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方新諾明治療中重度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不能改善臨床結局

2020-12-14 科學網

複方新諾明治療中重度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不能改善臨床結局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0 16:26:32

英國愛丁堡大學Moira Whyte聯合東英吉利大學Andrew M. Wilson團隊比較了複方新諾明和安慰劑治療中重度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的療效。2020年12月8日,該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預後較差,治療選擇有限。 IPF患者的肺微生物群已改變,肺內細菌負擔與死亡率有關;先前的研究表明,使用複方新諾明有臨床益處。

為了確定複方新諾明治療中重度IPF患者中的療效,2015年4月(首次患者就診)至2019年4月(最後患者隨訪),研究組在英國39個專業間質性肺病中心進行了一項雙盲、安慰劑對照、平行組、隨機試驗,招募了342例IPF患者,均伴有呼吸困難和肺功能受損。將其隨機分組,其中170例接受口服複方新諾明治療,172例接受匹配的安慰劑治療,為期12-42個月,所有患者均每日口服5 mg葉酸。主要結局為全因死亡、肺移植或首次非選擇性入院時間。

342名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71.3歲,其中13%為女性,共有283名(83%)完成了試驗。平均隨訪時間為1.02年。複方新諾明組和安慰劑組的參與者每人-隨訪年發生的事件數分別為0.45和0.38起,風險比為1.2。其他事件結局、肺功能或患者報告的結局在統計學上無顯著差異。複方新諾明組共發生696起不良反應,其中噁心89起,腹瀉52起,嘔吐28起,皮疹31起;安慰劑組共發生640起不良反應,其中噁心67起,腹瀉84起,嘔吐20起,皮疹20起。

研究結果表明,對於中重度IPF患者,與安慰劑相比,口服複方新諾明的治療並未減少死亡、移植或非選擇性住院的綜合結局。

附:英文原文

Title: Effect of Co-trimoxazole (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vs Placebo on Death, Lung Transplant, or Hospital Admission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The EME-TIPAC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Author: Andrew M. Wilson, Allan B. Clark, Tony Cahn, Edwin R. Chilvers, William Fraser, Matthew Hammond, David M. Livermore, Toby M. Maher, Helen Parfrey, Ann Marie Swart, Susan Stirling, David R. Thickett, Moira Whyte, on behalf of the EME-TIPAC team

Issue&Volume: 2020/12/08

Abstract:

Importance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 has a poor prognosis and limited treatment options. Patients with IPF have altered lung microbiota, with bacterial burden within the lungs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previ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 benefit with co-trimoxazole (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of co-trimoxazole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IPF.

Design,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 randomized trial of 342 patients with IPF, breathlessness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dyspnea scale score >1), and impaired lung function (forced vital capacity ≤75% predicted) conducted in 39 UK specialist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centers between April 2015 (first patient visit) and April 2019 (last patient follow-up).

Interventions  Study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960 mg of oral co-trimoxazole twice daily (n=170) or matched placebo (n=172) for between 12 and 42 months. All patients received 5 mg of folic acid orally once daily.

Main Outcomes and Measures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time to death (all causes), lung transplant, or first nonelective hospital admission. There were 15 secondary outcomes, including the individual components of the primary end point respiratory-related events, lung function (forced vital capacity and gas transfer), an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dyspnea scale, 5-level EuroQol 5-dimension questionnaire, cough severity, 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ire, and King’s Brie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questionnaire scores).

Results  Among 342 individuals who were randomized (mean age, 71.3 years; 46 [13%] women), 283 (83%) completed the trial. The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1.02 (0.35-1.73) years. Events per person-year of follow-up among participants randomized to the co-trimoxazole and placebo groups were 0.45 (84/186) and 0.38 (80/209), respectively, with a hazard ratio of 1.2 ([95% CI, 0.9-1.6]; P=.32).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ther event outcomes, lung function, or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Patients in the co-trimoxazole group had 696 adverse events (nausea [n=89], diarrhea [n=52], vomiting [n=28], and rash [n=31]) and patients in the placebo group had 640 adverse events (nausea [n=67], diarrhea [n=84], vomiting [n=20], and rash [n=20]).

Conclusions and Relevance  Among patients with moderate or severe IPF, treatment with oral co-trimoxazole did not reduce a composite outcome of time to death, transplant, or nonelective hospitalization compared with placebo.

