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媽媽:我從來不在子女面前說『教育』倆字

2020-08-10 小範說教

今天想跟大家侃侃「矮大緊」——高曉松。

上圖打開方式不對,重來!

我翻閱全網,為了維護高曉松老師的偶像包袱,努力找到了這張圖片,畢竟他父母的顏值真的可。

其實,今天小範不是為高曉松的顏值申訴的,畢竟樣子擺在那裡,任憑天花亂墜也無力拯救。今天是想聊聊曉松老師家的家風。看看曾經揚言:碩士在我家基本都是文盲的高曉松,到底是怎樣培養孩子的?

首先,了解一下這個學霸家族。

高曉松的外公:張維,是深圳大學的創辦者,著名力學專家,也是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之一。

高曉松的外婆:陸士嘉,「近代流體力學之父」普朗特的關門弟子,和馮·卡門為同門師兄妹,而馮·卡門正是錢學森的導師。

高曉松的媽媽:張克群,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成為了梁思成的學生。

高曉松的爸爸:高立人,清華大學土木系,後成為清華副教授。

高曉松本人: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後來因為玩音樂退學,成為家族唯一沒文憑的人。

高曉松妹妹:清華大學建築系博士畢業。

第一排右起:高曉松、高曉江(高曉松妹妹) 前排右起:陸士嘉(高曉松外婆)、張維(高曉松外公)、張克群(高曉

品一品,很多人的家族出了一個清華大學生都可以吹很久了,而他們家,清華大學好像就是隨便進。不管是因為北京分數線低,還是贏在起跑線上,必須還是說一句:哇塞,這個家族太厲害了!

想必大家很好奇,這個家是怎麼培養孩子的吧!總結字:不管。

高曉松的母親張克群,曾回憶自己的父母表示:

父母從不會要求她一定要幹什麼,達到什麼成績,甚至她初中貪玩,第一次沒考上高中,父母也什麼重話都沒說,只是會在生活習慣養成上做一些提點,比如喝湯時別發出太大的聲音。

張克群與弟弟和父母

而對待高曉松和高曉江兄妹二人的教育,張克群更加灑脫,她曾說過:我從來不在子女面前說『教育』倆字,父母未必比子女高明。

「好多家長覺得自己長大了、一有了孩子,就覺得自己從小就是聖人,從來沒尿過炕。我就不認為我是聖人,我小時候也會尿炕。所以我從來主張跟孩子做朋友,而且我自己的困擾也跟孩子說,只給孩子削過兩根鉛筆,就再沒管過他們。」

高曉松與外婆的合影,左上大長腿是他

而母親這個教育理念,也深深的影響了高曉松。他曾對自己的女兒說:

我猜你一定是帶著劇本來的,所以我們不會多打擾你,讓你學這學那,或者不讓你幹這幹那,你就自由且自然地長大吧。

你可別覺得只要不管孩子,就可以咯!他們雖然說讓孩子自由成長,可是無時不刻不通過自己的行為,影響著孩子,在他們家最了不起的教育就是:將教育藏於無形,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在張克群的記憶裡,父母在家總是讀書,還給她訂了書,於是她也習慣了用讀書打發時光。而母親身上的獨立、堅強也讓張克群在人生旅途中,堅定自我,不曾迷失

在高曉松的記憶裡,「當時我家裡有好多書,連走廊裡都擺滿了書。書櫃下面都是卡片櫃,那個時候沒有谷歌搜索,看書得把筆記記在卡片上,這句話在那本書第幾頁,於是我們家到處堆滿了卡片。

我常常隨手撿起一本書,一看就是一個下午。對我而言,讀書就像吃飯。」

高曉松與母親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裡,孩子不優秀都難吧!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高曉松家,對於孩子沒有固定的要求:你不一定要成為誰誰誰,只要活出自我即可!

正如高曉松說過:每個人心裡都有一份召喚,因了這份召喚而做的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越純粹的人,內心的召喚越遠大,越堅定。

