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醫大四院護士被打 只因為輸液穿刺不成功

2020-12-20 遼寧頻道

本報資料圖片攝影記者孫海

原標題:只因一針沒見血家屬打翻小護士

「在醫大四院急診科。只因為輸液穿刺不成功,就被膀大腰圓的家屬連打帶罵。什麼時候這個職業已經如此高危?短短的幾天,已經發生兩次謾罵和一次連打帶罵,讓我們還有多少信心面對患者?」

這則帖子昨日在微博朋友圈裡熱轉。而最近半個月內,瀋陽已有四起醫護人員被打事件。奇怪的是,涉事醫院大多對此閉口不談,受了委屈的醫護人員只能網上「喊冤」。

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醫院受了委屈也不說,醫護人員只能到網上「喊冤」。本報記者介入調查。

半個月內——

醫大四院發生三起護士被打事件

按照帖子所說,記者聯繫上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證實3月24日晚,該院急診確實發生過此事。事件中受傷的醫護人員為一男兩女,其中最小的女護士只有20多歲。警方介入後,目前涉事雙方已基本達成和解。而事件的具體經過,醫院方面也不願過多地提起。

幾經輾轉,記者聯繫上了知情者。據了解,事發當晚一名外傷患者被送往該院急診急救。「由於傷勢的原因,患者的血管情況不是太理想,在首次穿刺(扎針)不成功的情況下,又進行了第二次穿刺。」知情人介紹,這個就引起了家屬的反感,率先動手的是一位隨行的男子,於是引發了這起衝突。

而正如網帖所說,半個月內,類似的事件已經在醫大四院發生了三起。3月22日,一位家屬因為患者扎點滴的問題,對護士大打出手。而兩周前,該院兒科一位年輕護士,因給患兒輸液一次穿刺不成功,被家屬打傷住院,這也是三起事件裡最嚴重的一起。事發後,警方介入,打人者被刑拘。

就在上周——

醫大一院兒科也有護士被打

類似的事件不只發生在醫大四院。3月21日,微信朋友圈裡同樣跳出了一則言辭激烈的帖子:「必須嚴懲毆打中國醫大一院兒科護士的兇手!」

帖子稱,事發當天,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病房早晨查房時,就在醫生的面前,該科的護士突然被患者家長打倒在地,這個護士還在哺乳期。發帖人還公布了打人者的信息,以「網傳」的方式要求公眾譴責。

據知情人透露:「事情確實是有,是當天早上發生的,事情經過和消息中描述的基本符合。孩子的血管不太好找,之前埋管的時候是扎了第二針才紮上的,被打的護士和之前的護士不是一個人,確實很委屈。護士被打之後還被拳打腳踢的,不過傷得不重。主要動手的是孩子的母親。」知情人士表示。

事發後警方介入,但雙方都拒絕調解,都稱自己身上有傷,要求驗傷,而兩人又都處於哺乳期。

沉默與爆發——

醫院選擇沉默醫護人員網上「喊冤」

半個月內,接連發生四起醫護人員被打事件,但涉事的醫院多選擇迴避,均未正面發布消息。例如,3月21日的醫大一院醫生被打事件,醫大一院官方未對事件作出詳細說明。記者採訪得到的答覆是:「還是交給警方處理,院裡不希望這種事情被過分關注。」據知情人介紹,院方曾準備召開發布會對外解釋此事,但不知為何又臨時取消了。

而受了委屈的醫護人員只能網上「喊冤」,表達對施暴者的譴責。

為何醫院的員工挨了打,卻選擇沉默?「醫院方面可能顧慮重重,影響、關注度都是不得不考慮的。」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醫院管理者談了自己的看法:醫患間的衝突往往是簡單的輕傷害,以目前的處罰力度,施暴者也未必受到嚴懲。如果鬧得沸沸揚揚,影響醫院的聲譽。此外也有醫院管理者擔心,這類事件如果過多出現,也會引起效仿。

也許站在不同的角度,考慮的問題不同。但這位管理者的「沉默說」,似乎沒得到廣大醫護人員的認可。否則也不至於「網傳」事件見諸各個朋友圈。

「我們都屬於高危職業了。轉發一下既是對這名護士的支持,至少也能引起社會的關注。」一名參與轉發的瀋陽市屬醫院護士長表示,沉默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希望社會給予關注和理解。

