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S腦功能成像:比fMRI更高的空間解析度和信噪比

2020-12-13 腦科學君

在神經精神疾病的基礎研究中,對模型動物以及藥物影響下大腦功能準確的定量觀察是極為重要的,這種活體腦功能的觀察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藥物影響大腦的機制,並且幫助我們尋找新的biomarker,並進一步開展新藥的篩選。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可以提供大腦活動和功能連接的信息,在藥物研發中是一個十分有用的工具,被稱為「pharmacological MRI」。然而,fMRI在小動物實驗上存在一些限制,一個是fMRI空間解析度不夠高,另一個是檢測時一般需要對動物進行麻醉,而麻醉對動物大腦功能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得到真正具有生理意義的結果。

fUS(functional ultrasound)是一種全新的腦功能成像技術,具有比fMRI更高的空間解析度和信噪比,另外突破性的超小探頭適合於自由活動動物的檢測。因此,相比fMRI更加適合實驗動物的腦功能檢測,已經有很多研究利用fUS技術來檢測動物行為或刺激相關的腦活動,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那麼,是否也可以將其應用到藥理學相關的研究中呢,下面就通過最近發表的幾篇論文,給大家介紹一下fUS在藥物研究中的應用吧。

01,清醒小鼠上檢測ScoP對大腦灌注和功能性連接的影響

DOI: 10.1016/j.neuroimage.2020.117231

Scopolamine (ScoP)是一種精神活性物質,可影響膽鹼能突觸傳遞,從而影響大腦的功能。本文利用fUS技術首次在自由活動的小鼠上檢測了ScoP對大腦各區域功能性連接的影響。

圖1. fUS探頭,固定裝置,在清醒活動動物上進行腦功能記錄的情形。

為了記錄自由活動小鼠的腦功能信號,將一個支架固定在小鼠顱骨上,記錄時無需開顱,動物在一個底部帶滑珠的盒內活動。為避免動物運動對腦信號的影響,實驗中選取了動物自發靜止的時間段來進行後續的信號分析。

圖2. 注射ScoP前後功能性連接在注射後一小時內的變化。第一第二行分別選取了海馬和皮層的一個點,分析這一點與其它區域的功能性連接強弱。第三行,選取了10個腦區分析它們之間的功能性連接。

清醒小鼠皮下注射ScoP後,觀察到海馬與皮層功能性連接的增強,並且這一增強是持續性的,可維持到給藥後1小時。

圖3. 構建SVM線性模型來自動辨認藥物作用下的功能性連接圖譜。

通過機器學習的方法,根據從5隻小鼠上得到的數據構建了SVM線性模型,讓算法根據fUS掃描得到的功能性連接圖譜自動判斷是給藥前還是給藥後。用8隻小鼠進行驗證,結果發現這一SVM線性模型的辨別效果非常好(p=0.0004)。

圖4. 用不同濃度的ScoP和抑制劑來驗證SVM線性模型的自動檢測準確度

後續採用不同濃度的ScoP和一種可以抵消其作用的抑制劑milameline來進一步驗證通過機器學習得到的SVM線性模型的準確性。結果發現,SVM模型可以有效分辨出高濃度(0.5mg/kg及3mg/kg) ScoP的作用,並且這種區分可被抑制劑抵消。

以上這些結果都說明,採用fUS腦功能成像技術,僅需要很少的動物數量(5隻),就可以得到足夠的數據來建立有效的模型,自動辨認給藥前後的功能連接圖譜,並可被抑制劑抵消。這提示fUS檢測到的這種功能性連接的變化可能成為一個對相關藥物十分敏感的biomarker,在未來的藥物研究和開發中具有應用價值。

這項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特色是在清醒的小鼠上完成了全部的腦功能的檢測。檢測的結果與已有的小鼠fMRI檢測結果並不一致,但與人體的一些實驗結果一致,這很可能是由於小鼠fMRI的檢測是在麻醉狀態下進行的,而人體實驗是在清醒狀態下的。能夠在清醒狀態下進行腦功能檢測是fUS技術在藥理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優勢,得到的結果更加接近生理狀態,並且和人體研究的結果具有更好的可比性。

02,利用pharmaco-fUS研究藥物atomoxetine(ATX)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DOI: 10.1016/j.neuropharm.2020.108273

ATX是一種去甲腎上腺素重攝取抑制劑,臨床上被用來治療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這項研究利用fUS技術在麻醉大鼠上檢測腹腔注射不同濃度的ATX對大腦各區域腦血容量(CBV)的影響。

圖5. 基於腦區的分析顯示不同濃度ATX對各腦區CBV的影響。

1、基於腦區的分析

腹腔注射ATX在大腦的各個區域都引起了廣泛的CBV增加,尤其是在視皮層和丘腦,此外,外側膝狀體在給藥後也出現一個快速的CBV增加,並且這是唯一一個反應強度與給藥濃度正相關的腦區。

