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有錢能使鬼推磨,便看出來財富在人們心中的分量。
看過一個對於王石的採訪,談話中王石坦承自己1988年放棄萬科股權其實是因為「仇富」。此話怎講?在當時的王石心裡,如果驟然擁有60%的股份,也就是差不多五百萬的財富,他會感覺自己變成了暴發戶。
而那時的他,心裡是瞧不上暴發戶的。這種看不上,其實也是被財富控制的另一種表現。
更有甚者,只因仇富心理作祟,就燒毀路邊的豪車,幾近扭曲的三觀,也終會帶來法律的懲罰。
那麼,孔子是怎麼看待財富的呢?本文將對於《論語》中關於財富的幾個片段進行分析,了解一種更為通透的財富觀。
01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孔子曾經說過,只要能夠合理地掙到錢,哪怕是讓我擔任市場裡的守門人,我也會去做這份工作。但如果無法通過正當的渠道手段求得財富,我就會選擇追求自己愛好的理想。
財富,分為可求與不可求兩種。只要是正當的謀生手段,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何況孔子自己也曾經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為了求生,孔子做過的粗活可不少。
但是孔子卻從未感覺這有什麼丟人的,只要能夠正當發揮金錢的作用,錢財可以行善,可以助人,更可以達己。
就像很多個拾荒老人,哪怕自己生活拮据,也都在盡力地幫助別人。每每看到這些報導,心中總會湧起既敬佩又心疼的情緒。他們自己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卻仍然不忘拿出勞動所得來周濟他人。
《大學》中有這樣一句話:「仁者以財發身」,仁者,會用自己的錢財來做善事,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由此可見,孔子並沒有視金錢如糞土,他是希望自己能夠擁有財富的。
02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對於孔子來說,吃粗糲的飯菜,喝冷水,曲肱而眠,這其中也蘊含了無盡的樂趣。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來獲取財富,不過是過眼雲煙,並不值得追逐。
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過得並不好,他沒有擁有很多財富,生活水平甚至都達不到小康水平,然而他說自己樂在其中。
安貧樂道,強調的並非安貧,而是樂道。他們內心有追求的道,所以無論身處何地,也無需憑藉外在的成就來證明自己,他們都可以樂在其中。
如果想要了解孔子對待財富的態度,那麼這一段和剛才的幾句話是必須放在一起來看的。
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對財富並不介懷的孔夫子,正如世人眼中一貫的清貧高人一樣;而剛剛孔子說得多麼熱烈,只要有錢,讓我看大門都可以。這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度,正是體現了孔子對於義的取捨。
可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不取不義之財。
03 財富不過身外之物
有很多富豪都曾經說過,他們能夠擁有財富,也不過是暫時保管了錢財,既不是錢的主人,也不是錢的僕人,他們的職責是用財富造福社會。
財富只是工具,本身並無正義與邪惡之分。
孔子已然深諳此道。
在孔子看來,人們都喜歡錢財,這原本無可厚非。只要是正當的途徑,人人辛勤勞作,豈不是社會進步所必須的嗎?
但是,錢財並不能決定孔子的樂,因為孔子不受它役使。讓孔子值得一生去追求的,是「仁」。
所以,對待錢財應有一種更為超脫的態度。不卑不亢,努力掙錢的同時,也不忘本心,不被金錢所奴役。
如此,便是孔夫子教給我們更通透的財富觀。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