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各大零售集團在中國市場進退兩難,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
作為1995年最早進入中國的國際零售巨頭家樂福,終於在24年後的今天以「家樂福」的身份最後一次登上中國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
6月23日,蘇寧易購發布公告稱,旗下子公司蘇寧國際擬出資48億元人民幣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份,蘇寧易購也順理成章的成為家樂福中國的絕對控股方。
隨後,家樂福中國區總裁唐嘉年宣布離職,同期,另一家零售商kingfisher(英國翠豐集團)發布公告顯示,唐嘉年將接替Veronique Laury出任行政總裁一職,並將獲董事會任命為執行董事。
唐嘉年已在家樂福工作20年,其中有7年在家樂福中國任職。唐嘉年在內部信中提到,離開家樂福是非常困難的決定,預計到任時間將會在今年秋季,在此期間將會繼續在當前崗位上組織與蘇寧集團的過渡交接。
而早在2018年初就計劃與騰訊共同對家樂福進行股權投資的永輝超市,也在6月25日一則「關於終止擬對外投資的公告」中宣布停止對家樂福的投資計劃。
永輝和騰訊曾積極與家樂福進行談判,一度進入「曖昧」期,最終卻以維護上市公司及全體股東利益為由決定終止談判,公告稱,永輝將把原計劃的投資資金用於加快全國門店的戰略布局。
至此,接踵而至的公告也預示家樂福在中國的故事落下帷幕,雖然離場方式曲折且悲涼,但在2018年家樂福中國仍有近300億元營收入帳,這也表明任何一家企業拿到家樂福多年積累的國內資源都能迅速擴充其大快消領域的到店場景版圖。
家樂福怎麼不玩兒了?
近年來,家樂福在中國已經進行過許多嘗試,例如在福州開設數十家易家福便利店;搭建家樂福網上商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試水O2O送貨上門;在武漢開設新型門店「極鮮工坊」;改造門店以購物中心模式運作,計劃3年內讓65%租賃面積為餐飲、娛樂等體驗式行業。但換來的,似乎更多是頻頻關店,僅2018年家樂福中國就關店19家。
有趣的是,今年4月,國美與家樂福中國達成合作,國美將在今年7月底前以「店中店」形式入駐家樂福門店。當時國美零售總裁王俊洲表示,國美和家樂福在新的消費形勢下,都面臨著巨大調整空間,希望藉此在下一輪競爭中,回歸零售本質。
但短短兩個月後,國美的合作方可能已從家樂福中國變成了老冤家蘇寧易購,不知這個合作還能否作數。
從家樂福中國的業務探索路徑來看,家樂福始終在被生鮮電商和新零售牽著鼻子走,近幾年的所作所為無疑展現出頑強的求生欲,但更多像是在「畫餅充飢」,等待一個合適的買家,數據顯示,2017年,家樂福中國虧損10.99億元,2018年虧損5.78億元。
實際上,家樂福的困境還遠遠不止中國。
2018年,家樂福以913億美元營業額居《財富》世界500強第67位,在前100企業中,僅有通用、戴爾、花旗、Uniper、巴西國家石油以及家樂福6家企業的盈利額為負。
在家樂福2018年初公布的「家樂福2022」計劃當中可以看出整個計劃都圍繞著節約開銷展開,這家零售巨頭已經需要通過「緊衣縮食」來實現全球業務轉型。
家樂福在該計劃中提到,法國總部預計裁員2400人,重整產品結構大幅減少貨物量,同時撤銷前迪亞天天超市旗下273家門店計劃,在2020年之前要實現每年節省20億歐元成本的目標,並用於數位化改造以及小型便利店上。
一場「到家革命」席捲零售業
據管理諮詢公司貝恩統計,電商渠道的滲透率以從2014年的41%增長至80%,而6000平米以上的大賣場市場份額連年下滑,從2014年的23.6%下降到2018年的20.2%。此消彼長之下,家樂福們的份額明顯正在被電商蠶食,而這幾個點的份額就已經足以讓部分大賣場陷入虧損。
而對於大賣場更嚴峻的挑戰是,以每日優鮮為代表的前置倉模式被新零售業態普遍應用。
阿里、騰訊等巨頭企業布局新零售,實際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將線上與線下的隔閡歸零,門店即電商,倉庫即門店,無論是「到店」還是「到家」,用戶的體驗趨於一致。
這些新的商業邏輯正在對零售行業進行了一次徹底的重構,其中到家業務幾乎成為了新零售的業務核心,盒馬、永輝主打的到家業務通常在30分鐘-1小時之間即可送達,僅需很少的客單價即可減免運費。一位資深零售業人士告訴PingWest品玩,「一旦用戶適應這種便利,就再也回不去了。」
