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到底是什麼?

2021-02-22 道醫陳明

關於三焦,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焦是「有形」還是「無形」。而持有「有形」說的人,對它的「形」是什麼,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三焦歸屬於藏象,那麼三焦之論就要符合藏象理論的構建習慣。藏象的構建習慣是什麼?從臨床出發;重功能,重氣化,重意象。

既然三焦「有形」「無形」各執一詞,難成定論,倒不如先放下「形」的爭論,對其不存爭議的「作用」作出歸納,再考慮能與這些「作用」相融洽的解釋。

1.通行元氣,主持諸氣

《難經·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

元氣根於腎,由命門之火溫蒸腎精所化生,通過三焦別入十二經脈而及五臟六腑,這就是「元氣之別使也」。

《難經·三十八難》又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那麼,三焦不但是元氣之別使,更能主持諸氣。

如何主持諸氣?我們細看:

元氣通過三焦布達全身,以激發、推動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

宗氣以三焦為通路而下行,歸丹田以資助元氣;

衛氣循三焦,通腠理,走肌表,以溫煦、控制汗液排洩,護衛肌表;

臟腑之氣的升降運行,比如肝從左升、肺從右降;脾氣升、胃氣降為氣機升降的樞紐;心氣下達,腎氣上蒸而成既濟。

這些都是以這空虛的三焦為通路。三焦實在是人體之氣變化與升降出入的場所。2.運行水液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說明三焦為人體水液運行的主要通道。

人體水液代謝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牽涉到肺、脾、腎、肝等臟器的共同協調。比如肺主行水,脾運化水液,腎主水,肝主疏洩,氣行則水行。

水液代謝雖然由相關臟腑共同協作而完成,但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環流,是需要通道的,這個通道就非三焦莫屬了。

為什麼?水行有賴氣行,水化有賴氣化,氣與水兩者並非各自獨立而行,獨自而化,而是相互融化成若霧露狀而發揮功用。

所以,氣升降出入的通道與氣化的場所,必然就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與氣化的場所。

而在三焦內運行的各種氣,蒸化、推動和調節水液的作用,就稱為「三焦氣化」

如果三焦水道不利或氣化功能失常,引起水液輸布與排洩障礙,就易產生水溼痰飲等病變。就如《類經·藏象類》所說:「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2

三焦的功用既然明白了,我們再看看能與這些功能相融洽的機理解釋,是需要「有形」的三焦還是「無形」的三焦。

首先,氣無形,氣化的場所與氣升降的道路如果是「有形」的,就必須是類似於煤氣管道的密度結構才能限制氣的運行。人體內有這樣密度的管道嗎?

其次,參照西醫結構學,水液運行除了淋巴液、血管內液體,大部分是組織液、組織間液、細胞液、細胞間液,也沒有固定的具形臟器來統管與運輸。

這樣看來,試圖找出獨立於十一臟腑之外的一個具形態的臟器,又要完滿解釋以上所有功能,不顯然是緣木求魚嗎?

不管如何引經據典,不管如何與現代醫學的臟器或組織比附,結果最多僅能捉襟見肘地解釋有限的部分功能。

所以,現代從形體方面來探討三焦實質的脂膜說、胰腺說、淋巴相關說、消化系相關說、神經相關說、體腔靜脈血管相關說、微循環系統相關說、內分泌腺相關說,還有最近也最新的間質說,這種種假說幾乎都是顧此失彼之說。

「相關」者多了去了,從整體角度看,何者不相關?但這之中有真命天子嗎?

功用的產生,難道就不能落實到「無形」或「虛空」處嗎?

《莊子·逍遙遊》有「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之嘆,這就是「無用之用方為大用」之論。

我們不妨看看日常現象:一間房子由什麼組成?通常的回答是:牆、地板和天花,這是房子的基本結構。

但細想一下,人是住在牆、地板和天花的結構裡面嗎?

人真正生活之處是牆、地板和天花中的空間,這個空間難道沒有用嗎?

