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南子是衛國衛靈公寵愛的夫人,在當時是衛國實際的掌權者,南子風流妖媚,在歷史上是一個名聲不好的女人。
本來這兩個人是沒有任何交集的,但是南子是孔子的忠實粉絲,她很仰慕孔子的才學和品德,孔子來到衛國後,她很恭敬地請孔子去與她會見,所以就有了「子見南子」這一段歷史。
《論語》最早記錄了這件事,是《論語·雍也》中的一段。
原文為: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見了南子,脾氣最大的子路很不高興,認為孔子不應該去見她(因為南子名聲不好)。孔子對天發誓:「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存有爭議。一般理解為:「我沒有做任何不該做的事,否則老天都要討厭我。」但南懷瑾認為,應該是:「我所討厭並且絕不往來的人,是違背天道,連老天都厭惡的那種人。」南子沒有做違背天道的事,所以還是可以見的。
在《史記》中《孔子世家》裡也記載了這個故事。
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孔子說我本不願意見她,但既然不得已見了 ,就得還她以禮。兩人的見面也是非常有禮節的,南子對孔子也是非常的尊重。
由於古籍中記事的用詞都很簡單,對「子見南子」的言談經過也沒有具體描寫,因此古往今來的解讀也是多種多樣,甚至還有把這作為孔子風流韻事的無稽之談。「子見南子」如果放在現代,估計也是一段緋聞,是媒體津津樂道的題材,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2010年周潤發主演的電影《孔子》(周迅演南子)也再現了「子見南子」這一精彩片段。場景很美,兩人一問一答,一個問的尖銳,一個答的巧妙,當最後南子說出:「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孔子當時那個激動和感動啊,熱淚盈眶。
按現在來看就是遇見了一個紅顏知己啊!試想在那個時代,有幾個人能真正理解孔子,而美豔的南子卻能懂得他,理解他,說到他的內心最深處,怎能不讓孔子淚眼迷濛,聖人也是有感情的啊!其實現代社會人的需求也是一樣的,能遇到一個懂你、理解你、欣賞你的知己是何等的難啊!
但電影畢竟只是基於史實的創作,真實歷史上的「子見南子」已經無從考究,但我們相信,「子見南子」不僅無損孔子的名聲,反而為他增添了人性的光輝,也讓他的聖人形象更加的真實,更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