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羅盤:jiaoxueluopan
基於建構主義的整合教學模式
小組的規模
心理學家艾倫·羅傑斯(AlanRogers)認為,每個人都說話的、最適合的討論小組人數為3~6人(如下圖所示)。
還有些學者認為,小組的下限應為2人;多數學者認為,小組的規模以8人為上限。
我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最有效的研討小組有4-8個成員,這樣在有限時間的討論中既保證了每個人都有時間說話,也不至於讓每個人說的太多。
培訓班人數較多時,分組原則是:每組人數控制在8人(8人可再拆分為4人的兩個小組A、B組),每組人數不得增加,但培訓班的組數可增加。
布置討論環境也很關鍵。
適宜的討論環境從實質上促進了學生與學生、學生和老師的互動。環境的布置應該有利於互動交流的實現,需要考慮桌椅、黑白板、投影等的合理擺放。獨立,可移動、舒適感強的椅子比較方便於調整小組的大小結構。座位安排大多以島嶼或圓圈為主,不要形成視線死角,座位分布均勻,座位間距離遠近適中,中間沒有任何障礙物。
通過環境的布置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這樣有利於討論的流暢進行。如圖所示「島嶼式」擺放適宜小組討論,它的特點就是易於集中也便於分散,所以幾乎適合於所有的空間。在環境的布置中不應該添加妨礙溝通交流的要素,這樣就可以確保觀點的流暢交換。需要說明的是,心理學家普遍比較認同人數過多時(超過8人),小組內聚力和相互信任就會下降,社會惰化增加,交流時間減少,難以協調;而且隨著小組規模的增大,在討論中釋放出來的信息的總量也會增加,而這些信息不一定都是有用的信息,並且小組成員間的不同點也增多,因而成員各自的特長難以發揮,如需在班級內進行展示匯報,信息的整合也會變得困難。
混合編組
一個成功運作的小組並不需要所有的組員能力都很「強」,全部由「最優秀」的人組成的小組不一定能夠最有效地在一起工作。如果小組希望達到預期的討論目標,就需要在各個組內配備不同特質、不同類型的人,使參與者各自發揮自己的特長,取長補短。合作學習需要小組成員具有多樣性,而「混合編組」就保證了這種多樣性。
有研究表明,在組員能力和背景差別比較大的小組內,組員們的整體思考會更加深入,組內有更多樣化的信息輸入和輸出,能夠激發出更多、更深刻的見解和感悟。我在本書中反覆強調,課堂上學生思維的水平——心智活動的有無、多少和深淺是衡量一堂課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標準。成功關鍵是小組成員具有互補的學習經驗和高效的合作方法。這種學習珍視參與者的不同生活經驗和工作背景,鼓勵大家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如果小組成員配合默契,其學習效率比個體成員相加之和要大得多——這也即是格式塔心理學中所講的「部分相加不等於整體之和」,而是大於整體之和。
為了有效地利用組員的多樣性,在進行混合編組時應該考慮以下因素:
組員的背景:在現實生活中,組員必須學會與各種人一起工作,需要與不同社會背景的人接觸往來;如果組員在小組活動中能夠與來自不同工作和生活背景的其他組員合作,將有助於他們應對類似的現實工作和生活。
組員的性別:在小組中混合男女組員可以豐富小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視角,而多視角的產生可以豐富組員的思維;「男女搭配,幹活兒不累」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慮。
組員的能力:有的組員口頭表達能力強,有的組員觀察能力強,有的思維比較深刻,將這些具有不同能力優勢的組員組合在一起,不僅能夠提高小組活動的效率,而且有助於每個組員的全面發展。
組員的個性:如果同一學習小組內有的人比較喜歡說話,有的人比較沉默,前者可以帶動後者參與。混合編組由於考慮到了多樣性,因此也使得產生衝突的可能性有所增加。例如,組員的相對社會地位會影響其參與程度:如果將下級與上級編在一個小組,可能前者沒有太多說話的機會。
年齡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參與者行為的因素:在一個尊重長者的文化裡,年輕人往往會在年長者發言以後才開口說話。小組成員還可能在個性上發生衝突:內向的人可能看不慣外向的人誇誇其談,而外向的人對內向人的沉默不語感到不耐煩。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上述影響因素存在,但這並不是說具有不同特徵的人就不能分在一個組內。分組的原則還取決於討論的具體目的。對組織大家討論的老師來說,重要的不是決定什麼人一定要和什麼人分在一起,而是要了解當不同的人相遇時,有可能發生什麼情況以及應該如何應對。
如果可能的話,老師最好事先了解參與者有關的情況,是否存在導致衝突的因素。比如,有的參與者可能認為自己所屬的部門與其他參與者所代表的部分之間有利益衝突,培訓完成以後自己不會與這些人合作,那麼在小組裡他們就不會認真對待所面臨的衝突。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就需要創設一個輕鬆的「虛擬實境」,讓這些參與者在培訓時暫時忘掉自己的真實角色,在活動中體驗調解衝突的可能性。如果他們嘗到了階段性成功的甜頭,今後可能會在自己的工作中嘗試類似的方法。
小組內的角色搭配
除了社會地位、性別、年齡等因素,參與者個人在小組中所扮演的角色對小組的合作也十分關鍵。例如,有的人善於傾聽,有的人善於捕捉信息,有的人善于澄清事實,有的人善於分析問題,有的人善於組織活動,有的人善於緩解衝突,有的人善於制定標準,有的人善於組外外交。
