔子適衛,因嬖臣彌子瑕以見衛夫人。""憂百姓之禍欲安其危"這些文獻皆認為孔子之所以見南子,是為了通過南子來獲得權位以推行其"道"。何晏認為:"孔安國等以為南子者衛靈公夫人,淫亂,而靈公惑之。孔子見之者,欲因而說靈公使行治道。矢,誓也。子路不悅,故夫子誓之。行道既非婦人之事,而弟子不悅,與之祝誓,義可疑焉。"後世學者亦有贊同此觀點者,但大體上都是符合以上文獻中的觀點。

對於漢代學者將孔子見南子作如此解釋,清代學者劉寶楠批註尤多。劉寶楠在其《論語正義》中對子見南子一章作出了縝密的剖解,並針對漢代這一觀點作出了反駁,他認為:"南子雖淫亂,然有知人之明,故於蘧伯玉、孔子皆特致敬。其請見孔子,非無欲用孔子之意,子路亦疑夫子此見為將屈身行道,而於心不說。正猶公山弗擾、佛肸召,子欲往,子路皆不說之比。非因南子淫亂而有此疑也。"

劉寶楠所註解之意要點有三:一、他認為南子雖然淫亂敗俗,但是她卻有知人之明,故於蘧伯玉、孔子等皆特致敬,且衛靈公長期徵戰於外並將國內政事託付於南子,孔子欲在衛國為政,不見南子去見何人呢?二、子路雖然不悅,卻是由於他懷疑孔子見南子為詘身行道,猶如孔子欲應公山不狃、佛肸處之召而子路激烈反對一樣,這不值得懷疑;三、漢代諸文獻言孔子欲因南子而為政治乃"此皆當時所傳陋說,以夫子為詭道求仕。不經之談,敢於侮聖矣。"劉寶楠對於南子的評價以及對子路反對理由的分析,可謂對解決這段史實有著極大裨益。但至於"侮聖"之說,大可不必,漢代諸文獻之意也不過是為了說明孔子欲行其道而權變而已。

除了以上三種主流的觀點以外,還有一種關於極為少見的觀點。這種觀點主要是王充一人提出並加以揣測,他主要從子路不悅與孔子發誓這兩點出發,認為孔子見南子實為淫亂之舉。王充的這一觀點可謂是標新立異,但是其說法皆為其自行揣測之意,其觀點可謂是荒謬之極,故不再贅言。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爭議不斷的「子見南子」,勾搭朝臣,最後被親兒子刺殺
    中國在歷史上,美人許多,而與君主能扯上關聯的美人甚多,能與君主和知名人士扯上關聯的比較罕見。可是有一個女人,她一方面迷住了君主,以其美貌佔有後宮,另一方面也與在歷史上的知名人士演繹了一出神秘的劇目。她到底是誰?
  • 林語堂寫過一部題為《子見南子》的歷史劇,你們看過沒有呢?
    因準備重慶衛視的一個採訪,近日在看一些民國史料,發現林語堂也寫過一部題為《子見南子》的歷史劇,並由此引發一起民國史上轟動一時的著名公案。聯想到近日坊間對於電影《孔子》的種種熱議,覺得可以拿來彼此參照一下,以茲印證歷史文化變遷的箇中況味。林語堂是位學貫中西的大家,一生嘯傲杏林,吟風誦月,可謂獨步文壇,瀟灑備至。
  • 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孔子與南子真的關係曖昧嗎?
