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理解人體中的水和津液,對中醫臨床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2020-12-18 太陽說易

在中醫學中,所有的古籍都沒有把津液和水液分開來說,當然《黃帝內經》中,把津和液分開來說,但是和水一直是不分的。津液是人體各種正常水液的總稱,主要指體液而言,還包括唾液、胃液、腸液和淚涕等。其中清而稀者為津,濁而稠者為液,二者可相互轉化,故統稱為「津液」。在我們人體中,水主要集中在胃和大腸裡面吸收,津液主要集中在小腸和膀胱裡面吸收。

張仲景的一個兩味藥的方子,卻是治療咽痛喉痺的特效藥

津和 液源於水谷,同屬水液,但在性狀、功能及分布上有著不同,一般以質地清稀,流 動性大,分布於體表、肌膚、孔竅等部位,可滲入血液,具有滋潤和載氣作用的為 津;以質地稠厚,流動性小,灌注於腦、髓、骨節及臟腑等組織,起濡養和潤滑作 用的為液。津與液本屬一體,在運化過程中,常相互補充,互相轉化,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故津液常並稱,中醫學認為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洩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故《內經》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許多臟腑病變都可造成津液平衡失調,生成不足或喪失過多就會出現傷津、脫液,只是在「傷津」、「脫液」,等病理變化的辨證論治中,方 須加以區別。臨床以津液受損程度較輕的,稱為「傷津」;程度較重者,稱為「脫液」。

五運六氣解密2020年的氣候現象,真的不想告訴你

津液主要的一種形態就是組織液,它可以從毛細血管中滲出變為組織液。津液的形成主要來自於食物和水。當食物和水進入人體,在被人體成功吸收後,就可以轉化為津液。津液是加工後的水,津液的生產需要經過消化吸收過程,也需要消耗能量。而且在身體需要的時候,津液還可以變成血液,也可以化為汗液, 中醫學認為汗是由津液所化, 津液與血液又相互滲透, 故稱「汗為 心液」,「汗血同源」。這就是中醫對汗液重視的原因。故《內經》說:「腠理髮洩,汗出溱溱,是謂津」。又說:「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另外,津液也可氣化為一種氣推動臟腑運動,比如幫助排尿,大便,或者從血液再變成津液,循環利用。

神乎其神的中醫脈診,原來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人的身體能產生多少津液,和脾胃腎功能是有很大關係的。津液不足有很多表現,也就意味著說脾胃能夠生產津液的能力和腎的氣化能力是不足的。津液足的時候,溼不會多。溼多的時候,津液肯定有不足。這個背後就指向的是那個生產津液的脾胃和腎氣化能力問題。當脾胃和腎可以生產出更多的津液來,整個臟腑,氣血的生命運動,就會形成良好的循環代謝。溼氣就不會產生。如果是運輸分布上面發生問題,水液停滯就會出現痰飲水腫。例如中醫臨床經常講的水飲凌心的心慌,水氣射肺症則出現咳喘、津傷肺燥的乾咳、胃燥則渴腸燥大便乾燥等。

第六版冠狀病毒肺炎治療方案有了新變化,中醫藥的使用更加重要

總之,津液是人體重要的組織成分,是營養物質的運輸載體,能夠參加機體的體溫調節;對人體各器官具有潤滑和保護作用。如關節液、胸腔、心包腔液、淚、唾液等的潤滑作用。腦脊液、體液免疫物質對人體的保護功能等。

