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2021-02-12 醫道小童



我和大熊準備用1年左右的時間,一周直播2次的頻率,在享泰極社群用免費直播的方式,帶領中醫愛好者系統學習中醫入門課程。周一內容為中醫基礎入門,周三內容為五運六氣。歡迎大家掃碼關注享泰極公眾號,進入公益學習群。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郭文娟 李俊蓮 牛春蘭


I 摘要:從《素問·靈蘭秘典論》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出發,從膀胱位於下焦探討其「州都之官」有上傳下達之職能,所藏津液經氣化可化為汗液、尿液排出體外,也可入於血脈灌溉周身,從而還原了一個具有中醫特色的「膀胱『』,這對於提高膀胱相關病證的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對於膀胱、津液、氣化的認識,歷代醫家都存在分歧,集中體現在膀胱之廣義與狹義、其津液是尿液與汗液以及氣化依賴陽氣的作用,而產生氣化作用的陽氣究竟源於何髒何腑,後世醫家認識各有不同,因此有必要進行深入探討。

 

1 膀胱位置與性質

 

《靈樞·營衛生會》云:「水谷俱下,而成下焦,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指出膀胱的位置在下焦,膀胱是六腑之一,與腎臟相合,為水髒,又稱津液之府,應於冬季,主藏津液,其氣向天而屬陽,有瀉而不藏的功能特點。膀胱所藏之津液賴「氣化則能出矣」。

 

《靈樞·經脈》謂其經為「膀胱足太陽之脈」。太陽,又稱巨陽,言該經陽氣巨大。《素問·熱論》云:「巨陽者,諸陽之屬也……故為諸陽主氣也。」指出全身陽氣皆宗屬於此經,故王冰注云:「巨,太也。太陽之氣,經絡氣血榮衛於身,故諸陽氣皆所宗屬。」

 

2 膀胱之廣義與狹義

 

膀胱有廣義與狹義之別。狹義者《內經》稱為「胞」,後世亦有稱為「胞囊」或「尿胞」,是解剖學之膀胱。如《靈樞·五味論》:「膀胱之胞薄以需」,《素問·痺論》:「胞痺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可見《內經》將廣義之膀胱與狹義之胞分別對待。王冰注《痺論》說:「膀胱為津液之府,胞內居之,少腹處關元之中,內藏胞器。」指出膀胱包括「胞」在內,又指出胞器位於少腹關元之處。

 

廣義之膀胱,不僅包括與足少陰經為表裡的足太陽經脈以及「胞」在內,同時還包括有「為諸陽主氣」和「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等功能在內。強調生理功能是《內經》藏象學說體系的特點之一,對於膀胱腑的認識也不例外,我們必須重視其功能。僅從尿液的產生與排洩而言,至少可以涉及西醫學的腎臟、腎盂、輸尿管、膀胱(胞)、尿道等部位。「無論是在生理功能上,還是在病理上《內經》中的臟腑都具有了許多非解剖器官的內容。中醫臟腑的生理和病理,其實包含著現代醫學多個解剖器官的生理和病理。中醫的臟腑,其物質基礎和形態結構是分散的,分散存在於多個系統和多個器官之中,而且有時其物質基礎和形態結構還不是一些固定的組合。」

 

3  「州都之官」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其中的「州都」二字對理解經文原意至關重要。多數醫家認為「州都」指水中可居之地,其實非也。試想,若「州」為「洲」,則水中之陸地何以藏津液?且陸地「內實」之象與膀胱「中空」之象迥異,此二者豈可比類歟?

 

據考,「州都」之官名最早見於《傅子》,其中提到「魏司空陳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平次人才之高下,各為輩目。州置都而摁其議」。州的大中正,亦稱州都,任識別人才之責。「州都之官」用於品評人才,掌握著用人的原則,故其有著向上推舉賢才、向下傳達命令的作用。與之相應,在人體,「州都之官」則職司津液的管理,把對人體有用的津液蒸騰輸布至全身,無用的津液則向下排出體外,這也符合《內經》「援物比類」的思想。從《素問·靈蘭秘典論》對心肺等其他臟腑的論述來看,從古代官職職能的角度來理解「州都之官」似乎更為合適。

 

4 「氣化出」之辨

 

4.1 膀胱經陽氣為自身「氣化」之主源

 

腎、肺、脾、三焦是後世醫家論膀胱氣化的焦點所在,但由於腎與膀胱相表裡,因此多數學者更傾向於腎陽是膀胱氣化之源的觀點。

 

