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楚簡與《詩經·騶虞》篇的解讀

2020-12-13 光明日報

作者:姚小鷗(聊城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

1977年在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漢墓中發現的《詩經》殘簡,雖「文字殘剩無多」,但仍引起學界的極大關注,其影響至今不衰。2015年年初,安徽大學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入藏一批戰國竹簡。其年代經專家鑑定和物理檢測,被確認為屬於戰國中期。其內容包括《詩經》在內的多種珍貴書籍文獻。據報導,這批竹簡中的《詩經》全部為《國風》,有《周南》《召南》等,共58篇,其在學術史上的價值自不待言。

2017年以來,整理者陸續發表相關研究文章,對於安大簡《詩經》的具體內容有所披露。其中《騶虞》篇的異文,引起我們極大的興趣。所得略述如後,以供大家參考。

《騶虞》是一篇短小的詩歌。該篇只有兩章,每章三句,共26字,內容如下:

彼茁者葭,壹發五豝,於嗟乎騶虞!

彼茁者蓬,壹發五豵,於嗟乎騶虞!

本篇為《國風》中字數最少者,在整個《詩經》中,亦僅次於《周頌》中的《維清》(18字)、《賚》(25字)等極少數篇什。《周頌》諸篇不分章,據清華簡《周公之琴舞》可以推斷,系採自原本某章編入,其短小有因。這樣一篇短小的詩篇,歷來卻因言簡意賅、極富爭論,成為難解的學案。安大簡《詩經》的發現,為這些學案的深入解讀提供了新資料。

黃德寬教授《略論新出戰國楚簡〈詩經〉異文及其價值》(《安徽大學學報》2018年第三期)一文引用的安大簡《騶虞》篇文字,各章末尾的感嘆句沒有今傳本「於嗟乎騶虞」等句中的第三字「乎」。這一點與阜陽漢簡《詩經》的《騶虞》殘簡相類。阜陽漢簡《詩經》的《騶虞》殘篇,共存8字,內容為:「豵於嗟騶虞此右騶」。由此殘簡可知,漢代初年流傳的《詩經》文本中,《騶虞》篇章數與今傳本相同,皆為兩章,其句式則與安大簡相同。

安大簡《詩經·騶虞》篇與今本的最大相異之處,也是它的最大亮點,乃是共有三章。第三章的文字為:「彼茁者,一發五麋,於嗟從!」

在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中,二與三有很大的不同。「二」具備了陰陽對舉的兩造,而「三生萬物」,使主體更加富有張力。從審美的角度來說,《詩經》的兩章結構形成基本的對舉平衡關係,而三章則使前述平衡關係更富於動態特徵。李炳海教授在《〈詩經·國風〉的篇章結構及其文化屬性和文本形態》一文中,曾統計過《詩經·國風》中三章成篇的數字。他發現孔子最為推崇的《周南》《召南》中,三章成篇的比例很大,其中《召南》14篇中,有12篇為三章構成。如果加上現在發現的《騶虞》篇文本,《召南》三章成篇的詩達13篇。也就是說,幾乎全部《召南》皆系三章為篇。這一事實值得玩味。不過就我們關注的重點來說,前述安大簡的新材料,對於我們考索《騶虞》一篇中的關鍵名物,進而判定詩篇主旨,具有更大的意義。

《騶虞》首章言「壹發五豝」,二章言「壹發五豵」,涉及「豝」與「豵」兩種獸類。自《毛傳》《鄭箋》,至清代《詩經》學名著如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陳奐《詩毛氏傳疏》於此多有討論。諸家多言及「豝」與「豵」究系家畜抑或田豕(即野豬),並其大小年數。許多論斷與此相關。

我們首先結合詩篇本文及古注,從若干角度來討論本篇的關鍵詞「騶虞」。「騶虞」究為何指,歷來眾說紛紜,而這一名目與詩篇主旨又密切相關,故為《詩》家所關注。關於「騶虞」的訓釋,古來有「義獸」說與「天子掌鳥獸官」說兩大類。《毛傳》主「義獸」說:「騶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贊同此說。陳奐《詩毛氏傳疏》引《禮記·郊特牲》「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認為「騶虞」當如《毛傳》所言為老虎,並進一步說明,系所謂「春蒐亟驅豝豵,其即《禮記》迎虎之意與?」按《禮記·郊特牲》云:「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鄭玄注》:「迎其神也。」由上引可知,「迎虎」即迎老虎之神而祭祀之,屬於上古禮俗的重要內容。

安大簡第三章有「壹發五麋」句,在詩篇中引入了第三種動物名目「麋」。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歷來討論的基礎,推翻了陳奐判斷「騶虞」屬性時所引「迎虎說」的文獻及民俗學依據。《禮記·郊特牲》所言禮俗的生活基礎是,祭禮的目的在於驅除田鼠、野豬等禍害莊稼的獸類。「麋」為鹿類動物,其生活空間為林麓。顯然與前述「迎虎」之俗不能直接建立關聯。