DOI: 10.1001/jama.2020.22960

Source: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773680

相關焦點

  •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IPF)的西醫治療
    有研究表明糖皮質激素在IPF 的早期發揮其抗炎作用,從而抑制炎症細胞的聚集,但當炎症水平趨於穩定後,則無法發揮改善肺纖維化的作用。2.抗氧化治療N-乙醯半胱氨酸具有化痰和抗氧化的作用,能減少肺組織的損傷,延緩肺功能下降。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炎症後肺纖維化的現狀與思考
    現有治療肺纖維化的藥物是吡非尼酮和尼達尼布,尚未有應用於炎症後肺纖維化的報導。根據既往SARS和MERS的隨訪經驗及目前新冠肺炎的控制現狀,我們需對出院患者加強隨訪,以了解炎症後肺纖維化的轉歸,必要時開展藥物臨床觀察。
  • 歐盟已批准尼達尼布第三項肺纖維化適應症[1]
    該批件針對除特發性肺纖維化(IPF)外,具有進行性表型的其他慢性纖維化性間質性肺疾病(ILD)成人患者的治療。 德國殷格翰2020年7月17日 /美通社/ -- 勃林格殷格翰公司今天宣布,歐盟已批准尼達尼布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外,具有進行性表型的其他慢性纖維化性間質性肺疾病(ILD)患者的追加適應症。[1]此項批准在歐洲人用藥品委員會於2020年5月表示肯定意見之後作出。
  • 肺纖維化:都是「搗蛋分子」惹的禍
    在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中,除了肺癌,還有一個「致命殺手」——特發性肺纖維化,它是一種嚴重的肺纖維化形式,被稱作「不是癌症的癌症」。據數據顯示,確診後的患者生存期僅2~3年,5年生存率低於30%。近年來,特發性肺纖維化發病率和死亡率有升高趨勢。  時至今日,其致病機理、發病原因尚未可知,也無特效藥物用於治療。
  • 這份「肺纖維化+肺癌​」讀片秘籍,請收好
    肺纖維化的患者,更容易合併肺癌!更需要警惕肺癌!更需要篩查肺癌!有學者報導,特發性肺纖維化患者隨訪第1年 、第5年和第10年的肺癌累積發病率分別為3.3% 、15.4% 和54.7%。接下來我們再看一下該患者左下葉的CT圖片,或許更能幫助診斷。
  • 可能肺纖維化悄悄來臨,這種病預後極差!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是一種間質性肺病,是指原因不明的、慢性的、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特發性間質性肺炎,會導致肺功能進行性下降,是一種進行性的、不可逆的肺部疾病,預後極差,好發於特發性肺纖維化主要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勞力性呼吸困難:為早期典型表現,呈進行性加重的趨勢,呼吸淺速,活動後更為明顯,多不伴有喘息。
  • 《自然》子刊:修復肺損傷,程柯教授團隊開發治療肺纖維化霧化療法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特發性肺纖維化是一種致命的疾病,使健康的肺組織變得沒有彈性並留下疤痕,並發生大量炎症反應。 《自然》旗下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今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為肺纖維化患者提供了一種潛在的無創治療手段。來自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報告,利用霧化吸入的方式輸送肺幹細胞分泌物,可幫助小鼠和大鼠修復肺纖維化所致的肺損傷。
  • 上海藥物所等研發用於診斷肺纖維化的小分子螢光探針
    該研究首次開發出一種可用於無創、無放射性診斷肺纖維化的一氧化氮螢光探針PNO1,為肺纖維化的早期診斷以及藥物的篩選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新方式。肺纖維化是由多種誘因引起的肺部炎症,肺泡持續性損傷,胞外基質反覆破壞、修復、重建並過度沉積,最終導致肺組織結構改變、功能喪失的一類疾病。絕大部分肺纖維化患者病因不明,被稱為特發性肺纖維化(IPF)。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有後遺症嗎?-重症患者肺纖維化
    近日,鍾南山院士接受採訪時表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康復後是否有後遺症,到現在為止還很難講。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前後才三個月的時間,還需要密切觀察。在這之前鍾院士曾經表示,輕症的患者一般都沒有後遺症,但是重症患者肺纖維化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其實,單單從肺纖維化這一病狀討論,肺纖維化之後想要還原,不太現實。
  • 恢復期血漿治療並不能改善重症/危重COVID-19患者的臨床結局
    恢復期血漿治療並不能改善重症/危重COVID-19患者的臨床結局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6 0:24:34 中國醫學科學院劉忠團隊探討了恢復期血漿療效治療危重症COVID-19患者的臨床效果。
