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禹天建
我們為什麼培養不出創新人才?「應試教育誤人子弟」,這是我們社會的另一條共識。要糾正應試教育的錯誤,首先須認清應試教育錯在何處,這是我們喊出正確的教育改革口號的前提。然而,應試教育到底錯在哪兒?難道考滿分的還不如考鴨蛋的?對此我們必須做出解釋。
應試教育首先錯就錯在教學目標上了,這大概是其最易被覺察的錯誤。學校的知識教學,其根本目的是要使我們的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科學原理和正確的價值觀等等,進而形成運用這些知識、原理和價值觀進行創造活動的能力,而不只是記住表述這些知識、原理和價值觀的符號和字句。用我在《泛教育論》一書中提出的交往的教育主客體關係模型來解釋,作為一完整教育過程的教學,應當是作為教育活動主體的教師運用語言文字、圖形、表情等等各種工具,以他認為他的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正確地表達他希望學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識、原理和價值觀等,接著他的學生們要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通過對教師的語言文字、圖形、表情等等進行解釋,從而獲得相應的認識,形成相應的能力。應試教育大多只完成了這個過程的一半,即教師把表達知識、原理和價值觀的文字符號等呈現給學生,學生記住這些文字符號以備考試時複述之需,而對這些文字符號表述的知識、原理和價值觀本身卻往往並未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一種連知識和原理也沒有真正交給學生的教學,又如何能夠指望學生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形成創造能力呢?
應試教育錯還錯在其教學方式上,它把講授與記誦作為其最重要的甚至有時是唯一的教學方式,而將思考、研討、反省、探索等在主體掌握、理解和建構知識、原理和價值觀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的環節,卻置於次要的乃至忽視的地位。它將其著力點主要放在讓學生記住考試時需要複述的字句和需要用到的符號上,而那些符號所表達的原理、觀念等卻被放在次要位置,只要學生考試時能複述這些符號或能夠用這些符號復演某個運算過程,就被這種教育理論視為教育的成功。不僅如此,應試教育還用「講——記——練——考」這樣一系列機械的過程嚴重擠壓了學生自由思考和探索的空間。在這類教育過程中,學習者運用所學知識綜合解決問題和創造產品的動手機會幾乎被完全剝奪,甚至連教學過程中一些基本的實驗演示也用錄像取代了。所有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學生解決或解釋問題的能力的發展。
應試教育的主要錯誤還在於它對師生關係的錯誤解釋上,它不是用上文提及的主體際交往關係來解釋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而是把教育教學過程解釋為教師通過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改變和塑造學生的過程,因而還提出「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之類的口號。與這類教育相適應的教育理論,有意無意地把解釋教育活動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主體際交往的理論模型曲解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類似是而非的口號,實際上貶低甚至抹煞了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這樣的教育理論指導下,應試教育已經蛻變成為某種類似於動物訓練的過程。在這種教育過程中,人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遭到忽視,我們又怎能期待人的創造力在其中得到大發展呢?
從根本上說,應試教育錯就錯在其對教育過程本身的理解是錯誤的,它把教育理解為一種教師通過自己的活動使學生思想和行為發生某種變化的過程,而不是人作為主體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創造自身的過程。前蘇聯凱洛夫教育學理論自20世紀50年代初傳入我國,在我國教育界長期佔據統治地位。這種理論非常強調教學過程中的所謂「間接經驗」,忽視了所有經驗的獲得都離不開主體自身的活動(包括思維活動)這一真理。凱洛夫在其《教育學》中還特別指出:教學就是通過教科書的學習使「學生領受既知的、為人類所獲得的真理(知識)」,學生「並不負有發現新的真理的任務」。另一方面,由於深受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的浸染,應試教育還在「塑造」的教育觀基礎之上發展出一套所謂「灌輸式教學法」。在這類教學過程中,教師多採用宣講真理的態度來進行教學。實際上,知識的形成離不開人作為主體的活動,離不開主體的建構過程,哪怕是睜開眼睛看見東西這樣簡單的事情,也離不開人在大腦中根據眼睛接收某物體的光線刺激信號建構起該物體圖像的過程。所謂「灌輸式」的教學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如果沒有學習者能動的活動,就像古希臘蘇格拉底說的那樣,沒有人能把知識灌輸到別人的靈魂裡去,正如沒人能把視力放進瞎子眼睛裡一樣。應試教育迫使學生記住了一大堆符號,卻沒能讓學生形成和發展自己的認識和能力,它又怎麼可能培養出有創造力的人才呢?
我們的教育如何才能培養出傑出的創新人才?我們應當從理論到實踐徹底地變革現行的教育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同時,我們還要在社會觀念上破除考試崇拜,真正把人解決問題和解釋問題的實際能力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為每一位社會成員開闢多種多樣取得成功的路徑,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們的教育如何才能培養出傑出的創新人才?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當認真地加以思考和探索,我們社會每一個成員都有責任為此做出應有的努力,因為那直接關係著我們的未來。項賢明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