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99|基礎:足太陽膀胱經(睛明-申脈)

2021-02-22 王治皓

聲明:本專欄僅為自學筆記的分享,並非課程的講授,專欄提到的針灸學知識僅作為內容拓展,與內針要義有偏差的地方,我們一定要辨證理解並高度警惕,切不可昧了法理。治皓對內針理解偏於理論派,暫缺少實踐,有關內針的一切內容,務必要以《黃帝內針:和平的使者》原書為主。專欄僅供參考,學人務必要回到原著中感悟。

(一) 經脈循行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循行至頭頂併入絡腦;分支至耳上角;主幹經脈從頭頂向下到枕部,循行於脊柱兩側,經過背腰臀部,入內屬膀胱絡腎,向下貫臀,止胭窩;枕部分支向下循行於背腰部主幹經線外側,至胭窩部相合後循行於小腿後側,經過外踝之後,前行止於小趾外側端。

原文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膕中。

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胭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到小指外側。

——《靈樞·經脈》

注釋:

交巔:當百會穴處與督脈相交會。

還出別下項:原文指經脈從腦後淺出,並從天柱穴分別而下。目前認為足太陽經脈在頭頂至後枕部有一外行線。

肩膊:指肩胛區。

膂:夾脊兩旁的肌肉。

髀樞:當股骨大轉子部,環跳穴所在。

京骨:即第5蹠骨粗隆。又為穴名。

(二) 臟腑經脈病候


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見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衄、頭痛、項背腰臀部及下肢後側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疼痛等。


(三) 黃帝內針相關腧穴


 睛明 Jīngmíng

[定位] 在面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解剖] 在眶內緣瞼內側韌帶中,深部為眼內直肌;有內眥動、靜脈和滑車上下動、靜脈,深層上方有眼動、靜脈本幹;布有滑車上、下神經,深層為眼神經,上方為鼻睫神經。

[主治] 目赤腫痛,流淚,視物不明,目眩,近視,夜盲,色盲。

[配伍] 配球後、光明治視目不明。

[刺灸法] 囑患者閉目,醫者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左手緩慢進針,緊靠眶緣直刺0.5~1寸。不捻轉,不提插(或只輕微地捻轉和提插)。出針後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附註] 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脈交會穴。(《素問·氣府論·注》)


天柱 Tiānzhù

[定位] 在項部大筋(斜方肌)外緣之後髮際凹陷中,約當後髮際正中旁開1.3寸。

[解剖] 在斜方肌起部,深層為頭半棘肌:有枕動、靜脈幹;布有枕大神經幹。

[主治] 頭痛,項強,鼻塞,癲狂癇,肩背病,熱病。

[配伍] 配大椎治頭痛項強。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內上方深刺,以免傷及延髓。


大杼 dàzhù

[定位] 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最深層為最長肌;有第一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一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 咳嗽,發熱,項強,肩背痛。

[配伍] 配肩中俞、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註] (1)八會穴之一,骨會大杼;手足太陽經交會穴。(2)本經背部諸穴,不宜深刺,以免傷及內部重要臟器。


膈俞 Géshū

[定位] 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在斜方肌下緣,有背闊肌,最長肌;布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七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 嘔吐,呃逆,氣喘,咳嗽,吐血,潮熱,盜汗。

[配伍] 配內關、足三裡治嘔吐、呃逆;配足三裡、血海、肓膏治貧血。

[刺灸法] 斜刺0.5之0.8寸。

[附註] (1)八會穴之一,血會膈俞。(2)參考資料:據報導,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免的貧血狀態(紅細胞在400萬/mm』以下,血紅蛋白在65兩以下),針刺「膈俞」、「膏盲」,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大大提前糾正了貧血狀態,迅速恢復正常。


承扶 Chéngfú

[定位] 在大腿後面,臀下橫紋的中點。

[解剖] 在臀大肌下緣;有坐骨神經伴行的動、靜脈;布有股後皮神經,深層為坐骨神經。

[主治] 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腰骶疼痛。

[刺灸法] 直刺1~2寸。


 委中 Wěizhōng

[定位] 在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解剖] 在膕窩正中,有膕筋膜;皮下有股膕靜脈,深層內側為膕靜脈,最深層為膕動有股後皮神經,正當脛神經處。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痺,腹痛,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

[配伍] 配大腸俞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1~1.5寸,或用三稜針點刺膕靜脈出血。