上述觀點忽略了膀胱經本身陽氣的作用。《靈樞·經脈》謂其經為「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毗,上額交巔……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循京骨至小趾外側。」太陽又稱巨陽,言該經陽氣巨大。

 

《素問·熱論》云:「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指出全身陽氣皆宗屬於此經。《血證論·臟腑病機論》:「故膀胱稱為太陽經,謂水中之陽,達於外以為衛氣,乃陽之最大者也。」膀胱經與陽脈之海的督脈共同運行於背部,交於百會、風府。膀胱經得到督脈陽氣的資助,故陽氣最盛。

 

《傷寒論淺注補正》:「膀胱主水主氣,屬衛分」,「太陽又主通體之毫毛,而為膚表之第一層」。並進一步指出:「太陽膀胱,水中化氣,上行外達,為衛外之陽。」可見,膀胱為「水腑」居於下,居於內,然而其經居於外,與腠理毫毛相應。膀胱之陽氣蒸化所藏津液,形成霧露之氣沿經脈到達體表,這就是太陽之氣,也就是衛氣。衛氣晝行於陽,有溫分肉、肥腠理、司開合、固表抵禦外邪之功。因此,足太陽膀胱經陽氣的盛衰應對膀胱的氣化功能產生重要的影響。

 

《傷寒論》中,對於人體水氣內停、小便不利的病證,主要歸於太陽病脈證之中,而非少陰病脈證之內,可見張仲景尤為重視足太陽膀胱經的氣化功能,如小青龍湯證、五苓散證、甘草附子湯證等,均是太陽病中治療水氣病的方劑。張仲景認為外邪傷及太陽經陽氣,影響其化氣行水的功能,就會導致水氣內停,因此治療水氣內停諸證十分重視膀胱經陽氣的氣化作用,善用桂枝通陽化氣,其系列組方都體現了這一特色。

 

不僅如此,張仲景對於其他陽虛、陽氣不運導致水氣內停的病證,如治療皮水的防己茯苓湯,治療短氣微飲的苓桂術甘湯,治療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的腎氣丸,治療心陽虛欲作奔豚的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黃汗的桂枝加黃茂湯,治療水氣痞結心下的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等,無不體現了張仲景重視膀胱經陽氣對水液的溫通氣化作用,說明了膀胱經陽氣在水液代謝中的重要地位。

 

4.2 「氣化」所出為何物

 

對於「氣化則能出也」歷代醫家有不同觀點。

 

其一,是指膀胱津液化為尿液排出體外。如王冰認為膀胱「位當孤府,故謂都官。居下內空,故藏津液,若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洩,氣海之氣不及,則悶隱不通,故日氣化則能出矣」。這是說膀胱氣化而排小便,氣化不及則小便困難。

 

其二,膀胱津液化為汗液排出體外。清·唐容川對前人的見解提出異議。《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認為,「此指汗出,非指小便」,並從藏象經絡的角度提出論證:「小便雖出於膀胱,而實則肺為水之上源,上源清,則下源自清。脾為水之堤防,堤防利,則水道利。腎又為水之主,腎氣行,則水行也。經所謂氣化則能出者,謂膀胱之氣載津液上行外達,出而為汗,則有雲行雨施之象。」

 

《靈樞·本髒》云:「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善治者治皮毛。」當病邪尚在皮毛時,正確適時的把握髮汗時機,合理使用發汗法,把握病情病機發展變化,消疾病於萌芽。太陽經主表為人體之外藩,寒邪侵襲,腠理閉塞,形成太陽經表證。組方麻黃湯和桂枝湯來解衛表之邪,當膀胱經氣得助,汗出而病解,促使機體正氣恢復。

 

求之於經義,《靈樞·五癃津液別》云:「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不僅說明汗與小便密切相關,而且明確指出膀胱所藏津液的出路有溺與氣之兩端。

 

證之於臨床,《傷寒論》第71條「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這條是說太陽病汗不得法,表邪循經入腑,影響膀胱氣化功能,氣不化則水不出,出現小便不利;膀胱氣化不利,水道失調,水蓄於內,陽氣不能化氣升津故消渴。證屬表裡同病,而以膀胱氣化不利為主要病機,治宜通陽化氣利水,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五苓散中的桂枝入膀胱經、心經、肺經,且系通陽化氣之品,與諸藥合用旨在恢復膀胱化氣行水之功,使蓄積過多的水液通過氣化作用,一方面向下從小便排出,另一方面則化為津液,向上布散周身而解口渴。這些正體現了「州都之官」交通上下的職能。

 

