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侃侃「矮大緊」——高曉松。
上圖打開方式不對,重來!
我翻閱全網,為了維護高曉松老師的偶像包袱,努力找到了這張圖片,畢竟他父母的顏值真的可。
其實,今天小範不是為高曉松的顏值申訴的,畢竟樣子擺在那裡,任憑天花亂墜也無力拯救。今天是想聊聊曉松老師家的家風。看看曾經揚言:碩士在我家基本都是文盲的高曉松,到底是怎樣培養孩子的?
首先,了解一下這個學霸家族。
高曉松的外公:張維,是深圳大學的創辦者,著名力學專家,也是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之一。
高曉松的外婆:陸士嘉,「近代流體力學之父」普朗特的關門弟子,和馮·卡門為同門師兄妹,而馮·卡門正是錢學森的導師。
高曉松的媽媽:張克群,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成為了梁思成的學生。
高曉松的爸爸:高立人,清華大學土木系,後成為清華副教授。
高曉松本人: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後來因為玩音樂退學,成為家族唯一沒文憑的人。
高曉松妹妹:清華大學建築系博士畢業。
第一排右起:高曉松、高曉江(高曉松妹妹) 前排右起:陸士嘉(高曉松外婆)、張維(高曉松外公)、張克群(高曉
品一品,很多人的家族出了一個清華大學生都可以吹很久了,而他們家,清華大學好像就是隨便進。不管是因為北京分數線低,還是贏在起跑線上,必須還是說一句:哇塞,這個家族太厲害了!
想必大家很好奇,這個家是怎麼培養孩子的吧!總結字:不管。
高曉松的母親張克群,曾回憶自己的父母表示:
父母從不會要求她一定要幹什麼,達到什麼成績,甚至她初中貪玩,第一次沒考上高中,父母也什麼重話都沒說,只是會在生活習慣養成上做一些提點,比如喝湯時別發出太大的聲音。
張克群與弟弟和父母
而對待高曉松和高曉江兄妹二人的教育,張克群更加灑脫,她曾說過:我從來不在子女面前說『教育』倆字,父母未必比子女高明。
「好多家長覺得自己長大了、一有了孩子,就覺得自己從小就是聖人,從來沒尿過炕。我就不認為我是聖人,我小時候也會尿炕。所以我從來主張跟孩子做朋友,而且我自己的困擾也跟孩子說,只給孩子削過兩根鉛筆,就再沒管過他們。」
高曉松與外婆的合影,左上大長腿是他
而母親這個教育理念,也深深的影響了高曉松。他曾對自己的女兒說:
我猜你一定是帶著劇本來的,所以我們不會多打擾你,讓你學這學那,或者不讓你幹這幹那,你就自由且自然地長大吧。
你可別覺得只要不管孩子,就可以咯!他們雖然說讓孩子自由成長,可是無時不刻不通過自己的行為,影響著孩子,在他們家最了不起的教育就是:將教育藏於無形,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在張克群的記憶裡,父母在家總是讀書,還給她訂了書,於是她也習慣了用讀書打發時光。而母親身上的獨立、堅強也讓張克群在人生旅途中,堅定自我,不曾迷失。
在高曉松的記憶裡,「當時我家裡有好多書,連走廊裡都擺滿了書。書櫃下面都是卡片櫃,那個時候沒有谷歌搜索,看書得把筆記記在卡片上,這句話在那本書第幾頁,於是我們家到處堆滿了卡片。
我常常隨手撿起一本書,一看就是一個下午。對我而言,讀書就像吃飯。」
高曉松與母親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裡,孩子不優秀都難吧!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高曉松家,對於孩子沒有固定的要求:你不一定要成為誰誰誰,只要活出自我即可!
正如高曉松說過:每個人心裡都有一份召喚,因了這份召喚而做的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越純粹的人,內心的召喚越遠大,越堅定。
希望這個家族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夠給你帶來些許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