[附註] 足太陽經所入為「合」。


跗陽 Fùyáng

[定位] 在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穴直上3寸。

[解剖] 在腓骨的後部,跟腱外前緣,深層為拇長屈肌;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腓動脈末支;布有腓腸神經。

[主治] 頭痛,腰骶痛,下肢痿痺,外踝腫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附註] 陽蹺脈郄穴。


崑崙 Kūnlún

[定位] 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 有腓骨短肌;有小隱靜脈及外踝後動、靜脈;布有腓腸神經。

[主治] 頭痛,項強,目眩,癲癇,難產,腰骶疼痛,腳跟腫痛。

[配伍] 配風池治頭痛、目眩。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註] (l)足太陽經所行為「經」。(2)《針灸大成》:「妊婦刺之落胎。」


申脈 ShēnMài

[定位] 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 在腓骨長短肌腱上緣;有外踝動脈網及小隱靜脈;布有腓腸神經的足背外側皮神經分支。

[主治] 頭痛,眩暈,癲狂癇,腰腿酸痛,目赤痛,失眠。

[配伍] 配腎俞、肝俞、百會治眩暈。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註] 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蹺脈。

相關焦點

  • 中醫古籍完整版《古今醫統大全》卷之六 \ 經穴發明:足太陽膀胱經穴圖
    足太陽膀胱經穴圖(圖缺)攢竹(一名始元,一名元柱,一名光明) 穴在兩眉頭少陷宛宛中。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 中外廉兩筋間,三焦下輔俞,足太陽之別絡。針七分,灸三壯。【主治】腰脊痛不可俯仰,引陰中不得小便,螈 顛疾,小腹滿。委中(一名血 ) 在 中央約文動脈陷中,令人面挺伏地臥取之。足太陽膀胱脈所入為合土。針五分,灸三壯。
  • 足太陽膀胱經——人體內部體液運行的保證!
    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背部是人體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足太陽膀胱經是人體背部的一道屏障,在背部做各種調理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建設好這條屏障。膀胱經的氣血暢通,這道屏障就鞏固,再有外邪侵入時,它就能夠很好地抵擋,有內·毒也能順利地排出人體,自然就不容易生·病。
  • 【每周一穴】申脈——照海 主持 孫洪波 紐約中醫論壇
    申脈,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系陽蹺脈所生之處,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督脈。穴在外踝下凹陷處,經脈之氣於注入膀胱經,故名申脈。本穴具有疏風解表、安神定志、舒筋活絡、緩急止痛之功。用於治療頭痛、眩暈、中風不語、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癲狂、癇證、瘧疾、腰腿酸痛、外踝紅腫疼痛。
  • 【傷寒慢慢學】足太陽膀胱經,一起先做個預習
    馬上要開始太陽病的學習了,太陽病篇總共有178條,講的主要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問題,所以在開始學習之前,我這個弱雞要先來預習一下足太陽膀胱經的知識。
  • 申脈配照海組成申脈照海交泰方,一陰一陽,有啥秘密,請詳看下文
    今天我們講申脈穴,也一樣,有一個相對的穴對,申脈配照海。後面詳細介紹,我們先來認識下申脈。申脈歸屬足太陽胱經。這個很多人常搞錯,以為是膽經的,因為正常來說,陽明經在小腿外側前面,膽經在中間,太陽經在後面。
  • 睛明穴:擠睛明,雙眼明亮,不疲勞!
    睛,指的是穴位所在的位置,以及穴位的氣血主要作用於人的眼睛部位;明,意思是指光明,睛明穴的意思是本穴氣血的主要來源為體內膀胱經的上行氣血,供於眼睛,可以使眼睛受血而能視,有明目的作用。可用於緩解視疲勞,及眼睛乾澀、紅腫的情況。睛明穴穴位歸屬經絡:足太陽膀胱經。刺激睛明穴可以起到祛風通絡、瀉熱明目的作用。