其三,膀胱之津液入於血脈。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十五·膀胱病候》云:「膀胱象水,主於冬。足太陽其經也,腎之腑也。五穀五味之津液悉歸於膀胱,氣化分入血脈,以成骨髓也;而津液之餘者,入胞則為小便。」則更明確地指出,膀胱藏有來源於飲食物的所有津液。在膀胱的氣化作用下,津液中的清者分入血脈,從而發揮營養全身的作用;其濁者則化為尿液,並在膀胱開闔正常的情況下,當尿液貯存到一定程度時則能排出體外。這與《內經》中「升降出入,無器不有」的思想是相統一的。

 

何謂「津」、「液」?《靈樞·決氣》云:「腠理髮洩,汗出溱溱,是謂津……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通過以上論述,在氣化與津液代謝之間,我們更強調前者對後者的影響。汗液其實就是津液,汗不一定全部都是膀胱中的津液氣化而來,但膀胱中的津液應該有一部分氣化作為汗液而排出;膀胱中的津液通過氣化,清者上升而濁者下降,清者入血分化為血液,發揮上述作用,其濁者則化為尿液。從津液的生成、輸布過程與膀胱的關係來看,《素問·經脈別論》的「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即是說水飲入胃經脾運化後,將精氣上歸於肺,在肺的肅降和通調水道作用下,津液下輸入膀胱,揆測四時寒暑變化和五臟的陰陽變化規律,通過氣化有目的地將津液四布,外而皮毛,內而臟腑經脈,周身內外無所不到。

 

只有具備原創思維的學科,擁有原創性的成果和原創性的優勢,才會不斷地發展與完善。受五臟為生命活動中心的影響,後世醫家治療疾病多重髒而輕腑,對水腫病的治療亦是如此,因此有治水其本在腎、其標在肺、其治在脾的觀點。而忽略膀胱經自身的陽氣,脫離膀胱經特色理論使用相關方劑,必然降低臨床療效。因此,正確理解、繼承並發揚光大膀胱經的氣化理論,不僅對於學習中醫原創理論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提高臨床治療外感和水氣病證的效果更具有重要而現實的意義。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2014年2月,原名:膀胱藏津液、氣化出之功能探討。編輯/大熊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這些用作中藥香藥

均可用來對抗疫癧邪氣

淨化空氣

(正常發貨)

