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初百萬大擴招開始,我國碩博研究生數量逐年攀升。龐大的研究生群體也使它內部存在的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師生矛盾也就是其中一個。眾所周知,我國高等教育體制下導師權力比較大。這其中就存在一部分導師喜歡利用這份權力壓榨學生為自己謀私利。近些年頻發的學生自殺事件也反映出目前這種對抗逐漸變得激烈。
在這種背景下,致力於為大家排雷解難的「導師評價網」應運而生,過去幾年也得到了眾多研究生的追捧。這個網站雖然由於匿名評價導致信息的可信度不高,但是的確在過去一段時間為同學們提供了很重要的參考。但是!最近這個網站被屏蔽了,公眾號也被封殺。
圖源:知乎截圖
詳情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6592435
作為一個苦哈哈的研究生,看到這個消息的第一反應是很生氣的,尤其是我還曾經給這個網站贊助過200大洋。於是我碼了一大堆字打算把這個事情批判一番,說一些學生愛聽的話。氣憤之餘我翻了翻知乎上的其他答案,發現大家已經宣洩了許多類似情緒。一番思考後我刪除了之前碼的一些字,打算從更宏觀一點的角度發表一些我的看法。
眾所周知,中國教師整體而言,使用非權力手段引起學生服從乃至認同的能力,在世界範圍是偏弱的。出國留學之後也基本會發現,只有中國的校園裡才需要「尊師重教」這類標語來輔助管理。
系統初始就攜帶的屬性導致一部分人很少去思考這一切的本質邏輯。封建時代的尊師重道的慣性不只對學生產生影響,也自然影響了教師對社會的認知。
比如我甚至見過培訓機構的講師因為學生投訴而抱怨現在的學生不懂感恩的例子。其實有些老師也知道,把「不被學生喜歡」歸結於「學生沒禮貌」,比歸因於自己「水平不行,師風不正」心裡要舒服得多。這就像男生把找不到女朋友歸因於沒錢而不是自己沒有魅力,女生把戀愛失敗歸因於被PUA而不是自己貪圖利益結果上鉤。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僅僅是政治經濟,也必然伴隨著社會內部各個職業的非物質非特權魅力達到世界前列。中國教師應該有能力讓全世界的學生本能地,非理性地產生感覺,而不是依附於規章制度讓學生覺得「需要尊重」。
個人的道德水平可以被外力強行規範,但是社會的風氣往往只能對應當時的時代背景。中國教師的操行水平本質上也是由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換句話說,如果想改變中國這種導師壓榨學生的現狀,我們不能指望通過導師內部的覺醒來改變,而是要推動社會發展達到新平衡。
以兩性關係為例。我們都知道,萬惡的舊社會是壓迫女人的。那麼為什麼今天的社會婦女就頂起半邊天了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偉人在天安門城樓上說一句我們站起來了我們就步入新時代嘛。顯然不是,如果僅僅靠講道理去呼籲就能成功的話那麼巴黎公社和空想社會主義都不應該失敗,土地改革應該在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之後就完成了,春秋時期禮記就有寫大道之行者天下為公。
今天的婦女解放本質上是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的發展,女性在現代社會中的從事生產的能力和對社會的貢獻不再被男性壓制。一線城市女性的平均收入達到了男性的78%,單身購房人士中女性的比例也達到了4成。從根本上男性已經失去了壓迫女性的能力,而不是因為男性發了善心決定不再壓迫女性。
而在封建社會,即使是盛世都能發生餓死人的事情。當時的小農經濟下男人的肌肉是一家人生存的根本,男人去和天鬥,女人依附於男人做好後勤。這本質也是一種趨利避害的行為,那種環境如果女人不結婚被餓死的概率就會大大增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大部分時間女人是不認為自己被壓迫的。到了近代,從洋務運動開始,中國開始了一個世界的工業化求索進程。在這個過程中,那些工廠中從事工業生產的女工逐漸不滿接受舊的生產關係中的家庭地位,逐漸覺醒,認為自己被壓迫。
到了教師這裡也一樣,為什麼學生會覺得自己被壓迫了本質上就是舊的「生產關係」和新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從古至今,師這個名稱雖然我們一直沿用,但是師的本質早已發生了變化。古時候的科舉本質上是今天的公務員考試而不是高考。那麼就像今天的能培訓高考的老師自己起碼考上過大學一樣,負責科舉的老師本身自己也考出過功名。比如李定、龔原、陸佃、蔡卞於王安石,黃庭堅於蘇軾。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臺上講課的是朝廷命官,你敢不尊重他,你信不信他砍了你。
另一方面,古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其實也不是僅僅對學生的單方面要求。那個時候往往一個人一生也只有一個師,他將成為學生的靠山,比如像霍元甲電影裡,徒弟被打傷師傅就去找對方搏命。再比如藝術圈的師徒,比如趙本山就在節目中闡述過,父母生育他們的徒弟,而他們教會徒弟一輩子在社會上生存的本事,那麼徒弟對他們忠誠就是一種道德。
圖1 霍元甲電影片段
圖2 趙本山參加郭的秀節目
