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大地震,Nature、Science齊罷工!

2020-12-14 騰訊網

點擊播放 GIF 3.5M

2020年6月9日,Nature、Science兩大國際頂級期刊在線發表新聞文章,全球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將罷工以挽救黑人生命。為了聲援目前正席捲全美國的反種族主義抗議活動,美國多個學術機構和眾多學者已經決定在6月10日這天停止一切學術活動。

圖片來自Nature官網

圖片來自Science官網

這項聲援美國反種族主義遊行的活動,名為「關停STEM」和「關停學術界」,由#ShutDownSTEM#ShutDownAcademia網站發起,擬在組織全球學術界和STEM為消除反黑人種族主義而努力,提倡在2020年6月10日當天「關停一天,打造更好的明天」。其中STEM為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這四個理工科目的統稱。費米實驗室的天體物理學家布萊恩·諾德Brian Nord是Strike For Black Lives和#ShutDownStem的組織者,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物理學家Brittany Kamai創立了#ShutDownSTEM網站。

圖片來自 https://www.shutdownstem.com

這次罷工得到了廣泛的支持,超過4,000名科學家、社區、大學和出版商將加入「為黑人生命而罷工」的號召,關停他們的日常工作。

美國康奈爾大學旗下的全球最大學術論文預發布平臺arXi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將參加罷工,因為他們不會在星期二晚上宣布新的提交材料。

圖片來自https://arxiv.org官網

Nature期刊也加入#ShutDownSTEM,編輯部將推遲出版該期刊,並花一天的時間計劃如何在學術界和STEM中消除黑人的種族主義。

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旗下的Science期刊也在Twitter上表示承認和支持,並採取相關的行動來參加#ShutDownSTEM。

擁有超過55,000名會員的美國物理學會(APS)和旗下的PRL(Physical Review Letters)雜誌也將於6月10日關閉業務,不刊發任何文章。

英國物理研究所也將通過當天不召開會議來支持這項活動。

除此之外,社交平臺推特上,大量從事STEM領域科研工作的學生、學者以及他們的協會機構,也在積極表達著對於該活動的支持,其中不乏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杜克大學等名校的人員。

那麼#ShutDownSTEM#ShutDownAcademia這項活動來由是什麼呢?

我們先回顧下美國的歷史。

南北內戰時期,相當多的黑奴自願為自身自由而協助聯邦作戰。為了解放黑奴,也有學說認為是為了增強失利北方的軍事實力以拯救統一的聯邦,1862年9月24日,林肯發布了《解放黑奴宣言》,黑人奴隸獲得了人身自由。

林肯發表葛底斯堡演講

1963年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髮表了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促使美國廢除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

馬丁·路德·金髮表了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

1964年《民權法》取消了公共場所的種族隔離政策;1965年,美國政府頒布的《選舉法案》意味著黑人的選舉權才真正實現了平等;1968年《民權法》從法律上給予了黑人自由挑選住宅的機會。三個民權法案通過後,公共場所的種族歧視變得不多見了,但實際上的種族歧視仍然存在。2008年歐巴馬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當時有人認為這是種族主義的消失。

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

平靜的湖面下其實暗潮湧動。

黑人喬治弗洛伊德因為涉嫌一宗造假案,2020年5月25日,3名美國警察將喬治弗洛伊德按倒在地,其中一名白人警察用膝蓋壓住喬治弗洛伊德的脖子。弗洛伊德頻頻呼救,不斷掙扎、呻吟,稱自己喘不上氣,哀求警方移開膝蓋:「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我喘不上氣……」他還呼喊,「媽媽!媽媽!」此時,多名路人聚過來,指責警方過度使用暴力,置弗洛伊德於危險中。但壓住弗洛伊德的警察反而怒視路人,還一度從腰中掏出警察用具。還有一名警察站在一旁,不斷要求路人遠離現場。弗洛伊德掙扎數分鐘後,陷入昏迷。路人也多次要求警察檢查他的脈搏,但警察無動於衷。直到醫護人員趕到現場,並準備將弗洛伊德抬上擔架時,警察才鬆開弗洛伊德。他被拉起時已經渾身無力。救護車將其送到醫院,在長達一個小時的搶救後,醫生宣布弗洛伊德死亡。

一名美國白人警察跪壓在非裔喬治弗洛伊德的脖頸上

該事件導致美國明尼蘇達州暴發抗議示威活動,數百名抗議者聚集在明尼阿波利斯市要求「伸張正義」並與警方爆發衝突,警方使用催淚彈和爆震彈驅散人群。隨後,在美國和世界各地開展遊行示威活動,抗議警察的野蠻行徑和種族不公,黑人科學家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表示哀悼,呼籲對社會和科學中的種族主義採取行動。

從150年前的廢奴運動,再到50多年前的《我有一個夢想》,美國都沒有消除種族歧視。衷心希望#Strike For Black Lives#ShutDownSTEM#ShutDownAcademia這項全球運動為黑人謀得更多權利,黑人能和其他人種平等享受陽光、雨水和土地。我們後續也將繼續跟進該活動的結果。

華算科技專注理論計算模擬服務,是唯一擁有VASP商業版權及其計算服務資質、唯一擁有全職技術團隊的正規機構!