希望這個家族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夠給你帶來些許啟發。

相關焦點

  • 高曉松:我家的那些女人啊……|百家故事
    張克群對兒子高曉松和女兒高曉江的教育,一如當年母親對自己潛移默化的影響。「記得媽媽領著年幼的我和妹妹在頤和園長廊仰著頭講每幅畫的意義,在每一座有對聯的古老房子前面讀那些抑揚頓挫的文字,在門廳迴廊間讓我們猜那些下馬石和拴馬樁的作用,並從那些靜止的物件開始講述無比生動的歷史。那些頹敗但深蘊的歷史告訴了我和妹妹世界之遼闊,人生之倏忽,而美之永恆。
  • 高曉松「曉書館」題字三個字寫錯倆?聽聽書法家怎麼說
    原標題:高曉松「曉書館」題字,三個字寫錯倆?近日,由高曉松發起並擔任館長的公益圖書館「曉書館」在南京開館。「曉書館」自成立以來頗受好評,沒想到,最近網友卻發現館名題字中出錯字了!有人說,三個字中起碼錯了兩個字。到底是咋回事呢?
  • 高曉松母親張克群師承梁思成,出新書寫的是建築卻想把人逗樂
    高曉松不止一次說他母親張克群有民國才女林徽因的風範。張克群透露給紅星新聞一個小秘密。她曾聽見高曉松小時候和別的孩子爭吵說:「我媽媽最漂亮!」,「在兒子心中都想說自己媽媽最好。」講起這些,張克群臉上難掩喜悅。高曉松出過的書太多了。而她的母親張克群也出了新書——閒話建築的系列叢書《雜話建築》,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 高曉松說,母親的三個字成就他的一生:優秀的父母都這樣帶孩子
    「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掌握在當權者手裡,不如說掌握在母親的手中。」」走紅源於2013年高曉松創作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他寫這首歌的契機來源自他媽媽曾說過的一句話:「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輕易,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
  • 高曉松說,母親的三個字成就他的一生:優秀的父母都這樣帶孩子
    」走紅源於2013年高曉松創作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他寫這首歌的契機來源自他媽媽曾說過的一句話:「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輕易,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高曉松曾多次表示,母親用「不苟且」這三個字,成就了他的一生。
  • 高曉松媽媽:只給孩子削過兩根鉛筆,就再也不管了……
    12月12日,在北京後海邊的一個四合院裡,高曉松媽媽張克群接受了媒體採訪。談及教育,她說:「我給孩子削過兩根鉛筆後,就再沒管過他們。」因為在張克群看來,父母未必比子女高明。在張克群看來,父母未必比子女高明。實際上,張克群的這種教育理念沿襲自自己的父母。高中以前,張克群有一句口號是「三分好,三分好,不貪黑不起早。」她解釋說,「當時是5分制,高中以前我從來沒有追求5分,這也導致我中間沒有考上高中。」
  • 高曉松:進監獄後,我才讀懂了朋友圈
    此前他父母極力反對他唱歌,但他去春晚演唱《同桌的你》之後,他媽媽接電話開口就是:「這個演出3萬肯定不去,起碼也得4萬。」隨著歌曲的走紅,背後的詞曲作者高曉松也被人記住了。那個年代很多人認為老狼高曉松就是一個人,可能因為這倆都長得難看,高曉松曾在電話亭聽到有人說,「我在北京比你都清楚,高曉松就是老狼的筆名!」老狼開車違章,警察叔叔看到直呼:「高曉松!」
  • 高曉松攜13歲女兒吃飯,女兒顏值超高似媽媽,高曉松瘦身明顯
    近日,有媒體曝出一組高曉松帶著女兒外出吃飯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當天,高曉松身穿一件黑外套,下搭黑色長褲,梳著標誌性的分分頭,戴著黑白紋口罩,打扮相當低調。高曉松前段時間暴瘦20多斤,再加上一身黑衣的襯託,顯得他身形更纖瘦了,減肥效果顯著啊。他身旁是13歲女兒Zoe,Zoe穿著白色衛衣搭配黑色羽絨服,一頭柔順的直發看著很有氣質。雖然女兒戴著口罩,但是從露出的眉眼和臉型,不難看出她遺傳了媽媽的美貌,不像爸爸,也讓大家放心了不少,哈哈哈。
  • 高曉松媽媽被斥「太不負責」:長這麼大,只給孩子削過兩根鉛筆!
    12月12日,在北京後海邊的一個四合院裡,高曉松媽媽張克群接受了媒體採訪。談及教育,她說:「我給孩子削過兩根鉛筆後,就再沒管過他們。」因為在張克群看來,父母未必比子女高明。問及教育秘訣時,她總結了一句話:「教育應該是理念上的教育,而不應該是具體的教育。」再直白點說,就是「別管那麼多!」然而,這裡的「管得少」,卻與普通意義上的「放養」有著天壤之別——一個家庭的爸爸媽媽都在搓麻將,指望小孩看書,那不可能。
  • 作為母親,她只給孩子削過2根鉛筆,卻教出了高曉松這樣的大咖
    也難怪他會說「研究生在我們家等同於文盲」,還真沒見過這樣間接吐槽自己學歷低的……出生在這樣一個「學霸家庭」,高曉松的生長環境卻很開放,從小到大被母親「放養式」撫養,從不催著寫作業。張克群對兒子的教育理念沿襲自她的父母。
