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見南子: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2020-12-23 貌似文人DE一步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裡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

這首詩是徐志摩寫給一位日本女郎的非常經典的小詩,卻真切的適合孔子見南子的那一幕朦朧場景!

01南子其人

南子原本是宋國的公主,名聲就非常不好。南子本人生得十分俏麗,聰明而富有風情,不是典型的大家閨秀應該有的溫婉賢淑。在她還沒有出嫁的時候就和她的堂兄公子朝之間有私情。由於同姓不得通婚,南子不得不嫁給了比她大三十歲的衛靈公。

應該說南子確實是集美貌與智慧與一身,嫁到衛國後就把衛靈公調教得服服帖貼,不僅生活上順從南子,在政事上也聽唯南子馬首是瞻,言聽計從。

因此,南子在衛國政壇上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

不僅如此,南子嫁到衛國後,衛靈公專門為她修建了一座宮殿,在這個宮殿裡南子與昔日的情人公子朝經常見面。衛靈公卻視而不見,同時,南子與衛靈公的寵臣,彌子暇之間也有說不清楚的關係。

可見,南子是一個既具有政治手腕和伎倆的人,哪怕是衛靈公的兒子也毫無辦法。

02老鄉見老鄉

南子與孔子相見應該是孔子生平中唯一一次算不上緋聞的緋聞,也是很多人興味盎然的話題。

《史記孔子世家》中詳細記錄了二人見面的境況:

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不妨詳細的來描繪當時的景象:這一天,南子焚香沐浴,精心打扮,一身雅致高貴的貴族服飾,坐在薄紗帳之後接見了孔子,孔子向其行叩拜禮,並不敢抬頭正視南子,只可以看到孔子三分之一的臉。南子在紗帳中回拜,她身上佩戴的玉器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此景此景,似乎瀰漫著一些浪漫的令人眩暈的氣息。

南子和孔子,從根源上來講,兩人是正經八百的老鄉。可這兩老鄉在異國他鄉見面卻不是眼淚汪汪,似乎有了一些知音相見恨晚的節奏。

03各有所欲

二人相見,孔子和南子應該是都有自己的想法。

此時的南子,在衛國已經開始幹涉朝政,並且衛靈公也相當的聽話。婦人攝政自古以來就不被接受,可以想像到南子在衛國政權內部肯定是樹敵不少。而南子的生活作風問題也是備受非議。

拜見當時鼎鼎有名的孔子,一則是為了樹立自己的正面形象;二則能拉攏孔子,因為此時的孔子已經享受著衛靈公給予他的六萬石粟的俸祿;三則,是真心聆聽孔子的理論。這一點從他醉心政治,盛裝接見孔子可見其心。

對於孔子而言,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的第一站,也是希望能夠在衛國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此時的衛國掌握實權的人物實際上就是南子,見南子則是重要的途徑。從孔子回答子路的話語中可見: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意思就是,如果我不是為了實現我的施政理想而去見南子,老天爺懲罰我,老天爺懲罰我。此為孔子見南子的最為重要的理由,此其一。

其二,孔子一生推崇禮儀,招而不見自然不符合禮的要求。當然,這個理由也是足夠的充分。但面對弟子們的反對,見這個風流的南子,也讓孔子對天發誓,可見,孔子自己也絕對不符合「禮」。

其三,好奇心使然。現在雖然奉為聖人,但當時孔子也只是個俗人,到底是什麼樣一個人,到底是具有什麼樣的才能使得南子在衛國政壇能夠呼風喚雨呢,想必,這是孔子非常感興趣的課題。見面也就理所當然。夫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善於學習的孔子也希望能夠滿足一下好奇心。

04見面之後

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

寥寥數字,將兩人見面的場景描繪的異常朦朧而綺麗。在眾多的研究和推想中,大多把南子描繪成一個風流豔婦,將孔子描繪成謙謙君子。但我不以為然,不妨以俗人之心思去揣度想像一番。

南子,如果作為一個女政治家,她希望了解孔子的治世方略,以此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孔子,作為仕途上的追求者,他自然希望通過南子來實施自己的治國理念。

但如果從更加人性的角度來講,南子,作為一個女兒身,她自然也會仰慕才情橫溢的謙謙君子,更何況還要面對世人的非議。而孔子,作為不得志的男人,也自然會被女人之美所打動,而他的遭遇實際上也是和南子一樣被世人所非議。

從這個角度而言,可以說二人是知音相見,相見恨晚。他們相見是的那一個溫柔叩拜,藏著無盡的理解與憂愁。

當然,找不到史料來論證,只是俗人的妄想!

