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該運用家規約束孩子,不斷強化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2020-08-11 佐佑育兒經

無規矩不成方圓,國應有國法,家也應該有家規。所謂家規,即家庭紀律,它一般是指家長控制、調節孩子的行為的制度、規章和準則。幾乎任何家庭,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家規,它們有高低之分、好壞之別。要使孩子成為一個好公民,父母必須建立良好的家規,使孩子從小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用紀律管束孩子,使孩子明白家長時時處處在關注他的所作所為,這是父母對孩子表示愛的一種重要方式。健康正常的孩子有可能將父母不用家規約束他視為不關心注意他,他會產生一種被父母冷落的孤獨感。

目前,不少父母對孩子的約束顯得軟弱無力,遠沒有達到令行禁止的地步。他們認為這是由於父母子女相處時間太多,感情太密造成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完全寄希望於學校的老師,經常借老師的命令來約束孩子,或以要告訴老師相威脅來鎮住孩子。時間一久,這些方法也漸漸失去了效力。於是乎,他們在孩子面前黔驢技窮,一籌莫展了。

其實,父母子女接觸多、感情濃不僅不是用紀律約束孩子的障礙,它恰恰是父母能用紀律管好孩子的第一有利條件。誰都知道,一個陌生人去指揮兇猛的獅豹作順乎人意的表演是不可想像的。但是給獅豹餵食、訓練它、常與它在一起的馴獵員卻可能做到這一點。人也一樣,他是最容易接受與他有感情的人的約束的,這裡絲毫也沒有貶低人性的意思。現在的問題在於,一些家長沒有掌握用紀律約束孩子的要領,正如蹩腳的馴獸員沒有掌握馴獸要領一樣。

因此,運用家規管好孩子的要領,可以概括為以下五條:

第一,家規要與社會要求相吻合,又不脫離家庭實際,能為孩子所接受,並樂於實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教是:社會教育的組成部分,所以,家規首先必須反映時代要求,反映社會要求。千家萬戶,情況千差萬別。不同的家庭,應該根據自己的家庭實際,制訂不同的家規,再好的家規家訓也是不能照搬照抄的。知識分子家庭與工人家庭有別,工人家庭與農民家庭有別,幹部家庭與普通群眾家庭有別。同是幹部家庭,高級幹部與一般幹部,其家規又有區別。

所以,切實可行的家規要讓孩子一起參與制訂。&34;,效果往往不好。人一般都只願為自己的決定或自己參與作出的決定付出代價,自覺實行,孩子也有這種心理,制訂家規,可以採用下列步驟:全家討論,孩子草擬,家長修改,再議通過。另外,家規還必須具體明確,尤其是對小孩的紀律要求,更應該是這樣,要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要讓孩子記住家規,並按照家規去行動。如果家規制訂出來後,不要求孩子熟悉其具體內容和細節要求,而將其束之高閣,這種一紙空文的家規比不制訂對孩子的影響還要壞。它可能給孩子一個錯誤的暗示:紀律只在制訂時重啟,了解紀律的具體內容,實行紀律那是次要的。

第三、經常對孩子執行家規的情況進行檢查、督促,不斷強化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希望孩子持之以恆地執行家規,家長必須持之以恆地進行檢查、督促,不斷克服孩子產生的疲憊與鬆懈情緒,直至使孩子養成合符規範的良好的思維定勢和行為習慣為止。

