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面孔中國心 創辦燕京大學的司徒先生
1946年任美國駐華大使,1949年8月離開中國。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逝於美國華盛頓,終年86歲。鳳凰衛視4月4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姜楠: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各位好,歡迎收看《鳳凰大視野》。
-
司徒雷登創辦的燕京大學,名氣很大,後來被拆分給5所大學
1919年,美國人司徒雷登將北京匯文大學、通州華北協和大學、北京華北女子協和大學這幾所由英美教會創辦的大學合併在一起,組成了一所新的綜合性大學。這所新的綜合性大學最初命名為北京大學,但中國已經有了一所由京師大學堂改名而成的國立北京大學,為了避免混淆,遂接受誠靜怡博士的建議命名為燕京大學。司徒雷登親自擔任燕京大學的校長。
-
籌錢辦報傾力支持 辛亥革命五邑華僑功勳卓著
孫中山盛讚:「慷慨助餉,多為華僑。」 鄧蔭南變賣全部資產支持1895年廣州起義、1900年惠州起義、1903年第二次廣州起義,支持陳少白創辦《中國日報》。李鐵夫用賣畫所得資助革命。 臺山人黃三德同李是男成立「中華革命軍籌餉局」,黃三德還出任美洲洪門籌餉局總監督,積極籌款支持孫中山領導的武裝起義。
-
美國華裔逐漸增多 漫談華人如何翻譯美國地名
此前,中文媒體及華裔商家常稱該市為「羅斯密」或「柔似蜜」。擁有5.3萬居民、亞裔佔60.7%的柔斯密市在市議會上討論該市的中文名稱,這在美國歷史上大概絕無僅有。在華裔移民史超過150年的美國,很多中文地名的來源,已難以找到精確的歷史記載,即便問高齡的華人華僑,也難問出所以然。不過,通過對中文地名產生及變化進行分析,可以歸納出一些規律性東西。
-
反認他鄉是故鄉.被誤解的司徒雷登——創辦燕京大學
10次返回美國籌款,主要通過個人演講、參加集會方式籌款。中間過程困難重重,後來隨著燕京大學在美國的聲望日漸升高,籌集了大約250萬美元,比較有名的是時代周刊、洛克菲勒基金、霍爾基金的幫助和支持。司徒雷登除了向美國籌款外,也向國內政要積極遊說。如徐世昌、黎元洪等北洋要員,還有蔣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陳立夫國民政府要員。在燕京大學的捐款名單上有段祺瑞、顏惠慶、孔祥熙、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孫傳芳、馮玉祥。。。
-
漫談華人如何翻譯美國地名 與移民歷史發展有關
此前,中文媒體及華裔商家常稱該市為「羅斯密」或「柔似蜜」。擁有5.3萬居民、亞裔佔60.7%的柔斯密市在市議會上討論該市的中文名稱,這在美國歷史上大概絕無僅有。 在華裔移民史超過150年的美國,很多中文地名的來源,已難以找到精確的歷史記載,即便問高齡的華人華僑,也難問出所以然。不過,通過對中文地名產生及變化進行分析,可以歸納出一些規律性東西。
-
美國《華爾街日報》:麻煩的葡萄酒中文翻譯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3月13日文章,原題:翻譯中失去的東西:品嘗葡萄酒用到的行話23歲的艾倫張是北京一名化學專業的大學生,從未嘗過黑莓或覆盆子。因此,當他在課上聽老師講解某種葡萄酒的味道時,經常不知所云。
-
「洋教師」司徒雷登,中國人最對不起的一位美國老師
著名女作家冰心女士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你添了一個孩子,害一場病,過一次生日,死一個親人,第一封短簡是他寄的1876年,司徒雷登出生在中國杭州,他的父母都是美國在華傳教士,因此他從小耳濡目染的就是中國文化。對他而言,他體內中國的部分大於美國的部分。1919年,43歲的司徒雷登創立了燕京大學。在這所壽命總共只有33年的大學裡,他擔任校長時間長達27年。燕京大學是他一點點籌建起來的。
-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別不了的司徒雷登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小頑童i,作者 :小小紅軍一、「打造世界一流大學」這句話常常可以在眾多高校領導人的口中聽到,那麼什麼才是世界一流大學?中國現在有躋身世界一流大學之列的高校嗎?1919年燕京大學正式在北京創立,是由美國4所教會共同籌辦的,由於創辦的主體較多,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體制,因此,創辦之初,管理十分混亂,大家都表示希望找到一個合適的校長來管理。在各方的舉薦之下,司徒雷登接手了該校的第一任校長,這個學校是由基督教會創辦的,創辦人們想把這所大學辦成教會學校。
-
讓世界聽到中國呼聲 | 美國夫婦在上海創辦的進步英文雜誌_世界...
