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幫美籍華裔女孩尋親,三天就幫她找到了生父母(修訂版)

2021-03-02 零壹英語

不少關注我微博@英語警察 (今年一月份已經被迫更改為@英語蔡Sir)或在我個人微信上的朋友,可能知道我從2018年年初開始,幫助一些被國外家庭收養的中國孩子尋找他們/她們在中國的生父母

2018年四月底到五月初還特別去了一趟南昌擔任陪同口譯,幫助三位收養了中國孩子的美國媽媽和100多位被國外家庭收養的孩子尋找他/她們的生父母(視頻報導在這篇文章的最後)。後來我也一直在微博上轉發各種尋親的信息,但是一直直到2018年6月底,我們的成功記錄是零。

2018年4月底南昌尋親發布會。

8月我和南昌項目分道揚鑣。

9月我退出國際尋親,開始新的徵程。

六月底我跳出了南昌項目的限制,即不在局限於在南昌和江西省各縣市福利院被收養的孩子,而且開始了另外一種更主動更積極的尋親方法,那就是尋求當地政府的幫助,在本地微信公眾號上發布尋親消息。當我用新方法嘗試來幫助一個被賓夕法尼亞州一對夫婦收養的安徽女孩Lianna身上,竟然奇蹟般地很快就成功幫她找到了在安徽肥東縣的生父母。

2018年7月21日我應邀前往安徽省肥東縣,目睹了她和生父生母以及姐弟的團聚的感人畫面。整個過程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一方面是希望更多人幫助這些被國外家庭收養的孩子來尋親,另外一方面是希望在DNA匹配結果確認之後,中國這邊的原生家庭應該意識到東西方的巨大文化差異,團圓之後應該尊重和聆聽對方的需求。

Facebook成立於2004年,全球最大的社交媒體之一。

我早在2007年便開始使用Facebook。

2018年3月,我有幸認識了幾位收養中國孩子的美國人,她們把我帶入到這個被國外家庭收養的中國孩子的龐大社區(多個Facebook群)裡面。不少收養中國孩子的美國養母都希望能幫孩子們找到她們的生父母。

當時我每天花大量時間免費幫她們和中國當地誌願者、媒體記者、政府官員等進行溝通,甚至直接參與翻譯各種文件和製作尋親海報,還有利用我的微博平臺免費發布各種尋親消息。

2018年4月底到5月初,我還前往南昌幫三位收養了中國孩子的美國媽媽和一名已經長大成人的被收養者Kathryn(在孤兒院時的中文名:陳站桐)進行口譯的工作。1995年12月26日,出生約6天的她被遺棄在南昌火車站。

我和Kathryn以及她的美國養母Carol

在尋親過程中我慢慢認識了不少人,在短短兩三個月之內,我的臉書上陸陸續續地增加了700個收養中國孩子的媽媽,這其中90%都是美國人,其他還有少數來自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西班牙、瑞典、比利時、挪威。我也驚奇地發現不少收養中國孩子的美國媽媽們其實也在為很多中國英語在線教育公司工作。

當時每天早晨醒來,我的臉書就有不少提醒。

每天都有不少想加我的好友請求、

回復、點讚、轉發甚至群組邀請

每天也會有提示「你可能認識的人」。

同時Facebook還在不斷通過其「People You May Know(你可能認識的人)」這個功能推薦其他朋友給我,當然推薦的人通常都是和我有共同好友。比如要麼是收養了來自中國孩子的美國家庭,要麼是那些為國內多家在線教育公司工作的美籍外教。

我就是通過「People You May Know」這個功能認識Lianna的。我看她的姓是國外家庭的姓,而我和她又有很多共同好友,於是就給她發送了好友申請。

剛開始和Lianna的聊天記錄

Lianna以為我也是被美國家庭收養的孩子,我跟她說我不是的,我是幫助那些被國外家庭收養的中國孩子尋找生父生母的志願者而已。

Lianna讓我來幫她尋找生父母。

Lianna就問到了我怎麼進入到幫國外孩子尋親這個領域的。我就提到了今年3月份我在Facebook上遇到了兩位收養了中國孩子的美國媽媽的故事。

這兩位美國媽媽收養了來自南昌福利院的孩子,在為孩子尋親的過程中相互認識,並一起創建了南昌項目,幫助100多位來自南昌以及江西其他縣市福利院的孩子尋找生父母。(文章最後面有視頻)