醫院應納入公共場所管理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計委員會主任李斌披露,2013年全國統計到的醫療糾紛約7萬件。儘管這個數字與2013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的門診量73億人次相比還算不上一個大數目,但一定程度存在的緊張醫患關係著實讓醫生和患者都感到困擾。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劉忠軍大夫也表示,執法機關應重視傷醫事件的危害,把醫院納入公共場所管理。讓劉忠軍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現在社會上很多人把傷醫、害醫的行為和醫療糾紛混為一談。「一提到傷醫、害醫,首先談的不是犯罪,而是醫療糾紛。實際上傷醫、害醫,首先是犯罪。」

在劉忠軍看來,傷醫事件頻發,與醫院的定位有關。現在醫院屬於內保單位,出現醫鬧後,只要未出現人身傷害行為,警察在處理上就處於被動地位。實際上醫院是人人可以進出的地方,和車站這種公共場所沒有任何差別。一旦在治安管理上把醫院設為公共場所,公安人員執法就有了依據,醫鬧就不能隨便在醫院裡妨礙正常秩序。

醫患之間不是敵人

「醫患之間不是敵人,面對疾病,應該是同一戰壕的戰友,醫護人員理應受到尊重。」採訪時有位醫生這樣說。

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就醫環境並不理想,個別的醫務人員也確實有怠慢病人的現象,醫療事故也有發生,但這不應該是醫生被打的理由。即便出現醫療糾紛可以採取向院方投訴、事故鑑定,甚至起訴等辦法解決。一時衝動,不僅無助於問題解決,還必須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法律代價。

同時記者也希望,在遇到侵權時,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都不要選擇沉默,大事化小的綏靖政策,那樣只會助長邪氣,讓真理打折。記者希望這樣的「網傳」今後不要再發生了,因為這記耳光不只打在醫護人員的臉上。

