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資料圖片攝影記者孫海
原標題:只因一針沒見血家屬打翻小護士
「在醫大四院急診科。只因為輸液穿刺不成功,就被膀大腰圓的家屬連打帶罵。什麼時候這個職業已經如此高危?短短的幾天,已經發生兩次謾罵和一次連打帶罵,讓我們還有多少信心面對患者?」
這則帖子昨日在微博朋友圈裡熱轉。而最近半個月內,瀋陽已有四起醫護人員被打事件。奇怪的是,涉事醫院大多對此閉口不談,受了委屈的醫護人員只能網上「喊冤」。
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醫院受了委屈也不說,醫護人員只能到網上「喊冤」。本報記者介入調查。
半個月內——
醫大四院發生三起護士被打事件
按照帖子所說,記者聯繫上了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證實3月24日晚,該院急診確實發生過此事。事件中受傷的醫護人員為一男兩女,其中最小的女護士只有20多歲。警方介入後,目前涉事雙方已基本達成和解。而事件的具體經過,醫院方面也不願過多地提起。
幾經輾轉,記者聯繫上了知情者。據了解,事發當晚一名外傷患者被送往該院急診急救。「由於傷勢的原因,患者的血管情況不是太理想,在首次穿刺(扎針)不成功的情況下,又進行了第二次穿刺。」知情人介紹,這個就引起了家屬的反感,率先動手的是一位隨行的男子,於是引發了這起衝突。
而正如網帖所說,半個月內,類似的事件已經在醫大四院發生了三起。3月22日,一位家屬因為患者扎點滴的問題,對護士大打出手。而兩周前,該院兒科一位年輕護士,因給患兒輸液一次穿刺不成功,被家屬打傷住院,這也是三起事件裡最嚴重的一起。事發後,警方介入,打人者被刑拘。
就在上周——
醫大一院兒科也有護士被打
類似的事件不只發生在醫大四院。3月21日,微信朋友圈裡同樣跳出了一則言辭激烈的帖子:「必須嚴懲毆打中國醫大一院兒科護士的兇手!」
帖子稱,事發當天,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病房早晨查房時,就在醫生的面前,該科的護士突然被患者家長打倒在地,這個護士還在哺乳期。發帖人還公布了打人者的信息,以「網傳」的方式要求公眾譴責。
據知情人透露:「事情確實是有,是當天早上發生的,事情經過和消息中描述的基本符合。孩子的血管不太好找,之前埋管的時候是扎了第二針才紮上的,被打的護士和之前的護士不是一個人,確實很委屈。護士被打之後還被拳打腳踢的,不過傷得不重。主要動手的是孩子的母親。」知情人士表示。
事發後警方介入,但雙方都拒絕調解,都稱自己身上有傷,要求驗傷,而兩人又都處於哺乳期。
沉默與爆發——
醫院選擇沉默醫護人員網上「喊冤」
半個月內,接連發生四起醫護人員被打事件,但涉事的醫院多選擇迴避,均未正面發布消息。例如,3月21日的醫大一院醫生被打事件,醫大一院官方未對事件作出詳細說明。記者採訪得到的答覆是:「還是交給警方處理,院裡不希望這種事情被過分關注。」據知情人介紹,院方曾準備召開發布會對外解釋此事,但不知為何又臨時取消了。
而受了委屈的醫護人員只能網上「喊冤」,表達對施暴者的譴責。
為何醫院的員工挨了打,卻選擇沉默?「醫院方面可能顧慮重重,影響、關注度都是不得不考慮的。」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醫院管理者談了自己的看法:醫患間的衝突往往是簡單的輕傷害,以目前的處罰力度,施暴者也未必受到嚴懲。如果鬧得沸沸揚揚,影響醫院的聲譽。此外也有醫院管理者擔心,這類事件如果過多出現,也會引起效仿。
也許站在不同的角度,考慮的問題不同。但這位管理者的「沉默說」,似乎沒得到廣大醫護人員的認可。否則也不至於「網傳」事件見諸各個朋友圈。
「我們都屬於高危職業了。轉發一下既是對這名護士的支持,至少也能引起社會的關注。」一名參與轉發的瀋陽市屬醫院護士長表示,沉默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希望社會給予關注和理解。
醫院應納入公共場所管理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計委員會主任李斌披露,2013年全國統計到的醫療糾紛約7萬件。儘管這個數字與2013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的門診量73億人次相比還算不上一個大數目,但一定程度存在的緊張醫患關係著實讓醫生和患者都感到困擾。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劉忠軍大夫也表示,執法機關應重視傷醫事件的危害,把醫院納入公共場所管理。讓劉忠軍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現在社會上很多人把傷醫、害醫的行為和醫療糾紛混為一談。「一提到傷醫、害醫,首先談的不是犯罪,而是醫療糾紛。實際上傷醫、害醫,首先是犯罪。」
在劉忠軍看來,傷醫事件頻發,與醫院的定位有關。現在醫院屬於內保單位,出現醫鬧後,只要未出現人身傷害行為,警察在處理上就處於被動地位。實際上醫院是人人可以進出的地方,和車站這種公共場所沒有任何差別。一旦在治安管理上把醫院設為公共場所,公安人員執法就有了依據,醫鬧就不能隨便在醫院裡妨礙正常秩序。
醫患之間不是敵人
「醫患之間不是敵人,面對疾病,應該是同一戰壕的戰友,醫護人員理應受到尊重。」採訪時有位醫生這樣說。
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就醫環境並不理想,個別的醫務人員也確實有怠慢病人的現象,醫療事故也有發生,但這不應該是醫生被打的理由。即便出現醫療糾紛可以採取向院方投訴、事故鑑定,甚至起訴等辦法解決。一時衝動,不僅無助於問題解決,還必須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法律代價。
同時記者也希望,在遇到侵權時,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都不要選擇沉默,大事化小的綏靖政策,那樣只會助長邪氣,讓真理打折。記者希望這樣的「網傳」今後不要再發生了,因為這記耳光不只打在醫護人員的臉上。
瀋陽晚報、瀋陽網 特別報導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