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爾獨步王江殊(江瑤之文名),鼎鼐仙姿,瓊瑤紺體。天賦巨美,時稱絕佳。宜以流碧郡為靈淵國,追號玉柱仙君,稱海珍元年。」這是排在五代期間毛勝所著《水族推恩簙》上的頭號美味,地位非同一般。流碧郡指的當然是大海,也是因為江瑤味道絕美,所以毛勝將其封為玉柱仙君。
江瑤,也稱江珧,又稱玉珧,是一種海蚌。唐朝小說家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說道:「玉珧形似蚌,長二三寸,廣五寸,上大下小,殼中柱炙食,味如牛頭胘項。」宋朝的趙令畤在《侯鯖錄》上說「江瑤柱,厥甲美如瑤玉,肉柱膚寸。」宋朝的江休復在《江鄰幾雜誌》中提到:「江珧如蚌而稍大,中肉腥而,不中口,僅四肉牙佳。耳長可寸許,圓半之白如珂雪,一沸即起,甘鮮脆美。不可名狀,此所謂柱也。」明末國子監生張自烈撰寫的《正字通》中是這麼說的:「江珧形似蚌,殼中肉柱長寸許,似搔頭尖,謂之江珧柱。」由此可見,江瑤的絕味在於殼中肉柱,就是負責開合貝殼的那兩塊肌肉。大吃貨蘇大學士就使勁誇過它:「予嘗謂荔枝厚味、高格兩絕、果中無比,惟江瑤柱、河豚魚近之耳!」清朝聶璜在《海錯圖》上就贊道:「煮玉為漿,調之寶鐺,席上奇珍,江瑤可嘗。」
清朝的吃貨李漁,就因為沒吃到江瑤柱,深覺憾事。他在《閒情偶寄》中說道「海錯之至美,人所豔羨而不得食者,為閩之西施舌、江瑤柱二種。西施舌既食之,獨江瑤柱未獲一嘗,為入閩恨事。」百年後,以「好吃、好詩」出名的袁枚,在《隨園食單》上說:「江瑤柱出寧波,治法與蚶、蟶同。其鮮脆在柱,故剖殼時,多棄少取。」清朝最著名的兩大吃貨,都對江瑤柱讚不絕口啊!
宋朝寧波詩人陳著有詩云:「玉瑤分自海仙奩,藜背新來束縛寬。動手頗憂貧鬼捩,流涎已羹老饕饜。何妨帶甲回庖慣,相取調珍助齒苦。要識淡中滋味永,多加椒酒少施鹽。」對江瑤珍美滋味和烹飪方法都做了描述,讓人心動。清朝大吃貨袁枚就感嘆:「盤飧別有江瑤柱,不在尋常食譜中」,像江瑤柱這樣的美味,在一般菜譜上是找不到的。
袁枚在說江瑤柱的時候,提到了寧波,實際上寧波產的江瑤柱在歷史也是非常有名的。早在北宋,江休復在《江鄰幾雜誌》上就說「四明海物,江珧柱第一,青蝦次之。」南宋期間,陸遊在他寫的《老學庵筆記》寫道:「明州江瑤柱有二種:大者江瑤,小者沙瑤。然沙瑤可種,逾年則成江瑤矣。」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引用《王氏宛委錄》云:「奉化縣四月南風起,江珧一上,可得數百。如蚌稍大,肉腥韌不堪。惟四肉柱長寸許,白如珂雪,以雞汁瀹食肥美。過火則味盡也。」明朝蘭溪人胡應麟也說「奉化四月間,薰風乍起,江瑤或幾回再三上,可得三四百枚。」明朝寧波人屠本畯在福建當官時,寫了一部《閩中海錯疏》,上面也有說到:「江珧殼色如淡菜,上銳下平,大者長尺許,肉白而韌,柱圓而脆。沙蛤之美在舌,江珧之美在柱。四明奉化縣者佳。」這些都說明那些年,奉化江瑤白嫩似雪,柱味鮮美,盛名在外,是吃貨嘴裡最好的美味。特別在三四月份,用江瑤柱配上雞湯煮上一份,這味道想想就讓人食慾大開啊!
如今,在寧波奉化,江瑤是難尋了,也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就悄無聲息地淹沒於歷史塵埃中。外地的乾貝在市場上到經常見到,但早沒有了那種勾人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