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湧豪 |《詩經》的讀法

2021-02-22 中華讀書報
自有《詩三百》,這個題目就被無數人討論過。歷代治《詩》者派別立而思想歧,因其所吟據實,有將其用作史料的,如司馬遷《史記·周本紀》記述周王朝政事,就多引其以為佐證。既因后稷曾孫「務耕種,行地宜」而稱「詩人歌樂思其德」,事見《詩經·大雅》之《公劉》篇;又因古公亶父「修復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而稱「民皆歌樂之,頌其德」,事見《周頌》之《天作》篇和《魯頌》之《閟宮》篇。是為「史學的解讀」。

也因為從來受到推崇,有孔子刪述在前,漢人推尊在後,直至被奉為六經之首,故又有所謂「經學的解讀」。在突出政治功能的同時,賦予其倫理與哲學的內容,直至建立「興觀群怨」的詩用學,形成「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其所造成的體系,在不同的時代各有不同的師法門戶,從學後輩謹守其義不失,有至於雖一字而毋敢出入者。與之相伴隨的,是對詩中文字、音韻、訓詁的分門研究。凡此都凸顯了《詩經》實是貴族文化結晶和傳統禮樂文明的產物的事實。它像足了帶有光環的聖典,越然於一般鄉謠裡諺之上,與後世叢出的民歌更不相同。

基於任何時代,詩人都不能不是時代的喉管,只是自覺不自覺而已,故今人大抵認同這樣的事實,即由《詩》中歌者的吟唱,足可考見一個時代的風俗和學術。當然,視此為讀《詩》的題中應有之義,不等於「詩本義」、即詩自身的特性可以被無視,被遮蔽。在這方面,前述「經學的解讀」多少讓人心生牴觸,因為它在建構經學解釋體系時,常人為地賦予詩太多額外的指意,有些賦意——包括以此為基礎的賦能——與文本原旨每相脫節甚至乖違,以致各種失實、不情與尊《序》、疑《序》的爭吵相夾雜,反而使人遠離了詩。對十五國風的解讀尤其如此。儘管如班固《漢書》所說,「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耳」,但自漢而降,一些解詩者偏不能披文入情。相反,一味考較盛衰,別分貞淫,以非詩的立場強為解釋,故清人崔東壁《讀風偶識》會稱「大抵毛詩專事附會」。其實,好附會的何止是漢人,直到「五四」,還有人就《靜女》一詩的主旨與細節多有曲解,且動輒十數萬言。這不啻給古人真率的吟唱籠罩了重重的霧障。

因此,在期待詩經學能真正獲得進展的同時,我們覺得,現在是到了將《詩經》從傳統意義上的解經中解放出來,由關注器物、制度與精神,體會語言、習尚與信仰,進而完成向「文化的解讀」轉向的時候了。記得胡適說過:「《詩經》不是一部經典。從前的人把這部《詩經》都看得非常神聖,說它是一部經典,我們現在要打破這個觀念;假如這個觀念不能打破,《詩經》簡直可以不研究了。因為《詩經》並不是一部聖經,確實是一部古代歌謠的總集,可以做社會史的材料,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萬不可說它是一部神聖經典。」他的說法有那個時代提供的特殊語境,相對平情客觀的是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中所下的判斷:「《詩經》是中國一部倫理的歌詠集。中國古代人對於人生倫理的觀念,自然而然的由他們最懇摯最和平的一種內部心情上歌詠出來了。我們要懂中國古代人對於世界、國家、社會、家庭種種方面的態度觀點,最好的資料,無過於此《詩經》三百篇。在這裡我們見到文學與倫理之凝合一致,不僅為將來中國全部文學史的源泉,即將來完成中國倫理教訓最大系統的儒家思想,亦大體由此演生。」

有鑑於「千古人情不相違」,朱熹還在《語類》中特別強調「讀《詩》正在於吟詠諷誦,觀其委曲折旋之意,如吾自作此詩,自然足以感發善心」,以為「讀《詩》之法,只是熟讀涵泳,自然和氣從胸中流出,其妙處不可得而言,不待安排措置,務自立說,只恁平讀著,意思自足。須是打迭得這心光蕩蕩地,不立一個字,只管虛心讀他,少間推來推去,自然推出那個道理」。總之是要人「且只將做今人做底詩看」,而無取「只是將己意去包籠他,如做時文相似,中間委曲周旋之意盡不曾理會得,濟得甚事」。至於王陽明《傳習錄》於訓蒙《教約》中,更特別強調「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清朗其聲音,均審其節調,毋躁而急,毋蕩而囂,毋餒而懾。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是從態度上對讀《詩經》作了明確的規範。究其意旨,與朱熹一樣,是要人能全身心植入詩的意境,以改化氣性,並無意於所謂經世濟民。這裡面,或多或少包含了他們對《詩經》的文學本質與娛情功能的認知。