這是很重要的一條信息,她在國外基因網站上找到了一位遠親。

Lianna在國外的一個基因庫裡面通過自動配對,找到了她的第二代堂妹或表妹,而且她也是從肥東收養到美國的,所以Lianna強烈感覺到可能她的生父母也就住在肥東縣。

但是茫茫人海,哪怕是一個肥東縣,怎麼能找到她的生父母呢?我思考了一下午,決定通過微博先看看能否直接聯繫上肥東縣政府,然後通過肥東縣本地的微信公眾號發布尋親消息,如果Lianna生父母或其他親戚看到了Lianna的照片,說不定就很快能找到她的生父母。

通過我的個人微博和當地政府取得聯繫,

然後通過本地微信公眾號向更多當地民眾推送尋親消息。

當時我的微博還叫@英語警察 (2019年年初被迫改名為@英語蔡Sir)

這裡面一個優勢就是,我的認證微博@英語警察 和38萬多粉絲數會給對方一個相對比較可信的感覺。

肥東縣縣政府負責新媒體的小編很給力,

我也遇到不少根本不怎麼搭理我的「尸位素餐」者。

我聯繫上了肥東縣政府的微博@肥東發布,很幸運肥東的小編很給力,很快就給了我回復,並說會匯報給領導。7月2日11點,肥東縣縣委宣傳部新媒體科曹科長加了我的微信。曹科長是90後,做事雷厲風行,對各種民生問題非常重視,聽了Lianna的故事之後,她也非常樂意幫忙。

經過曹科長和Lianna在微信群裡面的溝通,我們很快在7月2日就把Lianna的尋親消息通過微信公眾號和微博都發了出去。

7月2日下午四點半,肥東縣官方微博和微信都發布了這條尋親消息。

當時我的推斷是,Lianna下面很可能有一個弟弟。因為從我的經驗來判斷,當時的夫妻狠心拋棄女兒都是為了想要一個兒子。另外Lianna有173cm,所以不出意料,她的父母個子都比較高。

這是我當時的推測。

下午五點半,僅僅在尋親消息發布出去一個小時左右,就有了重大線索。(後來我去安徽才知道,這條Lianna的尋親消息在公眾號發出去,就有親戚立馬看到了,然後轉發給了Lianna的生父。她的生父馬上就給曹科長她們打了電話。)


這對夫妻有一個女兒和兒子,父母個子都比較高,也符合我當初的判斷。

照片傳來之後,我覺得Lianna和這位父親的嘴唇挺像的。當然,這些只是我們很表面的判斷。下一步就是等Lianna的血樣,看看DNA的匹配結果。

Lianna非常感謝我們的努力,也非常興奮這麼快就有可能的結果。

我只是負責了牽線搭橋的工作,這裡面肥東縣縣委宣傳部的確功不可沒。

Lianna也特別開心,還特別製作了一個感謝視頻:

Hi Ms. Cao and team,

I know you all have been working very hard and efficiently and I wanted to thank you for putting your time and dedication into searching for my birth parents.  I really have no words to be able to express how much it means to me. Being able to find them and seeing my hometown has been something that I have always thought of. As a Chinese adoptee I have often felt like I was lost with no answers and no sense of culture.  

I know that this journey, no matter how it ends, will help fill the void. You have all impacted my life forever and I am so grateful for you guys. Thank you Ms. Cao and your team for all your efforts and hard work in trying to make my dream come true. I will see you guys one day in person to truly express my gratitude. I am forever thankful!