相關焦點

  • 子見南子:千年懸疑
    對時下潮流來說,孔子的一生除了那吉光片羽的「子見南子」外,肯定沒有什麼豔麗的女人、纏綿悱惻的故事,一部幾乎沒有女人的戲,能拍嗎?雍也》篇: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南子是宋人,早年就跟宋公子朝有染,嫁到衛國後仍與之私通,穢名遠播。據《左傳》記載,定公十四年衛靈公為南子召見宋朝,正逢太子蒯聵去齊國,途經宋國郊野,宋人衝他唱到:「已經滿足了你們那發情的母豬,為什麼不歸還我們風流的公豬?」(用李夢生先生譯文)。蒯聵大為羞憤,找人謀刺南子,事為南子所察,蒯聵逃往宋國。而南子召見孔子在魯定公十五年——距這樁事變還不到一年。
  • 「子見南子」是一段美麗的佳話
    本來這兩個人是沒有任何交集的,但是南子是孔子的忠實粉絲,她很仰慕孔子的才學和品德,孔子來到衛國後,她很恭敬地請孔子去與她會見,所以就有了「子見南子」這一段歷史。《論語》最早記錄了這件事,是《論語·雍也》中的一段。原文為: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
  • 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孔子與南子真的關係曖昧嗎?
    0628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說通悅。  關於孔子見南子這件事,《孔子世家》中也有詳細的記載:  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通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
  • 子見南子:吾未見君子好德如好色者也,隱秘背後的救贖
    如果故事僅僅這麼簡單的話,那也就不值得一提了,但是最重要的是像這樣一個人設的公主卻召見了當時負有盛名的孔子。而且孔夫子,還去了。如果說沒有孔子,如果說沒有著名的子見南子的謎團。那麼南子在歷史上真的僅僅就是一位水性楊花的蕩婦罷了,但是正是因為有這個經歷,使得南子值得一提。
  • 林語堂寫過一部題為《子見南子》的歷史劇,你們看過沒有呢?
    於是,他便根據《論語》和《史記》中有關孔子的記載,編寫了一出新編歷史 劇,名為《子見南子》。彼時正值「五四」大潮退卻,復古逆流捲土重來之際。更兼列強覬覦北平,北洋政府外強中乾。以打倒孔家店,捍衛新文化為己任的「五四」精英不免自覺有些花果飄 零,顧影自憐的悽楚和頹喪。
  • 子見南子的「豔事」引發眾說紛紜,歷史上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在此基礎上,後世諸多學者皆對此事加以詮釋,並由此形成了三種主要的觀點:第一,否認此事,這一觀點以宋代學者孫奕為代表,他們認為孔子根本沒見南子或者南子不是衛夫人;第二,合乎禮節,該觀點以朱熹、閻若璩等為代表,這一觀點認為孔子見南子是符合禮制要求的;第三,為出仕而見南子,這一觀點以漢代學者為代表,他們認為孔子之所以去見南子,只是為了能夠在衛國出仕以推行其"道"。
  • 「子見南子」:當道德楷模遇上第一美人,這次會面究竟發生了什麼
    儘管會面內容不詳,但人們又似乎從《論語》的《雍也篇28》中捕捉到了一絲曖昧: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大意是:孔子去見南子,子路為此不悅。那麼,子路作為孔子最得意的門生,為什麼對孔子和南子的見面心生不悅呢?原來,南子雖受衛靈公寵愛,又授權參與朝政,可謂風頭無倆。但她在當時名聲很不好。
  •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聖賢也會難過美人關?子路為何不爽?
    孔子見子路意見很大,一時也無法說明白為什麼去見南子,只好用對天發誓的辦法向子路解釋:我沒有做出任何不正當的事情,若有,上天就厭棄我吧,上天就厭棄我吧!連用兩句「天厭之」,老師表白自清可謂果決。也可看出南子非議之重。此語出自《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老師就是見一見貌美的國君夫人,學生產生如此反感?聖賢也會難過美人關?我們一起來細細看個究竟。
  • 歷史上爭議不斷的「子見南子」,勾搭朝臣,最後被親兒子刺殺
    南子嫁給衛靈公後,就憑她的美貌迅速佔有後宮,促使衛靈公整日心神不安,荒蕪朝廷。南子嫌靈公年邁醜惡,便又勾引上他的寵臣彌子瑕,還與另一寵臣公孫餘假通姦,這些人圍在衛靈公身旁,產生一股強勁的政治勢力,她們恃寵而嬌,胡作非為,穢聲遍聞。可是因為靈公對南子千依百順,為討她開心,竟然還積極派人把大少爺朝找來與南子相聚。
  • 南子是何許人也?孔子為何在見她之後便心生喜悅?
    圖片:和孔子有關係的女人劇照二、孔夫子的「緋聞」這個女人便是南子,孔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見南子是在他周遊列國的時候,二人中間還隔著一張帷帳。孔子見完南子之後,整個人變得精神起來,連腳步都變輕快了。當時的孔子正在遊說各國,南子早就聽說孔子是個有才之人,惜才的南子知道遇上人才的機會不易,便想邀請孔子見上一面。史料上對孔子和南子相見的場面,描寫得特別簡單,大概是南子躲在帷帳的背後,孔子進屋行禮,南子再還禮,接著就沒了。
  • 白居易的這首唐詩,寫出了中國女子「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很多年前,徐志摩曾經寫出「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的美麗詩句,寫出了東方嬌羞女子的讓人怦然心動。不過在更早1000多年以前的時候,唐代詩人白居易就已經完美勾勒出了中國女子的「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更加讓人心動,更加讓人感受到愛情的美好。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是極美的詩,唐詩中,也曾有如此美麗句子
