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走出去|投資海外,NGO是敵人還是利益相關方?

2021-01-08 澎湃新聞
       仰光,工人在一家中資企業外抗議要求更高薪水。東方IC 資料

       

       「實際上,我們不想製造麻煩,我們想要解決方案,我們想要更好的結果。」在談及為何會動員社區抗議當地的水電項目時,緬甸NGO克倫邦環境與社會行動網絡水治理項目協調員薩瓦·約翰·布賴特薩瓦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

       現在一些在海外投資的中國企業更積極了,並開始主動聯繫NGO,不過供職於泰國一家關注跨國公司投資機構的文泓向澎湃新聞表示,「(中企)他們可能做了很多,但因為知識、技能,包括對當地了解的欠缺,所以他們的回應可能還是那種老式的、官方的回應。」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在其出版的《中國企業國際化報告(2014)》中分析了中國海外投資「失敗樣本」後指出,中國部分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在平衡投資目標國各種關係上存在較嚴重的誤區之一就是「不重視反對派、NGO以及媒體的聲音,尤其是NGO的聲音。」

       隨著中國發起倡議並逐步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勢必會有更多中國企業邁開走出去的步伐。在海外投資面臨的諸多風險中,如何看待NGO,又如何與之打交道,是企業不得不予以重視的一個新課題。

中國學者:NGO會造成威脅

       「非政府組織比較容易聯結成國際性的網絡」;「NGO是不分國界的」;「出大事兒全是NGO幹的。你可以查那些案例,中國企業走出去出問題的,都跟NGO有關係」。

       在被問到如何看待中國企業走出去遭遇的NGO難題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趙可金和察哈爾學會秘書長柯銀斌分別向澎湃新聞談到上述觀點。

       「西方的非政府組織……具有很強的動員能力,善於組織示威、抗議等活動。」王義桅在其新近出版的《「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一書中這樣寫道。 「西方非政府組織在發展中國家幹擾中國工程項目施工的例子並不少,最典型的是緬甸密松水電站。」王義桅認為。

       在分析企業活動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源的消耗與環境的汙染、對居民生活的影響所造成的自然風險、道德風險時,王義桅介紹了包括密松水電站項目在內的兩起發生在緬甸的案例。

       「2011年9月30日,緬甸總統吳登盛突然單方面宣布在他的任期內擱置由緬甸電力部、中國電力投資集團、緬甸亞洲世界公司組成的合資公司投資建設的密松水電站,便是部分出於對於影響該地區生態平衡,破壞本地區環境的考慮。」

       「2011年7月8日,中國水電順利中標承建緬甸蒙育瓦萊比塘銅礦項目。然而,2012年11月18日起,數百名當地農民、僧侶和維權人士進入萊比塘銅礦作業區抗議,在工地附近搭建了6個臨時營地,投訴銅礦拆遷補償不公、汙染環境、拆毀寺廟等,銅礦的建設工作被迫全部中斷。」

       造成上述局面的「主因是缺乏透明度,開發商、當地民眾及地方政府間缺乏溝通交流。由於土地徵用費用偏低及工作權益未得到充分保障導致示威,加之土地徵用過程中有關方面缺乏解釋及外地組織和團體介入,導致事態升級。」王義桅援引以翁山蘇姬為主席的調查委員會對上述銅礦項目的調查報告指出。

       雲南大學緬甸研究中心主任李晨陽與雲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副教授祝湘輝在2011年底撰寫的《中國急需加強在緬甸問題上的公共外交——從密松水電站被暫停談起》一文中也談及了NGO。

       「中緬民間關係緊張……還與西方的官員、學者以及非政府組織的挑撥密切相關。經過幾年甚至多達10餘年的滲透,西方非政府組織和學者已在緬甸民間培養出了一批嚮往西方、英文較為流利、對中國有一定偏見的緬甸社會活動家,這些緬甸人用極端理想主義的標準來評價中國在緬甸的投資和活動,進而詆毀中國的形象。」李晨陽和祝湘輝寫道。

       「事實證明,非政府組織雖然非政府,但絕不是非專業,特別是在有當地反對勢力配合的情況下,會造成不良影響。」王義桅把「非政府組織的威脅」歸類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非傳統安全風險之一,與之相併列的還有「極端勢力的威脅」。

NGO:不想製造麻煩

       「我想企業應該了解,NGO並非他們的敵人,不能因為他們通常所持有的觀點——當地NGO都是由外國人的資金和政策推動的,而這些外國人是反華的。我認為這種想法於事無補,而且也並非事實。」曾在柬埔寨與NGO工作的馬克·格瑞姆斯蒂奇告訴澎湃新聞說,「總體上來說,NGO的興趣在於保護環境,支持他們與之合作的社區,他們開展工作是出於好的原因。他們的使命不是攻擊中國企業,而是保護當地人的權益。」