Love,
Lianna

簡單翻譯一下:

曹科長和團隊其他同事:

我知道你們一直都非常努力和高效地工作,非常感謝你們花費這麼多時間和精力來幫我尋找我的生父母。我真的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這對我的確意義很重大。 我一直想找到生父母並回家鄉看看。 作為被國外家庭收養的中國孩子,常常因為找不到心中問題的答案以及沒有文化歸屬感而讓我感到困惑。

我知道這段旅程,不管結局如何,都會填補我心裡一直缺少的那些片段。你們為我所做的一切已經改變了我的人生,我非常感激你們。 謝謝曹女士和你的同事,感謝你們為實現我的夢想所做的一切努力和辛勤的工作。改天我會來回國來拜訪大家,以表達我的感激之情。我對你們永存感激! 

愛你們的,Lianna

最關鍵的一步,就是通過DNA技術來確認到底那一對是她的生父母。

後來一共三位家庭聯繫了肥東縣縣委宣傳部,與此同時,我也在和Lianna溝通,如何讓她將她的血液樣本寄回到中國。我搜索了一下,發現有人說可以用採血卡來操作。

但是這種採血卡在美國買不到,Lianna自己的訂購的東西好像也比較麻煩。這個時候,肥東縣縣委和公安局確認只要是血液或者指甲或頭髮都可以,而Lianna也找到了簡單的解決辦法,買了一些常用的紗布,扎指尖滴了幾滴血在紗布上,待血液幹了包起來,加上指甲和頭髮一起通過快遞寄到中國,裡面備註簡單的文件即可。

聊天記錄

等待的時間比較久,在上海清關然後發往安徽合肥,然後13號到到肥東縣。

快遞查詢記錄

到了肥東之後,肥東派出所立刻組織家庭採血,然後送到合肥市市公安局和Lianna的血樣進行DNA匹配。

這三個家庭當中,第一個家庭的確就是Lianna的原生家庭。

肥東縣縣委宣傳部曹科長帶領三個家庭一起去撮鎮派出所進行採血。血樣送到合肥公安局進行DNA匹配,警察蜀黍加班加點,沒幾天就和我們確認第一個家庭就是Lianna的原生家庭。

和我之前的預測基本上完全吻合。

安徽新安晚報的報導:

Lianna歸心似箭,之前在12號就訂好了機票,

曹科長建議她先等待DNA結果出來,然後再回中國也不遲。

Lianna歸心似箭。

Lianna改籤了20號的機票飛往上海,然後21號下午乘坐高鐵從上海到合肥西站。在上海機場轉高鐵站的時候,Lianna一個人來中國,人生地不熟,加上語言不通,一緊張發現包不見了。

丟失背包,還好有驚無險。

Lianna後來去找警察叔叔的時候,正好發現有人撿到了她的包,而且送到了警察值班室。還好有驚無險,Lianna後來改籤了車票,終於在11點左右到達合肥西站。

Lianna和我在合肥南站(高鐵站)。

Lianna和我終於見面了,其實我們也才認識不到一個月。她173cm,個子比我高。因為第二天早上九點還要安排父母和Lianna見面,所以我們和媒體一起從合肥西站趕回肥東縣縣城。

這時候第二天早上Lianna和生父生母團聚的情景。

早上九點在招待所大堂,Lianna和她的生父母終於見面。肥東縣縣委宣傳部邀請了不少媒體記者,記錄了這一讓人動容的時刻。母親一個勁地說「對不起」,而Lianna則安慰她說「沒關係」。

然後我們乘著大巴,趕往鄉下Lianna的出生地。

在酒店大堂見面之後,我們一起乘坐大巴回到Lianna生父母的老家。天氣特別酷熱,而且還特別悶,讓從深圳來的我都有點不適應。

這是Lianna父母之前的家,現在只有爺爺奶奶還住在這裡。

很多媒體的採訪,很多記者也是頂著熱浪,非常辛苦。

Lianna和她的弟弟通過翻譯app來交流。

Lianna終於知道了她自己真正的出生日期,

和她在收養文件上醫生估算的出生日期相差大約四個月

Lianna漂洋過海回到中國,根本沒時間來倒時差,就必須應對團圓之後回到老家,七大姑八大姨的熱烈歡迎以及很多媒體記者的採訪。而這一切喧囂過後,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才剛剛開始。

