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奇的萌娃控
在寶寶嬰兒時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的,而幼兒時期孩子的作息習慣也影響著孩子的大腦發育。
倫敦大學曾針對10000多名7歲左右的兒童做出一個實驗,實驗表明,有規律作息習慣的孩子,大腦得到更充分發育。後研究學者們總結出,3-6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如果孩子不能在晚上十點前進入深度睡眠,大腦發育可能受到影響,智商測驗分值可能會偏低。
從上述實驗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睡眠對孩子的大腦發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麼寶寶在睡覺過程中,一些特徵是不是也能說明聰明與否呢?答案是肯定的。
對於教育學家李玫瑾教授很多寶媽都很熟悉,她是著名犯罪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對未成年犯罪和育兒心理學頗有研究,對於孩子寶寶的睡眠問題也提出過自己的見解,她表示寶寶在睡覺時有3個特徵,說明大腦發育得好,將來更聰明。
李玫瑾:寶寶睡覺時有這3個反應,大腦發育好,長大後更聰明
以下3個特徵是針對嬰幼兒時期還不會走路的寶寶,而不是走路流暢的孩子,只有寶寶有以下3個反應,才會說明一些問題。
一:喜歡蹬被子
在寶寶還不會走路之前,骨骼還沒有發育完全,比較柔軟,所以這時候孩子的腿部肌肉沒有使用過,處於陌生階段,而如果這個階段孩子經常出現踢被子的情況,並不是感覺熱,家長也不要擔心蹬被子露出小肚肚會著涼,恰恰說明孩子的腿部肌肉正在發育。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在調整自己的睡姿,成年人一側躺久了會感覺到酸麻,想要調整睡姿,孩子也是一樣的,但是大多數嬰幼兒時期的寶寶,大腦跟不上行動,即使不舒服,身體也做不出反應,如果寶寶能通過蹬被子來調整自己的睡姿,正說明孩子大腦發育的快,能支配身體了。
二:睡覺做夢面帶微笑
很多人會想一個笑能說明問題,你可別小看了嬰兒時期一個「笑容」,是需要全身合作的,只有當孩子得到極大滿足時,神經網控制大局,傳導出去做出笑的表情,所以說當孩子在睡覺時,展露出似有若無的笑容,說明大腦發育得很好
三:有響動就會有反應
有的寶寶非常敏感,睡眠非常淺有一點點響動,就會哭鬧,導致父母也跟著睡眠不足,這一類寶寶還因此被稱為「惡魔寶寶」,父母感覺到心力交瘁,其實遇到這一類睡眠敏感的寶寶,父母應該感覺到,機敏的感知能力,正說明孩子大腦發育得好,能準確把自己感知到的傳給大腦,做出反應。
除了保證孩子睡眠外,父母還需要怎麼做孩子大腦發育得更好?
一:飲食均衡
從小父母一定不要讓孩子養成挑食的習慣,保證飲食均衡,對孩子身體和大腦的發育都有好處,水果蔬菜、蛋白質、維生素等等營養物質都不能少。
二:培養閱讀能力
3-6歲是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好時候,父母可以從給孩子講故事開始,再帶孩子看繪本,後是故事書,慢慢讓孩子養成看書的習慣,通過閱讀獲取知識,開拓眼界,開發大腦。
三:走出去,多做運動
現在孩子都喜歡窩在家裡玩平板,玩手機,與外面的世界脫軌,這是非常不利於身體和大腦的發展的,父母一定要帶孩子多出去走走,踢踢球做做運動,左腦和右腦是相輔相成的,足量的運動也能鍛鍊右腦,讓孩子更聰明。
以上3個代表聰明的睡覺時的特徵,你家孩子有嗎?歡迎留言交流。
我是一個萌娃控,和我一起關注兒童心理,一起解讀成長的那些煩惱,如果你在我的文章中找到了共鳴,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把我的文章分享給更多的人吧。
註:(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父母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