再看彈簧,它的結構是一圈圈螺旋式的鋼線,但如果鋼線間沒有空間,彈簧還有彈性嗎?

人們白天工作學習,是生命之實;晚上睡覺是無所作為,從人生的角度看,這是生命之空。但這生命之空是在浪費時間嗎?沒有生命之空,何來白天工作學習的旺盛精力與飛揚神採?

現代不少人雖然生之、育之、長之於中國,卻失去傳統文化薰陶,習慣於西方式的實中求實法,而不知東方還有「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的虛中求實之路

清·李調元《雨村詩話》說:「文章妙處俱在虛空」。講的就是這「有無相生」之妙。

回看三焦功能,無形之氣燻蒸遊行於五臟六腑組織經絡之中,溫之、充之、化之,水液隨之而行、而化、而滋潤,不正需要一個無形的運轉與變化空間嗎?

所以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說:「三焦者,有名無形,主五臟六腑,往返神道,周身灌體,可聞不可見」

話說回來,如果說它是腑,又沒有形,的確較難符合一般人的認知習慣。因此,張景嶽《類經》中描述為:「蓋即藏府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藏,一腔之大府也」

這話雖近於有形,但實質仍以空為用,並不像胃、大腸、小腸、膽、膀胱真具有常態腑之形,卻是「虛作實時實亦虛」。「有形」論者可見其「腔」,「無形」論者可持其「空」,所以能得到較多的引用就可以理解了。

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是:本來五臟配相應的五腑都屬具一定名實的臟器,且與五行體系相匹配,為何還要弄出第六個「有名無形」的三焦腑?

這裡,除氣、水液的運行或氣化在闡釋上確需一個場所外,應該還有一個天地之象、天地之數相應的問題。

五臟屬陰,象地,地主藏納,所以五臟藏精氣而不瀉。陰成形,所以配有形之木火土金水五行,所以用五之數;

六腑屬陽,象天,「天行健」,所以六腑傳化物而不藏。陽化氣,所以配無形的風寒暑溼燥火六氣,所以用六這個數。

所以,三焦的設立或有以下意圖:

是應天之氣,六氣之六;

應天之象,以無形而包含萬物;

是應《論語》那句「天何言哉?四時興焉,萬物育焉」。

天不刻意而為,但它的作用又何其廣大!「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天地氤氳,陰陽交感,萬物生生,變化無窮。天是自然之氣升降、交感、氣化的場所。

人身小天地,三焦就類似於人體之天,裡面一樣是「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人體之氣與液同樣在之中升降、交感、氣化。

天有形嗎?宏觀的宇宙是由無數的星球與廣袤的虛空組成,如果以宇宙的星球與其間的虛空比例算,宇宙應是虛中含實,虛多實少。

人體呢?即使是密度幾乎最大的骨頭,肉眼看似很實,但細看內部卻是充滿腔隙,在高倍電鏡下看卻幾乎是空的。那麼,臟腑、組織、細胞內外含有多少空間就可想而知了。

西爾維奧·方迪博士說:「從天體到原子,物質虛空普遍存在並具有延續性;構成人體的生物虛空是宇宙虛空的組成部分」。

這不但指出了易被研究結構的自然科學忽略的宇宙構成虛實並存的事實,似乎還與東方天人相應的觀點暗合。

既然天是客觀存在,而其有形、無形是難以名狀的,一個以天為模型的三焦腑,需要拘於常態嗎?刻舟求劍式地討論三焦的形態,還有意義嗎?

從這個意義來說,三焦其實就是一焦,氣液氤氳變化的場所而已

回到之前講的檢驗中醫觀點考據與發揮的幾大原則,以氣化為依據,以意象為解,以功能的需要來證它是「有形」還是「無形」,正符合藏象理論發展的一貫脈絡與模式。

如果將它置換成任何一個有形的三焦,如脂膜說、胰腺說、淋巴相關說等,它們的解釋還能這樣圓通嗎?