       「我們為什麼要抗議?我們在不同場合表明我們的訴求,在政府的平臺上,在國際社會上,但決策過程中沒有人聆聽我們的聲音。所以,唯一的途徑就是組織抗議,引來媒體報導,以此表明我們的存在。」緬甸NGO克倫邦環境與社會行動網絡水治理項目協調員薩瓦·約翰·布賴特對澎湃新聞表示,他們深感被忽視了。「只有當感覺到被無視了,我們才採取這最後的手段。」

       「有時候,我們希望獲知某些項目的相關信息,但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難。因此,我們能採取的唯一措施就是,努力發動當地社區,讓他們知道這些項目的負面影響,一旦他們知道了這些他們需要承擔的負面效果,他們就會出來抗議。這就是分歧的開端。雙方從來不能走到一起。」薩瓦告訴澎湃新聞。

       「但實際上,我們不想製造麻煩,我們想要解決方案,我們想要更好的結果。如果我們能開展更多建設性地接觸,找到解決方案,達成共同目標,結果就會既對環境和人們友好,也對國家有利。因為每個人都需要電力,每個人都需要發展。」薩瓦對澎湃新聞說。

       菲律賓NGO貿易聯盟和人權組織的阿爾曼·赫南多告訴澎湃新聞說,「當我們試圖讓企業與村民開展對話時,企業通常的態度是,他們不會與村民展開對話,他們只與政府對話。」

       2007年至2010年在柬埔寨與NGO工作的馬克對澎湃新聞說,「我們試著聯繫一些中企,但通常是石沉大海。其中包括私企和國企。」「當地人與企業發生衝突時,記者想進行報導,嘗試聯繫企業,通常也得不到回應。」

       馬克離開柬埔寨後,情況發生了些微變化,有部分中企開始主動聯繫NGO。馬克表示,現在一些中企看起來更積極了,「但NGO仍需在接觸他們的方式上小心謹慎,如果他們認為你在攻擊他們,就會突然間不再回應你了,他們會認為你不是來坦誠交流的。」馬克向澎湃新聞表示。

        供職於泰國一家關注跨國公司投資機構的文泓向澎湃新聞表示,「(中企)他們可能做了很多,但因為知識、技能,包括對當地了解的欠缺,所以他們的回應可能還是那種老式的、官方的回應。」

NGO或可成為橋梁

       「這種觀念也在慢慢轉變。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文泓認為,緬甸一些項目被叫停後,一些企業會更主動地去跟NGO打交道。

       「我覺得(中企)要把身段稍微放低一些,因為NGO代表了一種很重要的聲音。他們能向企業提供很多當地的、社區的知識和資源。很多時候,企業的投資,包括企業做的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設-經營-轉讓)項目,都是要在當地進行四五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從長遠角度看待他們的投資項目所造成的影響。為了保證這種影響是共贏的結果,他們也會更願意與NGO和社區打交道。」文泓告訴澎湃新聞。

       中國非盈利研究和諮詢機構社會資源研究所在日前發布的《「迷霧」中的探索 NGO倡導中國企業海外農業負責任投資現狀研究》報告針對中企與NGO之間缺乏溝通和信任的問題建議,中企應當「放下對NGO的『警惕之心』」「尊重他們的價值觀和使命,與其建立良性互動的關係。」

       「有人說乾脆培養自己的NGO,那當然最好了,但在短期內不可能馬上做到這一點的情況下,我們可能還需要巧妙地藉助人家的NGO。NGO不是洪水猛獸,擋到門外就解決問題了。」王義桅告訴澎湃新聞說。

       「國際上一些重要的NGO,也要加強溝通和接觸,不能總是把人家當敵人,你把人家當敵人就真成敵人了。」王義桅說。

       柯銀斌則告訴澎湃新聞說,中國企業首先要有意識——「在外面做生意,國際NGO是很重要的利益相關者。」至於缺少跟NGO打交道的經驗,企業可以請NGO做顧問,來跟NGO打交道,「跟請法律顧問一樣」。

       緬甸人薩瓦表示,企業只與政府打交道是不夠的。「你必須與當地社區的利益相關者打交道。我們與這些地方利益相關者合作非常緊密。」「我們可能有不同的利益,但我希望我們有共同的目標,就是可持續發展。」