瀋陽晚報、瀋陽網 特別報導組

相關焦點

  • 看病不求人!哈醫大四院:「點圖」掛號 「刷臉」繳費
    看病不知掛哪科,手機點下「人形圖」秒懂;自助掛號、繳費,不用窗口排隊,刷個臉就行;診斷書審核蓋章、補打檢查報告單,以前需要跑多趟才能辦理完的業務,如今一站式解決……哈醫大四院了解到,為推進「看病不求人」行動,醫院通過多種舉措讓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 哈醫大四院急診戰鬥班「救死扶傷 生命至上」
    哈醫大四院急診戰鬥班「救死扶傷 生命至上」哈醫大四院宣傳訂閱號 今天「門診大廳有人倒地,意識不清,快來人搶救!快!快......」急診科護士韓鵬飛放下介入科溫曉斐的呼救電話後,推著平車飛速的竄了出去,這樣的情形在哈醫大四院的急診科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但是不論多少次,所有護士反應都不曾變過。不到3分鐘,只見韓鵬飛推著一位面色蒼白的男病人衝進了搶救室,嘴裡大聲地複述著病人的基本情況:「頸動脈消失,呼吸音消失,瞳孔較大,顏面甲床紫紺,全身大汗,突發心臟呼吸驟停,快搶救」。
  • 哈醫大四院護士黃博:隔三層手套採血氣 皮膚肌肉下摸準「脈」
    「護士?我今天還要採血氣?我是不是可以不採了?」21日早晨,當50歲的趙阿姨(化名)看見護士黃博的時候,第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在牡丹江市安康醫院,負責採集血氣的護士是患者眼中「最可怕」的人,因為動脈採血實在是太疼了,而哈醫大四院支援牡丹江的護士黃博就是其中的一個。
  • 哈醫大四院男護士黃玉璽:看到採集血氣時患者動脈的淤青 便立志...
    龍頭新聞訊 27日,哈醫大四院微創神經外科的男護士黃玉璽已經在牡丹江康安醫院住院部13層支援了半個月。1989年出生的他有著10年的一線護理經驗。他說,每當進行血氣分析採集時,看到患者腿上的淤青,都會感覺很心疼,所以便要求自己做到一針成功,讓患者少遭罪。
  • 哈醫大四院支援牡丹江醫療隊曹麗:有20年醫護經驗 患者都說採動脈...
    龍頭新聞訊(宋微 ) 「我是一個有二十年一線工作經驗的護士,疫情面前我不上誰上!」這是出現在曹麗的請戰書上的話語。憑著精湛的技術,她在患者中得到一致好評,在病房裡,提到採動脈血氣,患者都會說:「找哈醫大四院曹麗。」
  • 哈醫大四院為新生兒接種過期疫苗?權威部門回應
    2019年1月17日上午,部分新生兒家長到哈醫大四院產科投訴,懷疑醫院給新生兒接種的預防兒童結核病注射液已過期。醫院立即成立由院長、書記任組長,分管副院長任副組長的工作組,啟動應急預案,第一時間向哈爾濱醫科大學匯報,並通過大學上報黑龍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疾控處等相關部門,疾控處隨即牽頭組織省、市、區三級衛生監督、疾控中心等相關部門人員成立聯合調查組,並於當日上午即進駐哈醫大四院現場核查直至深夜
  • 8旬老人肝膿腫大如皮球 哈醫大四院超聲科「雙管齊下」微創手術解...
    東北網健康頻道消息(通訊員 宋薇)近日,哈醫大四院超聲科董曉秋教授通過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術,成功為患有嚴重心臟病的72歲大娘「取下」19釐米皮球大小的肝膿腫。72歲的賈大娘多年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和帕金森氏病,近日感覺胸悶、氣喘,上腹部明顯疼痛,但沒有發熱,在當地醫院CT檢查發現肝內有一個直徑19釐米的囊腫,一周後感覺腹痛明顯加重,賈大娘急忙來到哈醫大四院就醫。普外科醫生考慮到患者年齡大,腹痛嚴重,又有嚴重的心臟病,所以不適合在麻醉狀態下接受手術治療。
  • 哈醫大四院成功舉辦「黑龍江省抗凝經驗交流會」
    為推動房顫的規範化治療,促進哈醫大四院房顫中心醫聯體單位建設,近日,哈醫大四院心內科電生理中心二病房(房顫中心)成功舉辦「黑龍江省抗凝經驗交流會」。此次會議線上參會人員共545人,獲得廣泛好評。會議特別邀請哈醫大四院電生理中心二病房(房顫中心)張彤副教授圍繞「房顫導管消融圍術期的抗凝策略」進行講座,基層醫生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房顫患者的卒中和死亡風險較高,卒中患者中亦有相當大比例的患者具有房顫病史。通過口服抗凝藥物進行有效地抗凝,可降低這種風險,使患者從中獲益。
  • 10日哈醫大四院名醫專場義診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即將到來的教師節,由哈報集團醫衛康養工作室和黑龍江省老齡工作委員會共同舉辦的「新晚報粉絲節」第五場義診活動將於9月10日在哈醫大四院舉行。  ●網友「細品歲月」:我最近脖子發硬、酸痛,經常手麻,想問問哈醫大四院骨科主任趙承斌,我這是頸椎病嗎?應該怎麼辦?
  • 哈醫大四院助年輕女患成功保脾