顯然,這個師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遠高於今天的高校教師。新時期搞舊戰略,今天的高校教師依然沿用舊時慣性而對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也就自然招致了學生的不滿。
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就是要依靠大家的努力奮鬥來推動社會變化,解決剝削不是捆綁住強者,而是強化弱者。美國的黑人,中國的農民,雖然有法律的保護但是本質上還是弱勢的群體。中國的學生也不應該寄希望於教師群體內部的覺醒,因為人性都是趨利的。
事實上,我們今天其實在解決師生關係問題上已經有所成效。比如當前其實中小學教師打罵學生或是向家長索賄這種現象已經明顯改善了。目前媒體所曝光的大多發生在經濟不太發達的地方,在一線城市已經少有老師敢頂風作案了。除了法治的貢獻之外,本質的原因在於中小學教師群體的相對社會地位的下降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這兩者的疊加逐漸削弱了中小學教師的談判地位。
比如在八十年代,初中畢業考小中專的激烈程度不亞於今天考985,今天一線城市的60後中小學教師,絕大部分出自你高考報名看都不會看一眼的學校。在過去,尤其小地方,公立學校裡的教師是你升學唯一的掌舵人。作為一個東北出身的小鎮做題家,我的同學中大部分人的家長無論社會地位還是知識水平都是落後於中小學裡的教師的。但是今天,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中小學教師的知識水平和社會地位逐漸被其所在學校的家長所反超。強勢的家長逐漸有了強大的羽翼保護自己的孩子,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與其花錢討好老師不如花錢培訓。甚至在上海,初中教育層面,私立學校已經把公立學校打得落花流水。
中小學教師如此,高等教育圈也如此,歷史的進程正在逐漸向各個角落推進。由於當前的社會發展水平高校教師手中還握有較大的權力。從根本上,我國在科技上還是在走追趕路線。國家財政也還不能支撐興趣驅動的探索式科研,比如學院一般會被劃分成眾多個課題組,而不是像歐美存在大量的獨立PI。那麼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的科研還是計劃經濟模式。
而回想一下計劃經濟,下了崗連私企都沒有,你還不討好你領導?而且學術圈看上去很大,但是各個學科相互絕緣。如此一來每個學科就是幾個院士和幾十個長江千人在操控方向,那這東西和縣城的政治區別不大。因此,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不能躺下睡覺。我國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的興起也是在2010年之後才初現規模,本質上除了高校能接受博士生的地方還不是很多。因此畢業之後進入計劃經濟的課題組是很多兄弟的首選打算,那作為你的引路人導師當然享受很大的權力。
一直以來,中國教師對學生的思路是「提高知識水平然後向下兼容」,而西方教師的思路則是「在研究的過程中共同成長,並注意附加值的提升」。當前時期的高等教育是改革開放之後逐漸形成的,在當時擁有知識的人是稀缺的。而發達國家由於幾百年的積澱,高等教育人才早已不再匱乏,深造與否全在個人對發展路線的選擇。同時,由於改革開放之後的追趕效應,十多年前許多中國人在短時間內達成了令人難以想像的階層躍遷,在那個時期,稍有本事加上努力奮鬥就可以提升社會階層是理所應當的事。老百姓內部知識水平差異鮮明加上學費的低廉使得知識的獲取容易,形成了中國教師「提升知識水平然後向下兼容」的為師策略。但是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師的知識水平上的優勢已經在不斷被學生所動搖,尤其是六零後和七零後教授的權威逐漸下降,而這也就是新時代的曙光。
如果想擁抱現代化的師生關係,首先要實現現代化的生產力。我國目前自主創新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在絕大部分情況我們只能通過學歷來篩選人才。在學生層面,我們中國學生刷學歷的熱情也是舉世矚目的,大家自己其實也說不好自己究竟有什麼本事,只能刷個學歷安慰一下自己了。我們每年出去那麼多留學生,可是到外面一看就會發現歐美人自己讀博士的熱情並不是很高,所以才有了那麼多空間去容納發展中國家來的留學生。那麼如果在未來,學歷的差異帶來的影響有所消減,對學歷的追求趨於理性,科技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崗位得以分流研究生,那麼導師手裡的籌碼自然就會降低。
歸根到底,生產力的發展將會逐漸縮小高校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實力差距,大家如果想更有效地解決問題,鬥爭是一方面,根本上還是要不斷推動歷史進程。
分享最新科技資訊,發布前沿學術動態!一切盡在木木西裡~ 服務科研,助力科技!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木木西裡(mumuxilinj),更多精彩內容、新聞資訊、乾貨資源等你來看!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