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專欄僅為自學筆記的分享,並非課程的講授,專欄提到的針灸學知識僅作為內容拓展,與內針要義有偏差的地方,我們一定要辨證理解並高度警惕,切不可昧了法理。治皓對內針理解偏於理論派,暫缺少實踐,有關內針的一切內容,務必要以《黃帝內針:和平的使者》原書為主。專欄僅供參考,學人務必要回到原著中感悟。
(一) 經脈循行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循行至頭頂併入絡腦;分支至耳上角;主幹經脈從頭頂向下到枕部,循行於脊柱兩側,經過背腰臀部,入內屬膀胱絡腎,向下貫臀,止胭窩;枕部分支向下循行於背腰部主幹經線外側,至胭窩部相合後循行於小腿後側,經過外踝之後,前行止於小趾外側端。
原文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膕中。
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胭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到小指外側。
——《靈樞·經脈》
注釋:
交巔:當百會穴處與督脈相交會。
還出別下項:原文指經脈從腦後淺出,並從天柱穴分別而下。目前認為足太陽經脈在頭頂至後枕部有一外行線。
肩膊:指肩胛區。
膂:夾脊兩旁的肌肉。
髀樞:當股骨大轉子部,環跳穴所在。
京骨:即第5蹠骨粗隆。又為穴名。
(二) 臟腑經脈病候
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見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衄、頭痛、項背腰臀部及下肢後側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疼痛等。
(三) 黃帝內針相關腧穴
[定位] 在面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解剖] 在眶內緣瞼內側韌帶中,深部為眼內直肌;有內眥動、靜脈和滑車上下動、靜脈,深層上方有眼動、靜脈本幹;布有滑車上、下神經,深層為眼神經,上方為鼻睫神經。
[主治] 目赤腫痛,流淚,視物不明,目眩,近視,夜盲,色盲。
[配伍] 配球後、光明治視目不明。
[刺灸法] 囑患者閉目,醫者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左手緩慢進針,緊靠眶緣直刺0.5~1寸。不捻轉,不提插(或只輕微地捻轉和提插)。出針後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附註] 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脈交會穴。(《素問·氣府論·注》)
天柱 Tiānzhù
[定位] 在項部大筋(斜方肌)外緣之後髮際凹陷中,約當後髮際正中旁開1.3寸。
[解剖] 在斜方肌起部,深層為頭半棘肌:有枕動、靜脈幹;布有枕大神經幹。
[主治] 頭痛,項強,鼻塞,癲狂癇,肩背病,熱病。
[配伍] 配大椎治頭痛項強。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內上方深刺,以免傷及延髓。
大杼 dàzhù
[定位] 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最深層為最長肌;有第一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一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 咳嗽,發熱,項強,肩背痛。
[配伍] 配肩中俞、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註] (1)八會穴之一,骨會大杼;手足太陽經交會穴。(2)本經背部諸穴,不宜深刺,以免傷及內部重要臟器。
膈俞 Géshū
[定位] 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在斜方肌下緣,有背闊肌,最長肌;布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七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 嘔吐,呃逆,氣喘,咳嗽,吐血,潮熱,盜汗。
[配伍] 配內關、足三裡治嘔吐、呃逆;配足三裡、血海、肓膏治貧血。
[刺灸法] 斜刺0.5之0.8寸。
[附註] (1)八會穴之一,血會膈俞。(2)參考資料:據報導,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免的貧血狀態(紅細胞在400萬/mm』以下,血紅蛋白在65兩以下),針刺「膈俞」、「膏盲」,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大大提前糾正了貧血狀態,迅速恢復正常。
承扶 Chéngfú
[定位] 在大腿後面,臀下橫紋的中點。
[解剖] 在臀大肌下緣;有坐骨神經伴行的動、靜脈;布有股後皮神經,深層為坐骨神經。
[主治] 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腰骶疼痛。
[刺灸法] 直刺1~2寸。
委中 Wěizhōng
[定位] 在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解剖] 在膕窩正中,有膕筋膜;皮下有股膕靜脈,深層內側為膕靜脈,最深層為膕動有股後皮神經,正當脛神經處。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痺,腹痛,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
[配伍] 配大腸俞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1~1.5寸,或用三稜針點刺膕靜脈出血。
[附註] 足太陽經所入為「合」。
跗陽 Fùyáng
[定位] 在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穴直上3寸。
[解剖] 在腓骨的後部,跟腱外前緣,深層為拇長屈肌;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腓動脈末支;布有腓腸神經。
[主治] 頭痛,腰骶痛,下肢痿痺,外踝腫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附註] 陽蹺脈郄穴。
崑崙 Kūnlún
[定位] 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 有腓骨短肌;有小隱靜脈及外踝後動、靜脈;布有腓腸神經。
[主治] 頭痛,項強,目眩,癲癇,難產,腰骶疼痛,腳跟腫痛。
[配伍] 配風池治頭痛、目眩。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註] (l)足太陽經所行為「經」。(2)《針灸大成》:「妊婦刺之落胎。」
申脈 ShēnMài
[定位] 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 在腓骨長短肌腱上緣;有外踝動脈網及小隱靜脈;布有腓腸神經的足背外側皮神經分支。
[主治] 頭痛,眩暈,癲狂癇,腰腿酸痛,目赤痛,失眠。
[配伍] 配腎俞、肝俞、百會治眩暈。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註] 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