    日前,在哈醫大四院超聲科走廊裡,出現了一位年輕女患者,她捂住肚子,強忍疼痛,被家屬推進診室,尋求董曉秋主任會診。董主任將患者扶上診療床,說:「別著急,先用彩超看一下囊腫具體什麼情況,再商定治療方案。」
  • 哈醫大四院超聲科為高齡巨膽囊危重患者挽回生命
    近日,哈醫大四院醫學超聲科董曉秋主任介入治療團隊,利用一根細管為患有巨膽囊急症的90歲高齡老人挽回生命。主治醫師快速會診並與家屬充分溝通後,立即聯繫了醫學超聲科介入治療組,在董曉秋主任的指導下,介入組骨幹張立維醫生為老人進行了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置管引流術(PTGD),一個救命的方法。因該患者膽囊大,穿刺中突發破裂風險極高,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超聲科張立維醫生膽大心細,向膽囊內置入豬尾狀引流管。整個手術過程醫護配合到位,精準迅速,穿刺一次成功,10分鐘就完成了所有的操作。
  • 哈醫大四院李曉光:我是「管家婆」,隨時解決各種突發
    龍頭新聞訊 「睜開眼睛第一件事兒就是點隊員報體溫,早晚兩遍,全不超37度,才能安心……」59歲的李曉光,是我省第一批支援武漢的醫療團隊裡,哈醫大四院醫療隊的隊長。他有著多次醫療援助經驗、是醫術精湛的麻醉專家,是隊員心中可依賴的老大哥,更是團隊的大家長和管家婆。
  • 顱內動脈瘤遇上腦血管狹窄 哈醫大四院神經介入手術成功「拆雷...
    日前,陶大娘在哈醫大四院導管室接受了微創神經介入手術,解決腦血管狹窄的同時摘掉動脈瘤,將「複雜」的病情「簡單」化,一次性解決兩個問題。大約兩年前,陶大娘時常有眩暈的感覺,躺下休息一會就能好轉,由於本身患有高血壓病,大娘也沒太在意。
  • 哈醫大四院口腔頜面外科成功切除拳頭大小頜下腺腫瘤
    東北網健康頻道消息(通訊員 宋薇)近日,哈醫大四院口腔頜面外科團隊又完成一例較為巨大的頜下腺腫瘤切除手術,解決了困擾患者兩年多的苦惱。人到中年的劉女士兩年前就發現了左側頜下區有一個核桃大小的包塊,不久前包塊卻像打了氣的皮球一樣,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已經長得如同成人的拳頭大小,嚴重影響了面部美觀。。經多方問醫,劉女士輾轉來到了哈醫大四院口腔頜面外科。
  • 兒童輸液留置針部位選擇和穿刺技巧
    眾所周知小兒打針難,遇上要輸液的小朋友,一針見血的穿刺成功,且要家屬滿意更是難上加難。 我們總結了各個年齡段相對來說較為合適的留置針穿刺部位,還有穿刺成功的技巧。
  • 哈醫大四院成功搶救主動脈撕裂男子 - 新晚報數字報
    本報訊(嶽金鳳 陳偉光 記者 劉菊)張先生今年48歲,近日,他在家中突然感覺胸背部撕裂般的疼痛,左側下半身也不好使了。到當地醫院就診,確診為A型主動脈夾層,因當地醫療條件有限,張先生由120急救車轉至哈醫大四院心外科二病房就診。  到醫院後,張先生依舊感覺胸背部劇痛,同時伴有心包及左側胸腔積液。
  • 哈醫大四院手術半小時下床
    龍頭新聞訊(嶽金鳳)現年87歲的宋奶奶兩天前在家看電視時打了個噴嚏,立馬就出現了腰部劇烈疼痛,疼得不敢翻身,家屬帶著老人來到了哈醫大四院骨科門診。骨科張濤醫生分析患者可能發生了腰椎壓縮性骨折,經核磁共振結果顯示,宋奶奶為第1腰椎椎體新鮮壓縮性骨折。
  • 瀋陽醫大一院停電近三小時 醫生打手電接生
    網友「Fly_燕燕」表示:「瀋陽中國醫大一院今早七點十分左右停電了,電梯裡還有被困人員不停在按急救鈴,樓梯裡一片漆黑,正值上班早高峰,上下樓梯人員也不少,到現在還沒來電。」網友「哈嘍奮鬥baby」則表示:「這瀋陽醫大這麼大的醫院怎麼還帶突然停電的呢,都沒有點措施嗎?都停快兩個小時了。還有人被關在電梯裡,電梯裡全是人,要是有孕婦怎麼辦。這麼多患者大家都在等。看這人,大夫出來都驚呆了」。
  • 哈醫大四院專家常年到南崗社區醫院出診
    南崗區人民醫院、哈醫大四院建立了醫療聯合體合作關係,從10日起,每周一至周五,8時30分至11時30分,哈醫大四院專家將「如期赴約」,在南崗區人民醫院二樓陽光大廳掛牌出診。  為提升醫療服務整體效能,讓轄區居民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哈醫大四院將常年派駐專家到南崗區人民醫院出診,讓南崗轄區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到「專家診療」服務。  從本周起,周一至周五上午,哈醫大四院掛牌專家出診。同時,哈醫大四院普外科「劉明專家團隊」周一至周五上午出診。「劉明專家團隊」名頭很響,特別是在胃癌、腸癌手術技術治療等方面,聲名遠播。
  • 哈醫大四院今日舉辦「愛眼日」大型戶外門診活動
    6日8時—11時30分,哈醫大四院在室外廣場5號樓前舉辦「『愛眼日』呵護孩子的眼睛,讓他們擁有一個明亮的未來」大型戶外門診活動。哈醫大四院8名專家將一對一義診。哈醫大四院眼科副主任醫師彌樹勇介紹,這在醫學上稱之為「翼狀胬肉」,是眼科常見病,俗稱「魚肉」。彌樹勇表示,翼狀胬肉通常見於眼球內側,肉眼即可識別。侵犯角膜以後會越來越大,甚至遮蓋瞳孔而影響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