相關焦點

  • 藏象學說對中醫臨床有重要意義
    藏象學說的內容主要包括五臟、六腑、奇恆之府和精神氣血津液等,運用陰陽五行作為說理工具,以心為主導,通過經絡的聯屬關係把人體看成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並與自然界息息相通,是機體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解剖實驗:《靈樞·經水》篇載「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數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皆有大數。」《靈樞·腸胃》篇還記載了解剖實例,《難經》對有些藏腑都記有大小、長短、容積、重量等具體數字。
  •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摘要:從《素問·靈蘭秘典論》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出發,從膀胱位於下焦探討其「州都之官」有上傳下達之職能,所藏津液經氣化可化為汗液、尿液排出體外,也可入於血脈灌溉周身,從而還原了一個具有中醫特色的「膀胱『』,這對於提高膀胱相關病證的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聽著英語學中醫│中醫祁談第六季:第4章-15-津液的代謝
    熱愛生命的人不孤單,就讓他們相遇在《中醫祁談》。不扭曲,不變形,不神化,不玄學。這是全球首檔中英文雙重視角解讀古老的中醫智慧,與您一起發現英文之美和中醫之美。《中醫祁談》第六季:聽著英語學中醫——句讀《中醫基礎理論》之氣血津液(雙語版),自2020年10月20日起,每周二晚9點在喜馬拉雅FM上線開播。本季內容在微信公眾號「祁營洲工作室」中同步更新並進行針對往期節目必要的互動答疑。
  • 【冀中醫研招季】第十期 2019年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考試大綱
    同時,大家有任何疑問都可以留言提出,研招小編小安會盡全力為各位解答~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是為醫學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醫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而設置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科目。目的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是否具備繼續攻讀中醫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所需要的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基本技能。
  • 2017年考研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考試大綱
    評價的標準是高等醫學院校中醫臨床醫學專業優秀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於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擇優選拔,確保中醫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招生質量。 Ⅱ考查目標 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考試範圍包括臨床醫學人文精神,基礎醫學中的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臨床醫學中的中醫內科學和針灸學。
  • 精、氣、血、津液學說 精
    但中醫學屬於自然哲學,是中國傳統的自然科學,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和認識能力,在闡述主命、健康和疾病時.也必然會發生哲學與醫學、抽象與具體的物質概念混稱。在精、氣、血、津液學說中,精、氣、血、津液等雖然是生命的基本物質,屬於生命科學的具體物質概念:但是.我們理解其內涵時。
  • 毒理數據對臨床試驗設計的重要指導意義
    作者:磐盛毒理學研究是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過程中重要環節,目的在於在研新藥用於人體之前以及在臨床研究進行過程中,闡明靶器官的毒性反應、劑量相關性、毒性與藥物暴露的關係以及毒性反應的可逆性。這些信息有助於估算首次用於人體試驗的安全起始劑量和劑量範圍、選擇監測臨床不良反應的指標,為確保臨床受試者的安全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 2020中醫執考—中基考點梳理解析
    最開始講4個學說,其實是中醫學說的發展過程,不要說陰陽不科學,五行不科學,學中醫如果有這種想法,非常非常要不得,不是不科學,而是你沒有理解,你沒有理解陰陽五行,也沒有理解什麼是科學。「五臟」中「五臟與五志的關係」改為「五臟與五志、五神的關係」  「六腑」中「胃的分部名稱、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改為「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精、氣、血、津液、神」中增加「人體之精的生成」,「人體之氣的運動與氣化」改為「人體之氣的氣化」  「經絡」中「奇經八脈的含義及特點」改為「奇經八脈的含義及其循行和功能特點」 「體質」中刪除
  • 2018年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考試大綱電子版發放
    Ⅱ考查目標  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考試範圍包括臨床醫學人文精神,基礎醫學中的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臨床醫學中的中醫內科學和針灸學。三個層次的基本要求分別為:1.熟悉記憶:熟悉記憶中醫學基礎理論,診法與辨證,常用中藥的藥性功用,方劑的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義,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臨床常見病證的辨證論治規律、醫學人文等知識,並準確理解相關概念和基本原理。