可惜家樂福們的送貨速度還是太慢了,提供的送貨服務多為次日達,且用戶仍需購買上百元才能包郵,這仍然違背了新零售背景下的用戶使用習慣,主要源於大賣場網點有限,遠距離物流成本需要用戶來買單,以往更大的地利優勢反而成了劣勢。
當電商造成的衝擊還在隱隱作痛,前置倉模式的普及則成為了壓死大賣場的最後一根稻草。而蘇寧收購家樂福中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為家樂福搭建配送網點。
對此,蘇寧早有準備,據財報顯示,蘇寧2018年上半年有732家蘇寧小店,而截至目前,短短一年中這一數字已擴張至6000家,覆蓋全國超過25000個社區,而蘇寧董事長張近東在年初表示,蘇寧小店年內目標是15000家。
6月29日,蘇寧易購發布公告顯示,公司參股公司「Suning Smart Life」已在境內設立WFOE蘇寧智能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並通過協議控制方式控制南京雲致享,而南京雲致享已完成對蘇寧便利超市(南京)有限公司(即蘇寧小店)的 100%股權的受讓,相關工商變更手續已完成,該公司法人正是張近東之子張康陽。
而這也意味著蘇寧小店的獨立,蘇寧方面對PingWest品玩表示,家樂福中國的210家門店有望與蘇寧小店聯合,完善最後一公裡配送網絡,提高到家模式的效率並節約物流成本。
群雄割據,家樂福不孤單
無獨有偶,據多家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稱,德國零售集團麥德龍開始通過招標出售其中國業務,預計這筆交易估值20億-25億美金之間,據報導稱,至少(包括騰訊、阿里、永輝、蘇寧、萬科在內的)多家競購者對麥德龍中國業務的多數股權進行競購。
1996年進入中國的麥德龍至今在中國59個城市開設了96家門店,其中主要以買地為主,而非租賃,因此在一線城市擁有大量資產,2018財年營收也能達到26.5億歐元。不禁讓人猜測麥德龍會成為下一個家樂福。
實際上,其他來自海外的商超巨頭過的也並不好。
2017年,沃爾瑪在中國關閉了24家。2018年上半年,沃爾瑪關閉了16家門店,拒不完全統計,沃爾瑪4年內關了70多家門店。而韓國樂天集團在中國的業務連年巨額虧損,直至2017年11月,宣布出售在華所有超市,並退出中國市場。
可以預見,未來關於優質的線下資產交易,始終不會缺少阿里、騰訊的身影,不同於永輝、蘇寧等零售起家企業,頭部網際網路公司入局新零售則還需要對線下進行大量布局。
從策略來看,阿里親自下場主導,已經先後對三江購物、居然之家、聯華超市、新華都進行投資併購,並斥資224億港幣收購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直接將歐尚與大潤發兩大商超品牌收入囊中,在與蘇寧、騰訊的競購過程中勝出。
騰訊則以To B的服務型角色為主,更大可能性是與伴隨騰訊零售共同成長起來的永輝合力行動,家樂福就是一個例子。同期還與沃爾瑪中國達成深度合作夥伴關係。
反觀蘇寧,自2017年11月以來,累計投資總規模接近700億元。其中不乏萬達商業、迪亞中國、萬達百貨和家樂福中國等大手筆案例,而在此之前,蘇寧已經先後對阿里巴巴、易果生鮮、辣媽幫等線上平臺進行投資,自下而上的邏輯與阿里正好相反。
家樂福牽手蘇寧,讓蘇寧補齊了唯一缺失的,也是最能貼近用戶的大快消場景,直接讓其具備與阿里、騰訊展開長期角逐的條件。
6月27日,在蘇寧控股家樂福中國之後,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就此在新聞發布會上回應稱,中國的商業零售業是充分競爭的行業,戰略合作、兼併重組是正常的市場行為,融合發展是商業零售業的新趨勢,能實現不同業態的優勢互補,擴展供應鏈的綜合服務空間,商務部將採取積極措施,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推動消費轉型升級。
如今,產業融合已是大勢所趨,而這一次,海外零售巨頭成為了被挑戰的對象,並陷入產業升級的漩渦進退兩難,數位化武裝到牙齒的輕資產小店已不再畏懼大型商超帶來的壓力,用戶的購買習慣也將從「有什麼買什麼」朝著「要什麼有什麼」轉變,也許家樂福中國的潰敗只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