Lianna和她的弟弟通過翻譯app來交流。

Lianna老家那邊有很多親戚,她的生父母擺了三桌宴請了很多親戚。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飯菜非常豐盛,但是對於Lianna來說,大部分飯菜都不合她的口味。不過吃喝都是小問題,最關鍵的部分在廁所。

大部分老外不會亞洲蹲,在美國無論是家裡還是公共廁所都是坐廁,而我們中國人覺得坐廁不夠乾淨,蹲廁不只是便宜而且看起來更衛生。

而且鄉下的廁所非常簡陋……一般沒在鄉下住過的人或常去鄉下的人可能很難適應。

Lianna的故事我只能分享這麼多,

有很多殘酷的背後故事在這裡我也不方便分享。

我已經幫Lianna找到了她多年來一直想尋找的答案,

比如:我來自哪裡?我的父母是誰,我長得像誰?我是否有其他兄弟姐妹?

但是後續發生的很多事情不是我個人所能控制。

安徽電視臺科教頻道完整報導了全過程,而且還有直播連線。這裡面有我為Lianna做的口譯部分(第一次直播有點小緊張)。

其實本來是在外面進行直播的,而且外面光線亮堂一些,但是後來下起了雨來,只能搬到室內了。

梨視頻

Google搜索,報導也到處都是。

香港《南華早報》,為了這篇報導,

我還特意去了一趟香港和記者Vivian Chiu見面聊了一個下午。

文章很長,講述了去年兩個被國外收養的女孩子尋親成功的故事。

前面提到的2018年四月底五月初的南昌之行。

這是@新京報 出品的我們尋親的視頻報導。

2018年9月因為開學我時間有限,雖然我還在零零星星幫助一些尋親的國外被收養的孩子,但是我的重心慢慢轉移到幫助更多對中國和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國外友人身上了。在我宣布不再擔任尋親志願者這個工作之後,我取消了一些人,一些人也取消了我,我也慢慢開始結識更多新的朋友,尤其是從事在線英語教育的美國人。

目前我的好友數是2366人(截止到2019 年8月8日),

基本上90%都是從事網上教英語的北美老師。

她們常常向我諮詢各種中文的翻譯(家長的評語或學生寫的漢字,常常翻譯軟體也搞不定或者意思完全不一樣)或各種中國文化上面的問題,我發現這個事情比尋親更有意思,有英語問題我也可以向她們提出來,她們都非常熱心幫我解答。

美國朋友怎麼讀often?

美國朋友怎麼讀gif(動態圖片)?

比如,通過大數據對比發現,我臉書上62%的美國人都把讀often都把t讀出來。66%的美國人把gif讀成gif in gift,而不是jif。當然了,這兩個例子並沒有對錯之分,很多只是習慣而已。

感謝臉書,感謝馬克·扎克伯格

馬克·扎克伯格(Facebook創始人兼執行長)

