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錯在哪兒?

2020-12-25 人民網教育

繪圖:禹天建

  我們為什麼培養不出創新人才?「應試教育誤人子弟」,這是我們社會的另一條共識。要糾正應試教育的錯誤,首先須認清應試教育錯在何處,這是我們喊出正確的教育改革口號的前提。然而,應試教育到底錯在哪兒?難道考滿分的還不如考鴨蛋的?對此我們必須做出解釋。

  應試教育首先錯就錯在教學目標上了,這大概是其最易被覺察的錯誤。學校的知識教學,其根本目的是要使我們的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科學原理和正確的價值觀等等,進而形成運用這些知識、原理和價值觀進行創造活動的能力,而不只是記住表述這些知識、原理和價值觀的符號和字句。用我在《泛教育論》一書中提出的交往的教育主客體關係模型來解釋,作為一完整教育過程的教學,應當是作為教育活動主體的教師運用語言文字、圖形、表情等等各種工具,以他認為他的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正確地表達他希望學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識、原理和價值觀等,接著他的學生們要作為教育活動的主體,通過對教師的語言文字、圖形、表情等等進行解釋,從而獲得相應的認識,形成相應的能力。應試教育大多只完成了這個過程的一半,即教師把表達知識、原理和價值觀的文字符號等呈現給學生,學生記住這些文字符號以備考試時複述之需,而對這些文字符號表述的知識、原理和價值觀本身卻往往並未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一種連知識和原理也沒有真正交給學生的教學,又如何能夠指望學生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形成創造能力呢?

  應試教育錯還錯在其教學方式上,它把講授與記誦作為其最重要的甚至有時是唯一的教學方式,而將思考、研討、反省、探索等在主體掌握、理解和建構知識、原理和價值觀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的環節,卻置於次要的乃至忽視的地位。它將其著力點主要放在讓學生記住考試時需要複述的字句和需要用到的符號上,而那些符號所表達的原理、觀念等卻被放在次要位置,只要學生考試時能複述這些符號或能夠用這些符號復演某個運算過程,就被這種教育理論視為教育的成功。不僅如此,應試教育還用「講——記——練——考」這樣一系列機械的過程嚴重擠壓了學生自由思考和探索的空間。在這類教育過程中,學習者運用所學知識綜合解決問題和創造產品的動手機會幾乎被完全剝奪,甚至連教學過程中一些基本的實驗演示也用錄像取代了。所有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學生解決或解釋問題的能力的發展。

  應試教育的主要錯誤還在於它對師生關係的錯誤解釋上,它不是用上文提及的主體際交往關係來解釋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而是把教育教學過程解釋為教師通過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改變和塑造學生的過程,因而還提出「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之類的口號。與這類教育相適應的教育理論,有意無意地把解釋教育活動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主體際交往的理論模型曲解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類似是而非的口號,實際上貶低甚至抹煞了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這樣的教育理論指導下,應試教育已經蛻變成為某種類似於動物訓練的過程。在這種教育過程中,人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遭到忽視,我們又怎能期待人的創造力在其中得到大發展呢?

  從根本上說,應試教育錯就錯在其對教育過程本身的理解是錯誤的,它把教育理解為一種教師通過自己的活動使學生思想和行為發生某種變化的過程,而不是人作為主體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創造自身的過程。前蘇聯凱洛夫教育學理論自20世紀50年代初傳入我國,在我國教育界長期佔據統治地位。這種理論非常強調教學過程中的所謂「間接經驗」,忽視了所有經驗的獲得都離不開主體自身的活動(包括思維活動)這一真理。凱洛夫在其《教育學》中還特別指出:教學就是通過教科書的學習使「學生領受既知的、為人類所獲得的真理(知識)」,學生「並不負有發現新的真理的任務」。另一方面,由於深受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的浸染,應試教育還在「塑造」的教育觀基礎之上發展出一套所謂「灌輸式教學法」。在這類教學過程中,教師多採用宣講真理的態度來進行教學。實際上,知識的形成離不開人作為主體的活動,離不開主體的建構過程,哪怕是睜開眼睛看見東西這樣簡單的事情,也離不開人在大腦中根據眼睛接收某物體的光線刺激信號建構起該物體圖像的過程。所謂「灌輸式」的教學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如果沒有學習者能動的活動,就像古希臘蘇格拉底說的那樣,沒有人能把知識灌輸到別人的靈魂裡去,正如沒人能把視力放進瞎子眼睛裡一樣。應試教育迫使學生記住了一大堆符號,卻沒能讓學生形成和發展自己的認識和能力,它又怎麼可能培養出有創造力的人才呢?