  • 艾灸取穴之「五輸穴」應用五:足太陽膀胱經五輸穴詳解!
    為了讓大家更系統、更全面的了解五輸穴的相關知識,今天我們接著來聊一聊我們身體最大的排毒通道—足太陽膀胱經上的五輸穴。關於五輸穴,有位中醫愛好者曾寫過一首關於它們的詩,文採優雅、意境優美,小編摘取了其中關於膀胱經的一段描述,詩中已經羅列了所有膀胱經上的五輸穴。詩文如下:雨暗空寂夜,風回忽至陰。 淡雲漠漠負娉婷。通骨不堪煢煢、淚飄零。扶頭酒未醒,束骨夢難成。
  • 跟我學內針:後溪與申脈穴(督脈與太陽)
    (圖片截屏3dbody  APP)二、理法分析:後溪(申脈)位於手(足)太陽經上焦上部,根據黃帝內針「同氣相求」(用經絡同氣定縱坐標,用部位同氣定橫坐標,可找到同氣的穴位)的原則,所列穴位可以治療太陽經上焦(如頭枕部、足踝外側、手腕部)的症狀(如痛、癢、麻、木、活動不便等)。
  • 申脈、照海的迷思
    1 定位的迷思 大學的《經絡腧穴學》教材,將申脈的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之下方凹陷處。照海的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從歷代古人對「申脈」的治療功效總結中,可見,陽蹺脈通過對足三陽經的調節而對軀幹及肢體骨骼肌運動平衡起重要的調節作用。
  • 太陽經
    太陽為六經之首,一身陽氣聚集於此,太陽為三陽,陽氣敷布體表,太陽者氣也,氣多所以叫太陽,卦象是乾,乾健也。
  • 十二正經上的八脈交會穴通於奇經八脈,是靈龜八法的基礎穴位
    十二正經上的八脈交會穴通於奇經八脈,是靈龜八法的基礎穴位十二正經上具有特殊作用的穴位叫做特定穴,特定穴中有一類穴位經氣通於奇經八脈,叫做八脈交會穴。八脈交會穴不僅可以治療本穴所在經脈和所通奇經的病證,而且可以應用於時間醫學,也就是靈龜八法中的取穴,從而加強治療效果。
  •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王冰注《痺論》說:「膀胱為津液之府,胞內居之,少腹處關元之中,內藏胞器。」指出膀胱包括「胞」在內,又指出胞器位於少腹關元之處。 廣義之膀胱,不僅包括與足少陰經為表裡的足太陽經脈以及「胞」在內,同時還包括有「為諸陽主氣」和「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等功能在內。強調生理功能是《內經》藏象學說體系的特點之一,對於膀胱腑的認識也不例外,我們必須重視其功能。
  • 針灸穴名解——膀胱經腧穴 督俞
    【特點】  屬足太陽膀胱經。 【主治】  心痛,胸悶,腹痛,寒熱、氣喘。 【來源】  本穴最早見於《太平聖惠方》。 【釋詞】  督,有督統、正中之義。《爾雅·釋詁下》:「督,正也。」《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為經。」謂順一中之道以為常。
  • 十二經標本論
    概述十二經標本為經絡學出《黃帝內經靈樞·衛氣》。標本即標部和本部,是經絡的分部關係之一,經絡在四肢者為本,在頭面、軀幹者為標。十二經各有標部和本部,大體上本在四肢,標在頭面軀幹。十二經標本部位手太陽標本手太陽小腸經的本部,在手外髁(腕後尺骨小頭部)之後的養老穴;其標部在命門之上1寸,約當攢竹穴部。
  • 針灸穴名解——膀胱經腧穴 飛揚
    【特點】  為足太陽膀胱經絡穴。 【主治】  頭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來源】  本穴最早見於《靈樞·經脈》。 【釋詞】  飛,《說文》:「飛,鳥翥也,象形,凡飛之屬皆從飛。」並有迅速之義。揚,有飛舉之義。《說文》:「揚,飛舉也。」
  • 從頭部經絡的循行來區分頭痛的類型,針灸取穴依據及特效引經草藥
    根據經脈的走行我們知道,「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也就是說三陽經都會到達頭部的。三陽是指陽明、太陽和少陽。手足三陽經共6條,其中陽明在前面,少陽在側面,太陽在後面。任脈也是起於胞中,沿前正中線上行,一直到下頜,環唇,交會於督脈之齦交穴,再從唇上行通過鼻翼兩旁,至眼眶下,交於足陽明經。可見任督二脈也是循行於頭部的。還有一條經脈是足厥陰肝經,它從足大趾沿下肢上行至腹入胸之後,沿喉嚨之後,向上進入咽喉部,連接目系(眼球與腦聯繫的部位),向上經前額到達巔頂與督脈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