       馬克也向澎湃新聞表示,企業或許不懂如何與當地社區更好的交流,而NGO或可搭起兩者間的橋梁,並成為某種消息來源。「企業在當地的合作夥伴、當地的政府,或許不會提供他們投資所需要的(所有)信息。這時,NGO可以把另一面的信息提供給他們。這樣他們可以匯總起來,看到更清晰的整體情況,並在此基礎上做決策。」

       對於在海外只接觸當地政府的情況,馬克談到了那些治理不善的國家,「這對企業來說會是一個大麻煩。他們將承擔傷害當地民眾的巨大風險,儘管他們是無意的。他們傷害他人,並傷及自身。造成資金損失,並傷及企業名譽。企業走出去,需要打造全球品牌。如果他們沾惹上了不負責任的名聲,這個壞名聲就會跟著他們,並會影響到他們在其他國家的運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企業「走出去」困難與解決建議
    在標準投入應用層面,企業應制定詳細的標準示範,在海外建設產品標準示範基地或示範工程,以「體驗式」營銷模式為主導,展示產品標準化成果。同時,也可通過產品捐贈的方式,將自身的產品標準向國外推廣,增加外國企業對中國標準和產品質量的了解。  (2)政府:注重人才經費支持,完善翻譯機制,推廣中國標準  第一,加大中國標準「走出去」的人才和經費支持力度。
  • 中國式投資防騙指南!海外投資騙局主要集中地在這裡……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加深,無論是出於移民還是資產配置多樣化的需要,海外投資主體的下沉都會成為一種趨勢。全球高淨值人群配置的全球資產平均比例為24%,而中國高淨值人群只有5%,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很多投資者卻並沒有認識到國內外投資環境的不同,對海外投資有很多錯誤的認識。相當一部分騙子已經盯上了投資者思維的盲區。
  • 【海外用工】中國「走出去」企業外派員工工薪個人所得稅詳解
    2020年1月17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關於境外所得有關個人所得稅政策的公告》(以下簡稱3號公告),完善和細化了相關境外個人所得稅的相關規定,體現了中國稅務機關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走出去」企業和個人的精神。現結合3號公告做深入探討,並提出若干建議。
  • 中國展覽業「走出去」新思路—從海外參展到海外辦展
    在中國展覽業快速發展的今天,中國企業不僅僅要到海外參加別人舉辦的展覽會、博覽會,而且中國的展覽業也要積極「走出去」,到海外去舉辦自己的展覽會。    從國內產地辦展到走向海外銷地市場辦展    「中國製造」使中國變成了產品生產大國,從而也產生離岸經營的趨勢。
  • 「走出去」:歷史十字路口的中國電影
    關於我國當代文化「走出去」,如果選擇一個最具代表性的領域,顯然非電影產業莫屬。    1.中國電影資本的海外進擊。自從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衝過100億門檻之後,在接下來的6年裡,實現了近5倍的增長,這在世界電影史上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與之相對應的是,在過去幾年,中國電影產業在海外也不斷開疆拓土。
  • 海外學術期刊與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
    憑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習總書記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讓世界各國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理解中國的價值觀。在這樣的語境下,如何更有效、更規模化、更成功地實施這一策略逐漸成為學術界的焦點問題之一。時至今日,學術界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途徑和策略已經有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 交行劉珺:海外投資遇「寒流」,該如何維權
    1我國海外投資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對我國海外投資權益保護體系的研究,離不開對我國海外投資環境的分析研判。根據英國學者鄧寧 (Dunning)的投資發展周期理論,我國正處於對外投資發展的第四階段,將出現企業快速「走出去」,海外投資快速增長。
  • 俞祖成|日本NGO「走出去」的歷史演變
    與之相類似,2006年頒布的《關於公益社團法人和公益財團法人認定等法律》(簡稱《公益認定法》)亦將那些「以促進國際間相互理解以及協助發展中海外地區的經濟發展為目的之事業」列為法定「公益目的事業」。關於NGO的定義,金敬默等人(2008:3)認為,NGO是指那些「關注國際問題並開展相關行動(例如支援海外人民生活以及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非營利團體」。
  • 江蘇建海外法律服務中心 解決企業「走出去」難題
    從解決「水土不服」難題中醞釀建立作為經濟大省、外貿大省和「一帶一路」交匯點,我省當前已累計對外投資7691個項目,協議投資額達791.5億美元。在「走出去」的路上,我省企業遭遇了不少「水土不服」的問題。「能不能把律所開到柬埔寨?」
  • ICRC:關注中國企業「走出去」 加強安全領域合作
    當前,也有很多中國企業家在世界各地投資,他們在當地有著自己的責任與利益。白良認為,「我們必須合作!」一方面是安全。中國的企業家在海外地區投資時,可能會面臨較為嚴峻的挑戰。例如,在當地做生意,需要遵守當地的規定。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希望可以同這些企業家建立合作。另一方面是支持。當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遇到困難時,很多中國企業家也會伸出援手,提供幫助。