點擊右邊閱讀更多:零壹英語創始人蔡老師的故事

相關焦點

  • 16歲美籍華人女孩隨養母回湘尋親 胎記或成線索
    李俊傑 攝  中新網長沙3月28日電 (記者 李俊傑)在闊別家鄉湖南近16年後,美籍華人陽冰首次踏上了回湘尋親的徵途。  28日下午,陽冰與她的養母一起,乘飛機到上海後,轉坐高鐵抵達長沙。在此稍作休息,她們將於次日正式前往陽冰的出生地——湖南衡陽市,找尋陽冰的親生父母。
  • 荷蘭夫婦幫7歲養女樂清尋親 「她現在很幸福」
    01  2009年  她被遺棄在北白象  這份尋親啟事稱,蘇西據推算於2009年出生,當年12月31日在樂清市北白象鎮高西村村口被人撿到,後被送至福利院,目前被一對荷蘭夫婦收養,如今這對荷蘭夫婦希望能幫養女尋親。  記者通過尋親啟事下方的QQ,聯繫到了幫小女孩尋親的謝先生。
  • 95後美籍女孩中國尋親:在義烏被遺棄,保留中文名及幼時衣物
    「請幫我在這短暫生命中找到它的來處,圓最大的夢想。」近日,一封跨越太平洋的尋親信在網上備受關注,寫信人是25歲的美籍華人女孩倪春美,她希望尋找1996年在浙江義烏遺棄她的親生父母,在此之前,她的尋親路已走過6年。7月28日,南都記者視頻連線遠在美國紐約的倪春美,她留著齊肩短髮,擁有一雙大眼睛,愛笑。
  • 華裔女孩來遼跨國尋親
    但Yasmin一點也不埋怨自己的親生父母,反而感謝他們將她帶到這個世界,享受精彩的人生。如今,女孩每天都在夢想著見到她的親生父母,她想了解自己的故鄉,想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小時的阜曉樂和長大的阜曉樂。
  • 西班牙女孩常熟尋親 想對親生父母說謝謝
    10月6日,瑪月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經過幾個月的尋找,找到了當時撿到她、把她送至常熟福利院的好心人,但還是沒有親生父母的信息,她已經將自己的DNA信息錄入公安部資料庫。她說,她的親生父母可能不是常熟人,而是去常熟務工的人。「如果找到我的親生父母,我想跟他們說謝謝,讓他們知道我生活不錯,如果找不到,我會堅持找下去。」
  • 美籍華人圓了跨國尋親夢
    美籍華人圓了跨國尋親夢 發布日期:2020-09-30 11:17 瀏覽次數: 字體:[ 大 中 小 ]
  • 晉江打工男子身世惹人憐 好心同事幫尋親終團圓
    晉江打工男子身世惹人憐 好心同事幫尋親終團圓 qz.fjsen.com 2012-01-20 07:27  吳佳弘 李秋雲 黃謹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 夏雪的公益尋親之路
    在夏雪成為寶貝回家志願者的6年中,最長一段尋親路,她整整找了四年半,跨越五個省才算幫尋親者劉濤找到自己的媽媽,這個案例被央視12套《夜線》連續三天播出。  2013年4月,夏雪接到一項任務:幫26歲的小夥子劉濤尋家。據夏雪初步了解劉濤3歲時被繼父在山東遺棄,8歲時,他又被遺棄在山西五臺山的寺廟裡。寺廟裡的師傅對劉濤很好,把他撫養到了16歲。
  • 荷蘭華人女孩尋遺棄她的親生父母:「我想找到自己的根」
    趙果果看到2011年成都商報成功幫助荷蘭小夥朱雲尋找父母后,主動結識了朱雲,並通過他聯繫到成都商報記者,希望幫助妹妹尋親。「我想面對面看看父母,看看他們的生活,也許我還有兄弟姐妹。對這一切,我太好奇了,只有找到他們,我才能了解自己的身世,找到自己的根。」劉雨菲說,她對親生父母沒有記恨和埋怨,也許他們當年有難言之隱。
  • 與親生父母相認一年後,美籍華裔「斷橋女孩」回到中國
    一年前,華裔女孩Kati Pohler在杭州斷橋與親生父母重聚的場面,在BBC紀錄片和中國媒體的報導中感動了千萬人。一年後,Kati Pohler選擇來到中國,目前她在淮安的一所學校教書,她希望有更多時間了解自己血緣上的親人。
  • 成都女孩隨手刷微博 竟幫天津婆婆成功尋親 兩人還是親戚
    巧合的是,微博隨後被成都邛崍的女孩楊佳雨隨手刷到。「楊湖dian」這個模糊的詞讓她覺得似曾相識,她覺得自己或許可以幫到對方,便在微博下主動留言。雙方聊天、網友支招、苦尋線索、視頻核對……一場跨省網絡尋親最終傳來好消息:楊桂華婆婆的老家找到了,她90歲的大哥依然健在!更巧的是,楊佳雨最後發現,楊桂華婆婆竟然是自己曾祖父的妹妹!
