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溪與申脈是一對內針的常用穴位,學好了可以應急處理很多日常大小的問題,如頭痛、踝關節扭傷、腰痛等。下面我們來好好學習這兩個穴位,並拓展學習太陽經、督脈和任脈。大家可以沿著我的思路去深入拓展更多的經絡循行知識。
一、穴位定位
1、後溪穴
後溪穴在手掌側面,位於第5指掌關節後方,輕握拳時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應用內針時,後溪穴因人因時而有差異,可以在上圖圓圈大範圍內,用指腹按壓指到最酸/脹/麻的點作為後溪穴的阿是來進針或指壓。
2、申脈穴
申脈穴位於足外踝下凹陷處。
(圖片截屏3dbody APP)
二、理法分析:
後溪(申脈)位於手(足)太陽經上焦上部,根據黃帝內針「同氣相求」(用經絡同氣定縱坐標,用部位同氣定橫坐標,可找到同氣的穴位)的原則,所列穴位可以治療太陽經上焦(如頭枕部、足踝外側、手腕部)的症狀(如痛、癢、麻、木、活動不便等)。根據「陰陽倒換求」的原則,後溪同樣可以治療太陽經下部(腰部、肩胯部)的問題。
後溪屬八脈交會穴,通督脈,而在內針的理法中,申脈又與後溪同氣,可以治療督脈(鼻尖往上,行頭正中、項中以下腰背尾骶至肛門後)的問題(如腰正中痛、痔瘡靠後者)。前病(任脈)可以後治(督脈),故這對穴還可治前正中線(任脈)上出現的不適(如咽中部異物、胸骨區痛、痛經在中都明顯者等)。如果大家想要精進,可以參照太陽經和任督二脈的循行。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任脈(會陰-承漿)
督脈(長強-齦交)
三、日常應用
枕部頭痛、眉心不適、痛經、頸椎病低頭受限、腰骶痛.辨證當時,症在太陽經或督脈,又在三才三焦的層次符合內針的「同氣相求」,即可應用後溪或申脈穴。
四、應用方法
1、將針放入穴位,無需假以其它手法,或以指代針按壓穴位阿是。
2、第一時間去導引:感受患處有何變化,做一些動作去感受。詳細的導引原理及方法請點開下面的連結:
內針治療:以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為例,解讀一針一導引,就像剝洋蔥!
五、內針學用注意點
內針有簡易的特點,這要求我們守住簡單。
1、走出疾病
內針治療中,不關注疾病,只關注症在何處,涉及哪些經絡,在上中下三焦那一焦,程度如何,然後隨證治之。
2、走出臟腑
內針治療時,不採用臟腑辨證,不管寒熱虛實,落腳點最終要回到六經辨證。
3、走出穴位
內針對於穴位的理解或應用,與平常的針灸治療學或其它一些針法有很大的不同。她不需要記穴位的功能、主治,只需記個大致的位置,只要明了內針的理,就能找到同氣的點。同氣相求,有求必應!
學習內針可以點擊閱讀原文,有更多的資源供大家參考學習。下面三本書值得反覆閱讀。
更多黃帝內針的案例以及相關老師商業課程信息,可以關注「黃帝內針」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