  • ...省名中醫裴瑞霞教授運用「和法」調氣機增津液治癒習慣性便秘一例
    此外,隨著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進展和治療理念的轉變,人們不再一味的單純追求便秘臨床症狀的改善,更加注重整體調節和生活質量提高,而中醫治療特色之一就是強調整體調節和辨證論治的個體化和精準化。因此,中醫藥在便秘的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2014年中醫綜合考研大綱|中醫考研大綱 教育學_網易教育
    要求考生比較系統地理解和掌握中醫藥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能夠理論聯繫實際;能夠運用中醫學的理、法、方、藥,對臨床常見病證進行辨證論治,有較好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考試旨在三個層次上測試考生對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運用能力。
  • 2015年中醫綜合考研大綱(原文)
    要求考生比較系統地理解和掌握中醫藥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能夠理論聯繫實際;能夠運用中醫學的理、法、方、藥,對臨床常見病證進行辨證論治,有較好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考試旨在三個層次上測試考生對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運用能力。
  • 中醫告訴你,「多喝熱水」並不是一句簡單的敷衍
    除了提醒患者本人必須要改變不良的飲水習慣外,中醫治療水氣病主要用溫陽利水的方法,代表方劑有苓桂術甘湯、五苓散和真武湯,也可以艾灸或點按針刺水分穴,具體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有意思的是,古人發現了能促進水飲被消化、吸收、代謝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人工製造甘瀾水,在《湯液經法》乃至後世的《傷寒雜病論》中有詳細的論述。
  • 五苓散——千古利水第一方
    水的形態千變萬化,其結構卻非常簡單。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滴石穿。這些水的哲學,不僅使個人在生存和為人處世上得到了深刻的啟發,也在社會和國家發展的問題上發揮巨大的作用。同樣,水的哲學在人體內部同樣發揮著作用。
  • 經絡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內容
    換句話說,古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學派發現的不同的人體特定部位之間的聯繫規律,即經絡。古人給予我們的只是經絡存在的事實,並用經絡學說給出了相關的解釋,這其中不可避免地摻雜了許多中醫傳統哲學文化概念。陰陽五行學說就是典型代表,它盛行於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自然觀,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對於當時我國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 2017中醫考研大綱(專碩)
    4.津液(1)津液的概念。(2)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洩;脾、肺、腎及三焦在津液代謝中的作用及調節機制(刪除)。(3)津液的功能。5.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係(1)精和氣的關係:精氣互生互化。氣和血的關係: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血為氣母。(刪除)(2)精和血的關係:精血互生互化。
  • 中醫學說的人體整體觀念
    人體是一個以心為主宰,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和膽;五體:皮、脈、肉、筋、骨。以及眼、耳、口、鼻、舌、前陰和肛門等諸竅共同組成。因此,整個人體中,心起著主宰作用。中醫在認識疾病的過程中,首先著眼於整體,即重視人體某一部分的病變對其他各部分的影響,以預測病情的演變。
  • 中醫綜合考研大綱 建議收藏分享
    此為2015中醫綜合考研大綱,中醫綜合大綱歷年來變化非常小,去年破天荒的變動了,增加了三個病的辯證診治癌症,肥胖,陽痿。2.陰陽學說(1)陰陽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陰陽屬性的相對性。(2)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長平衡、相互轉化的含義及其在自然界、人體生理、病理上的體現。(3)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並用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 中醫上的「心」的生理功能及臨床應用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脈和主神明,人體其他臟腑的功能活動均在心的主宰下進行,是生命活動的中樞,說明心臟在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整體統一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由心主宰。《素問·宣明五氣論》曰:「心藏神。」《靈樞·邪客》云:「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 「津液」被道家稱之為大補,揭秘「吞口水」的秘密!
    二、唾液養生之謎 唾液俗稱"口水"又稱津液,是口腔中的精華。是由唾液腺分泌而來,人的口唇,頰,顎等處的黏膜下,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唾液腺分泌唾液,其中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是人體的三大唾液腺,它們分布在口腔壁及舌下,每對唾液腺都有導管與口腔通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