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靖邊縣扶貧移民 助力農戶快步奔小康

2020-12-19 參考消息

白於山區移民戶移民搬遷前居住的土窯,條件十分艱苦(攝影 陳重)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陳重):陝西省北部的白於山區位於黃土高原腹地,這裡地表溝壑縱橫、支離破碎,因為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被稱為「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這裡的農民,不僅面臨交通難、看病難、上學難、吃水難等問題,一些農戶甚至還面臨溫飽問題。

  今年47歲的張有剛異地搬遷之前,祖祖輩輩都生活在白於山區畔溝鄉的沙崾村。由於土地貧瘠、乾旱缺水,那裡的村民一直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遇上不好的年景,全家人都得餓肚子。雖然村子早在上世紀90年代通了電,但是村民的吃水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村民每天都要趕著毛驢去山下水源地馱水,來回要走上一個多小時。張有剛說:「我們那兒都是山區,土窯洞。我們那裡山大溝深,交通也可不方便。吃水都是趕上驢車,去溝沿下去馱水。主要就種些豆子、玉米,收成不好,一年也就將夠維持生活,有時候連生活也維持不了。就是毛驢馱水心膽寒,反正有女兒也不嫁我們那兒。」

  2011年8月,榆林市靖邊縣啟動扶貧移民搬遷工程,為山區農戶修建現代化的新型移民社區,分批次安排山區農戶搬出山溝溝,到了城鎮居住。2015年夏天,張有剛一家喜遷新居,住進了海則畔移民社區二區一套80多平米的兩居室。這套兩居室招標價約11萬元人民幣,經過政府補貼後,張有剛只交了3.2萬元就買下了。新房子寬敞明亮,水、電、氣一應俱全。張有剛的妻子袁小寧談起自己的新生活,樂得合不攏嘴:「那陣兒都沒想過,一直都沒想過能住到樓房裡頭。房子住得好,做飯嘛,你看不用燒柴,不用拉水,可比我們老家方便多了。氣一打開就有,以前嘛要燒柴,在老家燒柴遇上點雨,點也點不著火。現在你看可方便了。」

  不過高興之餘,張有剛也有新的擔憂:種了一輩子地,進了城,靠什麼生活?

  作為扶貧移民搬遷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地政府想農民所想,積極幫助移民戶在城裡實現就業,為此還舉辦了電工技術、汽車駕駛、電腦操作等各種免費的培訓班。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張有剛,通過技術培訓,很快就找到了滿意的工作。他說:「那陣兒還有點擔憂的,我們都是靠種地為生,剛讓上來那陣兒怕沒有合適的生活(工作)做。經過政府(組織)的培訓以後,我們學到了一定的長處。我選擇了電工技術專業,也找到了適合的生活(工作)。我現在就在這個小區當電工。一個月收入3000來塊錢,滿意嘛!」

  張有剛所說的小區,就是他所居住的海則畔移民社區二區,位于靖邊縣城以東4公裡,是一個集城市化、工業化為一體的現代化新型城市移民社區,2011年8月正式啟動建設。整個社區規劃建築面積150萬平方米,計劃安置白於山區群眾8720戶,共36790人。這個移民社區全面建成後,將根本上改善白於山區群眾的住房、上學、就醫、用電、用水、通訊等生產生活條件。

  實際上,移民搬遷工程給農戶帶來的遠不止是生活條件的顯著改善,最重要的是為農戶的增收創造了更多的可能。首先,為移民戶在城鎮就近務工、創業提供了新的機會,增加了農民工資性收入;其次,通過加速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增加了農民的生產性收入;此外,政府通過扶助移民戶建房或買房,還直接增加了農戶的財產性收入。靖邊縣扶貧辦副主任劉忠琪介紹說:「我們這個移民點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原居住地的產權都不變。他原來的耕地、他的林地、他的土地都還屬於他。那麼有條件的農民和有空的農民的話,在春季回去種上莊稼,再上來在城裡邊打工,兩不誤。所以有了兩份收入,一部分是他原住地的種植業收入,另一部分是他進城的一些打工收入。所以基本上就能滿足、保證他到城裡的消費。政府從多種渠道上,來給這些貧困戶、進城移民戶傾向扶持,讓他們再也不能過過去那種苦日子了。」