名詞是否越時尚就越科學,在這裡可見一斑。純粹追求中醫理論與西醫形態學的匯通,什麼時候證明過有大成功?

以上講的是功能三焦。下來,再講講部位三焦。

從氣化和無形的角度看,三焦其實是一焦。之所以說是三焦,更多的是因應臟腑位置、功能特性而人為地分解成上、中、下三部分,即所謂的「部位三焦」。

三焦辨證就是以此為據,實際上是方便法門。

1.上焦如霧

上焦一般指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兩髒以及頭面部。《靈樞·決氣》云:「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燻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它的生理特點主要是主氣血、水谷精微和津液的宣發和升散以充養滋潤全身。

2.中焦如漚

中焦是指橫膈以下,臍以上的腹部,包括了脾胃、肝膽,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並轉輸全身,為氣血生化之源。生理特點以「泌糟粕,蒸津液」為主。

《靈樞·營衛生會》概括為「中焦如漚」。這裡的「漚」,是形容水谷腐熟時的泡沫浮遊的狀態。

(還須注意,從解剖部位來說,肝膽屬中焦。但從溫病學至今,因肝腎多同病且處於疾病後期,重功能而輕結構地多將肝系病證列入「下焦」範圍。)

3.下焦如瀆

下焦的部位是指臍以下的部位和臟器,如小腸、大腸、腎和膀胱等。它們的功能主要是排洩糟粕和水液。所以《靈樞·營衛生會》歸納它的功能特點為:「下焦如瀆」。

以上「如霧」「如漚」「如瀆」,實可看作一焦之中氣化的上、中、下相互作用的呼應。

三焦「有形」「無形」以及「是什麼形」的討論提示我們,研究方法上,不管對象是源於解剖結構還是諸般意象的融會,如果只知一味地實中求實,以西醫學的生理解剖知識來闡析或臆測中醫藏象的實質,實際是對中醫的最大誤解與扭曲。它的結果只能是作繭自縛或者畫地為牢,限制了中醫循自身規律的真正發展。

三焦的「有無相生」之妙亦對中醫的學習方法有所啟示。

英國思想家培根曾說:「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富於想像,數學使人精確,自然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和修辭學使人善辯」。