華算科技服務的客戶,已有超過1000項優質工作發表在國際頂刊。

相關焦點

  • 全美學界停擺24小時:arXiv、Nature、Science全部暫停更新
    在美國黑人弗洛伊德去世的十幾天後,反種族歧視的抗議又一次引發了學術界「地震」。當地時間周二,美國高校學術界和科技界聯合向同行發起倡議,呼籲科學家和學者在本周三一起參與大罷工,用中止學術和中止科研等方式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的遊行示威。這項聲援美國反種族主義遊行的活動,名為「ShutDownSTEM」。
  • 科學家罷工,Nature停更一天,學術界為何也要反種族歧視?
    現在,抗議活動蔓延到了科研學術界。為了聲援遊行示威活動,全球5000名科學家和許多重要學術組織、科研機構宣布在6月10號這天罷工,以表明自己反對種族主義歧視的立場。這次活動由兩個科學家特別小組策劃,呼籲學術界集體在6月10號這天進行罷工,並為活動打上 # Strike4blacklives,# ShutDown STEM和# ShutDown Academia 這樣的標籤,以聲援#BlackLivesMatter
  • Science、Nature摘要綜述
    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81-4摘要單向輻射對各種光電應用十分重要,如雷射、光柵耦合器和光天線。Farquharson、Falk Amelung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72-5摘要已知降雨會觸發地震活動和改變火山活動性。但是,有關這類效應的觀察局限於火山淺地層,降雨是否會激活深層巖漿運動並未可知。
  • 頂級期刊,為什麼你只認識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會
    一百年前,一群人的奇想與善意,長久地影響著今日的學術界。文|張蔓生你聽說過哪些基礎科學的學術期刊?一個來自中國的普通人,聽說過的很可能只有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學》。當時的英國學術界,正處在從前現代走向現代的關鍵點。赫胥黎和朋友們認為時機成熟,此時正是搭建一個科學交流平臺的好時機。這個高端平臺既要能溝通不同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又要能溝通科學家和公眾。所以,Nature在創刊之初的定位是:由真正的頂尖科學家運營的科學和科普期刊。
  • 經濟,人口,教育和社會學家發表在Nature和Science期刊上的文章​最全集結!
    IN MANUFACTURINGArgote, L; Epple, DSCIENCE199059210.1126/science.247.4945.920Monkeys reject unequal payBrosnan, SF; de Waal, FBMNATURE200357610.1038/nature01963Quantifying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on
  • Nature、Science、PRL等期刊,對圖片的要求是什麼?
    為了避免這種尷尬,我們在平常就應養成良好的學術規範,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各大主流期刊對文章中圖片的要求吧~(初始提交時無需高解析度的圖片,但請確保解析度足夠讓審稿人評定數據的質量)請提供RGB色彩且解析度在300dpi以上的的圖像。請在所有圖片中使用相同的字體((Arial或Helvetica),希臘字母採用符號字體。使用清晰可見的顏色,避免使用紅色和綠色來作為對比色。
  • 發Nature和Science?網友:還以為是西湖大學!
    雙非的成果最近,上海的一所「雙非院校」——上海師範大學發表了兩篇重量級的文章,分別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nature和science是各種理科的集合,物理研究更得拼錢,相對而言生物化學所用的瓶瓶罐罐要便宜多了,準入門檻低。我不信雙非學校的錢比一流大學的錢多,能發頂尖文章應該是研究人員的idea牛,更努力,並能抓住機會。
  • 國內學者最近接連發表12篇Science/Nature
    Control of zeolite pore interior for chemoselective alkyne/olefin separations,Science 2020DOI:10.1126/science.aay8447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4/1002
  • 1922年1月12日 香港海員大罷工
    1922年1月12日 香港海員大罷工
  • 看過這19篇Science和10篇Nature正刊再說!
