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上次整個社會談論30而立好像還沒過多久,我們在感慨著三十難立的同時,不得不面對新的中年危機,而現在,我們又不得不面臨即將到來的40不惑。提到這個話題 ,就不能不提孔夫子關於年齡最經典的語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80後將陸續走入40,此刻,你不惑了嗎?
離上次整個社會談論30而立好像還沒過多久,我們在感慨著三十難立的同時,不得不面對新的中年危機,而現在,我們又不得不面臨即將到來的40不惑。
提到這個話題 ,就不能不提孔夫子關於年齡最經典的語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概括,但很明顯,它契合了我們大多數人一生的軌跡和脈絡,因此流傳千年,常常被作為參照。
但為什麼我們卻一直在叫三十難立,四十仍惑呢?
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話題,因為孔子也沒有告訴我們40歲前要解決哪些問題,我們受的教育,我們的父母也都沒有明確告訴我們40歲前我們要弄明白什麼。
而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經歷和軌跡也都完全不同,所以四十不惑什麼,顯然也很難有標準的答案。
所以對這個話題 ,我們只能嘗試做一些列舉和探討,答案可能只在每個人自己心裡。
四十歲,人生近半天近午,四十歲基本都經歷過了成敗、得失、榮辱、愛恨,抑或還有病痛、生離和死別,因此,要問40歲的我們應該明白了什麼,我想大概是:
成功究竟是什麼?如果說成功是世俗意義上的,那標準又是什麼?如果我們實現不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那麼人生是否就不再擁有意義?得到和失去區別是什麼?什麼東西可以永遠得到?愛究竟是什麼?你可曾真正愛過誰?不惑之年的你是否還相信愛的存在?什麼是餘生應在乎的?什麼是餘生該放下的?
如果再要深入些,加上下面這些問題未嘗不可:
你是否還有夢想?如果夢想幻滅,我們人生的意義還有什麼?
甚至於,人類哲學和幾千年來長久被提起的問題: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又將去向哪裡?
如果對這些問題,我們還有很多不解,那麼看看名人的回答也許我們能夠得到些什麼。
王朔說:我年輕時有無數夢想,現在依然還有,唯一的區別是已經不打算去實現了。
梁宏達說:人家都說這個四十不惑,很多人說四十不惑—就是不困惑了,啥都明白,我說這才胡說八道:人過四十怎麼就啥都明白?就不夠困惑了?我的朋友,你別說四十?五十多歲的,在名利場上犯糊塗的都不少……我認為四十不惑是啥意思?四十不惑的惑是誘惑的意思,就說你到四十歲以上的年齡,你不會輕易地被一些事情所誘惑。當年金聖歎有過那麼一段話,說得好:空山窮谷之中,黃金萬兩。空山窮谷沒人的地方,有黃金萬兩在那擱著。「蒹葭蒼茫之外,有美一人」,就是大荒野的地上,有非常漂亮的女人在那兒……試問君子動心乎?這種情況下沒人監督你,你動不動心,會不會受到誘惑?金聖歎寫:動、動、動、動、動、動、動、動、動……39個「動」字。為什麼39個動呢,意思是39歲之前,動心,到40歲以後就不輕易動心了,為什麼不受這誘惑呢?你也不知道誰給你下的套兒……現在這個社會,擱金錢美色給你下套的事還少嗎?那實在是太多。
高曉松說:
我現在不慌張 也不掙扎了
然後四十不惑了嗎
原來我以為 沒到四十歲的時候老覺得
四十不惑的意思就是說
你就都明白了 什麼都懂了
然後到了四十歲才發現
不惑的意思是說
你不明白的事都不想明白了
年輕的時候 每件事你都想明白
每個人你都仔細想把他看透
每個事情你想明白它
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甚至這個社會 這個時代
你都特別想去明白
但是你其實明白不了
你連你自己最愛的人坐對面
你可能都不能全明白
可是年輕的時候就太想明白
因為老覺得
有一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張
後來等老了才發現
那慌張就是青春
你不慌張了 青春就沒了
然後但是我很懷念那個時候的掙扎
你看就是名人對40不惑的理解也都是不一樣的,顯然很難有一個統一的答案。
南懷瑾老師對人生有一段經典的總結:莫名其妙地生來,無可奈何地活著,不知所以然地死去。
如果人生真是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是我們想要的答案,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尋找人生的最佳答案呢?
限於篇幅問題,這裡不便展開,後續將通過圖文繼續與大家探討,如有興趣,獲請關注!
80後,你不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