  我們的教育如何才能培養出傑出的創新人才?我們應當從理論到實踐徹底地變革現行的教育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同時,我們還要在社會觀念上破除考試崇拜,真正把人解決問題和解釋問題的實際能力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為每一位社會成員開闢多種多樣取得成功的路徑,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們的教育如何才能培養出傑出的創新人才?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當認真地加以思考和探索,我們社會每一個成員都有責任為此做出應有的努力,因為那直接關係著我們的未來。項賢明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應試教育的利與弊
    什麼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又稱填鴨式教育或灌輸式教育,根據給定的考點與考試類目等通過教育的方式將知識「灌溉」給學生。很多人都認為應試教育就是將知識點強加給學生,不論學生是否懂得,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知識灌輸。實際上並不是的,我也經歷過小初高中,對我而言的應試教育是根據考點進行策略性的教學,那些沒教的文章也有很多,要是想學也可以自己看呀,老師教學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想讓他教的學生都能考100分,不是嗎?
  • 素質教育應試教育之爭,沒有對錯之說,只有不同人的不同需要之別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爭論由來已久,兩者孰對孰錯?其實沒有對錯之分!、名校夢,儘管應試教育很辛苦,仍然受到許多人的追捧。素質教育提倡全面發展人的素質,同樣也受到許多人的歡迎;何況素質教育歷來是國家倡導的,是教育發展方向。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會長久的存在在教育教學生活中,兩者之爭辯也會長久存在。
  • 教育評論:正確處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係
    教育評論:正確處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係按照一些家長的說法,這次抗議和反對校長是因為他搞素質教育,不抓學習,輕視高考。高考分數是影響孩子發展的大事,自然會引起家長的高度關注。但是,抓素質教育錯了嗎?筆者認為,抓素質教育本身並沒有錯。
  • 談應試教育
    ,談應試教育一、除了批判,我還能談什麼?批評中國應試教育的人和文章太多了,我知道我寫下的每一行字必定是陳腔濫調。當這些人大搖大擺的走到國際教育的深水區,或許他們也發現暗礁湧現,坑多水渾,或許他們也萌生悔意,遙想當初。國際教育的問題,暫且按下不表。今天我想把多年來關於應試教育(中高考制度)優劣得失的一些觀察寫下來,雖然充滿了傲慢與偏見,但是也希望能夠對家庭做出教育決策有一點幫助。
  • 教育不能圍繞應試教育搞,取消考試怎麼樣?
    教育不能僅僅圍繞應試教育搞,但把考試取消是萬萬不可的!教育分為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除了我們平時看到的考試成績,教育還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習慣和品格等。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更注重的是培養能力,而不是成績。
  • 到底什麼是應試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
    對我的看法,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依法治教,就不可能讓學校選擇實施應試教育,「所有基礎教育學校,都必須實施素質教育,沒有什麼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的選擇」。反對者從道理上講,似乎並沒有錯。因為我國《教育法》第五條規定:「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應試教育,到底危害了誰?誰最恨應試教育
    有人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對立起來,在這個理論下,應試教育當然是危害了素質教育,或者說的更嚴重一點,就是,危害了中國兒童的素質養成,危害了中國人的素質。如果按照這個理論,就是說,原來都是應試教育,原來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基本上都沒有素質,或者說絕大多數素質不高?很顯眼,這是胡說八道!
  • 教育不能圍繞應試教育搞,取消考試會怎樣?
    教育不能僅僅圍繞應試教育搞,但把考試取消是萬萬不可的!教育分為德除了我們平時看到的考試成績,教育還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習慣和品格等。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更注重的是培養能力,而不是成績。所以,教育,不能僅僅圍繞應試教育搞。但現在的實際情況是,我們還沒有建立健全其他衡量學生水平的標準,因此圍繞應試教育搞的現象還將繼續存在。
  • 「應試教育」在日本
    經常看到有人在批判中國的「應試教育」,有人甚至由衷地相信「國外」不是「應試教育」而是什麼「素質教育」。其實也不完全是那樣,中國之外的世界很大很大,既有丹麥芬蘭瑞典那些真的沒有應試教育的國家,也有日本韓國那樣,和中國一樣把應試教育搞得轟轟烈烈的國家,還有數遍全國也找不到多少人能認字的國家,光是一句「國外」是毫無意義的。
  • 陸建國: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