一般認為,「騶虞」為「天子掌鳥獸官」之說出自三家《詩》,實《毛詩》中亦有此說之痕跡。《毛傳》解釋「壹發五豝」說:「豕牝曰豝。虞人翼五豝,以待公之發。」意思是說,虞人作為掌管山澤田獵的官員,在「公」行獵時,驅逐野獸,以待射獵。按,古來有此制度。孔穎達《正義》說:「田獵有使人驅禽之義。知虞人驅之者,以田獵則虞人之事,故《山虞》云:『若大田獵,則萊山田之野。』《澤虞》云:『若大田獵,則萊澤野。』天子田獵使虞人,則諸侯亦然,故《駟驖》《箋》雲『奉是時牡者,謂虞人』。」

怎樣理解「壹發五豝」等句呢?首先,這與古代的前述田獵制度密切相關。歷代學者都將句中「發」字解為發射箭矢。問題在句首「壹」字的訓釋。或以為「壹」字當作「一」,理解為數詞。其說由來已久。《毛詩傳箋通釋》指出:「賈誼《新書》及《鄭箋》已誤『壹發』為一發矢。」若此,射一矢而中五獸,於理不合。孔穎達解為驅五獸而僅發一矢,不傷其餘。《正義》曰:「國君於此草生之時出田獵,壹發矢而射五豝。獸五豝唯壹發者,不忍盡殺。仁心如是,故於嗟乎嘆之,嘆國君仁心如騶虞。騶虞,義獸,不食生物,有仁心,國君亦有仁心,故比之。」按《正義》此論曲說明顯,滋不詳述。高亨先生《詩經今注》因《說文》引「壹發五豝」為「一發五豝」,以及「發」與「撥」音近可相通假等理由,將「壹發五豝」解為:「一撥開蘆葦發現五頭小野豬」。現存安大簡本句亦作「一發五豝」,以此看來,高說似乎有理。

將本篇與《小雅·吉日》對讀,細繹文本,可知高說乃誤解。《吉日》記周王行獵:「既張我弓,既挾我矢。發彼小豝,殪此大兕。」「發彼小豝」猶言「射中那小野豬」。與「壹發五豝」句式相類,內容也相似。古人田獵以多獲為美德,田獵時,仁心不獵殺云云,不符合禮制。「一撥開蘆葦發現五頭小野豬」之說,則不合情理。「豵」相比而言雖小獸,然已半歲到一歲(各家解說不同),如何還能聚於一個小小的蘆葦叢中?且其長大,已可為獵物。如《豳風·七月》所言:「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於公。」《詩經今注》且言此為牧童所歌,真乃智者之失,野豬如何能夠放牧?以《詩》證《詩》,以理揆之,皆可知此說難以成立。

關於「壹發五豝」的「壹」字,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引《小雅·小宛》「壹醉日富」例,認為此處「壹」為發語詞,不當為數詞講。楊樹達《詞詮》指出「壹」字與「一」通用,可為副詞,釋為「一旦」「皆」等義。如此解釋,本句與《吉日》「發彼小豝」句更為密合,可以互證。

「騶虞」一名,與上諸引文中的「虞人」及「山虞」「澤虞」等職名是何關係呢?前人已指出,賈誼《新書》等稱「騶」為天子田獵之所,如此,則「騶虞」與「山虞」「澤虞」相類,皆職官之名。至於安大簡「於嗟從」的異文,有待另文專論。

經以上縷述,可以結合《毛詩序》討論《騶虞》的主旨了。《騶虞序》說:「《騶虞》,《鵲巢》之應也。《鵲巢》之化行,人倫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純被文王之化,則庶類蕃殖,蒐田以時,仁如騶虞,則王道成也。」《騶虞序》中,文王之化,是《詩》家所概括的詩篇的文化價值和思想意義,而「庶類蕃殖,蒐田以時」是本篇敘事的核心。也就是說,詩篇通過「彼茁者葭,壹發五豝」等詩句,歌頌了周代禮樂制度下的自然生態和社會秩序,反映了主流的思想意識。可以推斷,孔子在編訂《詩經》時,將本篇放置於重要的地位,與此相關。

《光明日報》( 2018年11月12日 13版)