  • 中國管理諮詢的海外空間,已經打開!
    中國企業「走出去」,「外腦」服務跟上來。文:本刊記者 任慧媛 責任編輯:王濤如今,面對海外市場的廣闊天地,中國企業的感受卻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在相對優勢下,中國企業有很多海外業務拓展機會。憂的是,有時一腔熱情換來的卻是各種擱淺與瓶頸。
  • 紡織企業海外中國式擴張:手握十幾個部長電話
    近日,在「中國紡織產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交流大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工資不斷上漲、原料越來越貴、拿地基本沒戲……中國紡織業面臨發展瓶頸。一個應變手段是「走出去」,在海外投資,尋找更優的資源配置方式,建立更高效的跨國供應鏈。
  • 從電影和網絡文學看中國文化「走出去」
    編者按: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化「走出去」引人關注。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實際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實踐和總結。本期關注組約三篇文章,分別從電影和網絡文學角度談談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走出去」的「內憂外困」。毫無疑問,引入以好萊塢為代表的海外電影產業的優質版權、人才隊伍、製作技術等相關文化工業資源,無論是對於國有、民營資本,還是對於轉型企業和網際網路企業而言,都是他們現階段的不二選擇。而且優質版權的開發,還會延伸到主題公園、衍生品等相關產業鏈的下遊環節,這將不僅有助於實現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在資本市場上還將進一步拓展想像空間。
  • 呂紅兵:中國律師事務所「走出去」的思考
    總書記的指示,為中國律師「走出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日,司法部傅政華部長、熊選國副部長專題開展律師事務所「走出去」調研。傅政華部長特別強調,各地要提升站位,把支持中國律所「走出去」作為重要責任,採取有效措施,推動中國律所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更好地服務全方位對外開放,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 翁以登:企業不是有錢投資就能走出去
    朱先生剛才講的非常好,在中國公司的國際化,這個話題非常地重要,就是怎麼樣使得那些在中國市場的中國公司更加國際化,在管理方面和技術方面、戰略方面更加國際化,也沒有什麼走進來、走出去的問題,在本土取得國際公司的水平。現在我想講講五大因素你需要關注的。  比如說復星是一個投資公司,尤其是相對那些想走出去的有核心業務的在國外擴張的,這兩個公司是不一樣的。
  • 李志永:中國海外利益應更突出企業、公民、法人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李志永發言 (人民網記者 楊牧攝) 人民網北京12月2日電 (楊牧 趙睿青)第五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青年學者50人論壇今日上午在北京舉行。在「中國海外利益的拓展與維護」中,對外經貿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李志永表示,海外利益應該是我們的發展利益,為了我們發展得更好,他建議,未來中國海外利益研究有三個重點可以關注。 李志永首先談到了海外利益內涵,他認為,不要過度從國家角度看海外利益,而應該更多從公民、企業、法人等方面來看。
  • 北美華富山工業園區吳廣雲:產品「走出去」要邁向企業「走出去」
    他強調,企業要積極地轉變思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最終還是要從產品「走出去」階段邁向企業「走出去」階段。那麼,企業如何「走出去」?吳廣雲認為中國境外園區為企業提供了一站式服務,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降低了中國企業出去的投資風險,是中國製造企業可以優先選擇的「走出去」的方式。
  • 中國企業走出去,律師也應該走出去 ——國際工程專家崔軍專訪
    中國企業走出去,律師也應該走出去 ——國際工程專家崔軍專訪 發表時間:2017-06-21 11:12:32 作者:馬麗 來源:
  • RCEP籤訂,中國影視「走出去」還會遠嗎?
    可以發現,東亞各國家的情感和家庭模式有其相似和貫通之處,民族即世界,因此,具有傳統中國價值觀的電視劇更容易「走出去」。而對比一些仿照西方內核進行包裝的古裝魔幻劇,不中不西的世界觀和人物狀態無法都讓絕大多數中國和東亞觀眾認同。
  • 新形勢下,企業如何防範「走出去」風險?涉外律師來教你
    為貫徹落實上級做好「六穩」工作、實現「六保」任務的部署要求,引導和幫助我省「走出去」企業做好風險防範,省商務廳和省司法廳聯合開展涉外法律服務系列專題培訓,此次邀請入選我省涉外律師領軍人才庫的廣州金鵬律師事務所主任李綱律師專題授課,通過線上培訓方式,幫助我省「走出去」企業及時了解對外投資的新形勢和新問題,並提供對策建議。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