相關焦點

  • 父母制定良好的家規,才能教育好孩子,好的家規可以從飯桌上開始
    他甚至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損害他人的利益,因為他沒有家規的約束,在家以自我為中心習慣了,從而養成自私霸道的性格。讓孩子學會飯桌上的禮儀,這樣家長不但能教育好孩子,也能制定良好的家規。二、為什麼良好的家規要從飯桌上的做起?
  • 孩子叛逆難管,讓「家規」約束孩子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視家風的民族,端蒙養、重家教是我們的優良傳統,而運用家訓教誡子女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縱觀歷史,大部分的名門望族都有自己的家規,比如《曾國藩家訓》、《錢氏家訓》。良好的家規家風,是讓子孫受用一生的寶藏。曾經有一位家長跟我講:我家孩子總嫌我嘮叨怎麼辦?我一遍遍說我也煩,可是他做事一直磨磨蹭蹭、還總是偷偷摸摸玩手機,搞得家裡雞犬不寧,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這樣的生活場景相信各位家長再熟悉不過了。頻繁的說教不僅會傷害親子關係,還會使家長的話喪失權威性。
  • 讓孩子變得善良自信的一些家規,家長可以試一試,對孩子很有幫助
    很多家庭會了讓孩子在懂事後能夠變得懂事、懂規矩、聽話,能更好的教育培養孩子,會設立一些家規來讓孩子遵守,以此來樹立一個家庭的風氣、約束每一個家庭成員。,他和妻子早早的就設立好了家教,以方便約束孩子,幫助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 「家規意識」的重要性
    宜未雨而綢繆,毋渴而掘井……見富貴而生諂容,最可恥;遇貧窮而生驕態者,賤莫甚……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這種家規意識,在今天仍是非常需要的。現在很多家長,受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缺少家規意識,在家庭生活中,明顯的缺少規矩的約束,這不但對家庭建設不利,對孩子的成長也沒有好處。
  • 如何有效制定家規,孩子親自參與效果好
    家規的內容一定要具體詳細,主要包括:你期望孩子怎麼做,孩子應該怎麼去實施,孩子遵守規矩時會得到什麼獎勵,孩子不聽話時應該怎麼辦。如果家規對孩子來說要求太高,很難做到,那麼孩子就不會很配合地去做,結果就是他會不斷違反家規,以及各種埋怨,這樣就失去了制定家規的意義。
  • 孩子壞習慣多,善用條件反射理論,幫助孩子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根據條件反射理論的三個特徵,我們可以對孩子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進行合理規劃,將孩子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與一些積極向上的條件相配合,形成積極的條件反射,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二、怎樣藉助該理論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 學會這三招,善用「斯金納強化定律」,習慣好的孩子更有出息
    文/依肯的爸爸想必各位家長都已經有所了解,幼兒時期是孩子培養習慣的黃金階段。如果孩子能夠在這一時期打下良好的基礎,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在將來的學習和生活中自然會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效率。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做,才能夠培養孩子的優良習慣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 幾歲的孩子需要立家規?越早立下這3條家規,孩子長大越有出息
    而我的觀點是孩子差不多2歲了,需要做出正確的引導,立一些規矩,培養良好的習慣,不是什麼事情都任其為之。所以昨晚吃飯的時候,我頗為嚴肅地批評兒子:「寶寶吃飽沒有?記得女兒學校經常組織「好家風」活動,讓家長陪孩子一起將家裡關於好家風的故事通過繪畫和作文的方式記錄下來,並組織評獎。教養一直都被重視,一個有教養的孩子,一定是家庭教育的成果。敬老愛幼、遵守規則、禮儀廉恥……家規規範了人的言行舉止。今天網上有個視頻很暖心,一個背著書包的孩子在向禮讓斑馬線的司機幾次鞠躬表達自己的感謝,教養便深藏在這個小小的動作中。
  • 孩子發脾氣愛亂扔東西、打人怎麼辦?三步幫孩子塑造良好行為習慣
    這些情緒能夠幫助家長更好地感知和了解孩子,以便家長和孩子交流溝通。因此,家長應該嘗試去感受孩子的各種情緒,而不是將孩子的情緒視為洪水猛獸。雖然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但是由情緒反映出來的孩子的行為卻有對錯之分。
  • 對於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家長們可以這樣做
    也許不少家長答不上來。但是,在實踐中,幾乎每一個家長都運用了這樣或那樣的激勵手段,以鼓勵孩子與家長意願相符的行為,克服和糾正孩子偏離家長的意願,或與家長相牴觸的行為。《聖經》上有一則故事。說一位農民趕一頭驢子上街,驢子自覺地朝符合主人意願的方向快跑,他就給驢子餵胡蘿蔔,驢子左突右竄,或東張西望,遲步不前,他就用木棒打它。
  • 強化定律:習慣比成績更重要,擁有好習慣才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而從小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卻能運用極高的專注度有效率的進行內容的掌握與消化,甚至觸類旁通,經過思考後有自己的啟發與收穫。3、 習慣促成孩子的日常行為規律。習慣是重複強化行為後最終形成的慣性行為方式,即由強化定律對主體行為造成的固化影響。家長應多運用強化定律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堅持一個月每天睡覺前喝一杯牛奶,到新的一個月開始時,有一天沒有睡前飲用,睡覺時身體就會傳遞出又餓又渴的信號。