  據悉,截至2016年5月底,靖邊縣已有6792戶29028人像張有剛一樣完成了異地搬遷,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攸縣高新區:駐村幫扶三峽移民助力「老鄉」奔小康
    紅網時刻株洲10月14日訊(通訊員 左振華)20年前,三峽移民陶文芳一家四口帶著簡單的行李從重慶移民到株洲市攸縣網嶺鎮洞井社區。她和家人不僅在攸縣深深紮下根來,還自主創業帶領其他移民的老鄉一同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攸縣高新區作為洞井社區的幫扶單位,助力「老鄉」奔小康。
  • 【展扶貧成效】踮起腳尖奔小康​
    【展扶貧成效】踮起腳尖奔小康​ 2020-12-17 1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農業銀行福州分行:助力貧困地區高質高效奔小康
    「發揮大行中流砥柱作用,傾情傾力做好『三農』金融服務工作,為貧困地區脫貧奔小康和加快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和政治使命。」農行福州分行黨委書記、常務副行長王城英說。  紓困幫扶 深系「梅李情」  「在企業最困難的時候,是農行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
  • 鄂爾多斯:電商扶貧助力農牧民增收奔小康
    而此刻,在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電商扶貧服務中心的包裝車間裡,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工作人員正忙著對麵粉進行打包,一袋袋麵粉排列整齊、整裝待發。這些麵粉都是選用當地貧困戶家的優質小麥作原料,採用傳統研磨工藝加工而成,備受市場青睞。目前,線上平臺平均每天銷售麵粉5000多斤,一個月就能幫助貧困戶增收近45萬元。
  • 兩區三園融合發展奔小康-陝西安康漢濱區關廟鎮聚焦
    視頻-安康漢濱區關廟鎮書記羅煜:扶智扶業激動力奔小康-記者 王開成兩區三園融合發展奔小康-陝西安康漢濱區關廟鎮聚焦鎮村幹部表示,今後,大力推進產業扶貧措施,讓貧困戶能2016年脫了貧,2017年能夠穩得住,讓他們如期奔小康。■紅旗漫捲戰正酣:三園融合循環發展。
  • 靖邊縣:「五大模式」穩步推進產業脫貧工作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白凌燕 記者 越奮剛)脫貧攻堅以來,靖邊縣用「五大模式」全面開展產業脫貧工作,已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23億元,其中產業扶貧到戶資金3342萬元、山地蘋果2630萬元、村集體經濟項目5868萬元、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項目99.74萬元、馬鈴薯優種繁育項目260.9萬元、產業扶貧培訓項目100萬元,使全縣2578
  • 陝南移民搬遷:預防式治理的扶貧典範——訪何得桂
    陝南移民搬遷:預防式治理的扶貧典範——訪何得桂時間:2016-04-14 10:08:13來源:陝西日報作者:喬佳妮 李明編輯:實習生 賈潔 陝南移民搬遷實施5年來,我省110餘萬人搬出大山奔小康,被長期從事山區發展與移民搬遷研究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導師何得桂評價為:預防式治理,扶貧的典範。
  • 湖南桃源:合作社、小車間助力脫貧奔小康
    新華社長沙11月27日電 題:湖南桃源:合作社、小車間助力脫貧奔小康新華社記者阮周圍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烏雲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今年,當地獼猴桃專業合作社迎來大豐收,滿滿5萬多斤果子源源不斷地發往全國各地,農戶們正為宣傳、銷售、發貨忙前忙後。「這份工作很靈活,就家門口上班,工作比較輕鬆。」劉興樹在地裡幹活,妻子黃興雲在屋內負責選果。合作社大門對著層層青山,風穿過山間茂林修竹,吹向山谷間200畝獼猴桃林。
  • 定邊縣法律援助中心開展「法援惠民生 扶貧奔小康」法律援助主題
    定邊縣法律援助中心「法援惠民生 扶貧奔小康」為充分發揮法律援助民生工程職能作用,為實現全面決勝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提供高質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務,9月15日上午,定邊縣法律援助中心負責人蘇彥斌同志帶領中心全體工作人員到定邊縣移民社區新樂小區開展「法援惠民生 扶貧奔小康」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宣傳活動。
  • 寧明:寫活「林業」大文章 助力群眾奔小康
    近年來,該縣充分利用豐富的林業資源優勢,下大力抓好木材加工、林下經濟、鄉村旅遊等工作,不斷做強做大林業產業,打好「生態扶貧」組合拳,走「綠色發展」脫貧致富之路,助力邊疆群眾奔小康。  其中,廣西派陽林下產業公司利用派陽山林場豐富廣袤的八角林,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當地群眾在八角林下發展八角香雞養殖,促進增收。
  • 韓城市司法局開展「法援惠民生 扶貧奔小康」法律援助宣傳進鄉村活動(圖)