  • 6月齡寶寶肝移植後出現卡肺伴重度ARDS
    考慮患兒肝移植後長期使用免疫抑制治療、免疫功能下降,可能存在卡氏肺囊蟲感染,入院第二天即予複方新諾明聯合卡泊芬淨抗感染治療、更昔洛韋抗病毒。因感染指標明顯,入院後停口服環孢素、嗎替麥考酚酯分散片。2月24日,醫生為果果進行了床邊支氣管鏡肺泡灌洗術,術中見較多透明粘稠分泌物,為避免加重肺水腫術中予少量灌洗液灌洗、留取標本送檢。
  • 探討未來研究與臨床實踐的不確定性、共識...
    雖然進行性纖維化ILD的概念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應用於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患者,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不可逆的進行性纖維化,而這些患者有一系列未明確的ILD診斷。已有證據表明在這些患者中進行抗纖維化治療可能起到的作用。在這份意見書中,我們討論了在多學科團隊中保留診斷性檢查的重要性,並提出了進行性纖維化的多領域定義。我們認為抗纖維化藥物可在治療進展性非IPF的 ILD的患者時作為二線藥物應用。
  • 特發性腹膜後纖維化的治療與飲食
    特發性腹膜後纖維化(idiopathicretroperitonealfibrosis)指由於不同病因引起的腹膜後結締組織的炎性反應與纖維化,形成緻密的纖維組織包繞,並壓迫腹膜後的臟器(如輸尿管和鄰近大血管)。壓迫輸尿管可引起上尿路梗阻,嚴重時可影響腎臟功能,導致尿毒症。
  • 肺纖維化有救!研究首次發現新冠肺炎患者肺泡可再生
    而一些症狀的病變進展、恢復規律以及相關治療方案,也成為了最新的關注點。 在新冠患者中,肺部感染無疑是病毒攻擊的一大關鍵「戰場」。而更讓人痛心的是,肺纖維化的預後僅為3年(診斷後的平均生存期僅2.8年),死亡率高於大多數腫瘤,比許多癌症更不容樂觀,目前卻還沒有最佳的治療方法。 那發生肺纖維化的新冠患者,難道就只能眼睜睜忍受新冠病毒對自己肺部造成的傷害了嗎?他們的肺部關鍵結構組織有無可能恢復?需要多長時間?
  • 肺纖維化就是肺臟硬化了嗎,該如何防治呢
    肺纖維化經常被媒體報導,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到底是怎樣一種疾病,如何防治呢,現在帶你走進它的世界。特發性肺纖維化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纖維化性間質性肺炎。約半數患者可見杵狀指,90%的患者可在雙肺基底部聞及吸氣末細小的Velcro囉音,在疾病晚期可出現明顯發紺、肺動脈高壓和右心功能不全徵象。目前除肺移植外,尚無有效治療此病的藥物。因此,需要建立醫生和患者的良好合作關係,對疾病進行監測和評估。並視病情變化和患者意願調整治療措施,幫助患者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 在肺發育、肺疾病治療的科學領域鑽研攻關
    通過自主建立的肺再生小鼠模型,結合小鼠遺傳學、小鼠活體動態成像系統、肺泡幹細胞體外三維培養技術和單細胞測序等技術,研究在肺損傷修復過程中肺泡幹細胞增殖分化的機制;同時,對國際上少有涉足的肺泡一型細胞進行了深入研究,初步揭示了其在再生過程中的功能及分子機制,並進一步探索其在介導肺泡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二是探索肺癌、特發性肺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肺部常見疾病的發病機制和生物靶點。
  • 抗纖維化藥物研發成為國際 創新藥物研發熱點
    Intermune生物製藥公司是一家專注於抗纖維化藥物研發的專業公司,對於國內製藥界的人們來說相對陌生。但旗下的吡非尼酮(pirfenidone)大家相當熟悉,這是首個以纖維化為適應症的小分子藥物。2008年在日本以特發性肺纖維化的適應症上市後,隨即在韓國、歐洲各國、加拿大和中國上市,並於2014年10月在美國上市。羅氏製藥正是在Intermune公司收到美國FDA的上市批准函後宣布收購信息的。
  • 新的臨床試驗表明,口服抗生素治療囊性纖維化有效
    赴美看病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一項由來自布里斯托和諾丁漢的專家領導的大型全國性研究發現,口服抗生素和靜脈注射抗生素在殺死囊性纖維化(CF)患者中引起危險併發症的常見細菌方面是一樣有效的。 這項研究觀察了這兩種治療方法在對付銅綠假單胞菌方面的效果。
  • 絕大多數新冠肺炎患者使用中醫藥治療,中西協同提升治癒率
    在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救治過程中,市級中醫專家組高度關注中醫救治情況,在梳理臨床治療有效經驗的基礎上,及時對中醫診療方案進行調整優化。圖說:張文宏發言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上海醫療救助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也補充說,上海始終加強中西醫協同,提高臨床救治水平。
  • 肺纖維灶和肺纖維化的區別,一個是疤痕一個是致死性疾病
    肺纖維化是一種難以治癒的致死性疾病,特別是其中的一些類型,比如特發性肺纖維化、無肌病性皮肌炎引起的肺纖維化,預後都相當差,一旦急性加重,甚至一個月之內死於嚴重的缺氧和呼吸衰竭,藥物用盡也無法逆轉。這引起了很多做了CT發現肺部有纖維灶患友的擔心,下面講一下二者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