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小朋友似乎比同齡時期的我們顯得更機靈、聰明;而在身高發育上,00後都普遍比80後甚至90後高一些。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後代在營養獲得上都普遍優於自己的父母。而科學營養及孕育觀念的逐漸普及,也使現在的父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獲得更優的體格及智力發育。
所以,不想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科學的孕育觀和對孩子發育的持續關注非常重要。
那到底關注什麼?怎麼關注呢?別急,看完本文,你就能輕鬆掌握。
大腦發育,0-2歲很重要
兒童的神經系統發育較早,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並經過第一個發育高峰,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出生時,是頭大身體小。出生後,腦的發育在頭兩年最快,到5歲時腦的大小和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因此,從孕期到出生後2歲時,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間段。
頭圍可反應腦和顱骨的發育程度。一般新生兒頭圍平均為34cm,6個月時平均為43cm,1周歲時平均為46cm,2周歲時約48cm,5歲時約50cm。若出生時頭圍<32cm,3歲後頭圍<45cm,則稱為小頭畸形。大腦發育不全時頭圍常偏小,若頭圍過大,則應注意有無腦積水。
前後囟門,閉合時間要關注
前囟門一般在12-18個月閉合,個別兒童會推遲至2歲左右。前囟飽滿或許為顱內壓增高,凹陷則可能是嚴重脫水及營養不良,都需要及時就醫。後囟門在出生時或出生後2-3個月即會閉合。
囟門早閉,常見於小頭畸形;若囟門遲閉,則可能為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腦積水、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克汀病)等。
身高體重增長,關注生長曲線
無論是在胎兒時期,還是出生後,甚至一直到成年,身高體重都可較為直觀地反應出營養狀況或疾病情況。如出生時體重過低,則可能為早產或宮內發育遲緩;出生後身高發育緩慢,則可能鈣、鎂、維生素D等營養素攝入不足。
但我們判斷孩子身高體重發育是否正常,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家長也一定不要和周圍的同齡孩子比較。孩子的體格發育遵循一定規律,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所以,通常我們最準確的判斷方法是採用兒童生長曲線(如下圖)。
女孩生長發育曲線圖
所以,當家長們掌握好這些發育規律,並持續關注孩子的發育情況,就可以及時發現孩子發育過程中的異常情況,也就能夠及時進行調整和治療。同時,這也指導家長為孩子提供各發育階段最適合的營養,尤其是一些重點營養,讓孩子發育更優。
健康成長,重點營養不能少
DHA——大腦發育關鍵
0-2歲,即懷孕到2歲這個階段,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媽媽在孕期及哺乳期補充充足的DHA,可促進孩子大腦和視神經的發育。但要注意的是,須儘量選擇更安全的藻油DHA補充劑或是添加有藻油DHA的孕婦及乳母營養補充食品。
鈣——骨骼牙齒發育關鍵
鈣作為骨骼牙齒發育的關鍵,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孕期媽媽要補鈣,哺乳期媽媽也要注重補鈣,兒童、青少年時期,都要注重補鈣。好在鈣的來源廣泛,牛奶、豆製品、蝦皮等很多食物都含鈣豐富,日常飲食稍加搭配,補鈣就是妥妥的。
維生素D——補鈣必備,預防佝僂病
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和沉積,骨骼發育不良、佝僂病、囟門遲閉等都與維生素D缺乏有關。維生素D的來源較少,即使是寶寶最理想的食物——母乳中的維生素D含量也極其少。
因此,孩子從出生後兩周就應該補充維生素D。但考慮到孩子還小,消化系統還不成熟,對脂溶性維生素D的吸收有限,家長可考慮採用瑞士領先水溶技術的VIDA·READY水溶維生素D,不僅能幾乎百分百地被吸收,也無需膽汁參與,能減輕孩子消化系統的負擔。
總之,孩子是否有健康的體格,一米八的大長腿和聰明的小腦袋,可都掌握在爸爸媽媽手中哦!爸爸媽媽們,行動起來,掌握規律,持續關注,注重營養,一起幫孩子贏在起跑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