    為充分發揮法律援助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中的職能作用,9月16日,韓城市法律援助中心聯合板橋司法所深入板橋鎮開展「法援惠民生 扶貧奔小康」法律援助宣傳進鄉村活動。同時,工作人員深入集市,向趕集群眾宣傳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及法律援助「助力扶貧」服務等惠民政策,並引導群眾以後可以通過「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韓城法治」微信公眾號等申請通道獲取法律諮詢和申請法律援助,積極推行「預約辦」「在線辦」,暢通法律援助案件線上線下全流程辦理,讓受援群眾不跑腿也能辦成事,也讓群眾真切地感受到其實法律援助就在身邊,只要有需要,就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切實增強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 柞水三個載體開展「法援惠民生扶貧奔小康」品牌活動
    今年以來,柞水縣司法局在開展「法援惠民生扶貧奔小康」品牌活動中,以「站臺唱戲」「搭臺唱戲」「借臺唱戲」三個載體為推手,相繼開展法律援助案件質量回訪11次,法治宣傳進移民小區21場次,「送法鎮村行」活動82場次,發放宣傳資料8100餘份、宣傳手提袋3500個、普法航空杯17000個,出動宣傳車68臺次,法治文藝演出21
  • 攜手農民奔小康海大集團顯擔當
    在全力奔向小康的路上,難點在農村,短板在農村,關鍵也在農村。作為一家根植三農、聚焦農牧的責任企業,海大集團以「創新研發+優質產品+極致服務」,助力農民實現科學養殖、增產增效,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海大集團想要基業長青,成為百年老店,就要牢記我們的初心使命,那就是幫助廣大農民增收致富。
  • 黔東南岑鞏:不負韶華戰貧困 砥礪奮進奔小康
    黔東南岑鞏:不負韶華戰貧困 砥礪奮進奔小康 發布時間:2020-04-29 10:23:28      來源:黔東南日報
  • 「紮根在大陸,助力奔小康」:文旅結合 產業扶貧,臺胞鄭雅萍情系...
    今年是脫貧攻堅全面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這場14億人攜手前進的徵程中,也活躍著臺胞的身影,貢獻著他們的一份力量。今天我們所要講述的故事的主人公叫鄭雅萍。成為一名志工的她,開始深入鄉村,掛鈎幫扶對象助力脫貧。湄洲島全區域原有貧困村2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1人。現在的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已於2016年、2017年實現全面脫貧。家住蓮池村的李文仁正是鄭雅萍的幫扶對象。
  • 與愛同行,攜手奔小康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與愛同行,攜手奔小康 2020-10-16 21: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決勝2020」憑藉精準扶貧「秘方」,陝西寧夏走出更穩脫貧路
    中新網12月9日電 題:憑藉精準扶貧「秘方」,陝西寧夏走出更穩脫貧路作者 朱延靜錯落有致的村舍、忙忙碌碌的車間、情不自禁的笑容……這樣的場景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大地上。近年來,陝西、寧夏等地憑藉著針對自有短板打造的精準扶貧「秘方」,走出了屬於自己的脫貧之路。
  • 靖邊縣周河鎮:家鄉有「溫度」,扶貧有力度
    為全面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陝西農業農村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生動講述陝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精彩故事,由中共陝西省委網信辦、陝西省農業農村廳和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主辦,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承辦,推出「春風又拂面 鄉村振興正當時——讓世界傾聽陝西聲音」主題宣傳活動,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 民權縣健康扶貧「扶穩」群眾奔小康
    好在有政府的健康扶貧政策,除去基本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社會救助等報銷外,他就花了3000多元。    俗話說: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目前,民權縣因病致貧人口8400多戶,佔全縣貧困戶的60%。    在奔小康的路上,因病支出成為群眾對脫貧夢的羈絆。
  • 安居樂業奔小康——看發達地區扶貧的長沙縣模式
    這種相對貧困,像一條極不協調的尾巴,拖累著全面小康的步伐。  「要靶心不散、盡銳出戰,把扶貧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工程來推進。」長沙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長沙縣委書記沈裕謀說,圍繞貧困群眾最急需、最盼望的事情,精準施策,精心、精細而溫情地推行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