相關焦點

  •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或予《詩經》新釋義
    目前初步認定的主要內容有《詩經》、楚史類、孔子語錄和儒家著作類、楚辭類、佔夢及相面類等,有些有傳世版本對照,還有不少是從未見到過的古佚書。 其中,安大戰國楚簡《詩經》竹簡共有編號117個,存簡93支,竹簡保存良好,字跡秀美。完簡長約48.5釐米,寬0.6釐米,三道編繩,每支簡最少書寫27字,最多的達35字。
  • 電子書丨《楚簡新出字研究》
    楚簡新出字研究[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9.02.目錄序緒論第一章 楚簡新出字與《說文解字》第一節 楚簡新出字與《說文》中的正篆(一)第二節 楚簡新出字與《說文》中的正篆(二)第三節 楚簡新出字與《說文》中的古文第四節 楚簡新出字與《說文》中的籀文第五節 楚簡新出字與《說文》中的或體第六節 楚簡新出字與《說文》中的新附字第二章 楚簡新出字與《說文》之外的其他字韻書
  • 《詩經·國風·衛風》十篇總結(解讀)
    3、《詩經·國風·衛風·碩人》:描寫皇家美女:《詩經碩人》美人(解讀)在已讀的篇章中,對美女的描寫也有多篇,在這一篇中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樣的詩句,也是它們的出處。已讀的篇章關於此種內容的詩文的有《詩經載(zài)馳》娘家出事,外嫁女思歸(解讀);《詩文泉水》外嫁女思鄉情(解讀)6、《詩經·國風·衛風·芄蘭》:描寫青梅竹馬兩小無猜:《詩經芄(wán)蘭》青梅竹馬(解讀)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本篇雖然淺顯易懂,但畫面感十足。
  • 非人哉新角色騶虞終於遇到天敵,白澤卻是前門拒狼,後門迎虎!
    上回我們說到白澤來個一個新室友,是傳說中的「仁獸」騶虞,因為騶虞不食生物,搞得白澤沒法吃飯,很是煩躁,還是小哪吒捨身取義,奉獻了自己的身軀,才吃了一段飯,但是為了下一頓飯,這不,又開始吵起來了。白澤很生氣的告訴騶虞,神獸不吃飯不會死但會很餓,問它什麼時候才讓自己吃下一頓飯。騶虞卻說很理解白澤的心情,而且食物應有盡有,但是要耐心點,等他們自然死亡才能開飯,看著後邊兩個異獸一臉疑問的樣子,看來騶虞是把大士養的寵物當成糧食了啊。
  • 讀文學經典《詩經》之國風篇-螽斯
    《雀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工。」斯言得之矣。國風 周南國風,也單稱風,是採自各地的民間歌謠。朱熹《詩集傳》:「國者,諸侯所封之域;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十五國風,共計一百六十篇。大部分是東周的詩,小部分是西周后期的詩。
  • 郭店楚簡文字《太一生水》篇略解
    名為《太一生水》的文字,見於郭店楚簡中,因其簡之大小規格及書寫文字,前輩專家以為其當為附於名為《老子丙》簡的最後。
  • 《詩經•行露》解讀
    與詩相會,與老師和同學相會,每日薰習《詩經》,正性情。為了讓更多同道了解《詩經》大義,結緣《詩經》、薰習《詩經》,本公眾號將持續刊載先生的講習內容。敬請關注!大家好!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歌叫《詩經·行露》,解讀這首詩可能有一定的難度。今天在解讀《詩經·行露》之前,先跟大家聊一些題外話,就當家常聊天來分享一下。
  • 神都夜行錄:全新妖靈「異·騶虞」即將上線 共賀二周年慶典!
    網易新概念妖靈大作《神都夜行錄》二周年慶典日益臨近,各項活動都在緊鑼密鼓的籌備當中,只為給予降妖師們最難忘的瑰麗周年盛會。一隻神秘靈獸的現身,讓本就熱鬧非凡的神都更添熱烈喜慶氛圍——它虎軀猊首、尾比身長、神態威嚴、心性仁慈。熱愛奔跑和追逐的它即將正式上線,與降妖師們共賀神都二周年慶典!
  • 全新異妖靈「騶虞」上線,《神都夜行錄》二周年慶典預約即將開啟!
    在全新活動「騶虞御風行千裡」中,騶虞將向降妖師們傾訴自己的煩惱,降妖師通過完成每日任務即可獲得騶虞金鑰,可用於開啟紫金匣和玉錦匣,匣內有機會開出騶虞信物、騶虞旗或五彩鈴。降妖師們獲取騶虞信物後,即可在騶虞臺內兌換全新妖靈「異·騶虞」,騶虞旗和五彩鈴則可用於換取活動拓印「日行千裡」和喚靈符等大量獎勵。
  • 《詩經》全文(帶注釋和譯文)(國風2)
    《詩經》全文 (帶注釋和譯文)春秋·孔丘《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先秦時代稱為「詩」或「詩三百」,孔子加以了整理。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尊「詩」為經典,定名為《詩經》。其中周頌為西周王朝前期的作品,均為西周統治者用於祭祀的樂歌,內容多歌頌周代貴族統治者及先公先王,共 31 篇;魯頌為公元前 7 世紀魯國的作品,歌頌魯國國君魯僖公,共 4 篇;商頌是公元前 8 世紀到公元前 7 世紀宋國的作品,共 5 篇。《詩經》作為一部經典著作,對我國歷史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