    0628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說通悅。  關於孔子見南子這件事,《孔子世家》中也有詳細的記載:  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通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
  • 「子見南子」是一段美麗的佳話
    孔子是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南子是衛國衛靈公寵愛的夫人,在當時是衛國實際的掌權者,南子風流妖媚,在歷史上是一個名聲不好的女人。本來這兩個人是沒有任何交集的,但是南子是孔子的忠實粉絲,她很仰慕孔子的才學和品德,孔子來到衛國後,她很恭敬地請孔子去與她會見,所以就有了「子見南子」這一段歷史。《論語》最早記錄了這件事,是《論語·雍也》中的一段。原文為: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
  • 子見南子:千年懸疑
    對時下潮流來說,孔子的一生除了那吉光片羽的「子見南子」外,肯定沒有什麼豔麗的女人、纏綿悱惻的故事,一部幾乎沒有女人的戲,能拍嗎?雍也》篇:子見南子,子路不說。第二來源是《史記》的《孔子世家》,稱孔子到衛國: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 子見南子: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南子本人生得十分俏麗,聰明而富有風情,不是典型的大家閨秀應該有的溫婉賢淑。在她還沒有出嫁的時候就和她的堂兄公子朝之間有私情。由於同姓不得通婚,南子不得不嫁給了比她大三十歲的衛靈公。應該說南子確實是集美貌與智慧與一身,嫁到衛國後就把衛靈公調教得服服帖貼,不僅生活上順從南子,在政事上也聽唯南子馬首是瞻,言聽計從。
  • 子見南子:吾未見君子好德如好色者也,隱秘背後的救贖
    如果說沒有孔子,如果說沒有著名的子見南子的謎團。那麼南子在歷史上真的僅僅就是一位水性楊花的蕩婦罷了,但是正是因為有這個經歷,使得南子值得一提。水性楊花,好奇與徵服我們可以來嘗試著分析南子見孔子的原因,首先分析南子見孔子的原因。
  • 「子見南子」:當道德楷模遇上第一美人,這次會面究竟發生了什麼
    儘管會面內容不詳,但人們又似乎從《論語》的《雍也篇28》中捕捉到了一絲曖昧: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大意是:孔子去見南子,子路為此不悅。南子又問:「我自幼喜歡誦讀詩篇,不知可否拜你為師呢?」孔子說:「我在衛國收了個新學生,雖然年幼卻是個神通,他跟我學詩很有見地,微臣可以推薦他來伴你讀詩。」南子問:「你能不能留在衛國,我們再見面?」問這句話的時候,南子一臉誠懇,清秀的臉上看起來一派天真。
  • 南子是何許人也?孔子為何在見她之後便心生喜悅?
    一、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孔子是歷史上有名的聖人,但他也遭受過許多非議,比如,他曾說過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一直被人所詬病,尤其是現代有許多人因為這句話而攻擊孔子,認為孔子歧視女人。今天,我們要講一個和孔子有關係的女人,她和孔子的故事撲朔迷離,引發了後世的很多猜測,她究竟是誰呢?
  •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聖賢也會難過美人關?子路為何不爽?
    孔子見子路意見很大,一時也無法說明白為什麼去見南子,只好用對天發誓的辦法向子路解釋:我沒有做出任何不正當的事情,若有,上天就厭棄我吧,上天就厭棄我吧!連用兩句「天厭之」,老師表白自清可謂果決。也可看出南子非議之重。此語出自《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老師就是見一見貌美的國君夫人,學生產生如此反感?聖賢也會難過美人關?我們一起來細細看個究竟。
  • 「梅子」「燕子」的「子」是幾聲?原來「子」字這麼講究
    就拿這個「子」字來說吧,在「梅子」和「燕子」中分別讀幾聲呢?這裡的「梅子」出自三年級下冊古詩《三衢道中》裡面的「梅子黃時日日晴」,「燕子」出自課文《燕子》。新華字典中寫道,「子」在以下幾種情況讀三聲「zǐ」。
  • 如何看待《天氣之子》帆高為了救回陽菜而選擇讓東京被淹沒?