  • 掌握正面回應六步法,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如何恰當的回應孩子,我們可以參考家庭教育指導專家王普華的新書《回應:培養孩子積極的行為習慣》。孩子想要買玩具,你拒絕了孩子,這也是回應。孩子要幫家長掃地,你給他掃把讓他嘗試,這還是回應。回應發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回應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從語言到表情、動作,乃至沒有反應都是回應。不同的回應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感受,進而影響孩子當下的行為。當下的行為不斷累積強化,慢慢的就變成了習慣。也就是說想要培養孩子具有良好的習慣,必須學習如何恰當的回應孩子。
  • 怎樣糾正和約束孩子的錯誤行為?
    我們都知道棍棒教育不可取,會給孩子帶來心靈上的傷害,可孩子太過調皮搗蛋,屢教不改!我們要怎麼糾正和約束他們的錯誤行為呢,今天想和大家分享,運用紀律思維可以給孩子樹立行為界限。你需要先了解紀律思維,再溫和而堅定的運用它。了解什麼是紀律思維,為什麼傳統的懲罰方法沒效果?明白運用紀律思維來糾正和約束孩子的錯誤行為有什麼優點?
  • 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俗話說三歲定八十,孩子的良好習慣,至關重要,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好的習慣一旦培養成,不用借著記憶很容易發揮作用,使寶寶很容易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今天我就來談談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除此之外家長還要以身作則。從一點一滴做起,給幼兒做榜樣,教育幼兒做到的家長一定要做到,以良好的生活習慣影響幼兒。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重在堅持,在各方面不斷重複和練習。在上個學期,我們經常會看到這些現象:積木玩過就隨地仍,進餐後滿地是飯菜,這都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因此家長要注意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幼兒今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 幫助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這裡有幾個小貼士
    作為家長,你有沒有發現,培養孩子好的習慣,很多時候比讓孩子學習鋼琴外語還要難。因為,好的行為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養成的,它需要家長格外用心,並持之以恆。下面是幾個幫助孩子改善行為的建議。1.每個人都有家庭責任孩子們需要明白,不只是爸爸媽媽,每個人都需要為家庭做出貢獻。所有的孩子,從蹣跚學步的孩子到十幾歲的孩子,都應該做他們每天做的「家庭貢獻」(或者稱為家務),這有助於讓整個家庭更緊密。
  • 【育兒經分享】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由此可見,在孩子的幼年時期讓孩子養成一些好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葉聖陶指出:「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成功的教育是從習慣養成開始的,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培養起孩子的好習慣呢?筆者在此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 做到這一點——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做到這一點——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在我們的生活中一直存在這樣的現象:不想起床,睡懶覺的習慣,這種習慣特別容易養成,然而像早起讀書,按時寫作業這樣的習慣很難形成,因為大多數好習慣都是枯燥無味的,想要每天都形成意識就需要強制性的執行,否則很容易前功盡棄,這也是很多家長頭疼的一點。
  • 比起孩子學習成績,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很重要
    如今這個社會,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希望孩子在學業上取得良好的成績,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所以孩子學習好不好就成了孩子是不是一個優秀人才的判斷方式。 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性格培養,讓孩子養成了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其實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性格比孩子的學習成績更為重要。
  • 自制力差的孩子應該怎麼教育比較好?
    在學前階段,多數家長對於孩子的自制力不是很在意,認為孩子小,沒有刻意去強化自制力的培養,指望上學後學校和老師的嚴格管教。其實,人的自制力是需要從小引導和規範的。如何讓孩子養成較強的自制力,家長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 智慧的家長,懂得通過「正面回應」,來培養孩子積極的行為習慣
    我們想要孩子能夠養成積極的行為習慣,就要從行為習慣背後的根本:「父母對其行為的回應」這方面,做出相應的改變。當家長對孩子的某些行為,給予表揚和肯定的時候,這些行為習慣就會轉變為觀念,長久地保留下來。 正如《回應:培養孩子積極的行為習慣》中,王普華所說: 兒童成長的過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與環境的互動,不斷地獲得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過程,這些經驗不斷地進入孩子的大腦思維系統,形成孩子的觀念,從而使孩子產生不同的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