圖6. 不同濃度ATX對各腦區功能性連接的影響。

對感興趣腦區的功能性連接分析發現,高濃度的ATX(1mg/kg and 3mg/kg)並不影響各腦區間的功能性連接。相反,低濃度的ATX(0.3mg/kg)整體性地降低了各腦區間的功能性連接,尤其是對於亞後皮質,視皮層,海馬,外側膝狀體以及中腦之間的功能性連接,抑制作用最為顯著。

2、基於像素的分析

圖7. 基於像素的分析,a ,b顯示了採用兩種圖像處理方法得到的不同濃度ATX注射前後腦功能差異圖。

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基於像素的分析,第一種方法是將原始圖像經過高斯平滑處理後直接進行分析,給藥後5分鐘與給藥前5分鐘的基線對比後得到差異圖。這一分析的結果和基於腦區的分析結果類似。第二種方法對原始數據做了去除噪音和去除無關成分的處理,類似於pharmacoMRI的圖像處理方法,同樣得到給藥前後的差異圖,可以看到去除噪音和無關成分後,三種濃度ATX對CBV影響的差別更為顯著,中等濃度的ATX對CBV影響要明顯強於低濃度和高濃度。

從實驗的結果可以看到,fUS檢測到的ATX的作用與已有的fMRI,電生理等的研究結果一致。同時也證明fUS信號對比fMRI的BOLD信號具有更高的靈敏度,比如在相似的一項fMRI研究中,在丘腦檢測到的信號變化大約為1.5-2%,而相同的情況下,fUS信號的變化在7%-12%。由於這種高靈敏度,這項研究提供了關於ATX影響皮層功能的一些新的信息,可能可以解釋ATX在臨床上的治療作用。

fUS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目前已發表的這兩項可行性研究顯示出這一技術在藥物研究上的巨大優勢。

一是第一次實現了在自由活動動物上檢測腦功能,更好地保持了動物的正常生理狀態;