    一般來說,塑料分為熱塑性和熱固性兩大類。熱固性材料中,聚合物分子通過共價鍵永久交聯,而熱塑性塑料則是一類缺乏分子交聯的聚合物。因此,熱固性塑料比熱塑性塑料具有更好的耐溶劑性和熱力學性能,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塑料,佔全球塑料生產的15-20%。
  • 一起發15篇Science/Nature,世界上最默契的科研合作莫過於此!
    直接與矽集成的電介質,摻雜劑圖案,電極和其他元素產生完全成型的高性能「波狀」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p-n二極體和其他可用於電子電路的器件拉伸或壓縮到同樣大的應變水平。DOI:10.1126/science.1121401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11/5758/2082.
  • 全球5000多名科學家罷工一天聲援黑人,《自然》《科學》也響應
    【文/觀察者網 張晨靜】「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反種族歧視抗議延燒至學術界。6月10日,全球各地有超5000名科學家及組織展開為期一天的罷工活動,他們高喊「關停學術界」、「關停STEM(理工領域)」的口號,來抗議學術界存在的種族歧視現象。
  • Nature網站刊登黑人女性科學家文章:學術界種族問題一直存在,但...
    走上科研道路以後,她仍然被美國學術界普遍存在的種族歧視困擾。像是在她的辦公室郵箱中投放辱罵性的信件這種低級手段已經見怪不怪了,也總有白人說她的職位和榮譽是因為她的膚色和性別才得到的。但更嚴重的問題是白人科學家對種族問題的視而不見。
  • 在Cell、Science、Nature發表一篇論文究竟有多難?
    民間有個通俗易懂的公式:發CNS=很牛   而各大高校對於發CNS的獎勵措施,也是十分誘人   蜘蛛俠:   整個2018年武漢大學也只發出了一篇nature和一篇science,武漢大學開國以來就發了一篇nature。
  • 「逃離」學術界,研究生教育何去何從?
    畢業之後想在學術界找到faculty的位置,所要付出的努力自不用多講。但是這些現狀往往會被畢業生身邊的教授們忽略。他們有時會被有意無意的告訴他們的學生,尋找學術界以外的工作等同於失敗。幸而近來這種態度慢慢開始發生變化。研究生們也慢慢開始了解學術界以外的工作類型。有些教育機構也確實在幫助博士生們找到一份有意義的學術界以外的職業。
  • Nature、Science、PRL等頂級期刊,對論文圖片的要求是什麼?
    為了避免這種尷尬,我們在平常就應養成良好的學術規範,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各大主流期刊對文章中圖片的要求吧~  圖像應儘量確保清晰度,避免不必要的複雜性,著色和過多的細節。 除非各部分之間具有邏輯上的聯繫,否則圖片不應包含多個子圖。 描述化學結構的作者應按照《自然研究化學結構樣式指南》進行。 圖片中的字母(坐標軸等的標記)應為小寫字母,首字母大寫且不使用句號。
  • 全球頂級期刊 Nature、Science、Cell 的簡介、網站和期刊名單
    網站主頁:https://www.nature.com/Nature子刊名單及連結地址:https://www.nature.com/siteindex/index.htmlNature子刊簡介:TitlesIntroduction in ChineseNature Nature
  • 哈佛終身教授造成學術界「最大」醜聞?網友:簡直是醫學界的地震
    近日,哈佛學校撤回了31篇頂級期刊的論文,一下子震驚了整個學術界。這件事讓很多網友都炸開了鍋:「這簡直是醫學界的大地震啊!」一個將近十年的研究,一夜之間灰飛煙滅,不僅耽誤了更有用的研究,還造成了許多及其惡劣的影響。你對此怎麼看呢?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Science, 20 Aug 2015, doi: 10.1126/science.aac7629; doi: 10.1126/science.aac8159)2. Science:HIV重大突破!史上最詳細HIV包膜三維結構出爐!
  • 反政府罷工遊行席捲義大利
    11月14日,義大利民眾在西西里首府巴勒莫街頭遊行示威,抗議政府的財政緊縮計劃 義大利正在上演轟轟烈烈的「社會總罷工」。該國最大的公會組織「義大利總工會」的秘書長表示,將於12月5日再度發起全國大罷工,並呼籲義大利工會聯盟和勞工聯盟積極參與。另一起鐵路業罷工也已策劃完畢,預計將於12月中旬舉行。在義大利,罷工並非罕見事。而此次觸動抗議者神經的「主要是『勞動法第18條款』」。美國麻薩諸塞大學教授迪斯卡拉(Spencer Di Scala)告訴本刊。「1970年5月,此條款作為勞動法的一部分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