  • 七年前那個很火的美籍華裔虎媽,她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最近,網上有個很火的知識問答:七年前,那個在美國引發廣泛爭議的中國虎媽和她的孩子們,後來怎麼樣了?描述:2011年初,有位美籍華裔媽媽出版了一部自傳式作品《虎媽戰歌》,一夜之間,這位名叫蔡美兒的華裔「虎媽」火遍了全美。
  • 首批被外國人收養的棄嬰:耶魯女孩尋親記
    在抵達武漢之前,詹娜就用不太熟練的中文,親自寫下這樣一份尋人啟事:「我是個被外國人領養的中國女孩兒……我的夢想是找到我的親生父母。我不忌恨他們。非常想告訴他們我多麼愛他們,對他們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有多麼感激。爸爸,媽媽:我非常想念你們,希望有一天能擁抱你們。」
  • 15歲女孩隨荷蘭養父母來安徽尋親!親人你們在哪?
    7月16日下午,蕭縣一個翻譯大姐發出求助信息:她現在帶一家荷蘭人在蕭縣,這家荷蘭人多年前在蕭縣的社會福利院收養了一個女孩,該女孩15歲了,很小就被收養到荷蘭生活。不會中文,現在到蕭縣來尋找她的親身父母。
  • 兩名棄嬰在揚州「跨國尋親」:一個哈佛畢業,一個碩博連讀
    而與此同時,一位有著和她類似經歷的華裔女孩楊思濃,也在懷著無比的憧憬,尋找自己屬於中國的「根」。曾經襁褓裡的女孩,如今長大成人,在遙遠的土地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可是親情總是一種剪不斷的羈絆,使得她們想要尋找到最初原生父母的渴盼越來越深切。不知道,在這一頭,曾經因為種種複雜的原因離開他們的父母,在之後的很多日子裡,是不是也曾經時不時想起他們的那個孩子。
  • 被美國人領養的華裔女孩,26歲哈佛畢業回國尋親,結局如何?
    既然將他們帶來這個世界,為何又絕情的不管不顧,不聞不問,在很多人眼裡,這些失職的父母是不可原諒的。不過,這個由老外撫養長大的女孩——潘甜甜,24年後,卻從哈佛畢業滿載榮耀而歸,開始高調地找尋她的親生父母,對他們的一起沒有一句怨言,只想道一句:我一切安好!
  • 贍養公婆、撫養女兒、幫烈士尋親、助貧困孩子 | 葉慶華:最好的...
    慷慨赴死前,他託人給妻子帶去口信:「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別想讓我背叛黨。共產黨員說話就像石板刻字一樣堅定不移,說一不二。」和平年代,丈夫的犧牲再一次觸動葉慶華的心底。「我有必要做一些事情,把烈士崇高的精神傳遞下去!」葉慶華說。幾年來,她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尋訪老兵、搜集資料的路上;在紛繁的網絡線索中,她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至今,葉慶華已為80多位烈士找到了親人。
  • 中國棄兒的跨洋尋親之路:血緣甚至是活下去的希望
    如果以後我女兒回來尋親了, 求求你們一定要跟我們說。」· 十年尋親的第一個希望對李國明而言,尋親就像是在黑暗中尋走,沒有方向也沒有光亮。但他想著,再往前走走吧,趁還活著的時候,找到女兒。「父母在,家就在。如果我倆不在了,女兒就無家可回了。」直到 2008 年,李國明的十年尋親之路才亮起第一盞燈。
  • 老兵11年前決定幫136位烈士尋親:寄信近千封(圖)
    受訪者供圖   山東菏澤市一社區黨支部書記,11年前決定幫136位烈士尋親;寄信近千封,找到11人的親屬   「該烈士(20歲)於1947年12月,犧牲於菏澤戰役,望郵遞員同志再辛苦一下,幫烈士找到家。」兩周前,江蘇南京郵政六合區分公司雄州投遞部收到一封信件,信封上的收件人信息為「王慰華烈士」。
  • 人世間最大的悲哀,是一出生就被父母遺棄
    三二十四年後,一個健康陽光大氣美麗的女孩回來了,她不遠萬裡,從自己生活成長的美國之家,回到了中國,她滿心希望能尋回自己的親生父母,無論如何,「我究竟來自中國哪裡?我的血緣父母又是誰?他們現在生活得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