二是相比fMRI具有更高的靈敏度,能夠提供一系列全新的biomarker,期待未來這一技術能在藥物研究領域帶來更多有價值的發現。

來源:Leads Bio-Technology

相關焦點

  • 磁共振快速成像技術(二)信噪比
    這些參數的修改都將或多或少對圖像的解析度、信噪比以及掃描時間這一「三角關係」產生影響。這一節中將重點介紹使用快速成像技術之後對圖像信噪比、掃描時間和解析度的影響。     在開始介紹三者的相互關係之前,先簡要介紹一下使用常規傅立葉重建算法進行2D序列成像的掃描時間、成像體素和圖像信噪比的表述:掃描時間:
  • 相機像素尺寸和成像系統解析度之間,有什麼關係?
    這種失真是空間上高頻信號丟失所導致的(光學系統可以看作是一個空間上的低通濾波器,只能允許一定帶寬範圍內的空間頻率信號通過),通俗的理解就是削弱了由「黑」到「白」過渡的銳度和對比度,使其變得平滑和模糊。下圖所示,黑白條紋的真實灰度可以用一個方波信號表示。
  • 相機像素尺寸(像元大小)和成像系統解析度之間的關係
    在顯微成像系統中,常常會用解析度來評價其成像能力的好壞。這裡的解析度通常是指光學系統的極限解析度以及成像探測器的圖像解析度。
  •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fMRI研究指南
    關鍵詞:fMRI,數據收集、預處理、分析應用領域fMRI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比如感知運動功能、語言、視覺空間、注意、記憶、人格、決策、執行功能)以及成癮、神經營銷等等。另一個主要研究領域為臨床神經成像(比如手術前後的狀態對比、基因相關的功能研究等)。最後一個較為新興的領域是結合實時神經反饋或腦機接口治療疾病比如強迫症、抑鬱症、精神分裂。
  • 解析度(上)— 做成像的你不能不了解的真相6
    說到解析度,大家第一個反應是看有多少像素,而且認為像素越多,解析度就越高,圖像質量也越好。這種說法,當我們單純看圖像解析度或者顯示器解析度時,也可以說沒錯。但在討論科研相機的解析度和成像質量時,單看像素個數是不全面的,應該使用更科學的標準來判斷。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的聊一聊科研相機的解析度。
  • Nature Methods:fMRIPrep: 一個穩定的fMRI數據預處理工具
    在統計分析前,功能磁共振影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涉及到多個預處理步驟。同時,隨著影像採集和處理技術的快速發展,功能磁共振成像預處理的複雜性也日益增長。本研究介紹了一種與後續分析無關的預處理工具—fMRIPrep。該工具能夠解決功能磁共振影像在預處理中的魯棒性和可重複性問題。
  • 解決當前醫學成像解決方案中攝像頭尺寸和解析度之間的矛盾
    打開APP 解決當前醫學成像解決方案中攝像頭尺寸和解析度之間的矛盾 MEMS 發表於 2020-12-02 10:15:08
  • 4D功能超聲可用於全腦活動成像
    4D功能超聲可用於全腦活動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24 14:56:42 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的Mickael Tanter研究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ADC信噪比的分析及高速高解析度ADC電路的實現
    目前高速高解析度ADC器件在採樣率高於10MSPS時,量化位數可達14位,但實際解析度受器件自身誤差和電路噪聲的影響很大。在數字通信、數字儀表、軟體無線電等領域中應用的高速ADC電路,在輸入信號低於1MHz時,實際解析度可達10位,但隨輸入信號頻率的增加下降很快,不能滿足軍事領域的使用要求。
  • 駱清銘:腦空間信息學——連接腦科學與類腦人工智慧的橋梁
    對比腦科學的其他分支學科可以看出,雖然研究對象都是腦神經系統,腦空間信息學具有相對獨特而成熟的技術體系,特別是介觀尺度的全腦高分辨精準空間定位與成像,為獲取具有明確空間尺度和位置的精細腦網絡結構與功能信息,並從大數據中提取跨層次、多尺度的腦連接時空特徵提供了技術保證。與過於理想的連接主義[2] 不同的是,可行的技術體系標誌著腦空間信息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日臻成熟。
  • 新方法在小鼠和斑馬魚腦中實現高速體積動態成像
    新方法在小鼠和斑馬魚腦中實現高速體積動態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3 16:43:16 近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王凱團隊利用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在小鼠和斑馬魚腦中實現高速體積動態成像
  • 第一屆腦電數據處理入門班
    1、培訓簡介腦電技術已經在很多專業(如腦科學、醫學、心理學、教育學、工業設計、語言科學)的科學研究和臨床神經系統疾病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此熟練掌握腦電數據處理方法(如事件相關腦電實驗和靜息態腦電研究中的時域、頻域、時頻域和空域分析技術)對於成功開展相關研究工作極為重要。
  • 基於可見光光譜的光學相干層析血管成像
    傳統OCT系統使用的光源波長在800nm-1500nm,在此波長範圍內,生物組織的低散射和弱吸收性能使得成像達到更深的範圍。而近年來對OCT成像技術的研究逐步擴展到可見光範圍。儘管可見光OCT(Visible Light OCT,Vis-OCT)成像深度不及NIR-OCT,但可見光的更短波長則能夠提供更高的軸向解析度。另外,Vis-OCT還可通過分析生物組織的光譜吸收性能實現一定的功能性成像。
  • 【基礎理論】造影劑增強磁共振血管成像
    由於血管內血液的流動特性,決定了理想的CE-MRA掃描序列應當是成像速度快,時間解析度高,能在短時間內分別獲得不同時相的血管強化信息,同時要求含造影劑血液與背景組織有良好的對比及足夠的空間解析度,目前各廠家用的最多的3D CE-MRA成像序列為三維快速梯度回波脈衝序列。
  • 全新HD-DOT成像技術為研究嬰兒大腦活動提供了新方法
    英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展示了一種對嬰幼兒大腦進行成像的新技術。這一突破希望能讓研究人員在不需要昂貴的核磁共振成像機的情況下,有新的方法來研究自然環境中的嬰兒大腦活動。使用核磁共振成像這樣的技術,受試者必須完全保持靜止,這對嬰兒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們睡著了或被鎮靜。」這項發表在《NeuroImage》雜誌上的研究中提出的系統是使用高密度漫反射光學斷層掃描技術(HD-DOT)的新一代可穿戴帽。該系統被稱為LUMO,測試的原型來自UCL的衍生公司Gowerlabs。帽上的每個六邊形包含三個LED光源和四個傳感器。
  • MR灌注成像(PWI),MR彌散成像(DWI)及fMRI 基本概念
    投稿郵箱:yxfw8436@163.com版主微信號:yxyxfwzxMR灌注成像(PWI)動態磁敏感增強灌注成像(DSCPWI)是最先用於腦部,多採用EPI序列、掃描10層~13層,每層20幅~40幅圖像。
  • 追光 | 深度學習助力超分辨顯微成像 (Nature Methods)
    然而,面對複雜度多樣的生物結構,以及不同信噪比和解析度的顯微成像條件,現有超分辨神經網絡模型與傳統超分辨成像方法相比孰優孰劣?以及在不同成像條件下,生物學家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信任這些模型的輸出結果?是否可以利用顯微成像的特點進一步提升超分辨神經網絡的性能?以及這些超分辨神經網絡是否能應用到生物醫學研究中,並發現新現象?這些基本問題在這一新興領域依然處於未知。
  • 9.4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在醫學上的應用價值無可替代,我國目前仍...
    在風景迤邐的懷柔雁棲湖畔,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的科研樓裡,就陳列著一臺完全由中國科學院自主研發的9.4T核磁共振成像系統。 據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專家介紹,我們通常所熟悉的醫院臨床使用的核磁共振是氫核磁共振,而9.4T不但能做解析度更高的氫核共振成像,還能夠做鈉核和磷核成像。
  • 哈工大:新型生物光學顯微成像技術 ATM 獲重要進展
    ATM,並成功應用於生物細胞成像。《光學》(Optica)是美國光學學(OSA)的旗艦期刊,王健副教授是論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高斯分布光場經過頻域調製後可以產生具有無衍射、自修復、自加速特性的艾裡光束。光束的無衍射特性有助於提升光學成像的解析度;自修復特性可降低光束透過介質的散射影響,提高成像信噪比;自加速特性可實現光束在自由空間的橫向自彎曲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