    帆高離家出走不回家讓父母擔心,撿到槍以後沒有及時上交,一直被警察追,還大鬧警局,如何看待帆高的持槍行為?在明知道陽菜回來的話東京就會被淹沒的情況下,依舊選擇救回陽菜。這個問題相信是很多人看完電影之後存在的疑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吧。
  • 日本和菓子夢幻圖監!集結四季、文學、藝術於一體的和菓子小宇宙
    生菓子的含水量在30%以上,保存期限多半只有一到兩天。幹菓子的含水量在10%以下,保存期限通常可達一個月左右,像金平糖、煎餅就是。半生菓子的含水量就是介於兩者之間。本文中介紹的和菓子以「生菓子」特別是「上生菓子」為主。 上生菓子是和菓子之中最有設計感與藝術性的菓子,也是茶席的主要菓子;無論是外型、命名以及口感方面,在在考究。
  • 《論語 子罕5》
    《論語·子罕》中「子罕」與人物子罕並不是同一回事。在這裡,「子」指孔子;「罕」是表示頻率的副詞,即「少也」。一:孔子見南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有一次來到衛國,寄宿在蘧伯玉家裡。南子派人對孔子說:「各國的君子不惜蒙受恥辱想與我們國君結為兄弟之情,必定要先見我們國君的夫人。我願見見您。」孔子推辭告謝,不得已去見南子。南子在細葛布做成的幃帳裡。孔子進門後,向北面恭敬地叩頭行禮。南子在帷帳中叩頭還禮,身上的佩玉首飾發叮噹碰擊的清脆響聲。孔子的學生子路對此很不高興。孔子指天發誓說:「我要不是不得已的話,上天厭棄我!上天厭棄我!」
  • 子夏和文水的故事!
    子夏當年在文水是如何設教傳授他的言論和思想的,我們無從考證、不得而知,但至今文水縣仍有很多與子夏有關的遺存——    一是子夏山。子夏山位於文水縣城西南12.5公裡處神堂村北,東起羊溝,西臨旋風樓,南到洞溝,北至石堂溝,周長12公裡,主峰海拔1690米,此山最早名「隱泉山」,後又稱「大陵山」。
  • 釣魚時最煩子線纏繞,可如何避免呢?纏繞了又該如何快速解決呢?
    釣魚時總有那麼幾件事讓我們頭疼不已,比如切線、斷竿、停口等,還有一個比較煩人的就是纏線,特別是子線,一旦纏上非常不好解決,如果是在釣競技,耽誤的這個時間基本就可以使你放棄比賽了。那麼如何避免總是纏線這事兒呢?本期《漁課堂》我們來說說方法。
  • 白巖松發聲:河南什麼樣子,中國就是什麼樣子
    白巖松作為一名十分備受尊重的主持人在節目中就地域黑河南一事說到:「河南什麼樣子,中國就是什麼樣子」。為何白巖松會這樣說呢?下面就讓小編為你一一道來。河南歷史文化底蘊濃厚河南在古代被稱為中原,而中原在古代歷史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很多的朝代都在河南的洛陽、開封等地區建都,直到目前為止,洛陽和開封等地區的很多建築還保留著古風設計,充斥了樸素的民風氣息。
  • 告訴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到底是什麼意思
    常見人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來形容生死不渝的愛情,《那些年,我們讀錯的詩經》通過對「子」字及先秦時代背景的考證,推斷「執子之手」應為男子之間的約定,形容生死不渝的愛情實為曲解。 詩文簡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讀音: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xié lǎo)源於《詩經》「邶風」裡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詩經》保留至今最早的註解「毛詩「和「鄭箋」中,這段話是歌頌戰友之情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並非男女之間的誓言,而是兩個男人之間的約定!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來是兄弟情?如何翻譯?
    在這一日,有多少年輕人在精心準備的卡片上寫下了那句廣為人知的節日誓言: 執 子 之 手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宋美齡同蔣介石終身未有一子!原因眾說紛紜,蔣介石日記道出真相
    但是後來蔣經國卻說自己如何如何守孝,卻隻字未提蔣緯國。後來在蔣緯國的回憶,他對此感到十分不解。 那麼,對於宋美齡同蔣介石沒有育有一子的原因眾說紛紜:有的說是當年蔣介石在上海期間,太過於放縱自己,導致染上了疾病,導致不孕;也有說是宋美齡自身的原因,都知道宋美齡是一個非常注重身材的女性,為了保持優美的身軀,放棄了生育;各種說起層出不窮,但是真實原因很簡單!蔣介石曾在日記說起,宋美齡懷孕過,但是有次遇到刺殺蔣介石,受驚導致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