    【2017年4月19日,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教育局局長陸建國在市委黨校春季主體班上,以《充分認識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為題作交流發言。陸建國局長從應試教育的價值觀、「硬實力、軟實力」、「先讓他成為你」三個層面分析了應試教育的政治正確性。本文為其演講內容第一部分。】
  • 應試教育該摒棄,素質教育才是社會正統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就是在求學過程中,學習的一切行為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為了考試。考試分兩種性質的,一種得通過考分的考試,另一種是勝者為王的考試。第三個問題我們國家近3-40年來搞的是什麼教育?一定不是素質教育,沒錯就是應試教育。3-40年是什麼概念?就是兩代人的時間,也就是現在的60後,70後,80後,90後的人。無論從人,還是從社會,還是單從教育成果看,怎麼樣?很好嗎?沒有問題嗎?
  • 「應試教育」該摒棄,「素質教育」才是社會需要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就是在求學過程中,學習的一切行為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為了考試。考試分兩種性質的,一種的通過考分的考試,另一種是勝者為王的考試。通過考分的考試,比如畢業考試,學業水平考試等等,往往只要考及格了,就算通過了。
  • 淺談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究竟應不應該存在?
    相信不少人都曾有過這樣的疑問「應試教育究竟應不應該存在?」答案是肯定的,雖然應試教育存在一定弊端,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存在確是有合理性,尤其是對於中國目前國情來講,它是必要存在的。——首先我們先來說說應試教育是什麼,應試教育即填鴨式教育,指灌輸式教育,由原蘇聯教育家伊·安·凱洛夫發明。
  • 應試教育的弊病,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支持它?
    教育,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它的深度在於無止境的探索和學習,這涉及到人文教育、科學教育、實踐教育、思想教育、素質教育等等,而在我們國內,應試教育所佔的比例最大。,但在社會上,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社會上考驗的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比如心理承受能力、實踐能力,創新學習的能力,就是談個戀愛,你也需要能力,那這樣說來,應試教育就沒有用了?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究竟誰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近日,南京一中事件讓在中國延續了多年的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爭,成為爭論焦點。有輿論認為,這是「素質教育向應試教育的低頭」;也有人認為,在高考指揮棒前,任何脫離應試成績談素質教育的行為,都是鏡中花水中月。
  •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的優點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它還是最公平的上升渠道,缺點是應試教育分數高不代表你就真正掌握了這門學科,片面糾結應考學科,卻在極大層面上肢解了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但有的學生接受應試教育能考上985大學213大學,接受好的教育,畢業後社會地位比較高,能找到好工作有的學生接受應試教育造成厭學,小學初中高中輟學、就算大學畢業也有好多學生去做些沒有學歷的工作、創新應變思想被銷蝕、身體素質下滑、近視,家長叫苦連天,老師無所謂這其中是有事情原因,原因不深究了,我們家長要考慮的,是孩子能力,不夠接受應試教育,不能考上好的大學,不能拿個好的大學畢業中找好工作
  • 中產教育迷思:躲不掉的應試教育,抓不住的素質教育
    有了老大以後,混跡很多媽媽群,大家都喜歡聊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其實對於這兩個詞是什麼定義,並不確定。只是單純地因為自己的經歷牴觸應試教育,希望自己孩子的教育被升級為模糊的素質教育。
  • 應試教育無罪,忘記馬克思先生的教誨才是原罪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應試教育本身並沒有對錯,錯的是面對應試教育的人,方法不對。黑格爾先生曾經說過:存在即是真理!那麼應試教育既然存在於我們的真實社會中,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只是,我們沒有真正地領悟馬克思先生的教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產生了很多負面的效果。
  • 中國是應試教育?美國是素質教育?
    很多家長開始抨擊國內的教育體制,認為美國的教育更傾向於素質教育,更能發揮孩子的創造力。殊不知,美國教育雖然先進,其本質也是應試教育。美國教育本質也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教育制度。
  • 馬浩:別再詬病應試教育,紮實的基本功才是實際
    不要讓應試教育為缺乏創新背了黑鍋。應試,乃人之本能。關鍵是看考試的內容和出題者的品位和水準。詬病應試教育本身,無疑隔靴搔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