一盒50克,49元包郵

兩盒92元,三盒僅需128元

點擊下方「閱讀全文」立即購買

相關焦點

  • 【傷寒慢慢學】足太陽膀胱經,一起先做個預習
    馬上要開始太陽病的學習了,太陽病篇總共有178條,講的主要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問題,所以在開始學習之前,我這個弱雞要先來預習一下足太陽膀胱經的知識。
  • 《蘭室秘藏》:只有三味藥的方劑,卻有萬夫莫當之力
    主治溼熱蘊結膀胱,癃閉不通,小腹脹滿,或尿道澀痛,舌紅,脈細澀等。此方為理膀胱的專劑,有邪者能祛,無邪者能調,不利者能通,不約者能固。凡膀胱之疾,用本方加味治療,都有可靠療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肝硬化腹水、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等病症。
  • 五苓散證不是膀胱蓄水證
    蓄水之說,主要因為五苓散能治療小便不利與飲水即吐的水逆,但恰恰也是這倆證候,證明五苓散證與膀胱蓄水無關。原因如下:一、   如果是膀胱蓄水,膀胱為腑,應該脈沉而非脈浮、脈浮數。如果是膀胱蓄水,我們憋個尿都會脹滿,蓄水為什麼沒有少腹滿?二、   五苓散證主要是渴、小便不利、水逆,如果說小便不利可以勉強認為是膀胱蓄水,那渴與水逆呢?
  • 譚志光十二經解說--膀胱、腎、心包(針灸問答選摘三)
    譚志光十二經解說-上問:膀胱經解說呢?答:腎為水髒,膀胱為腎之府。凡人飲水,無不化溺而出於膀胱。自唐以下,皆謂膀胱有下竅,無上竅,飲入之水,全憑氣化以出。又謂水入小腸,至闌門飛渡入膀胱,無從入之路也,故曰化氣。《醫林改錯》深叱其謬。西醫云:水人於胃,散走膜膈。胃之四面,全有微絲管出水,水入膜膈,走肝膈,入腎系,腎主瀝溺,由腎系出,下走連綱,膀胱附著連網,溺入之口,即在連網油膜中也。中國人見牲畜已死,膀胱油膜收縮,不見竅道,遂謂膀胱有下口,無上口,疏漏之至。西醫此說,誠足罵盡今醫,然持此以薄古聖,則斷斷不可。蓋內經已明言,下焦當膀胱上口。
  • 孟仲歧說養生之《中醫通俗演義》第四十八回
    第四十八回 膀胱本為州都府 津液氣化尿得排對於淋證,居弼早已給修園講過,但因為近來應試之故,恐其有所遺忘,是以居弼借著診病之機,以閒談形式,使其複習並加以強化。可對於一記不忘的修園而言,那簡直是小菜一碟。
  • 州官放火
    解釋:田登做了州官,他忌諱別人直呼他的名字(由於他名字的「登」,與「燈」諧音。他不許身邊的人,在談話時,說到任何一個與「登」同音的字。)觸犯了他這規矩的人,必定(讓他)大怒。官吏、兵卒大多(因此)遭受鞭打。在這種情況下全州的老百姓,只好稱「燈」為「火」。正值上元節放燈的日子,(官府)允許人們在州的轄區內遊覽賞玩。
  • 正確理解人體中的水和津液,對中醫臨床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在中醫學中,所有的古籍都沒有把津液和水液分開來說,當然《黃帝內經》中,把津和液分開來說,但是和水一直是不分的。津液是人體各種正常水液的總稱,主要指體液而言,還包括唾液、胃液、腸液和淚涕等。其中清而稀者為津,濁而稠者為液,二者可相互轉化,故統稱為「津液」。
  • 千古之秘三焦的秘密
    我們知道五臟六腑共計十一個器官部位,它們都有實體的器官。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唯獨三焦是一個概念,有經絡循環對應,但是三焦卻沒有實體器官對應,在這醫學上乃至道家等和人體修煉有關中,是千古的奧秘。
  • 中藥之黃柏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氣微,味極苦,嚼之有黏性。飲片 黃柏呈絲條狀,外表黃褐色或黃棕色,內表面暗黃色或淡棕色,具縱稜紋。切面纖維性,呈裂片狀分層,深黃色。味極苦。鹽黃柏形如黃柏絲,表面深黃色。偶有焦斑。味極苦,微鹹。
  • 補血、補精、補髓,都要從津液入手.
    劉渡舟先生告訴我們,血、精、髓都是人體津液鏈中的一個環節,須站在整體上審視。本文摘抄自:正安聚友會中醫學認為人體內有一種比較重要的物質叫津液。實際上它包括了血液、精液、髓液、汗液、唾液……它們皆可統稱之為「津液」。津液是一個相互聯結又能相互轉化的有機體,好像一條鏈子聯在一起,所以,我把它叫做津液鏈。
  • 以坤載學堂「學習四要素」來解讀「三焦者,決瀆之官」.
    原理(11):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四聖心源.天人解.糟粕傳導》原文:《素問·靈蘭秘典》: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蓋三焦之火秘,則上溫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洩,則下陷膀胱而水竅閉。糟粕傳導》原文:《靈樞·本輸》: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素問懸解.十二髒相使論六》原文:川瀆之決,全賴相火之力以洩水,雖屬風木,而風木之溫,即水中相火所左升而變化者也,故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接下來我們來看「決瀆」的含義。
  • 排尿障礙:神經源性膀胱之糖尿病膀胱
    神經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 NB)是由於神經控制機制出現紊亂而導致的下尿路功能障礙,通常需在存有神經病變的前提下才能診斷。根據神經病變的程度及部位的不同,神經源性膀胱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此外,神經源性膀胱可引起多種長期併發症,最嚴重的是上尿路損害、腎功能衰竭。
  • 【讀繪本 聽故事】 州官放火 丨成語故事
    宋朝有一個思想頑固腐化,為所欲為的州官,名叫田登。田登平時目空一切,為人十分自大,經常隨意搜刮百姓的財物,甚至作奸犯科。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成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拼音】:zhǐ xǔ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xǔ bǎi
  • 津液過多過少都口渴 常吞咽唾液可滋養腎精
    中醫認為,這是津液不足的表現。  中醫將機體一切正常的水液定義為「津液」。它來源於飲食,經脾胃的消化,把水谷精微上傳到肺,再通過肺的宣發肅降,輸送到全身。  津液的主要功能是滋潤和濡養,包括表淺的皮毛、肌肉,深部的臟腑、骨髓和腦髓,還能潤滑眼、口、鼻等孔竅,滑利關節等。津液作為陰精的一部分,還有調節陰陽平衡的作用,特別是制約陽氣的過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