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碎銀子金額竟然不小,交易之時竟需特殊工具稱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每次我們在看那些古裝電視劇的時候都會發現,古代用於買賣的貨幣與我們現在所用的貨幣大有不同,我們現在所用的大多是有數額的紙幣,而在那些古裝劇當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使用碎銀子,亦或是銅錢。銅錢我們都不用說了,它同樣有著固定的數額,但是那些碎銀子呢?我們每次看到古裝劇中,那些古人付款時用的碎銀子都是大小不一的,那麼這是不是也意味著這些大小不一的碎銀子所代表的價格也不盡相同,那麼他們又是怎麼來通過這些大小不一的碎銀子來定價的呢?其實,我們無需替他們擔心,古人對於錢財這方面總是格外的精明,因此不管是何種形態的銀子他們都能清楚地估摸出它們所代表的價格。
碎銀的出現是貴金屬貨幣輕易攜帶、便捷交易的需要。在古代的市場交易中,一枚成綻的銀子所代表的面值往往遠甚於所購商品的價格,而銅錢的購買力又相對較低。明初白銀一兩值錢1000文,至明末時,銀價每兩上升至約2500文。清代前期大約在一兩兌800至1200枚銅錢,道光以後大約在1500至1800枚之間,而到了鹹豐時期,大約白銀一兩可兌2000至3000枚銅錢。其實古代的這些碎銀子都是由元寶切割而得到的,當時剪碎銀子的日常用具,叫做「夾剪」,這種鐵製工具形狀和剪刀相似,但沒有剪刀的鋒刃,常用來在交易時剪銀子。放在《紅樓夢》等古典名著裡,也是「出鏡率」極高。
另外還有錘子和鑿子,把整個的銀錠砸成幾塊,成了我們熟悉的「碎銀子」。古人們為了方便交易與攜帶,通常會將一些大腚的元寶通過鋒利的器具將其分割成一小塊一小塊,而這就是我們在交易中看到的那些碎銀子了。儘管碎銀子的金額比起元寶減少了很多,但其實在古代,還有很多普通人家是用不起甚至於都不曾見過碎銀子。而古代人其實比我們想像中還要重視金銀財寶的存在,甚至將其比作比生命還重要,因此,即使在普通家庭中能夠看到碎銀子,他們也不會將其拿出來花,而不是像我們在古裝劇中看到的那樣,隨便就能拿出碎銀子進行交易。
那麼既然碎銀子這麼值錢,那麼古人在用碎銀子進行交易的時候究竟是怎麼估價的呢?還是真如我們在電視中看到的那般,隨意用手掂一掂就估好價了呢?其實古代人在使用碎銀子的時候都會用到一種工具,即戥子,這是一種計量工具,古人便是用這種工具便是用來測量這些碎銀子的重量,以此來估算它們的價格,此外,如果涉及到交稅或者碎銀子的成色不足等原因也會影響碎銀子的估價,而這些銀子並不都是一樣的,在古代的銀子也有好壞之分,好的銀子被稱之為紋銀,而差的銀子則被稱為低銀,不同的銀子當然所代表的價格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古代用碎銀子交易其實也是一件較為麻煩的事情。
不過,放在明清年間,白銀到底還是貴重物品,特別是到了清代中期時,白銀價格更是飆升。清初一兩白銀最低時,可以兌換七八百文銅錢,而到了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時,以《林則徐集》裡的估算,已經暴漲到一兩白銀兌換一千七百文銅錢。所以用「碎銀」時,也是越剪越細,甚至還出現了更小的「銀角」,袖珍的一小塊,也能換幾十枚銅錢。所以當時日常的交易,基本還是用銅錢。能出得起碎銀的,大多是有錢人。即便銀子在使用的過程當中仍有諸多不便,但是在古代人的交易過程中仍舊少不了它,當然這些碎銀子也不是主要的交易貨幣,古人最為常用的還是銅錢。
畢竟每一個銅錢都有固定的數額,在交易的時候直接數數就行了,不需稱量或者做其他什麼的。但是銅錢的數額比起碎銀子確實又是小很多,一兩碎銀子能夠換一千九百多個銅錢,這樣想來碎銀子的數額還是挺大的,而且這僅僅還只是在但是清朝的鼎盛時期,在後期的鴉片戰爭之時,由於白銀的大量外流,使得銅錢與銀子的比例交換更大,最高時達到一兩銀子可交換三千多的銅錢,因此,鴉片戰爭又被人稱為是白銀戰爭,正是因為有大量白銀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