根據貝爾賓(Meredith R. Belbin)的團隊角色理論(Belbin Team Roles),小組內的角色可以分成以下9類,不同的人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刻也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
1.智多星。智多星創造力強,充當創新者和發明者的角色。他們為團隊的發展和完善出謀劃策。通常他們更傾向於與其他團隊成員保持距離,運用自己的想像力獨立完成任務,標新立異。他們對於外界的批判和讚揚反應強烈,持保守態度。他們的想法總是很激進,並且可能會忽略實施的可能性。
他們是獨立的、聰明的、充滿原創思想的,但是他們可能不善於與那些氣場不同的人交流。
2.外交家。外交家是熱情的、行動力強的、外向的人。無論公司內外,他們都善於和人打交道。他們與生俱來是談判的高手,並且善於挖掘新的機遇、發展人際關係。雖然他們並沒有很多原創想法,但是在聽取和發展別人想法的時候,外交家效率極高。就像他們的名字一樣,他們善於發掘那些可以獲得並利用的資源。由於他們性格開朗外向,所以無論到哪裡都會受到熱烈歡迎。
外交家為人隨和,好奇心強,樂於在任何新事物中尋找潛在的可能性。然而,如果沒有他人的持續激勵,他們的熱情會很快消退。
3.審議員。審議員是態度嚴肅的、謹慎理智的人,他們有著與生俱來對過份熱情的免疫力。他們傾向於三思而後行,做決定較慢。通常他們非常具有批判性思維。他們善於在考慮周全之後作出明智的決定。具有審議員特徵的人所作出的決定,基本上是不會錯的。
4.協調者。協調者最突出的特徵就是他們能夠凝聚團隊的力量向共同的目標努力。成熟、值得信賴並且自信,都是他們的代名詞。在人際交往中,他們能夠很快識別對方的長處所在,並且通過知人善用來達成團隊目標。雖然協調者並不需是團隊中最聰明的成員,但是他們擁有遠見卓識,並且能夠獲得團隊成員的尊重。
5.鞭策者。鞭策者是充滿幹勁的、精力充沛的、渴望成就的人。通常,他們非常有進取心,性格外向,擁有強大驅動力。他們勇於挑戰他人,並且關心最終是否勝利。他們喜歡領導並激勵他人採取行動。在行動中如遇困難,他們會積極找出解決辦法。他們是頑強又自信的,在面對任何失望和挫折時,他們傾向於顯示出強烈的情緒反應。鞭策者對人際不敏感,好爭辯,可能缺少對人際交往的理解。這些特徵決定了他們是團隊中最具競爭性的角色。
6.凝聚者。凝聚者是在團隊中給予最大支持的成員。他們性格溫和,擅長人際交往並關心他人。他們靈活性強,適應不同環境和人的能力非常強。凝聚者觀察力強,善於交際。作為最佳傾聽者的他們通常在團隊中倍受歡迎。他們在工作上非常敏感,但是在面對危機時,他們往往優柔寡斷。
7.執行者。執行者是實用主義者,有強烈的自我控制力及紀律意識。他們偏好努力工作,並系統化地解決問題。廣而言之,執行者是典型的將自身利益與忠誠與團隊緊密相連、較少關注個人訴求的角色。然而,執行者或許會因缺乏主動而顯得一板一眼。
8.完成者。完成者是堅持不懈的、注重細節的。他們不太會去做他們認為完成不了的任何事。他們由內部焦慮所激勵,但表面看起來很從容。一般來說,大多數完成者都性格內向,並不太需要外部的激勵或推動。他們無法容忍那些態度隨意的人。完成者並不喜歡委派他人,而是更偏好自己來完成所有的任務。
9.專家。專家是極其專注的,他們會為自己獲得專業技能和知識而感到驕傲。他們首要專注於維持自己的專業度以及對專業知識的不斷探究之上。然而由於專業師們將絕大多數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領域,因此他們對其他領域所知甚少。最終,他們成為了只對專一領域有貢獻的專家。但是很少有人能夠一心一意鑽研,或有成為一流專家的才能。
通過這9種角色的陳述你就可以發現,沒有哪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每一個角色及其作用也都有其不足,而且這些不足是非常自然的,是應該允許存在的。如果大家允許這些不足存在,就可以在小組內創設一種輕鬆、安全的氛圍。由於不必擔心十全十美,組員們可以自由自在地表現自己。而當一個人自由地表現自己時,其最大的長處往往容易顯露出來。
最好的小組應該是這樣的小組:其成員具有不同的角色和功能,他們互相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如果小組成員同質性很強,不論這些個人多麼優秀,小組也可能缺乏效能。例如,如果一個小組內有幾個領導性人才,他們有可能會發生衝突,互不買帳;而如果一個組內很多組員都善於開發組內資源,那麼該小組會長於收集信息和相互建立聯繫,而弱於反思和行動。
老師必須了解,為了使一個小組達到學習目標,組內需要什麼樣的角色。確定了基本的角色以後,小組成員需要承擔這些角色,並發揮其功能。由於一個小組內的角色往往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因此小組成員之間既需要相互匹配,又需要有一定的張力。必要的張力可以使小組富有活力,成員之間可以相互爭論。但當任務比較複雜,需要小組成員密切合作時,相互匹配比張力更加重要。如果在討論中發現並經過反覆確認有的小組太過於「強」而有的小組太過於「弱」,則要選合適的機會將小組成員重新分配,以保證能夠出現最好的討論結果。
作者簡介
王志濤
資深實戰培訓專家、教學設計專家;12年從業經歷;
專注於教學設計、課程開發、講師培養、行動學習;
2018下半年即將出版《教學羅盤:基於建構主義的整合教學模式》
教學羅盤,每天給你的課堂加點兒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