一個博覽群書,願意學習一些看似於醫學「無用」的知識的人,日積月累後,最易在理論學習及醫療實踐中觸動靈機,「不知所以神而自神」地悟得真意。

無它,皆因中醫是紮根於文化的一門學問。

中醫文化,正可以老莊「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為鑰匙來打開大門。

十二經脈循行了十二個時辰,三焦經則為最後一站,這時是夜間9點至11點的亥時這個時候大家一定保持心境平靜。睡前要做到不生氣、不狂喜、不大悲。

相關焦點

  • 中醫總是說「三焦不通」,三焦到底是指什麼?如何打通三焦?
    三焦不通,是中醫常說的詞彙,但三焦到底是什麼,一些患者摸不著頭腦,也不知道是什麼病。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道說道三焦,看看它到底是指什麼,三焦不通有啥危害,又該如何打通三焦。三焦是六腑之一,和五臟相對應。六腑和五臟不同,五臟幾乎都是實心的,六腑都是空心的。胃、膽、大小腸、膀胱都是如此,六腑的作用源自於空,承擔的功能主要就是疏洩。三焦則是六腑中最重要的一腑,卻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他六腑,都能從現代醫學中,找到與之對應的器官,只有三焦特殊,完全就是個虛擬的存在,是指所有臟腑之間的間隙。
  • 三焦,元氣的通道!三焦堵塞的人,體胖、多痰、發脹
    到底什麼是三焦啊?這個三焦,中醫理論下有三種含義。一個是六腑之一的三焦,一個是人體部位的三焦,一個是辯證時候所談到的三焦。我們在這裡說的,就是六腑之一的三焦。
  • 三焦不通病上身!快看看你的三焦堵到什麼程度
    對三焦解剖形態的認識,歷史上有「有名無形」和「有名有形」之爭。即使是有形論者,對三焦實質的爭論,至今尚無統一看法。但對三焦生理功能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致的。三焦,作為六腑之一,一般認為它是分布於胸腹腔的一個大腑,惟三焦最大,無與匹配,故有「孤府」之稱。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類經.髒象類》)。
  • 三焦不通死得快!快看看你的三焦堵到什麼程度''
    對三焦解剖形態的認識,歷史上有「有名無形」和「有名有形」之爭。即使是有形論者,對三焦實質的爭論,至今尚無統一看法。但對三焦生理功能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致的。三焦,作為六腑之一,一般認為它是分布於胸腹腔的一個大腑,惟三焦最大,無與匹配,故有「孤府」之稱。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類經.髒象類》)。
  • 【養生堂】亥時調「三焦」,養生效果事半功倍
    到底,三焦經在人體中主要具體發揮了哪些作用?老人在亥時又應做好哪些方面的保養工作?帶著以上問題,記者採訪到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醫師鄺秀英。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醫師鄺秀英表示,亥時是指晚上的9點至11點,根據子午流注理論,這個時辰輪到三焦經「值班」,所以三焦經是人體此時氣血最旺盛的一條經絡。
  • 三焦,臟腑間的通道
    《靈樞·本輸》記載,「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認為三焦為六腑之一,其分布從頭至腳,無處不管。《難經》明確提出三焦的分布為「上焦者,在心下,下隔,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當膀胱上口。」
  • 三焦不通,百脈皆堵!分享一張方子,降血脂,通三焦,暢百脈
    什麼是三焦啊?對三焦這個概念,我最初學習中醫的時候,也犯迷糊! 三焦,中醫認為是六腑當中的一腑。它在哪裡? 所以說,這個三焦啊,就是就好比一塊舞臺。臟腑在上頭,扮演不同的角色,你來我往,演出毫不熱鬧。 但是,如果三焦不通了,就像舞臺上突然豎起了好多柵欄,各個臟腑之間失去了溝通和聯繫,那問題就出來了。 什麼問題呢?就是臟腑之間的協作消失了,氣機運轉停滯了,津液輸布中止了,元氣也無法周流了。
  • 張效霞:三焦真原(三)
    3.三焦當是由三塊中間有溝瀆的「不實之肉」所構成的器官 關於三焦的名義,巢元方說:「謂此三氣,焦幹水谷,分別清濁,故名三焦
  • 三焦是什麼?都有什麼功能,三焦不通會如何?一文告訴你,收了吧
    我們的元氣、宗氣、衛氣、臟腑之氣,就是以三焦為通道來進行運轉、升降、出入的。第二個,就是運行水液。我們一身的津液在體內不停地周流、運轉、代謝,以三焦為通道。《難經》上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明確地說明三焦是人體元氣(原氣)升降出入的道路,人體元氣是通過三焦而到達五臟六腑和全身各處的。
  • 三焦經疏通我們的怒氣(附八段錦教學)
    點擊上方「綠洲衛康」,選擇【關注 】「置頂公眾號」有人經常說自己內分泌失調,但到底哪裡失調,去醫院查不出來,自己更說不清楚,吃藥也不管用。像更年期症候群,就是由長期的氣鬱不疏造成的。心裡有鬱結之氣,三焦經這個出氣筒又堵住了,氣發不出去,就會產生各種症狀。有好多女士有痛經、月經不調、閉經的毛病,都跟氣鬱有關。