原創 史海拾趣 上海美國研究20世紀上半葉的上海誕生了中國最早一批支持民族解放運動的英文出版物,其中就包括美國人格蘭尼奇夫婦參與創辦的《中國呼聲》雜誌。「我們久已議論要在上海辦一份英文雜誌,幫助中國人提供可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鬥爭中使用的事實情況。當時,國民黨正想方設法粉碎抗日運動。
-
暨大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華僑試驗區有全球「大格局」
這句話描述的是海外潮汕籍華僑群體的龐大。從汕頭經濟特區創辦之初,海外僑胞便以高度的熱情參與到家鄉的建設中,以僑智僑資有力推動了汕頭經濟特區的成長。 華僑在汕頭經濟特區發展歷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怎樣抓住機遇推動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高質量發展?如何用好用活僑資僑力,推動汕頭深度融入「雙區」建設?南方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了汕頭人、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張應龍。
-
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美國的中文教育大有作為
(美國《世界日報》/黃清 攝) 中新網11月17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第5屆美西中文教學研討會11月15日在柏林甘市凱悅旅館舉行,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高佔生當天用了很多個「越來越」形容中文教育在金山灣區越來越受各界重視,發展速度不斷加快。
-
民國時期由教會創辦的私立大學,當年可謂人才輩出
燕京大學,20世紀初由四所美國及英國基督教教會聯合在北京開辦的大學。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創辦於1916年,司徒雷登任校長,曾與哈佛大學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學社,在國內外名聲大噪。
-
《中國日報》:中國第一份上網的報紙
主持人:今天是搜狐「總編在線」的「網絡周」 的第三天,今天請的嘉賓是《中國日報》網站總裁張平先生,下面請張平先做一下介紹。 張平:各位網友,大家下午好,很高興來到搜狐「總編在線」跟大家聊聊天。 主持人:95年底的時候,那會兒中國人知道網際網路的恐怕沒有幾個人,你為什麼能想到把《中國日報》推到網上去,使它成為中國第一個上網的報紙。 張平:大家知道《中國日報》是中國唯一的全國性英文日報,中國日報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向海外傳播中國的聲音,樹立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作為傳統媒體要完成傳播的使命就是把報紙印出來送到讀者手中。
-
讓世界聽到中國呼聲 | 美國夫婦在上海創辦的進步英文雜誌
原創 史海拾趣 上海美國研究20世紀上半葉的上海誕生了中國最早一批支持民族解放運動的英文出版物,其中就包括美國人格蘭尼奇夫婦參與創辦的《中國呼聲》雜誌。根據艾黎回憶,艾格尼絲•史沫特萊(Agnes Smedley)與她在美國的朋友聯繫,並就該計劃達成一致意見。1935年,美國共產黨派出馬克斯•格蘭尼奇(Max 「Manny」 Granich)及其夫人格蕾絲•格蘭尼奇(Grace Granich)到上海,承擔創辦雜誌的主要工作。
-
世界中文報業協會第37屆年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 本報成為世界...
世界中文報業協會第37屆年會昨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馬來西亞總理巴達維出席開幕式並講話經中華新聞工作者協會推薦,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大連晚報》等6家報紙成為中國內地首批會員本報成為世界中文報協理事 本報吉隆坡訊(報宣)世界中文報業協會第37屆年會昨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召開,這次大會的主題是「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中文報業」。
-
厄瓜多華人總會長:華人華僑望在當地辦中文學校
羊城晚報訊 記者付怡、陳曉璇報導:10月31日,厄瓜多華僑華人總會及亞基爾市美國學校代表一同到訪廣州華美英語實驗學校,雙方就來華留學教育在厄瓜多的全面推廣及中國傳統文化在南美洲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深度的溝通與探討
-
陳姓著名華僑
據華僑研究會1991年統計,世界赫赫有名的華人、華領陳姓就有25人,分布在各個國家,成為該地區首富的有二百多人,被世界稱為「世界大王」的華人不多,而陳姓就有六個大王,成為世界政治、經濟舞臺上的風雲人物。愛國華僑陳嘉庚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生於集美後尾地角一個華僑家,屬科字輩。
-
華僑生參加華僑港澳臺聯考證件問題以及備考建議
請做兩份出來,備用一份。3. 往屆生:高中各學年成績單和畢業證,如果是外文的翻譯成中文並做公證。這個也在大使館做。成績單,請開出兩份出來,翻譯公證的成績單和畢業證也做兩份,備用一份。應屆生:高中兩年半成績單和在校證明,如果是外文的,翻譯成中文並做公證,這個也需要去大使館做。
-
司徒雷登的燕京大學,為中國培養了多少頂尖人才?
但司徒雷登自己說,他「是一個中國人更多於是一個美國人」。司徒雷登的「中國人」身份,始於杭州,最後又因為他的骨灰歸葬於此,也終於杭州。1876年6月,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天水堂教士住宅(今杭州下城區耶穌堂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