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國各地中小學普遍開學,與之相伴的是部分教輔資料迅速熱銷,以致於銷售此類教輔的書店內外排起長隊,人滿為患,而書籍依然供不應求,屢屢脫銷。
此中的基本情形是:開學後,語數英老師以推薦形式建議學生購買某某教輔書籍。受到近幾年國家對教輔書籍的管束影響,老師一般只是建議,不強調必須購買。
但實際情形是,老師平常的作業經常留在教輔書籍中。對此,學生和家長都已習慣,自然是要全力購買老師推薦的教輔。而這類教輔往往只在指定書店售賣。
在如上圖所示的指定書店,每逢開學季便會迎來難得的銷售旺季。學生和家長蜂蛹而至,以致於在店外都排起了長隊。
書店對於教師的推薦書籍配合也很默契、給力。一般開學之初的一周內,各年級學生所需教輔書籍都會直接擺放在收銀臺處,根本不需在店內查找。顯然,學生的需求盡在店家掌握之中。
此類教輔書籍一般出版社也不是很有名,而書籍價錢往往偏高。以某校初中年級語數英分別指定的《名校課堂》《全品作業本》來看,價錢多在48元左右。
平時門可羅雀的小書店,此時自然生意火爆。在大把大把收取教育紅利的同時,書店還不忘在細節上做文章:或是聲明此類書籍會員卡不再優惠,或是嚴格把關每張會員卡只能享受一次優惠價。
而此時,學生為了老師的要求,家長為了配合老師的教學,大多也不再顧及價錢高低,能否優惠,一概「慷慨」購買。圖書業的火爆銷售因此得以重現江湖。
如此盛景,成了中國教育界的大觀與特色。據說,各地多有此景,大家也都習慣了、接受了。
對此,老師們會說,現在升學競爭壓力這麼大,各校都在拼教學質量,拼成績,光靠教科書顯然不夠。選用教輔,增加題量也是迫不得已之事。
家長們為了自家孩子的成績提升,當然也要配合。只要孩子學習能上去,花百十元買幾本教輔自然是小事。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的投入,無論是國家,還是學校、家庭,都是可以理解的。但片面依賴教輔,部分推薦教輔的熱銷,又顯示出怎樣的利益鏈,確是讓人深思的!中國教育的方向與方法也是讓人生疑的!
「多年來,我們培養出的人才,學術成就還不能和民國時期相比。為什麼我們國家一直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教育之問曾在我國教育界和有識之士中激起陣陣漣漪。但時至今日,答案何在?
看看開學季,小書店教輔熱銷,筆者更感中國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急功近利的一面。過於注重分數,不注重對學生的啟發、發散性思維培養;學校和部分社會機構還把盈利的希望放在教輔上。如此教育,真的值得深思,真的急需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