  • 如何看待年老的父母在子女面前小心翼翼是最大的悲哀
    父母在子女面前小心翼翼,或者說看子女臉色,實在讓人心疼。但還是要看的。首先是性格問題有的人一向謹小慎微,讀書,工作,甚至到老,一輩子本性沒有改變,不僅僅是在子女面前,可能在領導面前,在更外向更有權威的人面前也是小心謹慎。生怕說錯話唄嘲笑。
  • 世間最悲涼的事情,莫過於白髮蒼蒼之際,卻還要在子女面前小心翼翼
    在我們傷害他們無數次之外,終於,他們變成了一個在我們面前小心翼翼的刺蝟。世間最悲涼的事情莫過於白髮蒼蒼之際,卻還要在子女面前小心翼翼,還要盡力去照顧他們的情緒!我們在他們面前有什麼好高傲的啊?他們已經給了我們最寶貴的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拉扯大,寧願自己受盡委屈也要把最好的給我們,我們還要怎麼樣?世間最悲涼的事情莫過於白髮蒼蒼之際,卻還要在子女面前小心翼翼,還要盡力去照顧他們的情緒!
  • 神奇的算命經歷:高曉松說:「大仙」斷我只能活到35
    18歲高中畢業那年,高曉松因為考上大學,父母獎勵他獨自遊玩。路過青島的時候,他讓街頭的「大仙」給自己算了命。算命的說:「你只能活到35歲。」後來,高曉松每次談戀愛的時候都跟人說自己只能活到35,沒想到竟引來了女孩們的極大好感。
  • 最「辛苦」的三種媽媽,付出得再多,也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15歲的兒子面前下跪,求兒子不要再打她。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位媽媽對兒子的愧疚之心,讓兒子愈加嬌慣放縱,甚至在爭吵中對自己的媽媽出手。有的媽媽因自己沒能給孩子優越的物質條件,或是沒能陪伴在子女身邊,對孩子懷有深深的愧疚,竭盡全力彌補孩子,卻發現孩子最需要的並不是物質財富,而是精神財富。
  • 高曉松搖著扇子說文化,扇上書法卻「翻車」,網友:3個字錯2個
    高曉松高曉松可以說是一直在進行著各種角色的切換,到如今,搖著扇子說文化的「公知」模樣又因為在一次直播中遭受滿屏批評當場「翻車」而開始崩塌。而高曉松扇子上的「曉」上半部分是簡體下半部分卻是繁體,你說是簡體寫法吧他多寫了一橫,你說是繁體寫法吧他上半部分又不對。有網友還細心地羅列出了古人關於「曉」字的多種書體寫法,都找不到高曉松扇子上這種「繁簡雜交」的寫法來,因此這個字被大多數人認為的確是寫錯了。
  • 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是老年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最近電視劇《隱秘的角落》火爆全網,看完劇之後,被朱朝陽的媽媽周春紅那窒息的母愛震驚了。作為家長眼中別人的小孩,懂事,聽話,學習好,自理能力強,朱朝陽絕對是完美的小孩。但是當老師跟周春紅說朱朝陽不跟其他同學來往的時候,周春紅卻說,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應該是進入社會以後的事情。
  • 高曉松才是真正的育兒有方:我希望,我的女兒學會「混」日子
    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混日子」這三個字,對於「混」這個字,很多人存有偏見,比如朋友之間見面免不了會寒暄幾句,當對方問道最近怎麼樣時,有些人就會回答「混的還可以」,一個「混」字道出了多少人情是非,可是如果孩子也說「混」的話,那往往就比較危險了。為此,大多數家長每次與孩子交流家長都會義正言辭,絲毫不帶「混」的意思。
  • 高曉松的自在和豐富,才是我們愛不夠的詩和遠方
    看過了在人世間嬉戲遊歷的高曉松,才明白,最好的人生,不過是六個字:夠自在,夠豐富。01名利易求,「自在」難得很多人把名利當成努力的目標,以為努力了,有名有利了,就自在了。前段時間,看周國平老師的一段話,頗有感觸,他說:「金錢的最大好處是使人擺脫貧窮的逼迫,在金錢面前獲得自由。也就是說,不必為金錢而工作了,可以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了。可是,倘若一個人只喜歡錢,有了錢仍然只為金錢而工作,怎麼樣呢?他更不自由了。」高曉松的自在,在於他所有的選項從來都不是為了金錢。
  • 「我爸爸從來不打媽媽」,兒子作文反映父母的高水平教育
    堂姐教四年級,一次布置家庭作業,讓大家寫一篇作文:《我的爸爸》,他們班一名活潑的小男生就一板正經地寫道:別的同學都說家裡爸爸最大,因為他們的爸爸打得過媽媽。但在我家,沒有誰最大,我爸爸從來不打媽媽。堂姐念完後我們都笑得不行,果然是童心未泯,短短兩行字信息量卻不少,不得不說孩子在家很幸福啊,看不見家庭暴力。
  • 高曉松問:我聽說顧長衛、姜文也愛上鞏俐?張藝謀7字回應
    張藝謀無疑又成為了網友們熱議的話題人物,而且他還參加了高曉松的訪談節目,談到了自己對於《影》這部電影的看法,當然對於男女主角鄧超和孫儷夫婦的搭檔也是給予了肯定和讚揚,尤其是對鄧超形象的塑造大加讚揚。而說到張藝謀導演,大家就很容易想到鞏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