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經絡中,三焦經對應亥時,是一天經絡中氣機循環的最後一站。
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怪病,其實和三焦經的經絡不通有直接的關係,比如三焦積熱型肥胖。
這是那種食慾旺盛的肥胖患者的第二階段,被稱為三焦積熱肥胖,不但是整個消化器官處於異常興奮的狀態,身體的代謝功能惡化,只能吸收熱量卻無法將其排出去,最終導致肥胖,上述症狀繼續惡化,就會出現尿量減少,便秘,甚至有時還會長痔瘡,所說的"實胖"病人常有此類病症。這一階段的人需要消除胃火、擬制興奮、並改善代謝功能。需要把聚集體內的多餘能量轉化為體熱排散出去。出現以上症狀時,如有高血壓、興奮、焦躁、失眠等,說明不僅是胃、而且胸部也積了很多內火。這種人往往臉大脖子粗,小腸不通,脖子的淋巴不通,這些是現代醫學的觀察結果。
我們知道五臟六腑共計十一個器官部位,它們都有實體的器官。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
唯獨三焦是一個概念,有經絡循環對應,但是三焦卻沒有實體器官對應,在這醫學上乃至道家等和人體修煉有關中,是千古的奧秘。
三焦本無物,三焦是一個宏觀的概念,三焦顧名思義有三個部位,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從部位而言,上焦一般是指胸膈以上部位,包 括心、肺在內;中焦指膈下、臍部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臟腑:下焦指臍以下部位, 包括腎、膀胱、小腸、大腸(從病理生理的角度,還包括部位較高的肝,故下焦往往肝 、腎並提)。
從功能而言,《靈樞。營衛生會篇》指出「上焦如霧」(主要指心肺的輸佈作用),「中焦如 漚」(指脾胃的消化轉輸作用),「下焦如瀆」(指腎與膀胱的排尿作用,並包括腸道的排便 作用),這些功能實際就是體內臟腑氣化功能的綜合,故三焦的功能,概括而言是受納 水谷,消化飲食,化生氣血精微物質,輸送營養,排洩廢料。
三焦的「焦」字,有「熱」的 含義,這種熱來源於命門之火,是通周氣化的作用來體現的。 至於三焦的實體是一個爭論未決的問題。 附 《靈樞。營衛生會篇》說:「上焦出於胃上囗,並咽以上,貫膈而佈胸中。……中焦亦並 胃中,出上焦之後,……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難經》認為三焦是「有名而無形」、張介賓《類經附翼》記載:「……及至徐遁、陳無擇 始創言三焦之形,雲」有脂膜如掌大,正與膀胱相對,有二白脈自中出,夾脊而上,貫 於腦,……「張氏本人則認為:」三焦為臟腑之外衛「,」所謂焦者,象火類也,色赤屬陽之 謂也。今夫人之一身,外自皮毛,內自臟腑,無巨無名,無細無目,其於腔腹周圍上 下全體,狀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看內一層,形色最赤,象如六合,總護諸陽,是 非三焦而何?「
虞搏《醫學正傳》認為:」三焦者指腔子而言,……總名三焦,……其體有脂 膜在腔子之內,包羅乎五臟六腑之外也。「
王清任《醫林改錯》以為「網油」即是三焦。
唐容川《血證論》謂:「三焦,古作[月焦]( 按:這是一個字),即人身上下內外相聯之油膜也。」以上是古代醫家的一些主要論點, 但都不能全面地解釋三焦在人體的氣化綜合功能。
三焦有上中下三個部分,有一種焦的功能在推動。這是整體的印象,注意到十二經中,三焦配手少陽經,為三陰三陽中少陽經的手部相對應。
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在少陽這裡面尋找一些端倪。
在《黃帝內經》中,諸多金玉良言中,有這麼一句,少火生氣,老火食氣。生命的推動力就是依靠少火來推動的,少陽就具備少火的特徵,這是其一。
其實,在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少火老火的的運用也是倍兒溜的。
用文火煮出來的食物,鮮美味薄,老火湯,有下氣消氣的功效。
三焦經,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篇》。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三焦通百脈。
三焦經在十二經絡中的重要性,可謂是重中之重,非常特殊,做一個比喻,三焦經好比十個數字中的10,
在道家的修煉人中間,三焦經的秘密一種是密而不傳的一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