  • 三焦不通,慢病纏身
    對三焦解剖形態的認識,歷史上有「有名無形」和「有名有形」之爭。即使是有形論者,對三焦實質的爭論,至今尚無統一看法。但對三焦生理功能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致的。三焦,作為六腑之一,一般認為它是分布於胸腹腔的一個大腑,惟三焦最大,無與匹配,故有「孤府」之稱。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類經.髒象類》)。
  • 千古之秘三焦的秘密
    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怪病,其實和三焦經的經絡不通有直接的關係,比如三焦積熱型肥胖。這是那種食慾旺盛的肥胖患者的第二階段,被稱為三焦積熱肥胖,不但是整個消化器官處於異常興奮的狀態,身體的代謝功能惡化,只能吸收熱量卻無法將其排出去,最終導致肥胖,上述症狀繼續惡化,就會出現尿量減少,便秘,甚至有時還會長痔瘡,所說的"實胖"病人常有此類病症。
  • 養生文化:詳說三焦以及疏通方法
    經現代醫學研究,三焦與人體內分泌系統和微循環血管網有密切聯繫,是一個統管全身的大系統,通過氣血、經絡密切相連,形成一個大循環。下面就讓我們近距離走近三焦,看看它的神奇之處吧!一、什麼是三焦?三焦,是髒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
  • 搞懂了人體「三焦」,所有疑難雜症,都迎刃而解!
    那什麼是上焦,什麼是下焦,火和寒又是什麼呢?「三焦」是藏象,首見與《黃帝內經》,是「五臟六腑」中最大的「腑」,與「心包經」聯繫。包含「上焦、中焦、下焦」。因為中焦堵住了,所以才會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中醫裡說的上焦、下焦,都是從「三焦」引出來的。熟悉中醫經絡的朋友都知道手少陽三焦經。而心、肝、脾、肺、腎五臟,和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六腑當中,也提到了三焦。那麼如何劃分三焦?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
  • 三焦不通,百病易生
    三焦不通,是各種慢性病根源,三焦不通,百病易生。 三焦關係到飲食水谷受納、消化吸收與輸布排洩的全部氣化過程,所以三焦是通行元氣,運行水谷的通道,是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的綜合,為「五臟六腑之總司」(《類經附翼.求正錄》)。 中老年人有多種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機叢雜,虛實互現,多髒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頑固病的總病根。
  • 溫病辨證(二)三焦辨證
    三焦辨證三焦辨證是吳鞠通繼葉氏衛氣營血辨證方法之後而創立的又一種溫病辨證綱領,其臨床意義與衛氣營血基本相同
  • 黃帝內經:三焦主全身之氣,三焦不通百病纏身!
    「 三焦 」 到底是什麼東西?中醫把它當作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胃是一個容器腔,腸也是一個腔,三焦就是把五臟六腑都包括在裡面的大腔。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類經.髒象類》)。
  • 此物辛香清爽,溫通三焦,服之可除一身之溼,使人三焦通暢
    此時最適宜用一些辛散溫通之藥,方能使人一身溼邪消散,三焦通暢無阻。在諸多的中醫良藥,恰有一物正有此效,此物名為「白豆蔻」,乃是一味常用的化溼除滯、溫中行氣的良藥。對於體內溼邪阻滯、三焦不暢等情況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 學術 | 李時珍從「內」取「難」辨三焦
    李時珍既確認三焦有實體,復又謂「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為出納腐熟之司。」(卷三十·胡桃)「上焦主納,中焦腐化,下焦主出。」(卷五·生熟湯)這一觀點是承襲《內經》並發揮《難經》而來的。臟腑各有其不同的功能特點,所謂「其氣各異」。上焦輸衛,中焦輸營,下焦滲液。若三焦輸運失職,則胃亦不能納化矣。如「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
  • 中醫基礎理論:六腑——三焦的主要功能及作用
    (一)三焦的解剖形態對三焦解剖形態的認識,歷史上有「有名無形」和「有名有形」之爭。即使是有形論者,對三焦實質的爭論,至今尚無統一看法。但對三焦生理功能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致的。三焦,作為六腑之一,一般認為它是分布於胸腹腔的一個大腑,唯三焦最大,無與匹配,故有「孤府」之稱。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類經·髒象類》)。關於三焦的形態,作為一個學術問題,可以進一步探討,但是,這一問題對髒象學說本身來說並不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