  • 洪濤:再談「詮釋方法論」—法國、日本學者與《詩經》解讀的關鍵
    在亞洲,好幾位日本漢學家受到 Granet 學說的啟發,他們從民俗學角度解讀《詩經》。日本的《詩經》研究者怎樣對待 Granet 的新見解?在解說《詩經》篇章方面,日本學者的具體論證工作(文字釋讀方面、背景重建方面)是否後出轉精?聞一多(1899-1946)的《詩經》學(民俗學取向),也受日本學者重視。限於篇幅,本文集中討論 Marcel Granet 和日本學者的學術因緣。
  • 《詩經》中26種樂器的文化解讀
    無論從上了漆的外觀,還是巧妙的內部構造,都反映了其製造者工藝的精湛。「圉」與「癲」作用相反,是「以止樂」的,外形是背刻27鋸齒的伏虎。僅作為起止音樂的標誌,古人就製造出這樣兩件精美的樂器,其心思、手段可見一斑。  琴、瑟是用金屬弦和竹木製成的弦樂器。從時間上看,它們在成篇較早的《周頌》中沒有出現,可知其製作工藝要複雜一些,只有在人們的生產水平達到一定高度時,才可能被製造出來。
  • 汪湧豪 |《詩經》的讀法
    既因后稷曾孫「務耕種,行地宜」而稱「詩人歌樂思其德」,事見《詩經·大雅》之《公劉》篇;又因古公亶父「修復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而稱「民皆歌樂之,頌其德」,事見《周頌》之《天作》篇和《魯頌》之《閟宮》篇。是為「史學的解讀」。也因為從來受到推崇,有孔子刪述在前,漢人推尊在後,直至被奉為六經之首,故又有所謂「經學的解讀」。
  • 《德道經》從郭店楚簡看老子文混亂的緣起,楚簡不是初始本
    楚簡丙組的此節簡文與甲組重複相見,但文句順序與個別字詞不盡相同。甲組無「人之敗也,恆於其且成也敗之」,丙組無「臨事之際」。可以肯定兩組文句的抄寫者非同一人,而且所依據的原文有出入,很有可能不是同一版本。流傳至河上公本,就又有所變化。
  • 《詩經》欣賞 邶風 新臺
    第一八篇 新臺新臺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籧篨不鮮。新臺有灑,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這其實是《毛詩序》的說法,「新臺,刺衛宣公也。納伋之妻,作新臺於河上而要之,國人惡之而作是詩也。」我們今天讀《詩經》,古今語言文字的差異似乎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我看許多注家對個別文字的解讀難以獲得一致意見,以至於我們很難把握這首詩歌的意義。而且這首詩歌當中難解的字也很多。首先,我們看「新臺」二字。
  • 詩經
    詩經[中國最早詩歌總集]《毛詩傳箋通釋》有道光十五年乙未學古堂初刻本,流傳的已極少。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廣雅書局翻刻了一次(後編入廣雅書局叢書),對初刻版的錯誤(包擴引書的錯誤)有所訂正,大致情形見於廖廷相的跋語。同年王先謙編印皇清經解讀編收入此書,翻刻時也有所校正。《毛詩傳箋通釋》同有1929年中華書局鉛印本。
  • 詩經專欄:撒嬌抱怨的一首狡童,聞一多讀法怎麼如此不同?
    《詩經》裡的《狡童》,毫無疑問是一首愛情詩,姑娘家嗔怪小情郎,簡單可愛又帶著直率的酸味,放到今天也非常好理解,女友粉們喊話愛豆:小哥哥你再不出行程讓我們狗,我就爬牆去別家了呢~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 《詩經》全文講解,走近3000年前古人智慧
    《詩經》目錄:國風:第一節 周南關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漢廣、汝墳、麟之趾;第二節 召南鵲巢、採蘩、草蟲、採蘋、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穠矣、騶虞;第三節 邶風柏舟、綠衣、燕燕、日月、終風、擊鼓、凱風、雄雉、匏有苦葉、谷風、式微、旄丘、簡兮、
  • 冬穎老師講《詩經》:《詩經》的「六義」是什麼意思?
    ♪  點擊上方綠色按鈕⊙收聽「六義」是一個《詩經》學名詞,出自於解讀《詩經》的權威著作《詩·大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賦、比、興是前人總結的《詩經》的三種表現手法或是藝術技巧,與《詩經》的三大組成部分風、雅、頌合稱「六義」。
  • 李山:《詩經》的正確打開方式
    為此,中讀特別邀請到了潛心研究《詩經》30餘年的專家李山開設課程——李山·《詩經》密碼,由他解讀《詩經》是再適合不過的了。 專欄主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