    多情的詩人徐志摩,筆下女子有最美麗的詩句,「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象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寫出了女子的嬌羞,也寫出了男性眼中對女子美的評判標準。一直覺得這就是最美的詩句了。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這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採蓮曲》。古典詩詞中有很多寫到採蓮,「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這樣的詩句非常之多,描繪了美麗的江南風光。但是這樣的詩句卻也無一例外的都點出了青年男女美麗的愛情。
  • 白居易一首經典寫採蓮女的唐詩,「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相比李白,杜甫的人生經歷,白居易的人生是最有滋有味的。雖然他的人生也經歷了很多的不如意,但是沒有表達出李白那樣的憤慨,杜甫那樣的苦澀。反倒是在如畫的背景當中,寫出一首首反應當地風土人情的古詩,給他的詩歌成就增色不少。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 溫柔的女人是什麼樣子?你溫柔起來很溫暖
    溫柔的本意是什麼?溫柔,指一個人的性情溫和柔軟,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性格或行為。出自哪裡?出自《管子.弟子職》:見善從之,聞義則服,溫柔孝悌,毋驕恃力。溫柔又泛指四個意思:溫和柔軟、柔和、溫暖柔和、溫柔鄉。
  • 告訴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到底是什麼意思
    常見人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來形容生死不渝的愛情,《那些年,我們讀錯的詩經》通過對「子」字及先秦時代背景的考證,推斷「執子之手」應為男子之間的約定,形容生死不渝的愛情實為曲解。 詩文簡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讀音: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xié lǎo)源於《詩經》「邶風」裡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詩經》保留至今最早的註解「毛詩「和「鄭箋」中,這段話是歌頌戰友之情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並非男女之間的誓言,而是兩個男人之間的約定!
  • 日本皇室「三妃爭豔」,雅子紀子很溫柔,卻不敵美智子的小心機!
    美智子皇太后因為結婚年代久遠,黑白的照片看不出色彩,但是依舊能夠透過簡約的身姿看出她溫柔的氣場。收腰的小禮服顯示出溫柔的氣息,頭頂上是羽毛配上網紗的裝飾,相比其它成員簡單的羽毛鮮花裝飾,美智子別出心載的用了一些網紗材質,更是性感迷人。新婚時期的雅子妃似乎比丈夫高很多,但是實際上雅子也不過162cm,德仁則是一米六出頭,兩人身高相差無幾。
  • 《論語 子罕5》
    《論語·子罕》中「子罕」與人物子罕並不是同一回事。在這裡,「子」指孔子;「罕」是表示頻率的副詞,即「少也」。一:孔子見南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有一次來到衛國,寄宿在蘧伯玉家裡。南子派人對孔子說:「各國的君子不惜蒙受恥辱想與我們國君結為兄弟之情,必定要先見我們國君的夫人。我願見見您。」孔子推辭告謝,不得已去見南子。南子在細葛布做成的幃帳裡。孔子進門後,向北面恭敬地叩頭行禮。南子在帷帳中叩頭還禮,身上的佩玉首飾發叮噹碰擊的清脆響聲。孔子的學生子路對此很不高興。孔子指天發誓說:「我要不是不得已的話,上天厭棄我!上天厭棄我!」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來是兄弟情?如何翻譯?
    在這一日,有多少年輕人在精心準備的卡片上寫下了那句廣為人知的節日誓言: 執 子 之 手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子夏和文水的故事!
    ,是孔子最優秀的學生之一,擅長文學,才氣過人,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44歲,春秋末晉國溫人。    子夏當年在文水是如何設教傳授他的言論和思想的,我們無從考證、不得而知,但至今文水縣仍有很多與子夏有關的遺存——    一是子夏山。子夏山位於文水縣城西南12.5公裡處神堂村北,東起羊溝,西臨旋風樓,南到洞溝,北至石堂溝,周長12公裡,主峰海拔1690米,此山最早名「隱泉山」,後又稱「大陵山」。
  • 紐西蘭六大浪漫景點,執子之手,與子偕老,100%純淨的兩人世界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肩並肩手牽手,共同凝望太陽升起落下的感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當你哭泣的時候,有人陪你傷心,聽你訴說,為你撫平凌亂的頭髮和憔悴的顏容;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當你笑容明媚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和你一起明媚,而他靜靜地站在一旁,微笑著看著你和陽光一般地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