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學中,所有的古籍都沒有把津液和水液分開來說,當然《黃帝內經》中,把津和液分開來說,但是和水一直是不分的。津液是人體各種正常水液的總稱,主要指體液而言,還包括唾液、胃液、腸液和淚涕等。其中清而稀者為津,濁而稠者為液,二者可相互轉化,故統稱為「津液」。在我們人體中,水主要集中在胃和大腸裡面吸收,津液主要集中在小腸和膀胱裡面吸收。
張仲景的一個兩味藥的方子,卻是治療咽痛喉痺的特效藥
津和 液源於水谷,同屬水液,但在性狀、功能及分布上有著不同,一般以質地清稀,流 動性大,分布於體表、肌膚、孔竅等部位,可滲入血液,具有滋潤和載氣作用的為 津;以質地稠厚,流動性小,灌注於腦、髓、骨節及臟腑等組織,起濡養和潤滑作 用的為液。津與液本屬一體,在運化過程中,常相互補充,互相轉化,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故津液常並稱,中醫學認為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洩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故《內經》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許多臟腑病變都可造成津液平衡失調,生成不足或喪失過多就會出現傷津、脫液,只是在「傷津」、「脫液」,等病理變化的辨證論治中,方 須加以區別。臨床以津液受損程度較輕的,稱為「傷津」;程度較重者,稱為「脫液」。
五運六氣解密2020年的氣候現象,真的不想告訴你
津液主要的一種形態就是組織液,它可以從毛細血管中滲出變為組織液。津液的形成主要來自於食物和水。當食物和水進入人體,在被人體成功吸收後,就可以轉化為津液。津液是加工後的水,津液的生產需要經過消化吸收過程,也需要消耗能量。而且在身體需要的時候,津液還可以變成血液,也可以化為汗液, 中醫學認為汗是由津液所化, 津液與血液又相互滲透, 故稱「汗為 心液」,「汗血同源」。這就是中醫對汗液重視的原因。故《內經》說:「腠理髮洩,汗出溱溱,是謂津」。又說:「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另外,津液也可氣化為一種氣推動臟腑運動,比如幫助排尿,大便,或者從血液再變成津液,循環利用。
神乎其神的中醫脈診,原來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人的身體能產生多少津液,和脾胃腎功能是有很大關係的。津液不足有很多表現,也就意味著說脾胃能夠生產津液的能力和腎的氣化能力是不足的。津液足的時候,溼不會多。溼多的時候,津液肯定有不足。這個背後就指向的是那個生產津液的脾胃和腎氣化能力問題。當脾胃和腎可以生產出更多的津液來,整個臟腑,氣血的生命運動,就會形成良好的循環代謝。溼氣就不會產生。如果是運輸分布上面發生問題,水液停滯就會出現痰飲水腫。例如中醫臨床經常講的水飲凌心的心慌,水氣射肺症則出現咳喘、津傷肺燥的乾咳、胃燥則渴腸燥大便乾燥等。
第六版冠狀病毒肺炎治療方案有了新變化,中醫藥的使用更加重要
總之,津液是人體重要的組織成分,是營養物質的運輸載體,能夠參加機體的體溫調節;對人體各器官具有潤滑和保護作用。如關節液、胸腔、心包腔液、淚、唾液等的潤滑作用。腦脊液、體液免疫物質對人體的保護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