說起「文化的解讀」,其實並不新鮮,前輩聞一多早有實踐。他曾在《風詩類鈔·序例提綱》中,將歷來治《詩經》的方法歸結為「經學的」「歷史的」和「文學的」三種,而將他自己倡導的讀法命名為「社會學的」。具體地說,是以哲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視野,調用考古學、民俗學和語言學等方法來還原詩的原貌。他稱自己之所以用這樣的方法,是希望能「帶讀者到《詩經》的時代」。在這種視野和方法的燭照下,許多作品得以洗脫硬加在上面的重重負累,裸出了本來的意指。風教說更因此失去了原有的莊嚴,幾乎近於崩塌。如他指《柏舟》其實是一首愛情絕唱,《蜉蝣》表徵的是人的原始衝動等,誠可謂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由他所作《風類詩鈔》《詩經通義》和《說魚》等文,揭出了存在於《詩經》中一些意象的特別寓意,譬如以食喻性、以飢示欲等等。這比傳統詩經學通常基於考據、訓詁,通過典籍互證來解說文本,探究人物、場景和事件背後的真實意思要準確許多,也深刻許多。

正是有此垂範,今人葉舒憲直接把風詩斷為情詩。其中既可見到聞一多的影響,也綜合了朱光潛、陸侃如、陳夢家、周策縱等學者的研究。當然,另外還有受卡西爾《語言與神話》影響,通過對「風」「雷」「雨」等諸多天候意象,「雉」「雁」「鵜」等諸多鳥類意象,以及草蟲意象的比觀、索隱,而得出的更具體豐富的結論。他稱這些意象都意在暗示《詩經》作者的吟唱與兩性的性慾與性向有關,是對兩性相誘、男女相感之情的自然發抒。雖未必全中,離事實亦不遠矣。而就我們的觀察,其背後顯然還有《周易》及其所揭櫫的天人交感哲學的潛在影響。說到交感之「感」,此字始見於《易傳》,《周易》卦、爻辭中實無之,有的只是「鹹」字。《周易》前30卦「明天道」,後34卦「明人事」以鹹卦居首,是因男女交感及婚娶是人事之本、之基,由此一事可推言天地萬物和政教倫理。故孔穎達《正義》說:「鹹,感也,此卦明人倫之始,夫婦之義,必須男女共相感應。」之所以用「鹹」而非「感」字,是為了突出這種感應不能強拗,須自然而然,是謂「無心而感」。故後來王夫之為《正蒙·太和》作注,稱「感者,交相感。陰感於陽而形乃成,陽感於陰而象乃著」。

說完這些,最後可以說說所謂「文學的解讀」了。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雖不同程度受到原始巫術的蠱惑籠蓋,終究植基於先民的生存實踐,傳達了那個時代人們共同享有的活潑潑的原始倫理和生命體驗。在那裡,幾乎不存在憑幻想虛構的超現實的神話世界,人們關注人間,眷懷土地,「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又幾乎忽略對異己力量和諸神的畏服,而只有對先祖發自內心的崇拜和對高媒綿綿無盡的感念。這些都使它成為立足於現世人生這一華夏文學傳統最重要的基石。在此基礎上,它開啟了抒情文學不間斷髮展的長河,為中國文學確立了不同於東西方其他民族文學特有的體派與格調。它由風、雅、頌組成的詩本體,雖貫穿「天命靡常」的敬畏意識,「聿修厥德」的尊祖訴求,以及「懷德維寧,宗子維城」宗法理想,但藉助於「風雅」「比興」,還是以渾然天成的敘事、言理和抒情技巧,形塑了後世文學的發展路向。尤其是對比、興超越修辭手法的成熟運用,開闢了假物指事、化景物為情思的傳統,以致後人即使抽象言理,也必須挾情韻以行。至於它所造成的多重暗示和曲折象徵,賦予了抒情藝術更豐富含蓄的「內部語言」,令千載以下的人們,讀後既感佩其出言的爽利和天真,又不能不佩服其氣度的優雅和從容。

對此,即使善用漢學方法治《詩》,併集其大成的清人如姚際恆、馬瑞辰等也不得不拜服。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以三家辨其異同,以全經明其義例,以古音古義正其訛互,以雙聲疊韻別其通借,被稱為「篤守家法,義據通深」,但當跳出傳統經學的局囿,多視角考察詩的本體,還是對詩的情境創造及所體現出純粹的文學性作了高度的評價。姚際恆於所著《詩經通義》的自序中,更明確提出了解《詩》須「涵泳篇章,尋繹文義,辨別前說,以從其是而黜其非,庶使詩意不致大歧,埋沒於若固、若妄、若鑿之中」的原則。所謂不膠固、不妄斷和不穿鑿,就是無取各種有意無意的曲解。這其中,當然也包括確保對《詩經》的解讀能始終不脫離文學,乃或徑直作「文學的解讀」的意思。

古往今來,無數的人們,就是這樣以不同的眼光,結合各自的身世遭際和知識趣味,讀《詩》解《詩》,最後都將個人的感會,落實在性靈的洗髮與情感的陶冶上,進而將對它的感動歸結為文學而非經學,歸結為詩的燻化,而非經的訓教,為什麼?是因為前及王夫之——他也是《詩經》研究大家——的說法,詩際幽明,亦象人心。用西人的觀察,則誠如黑格爾所說,因為「詩過去是,現在仍是,人類的最普遍最博大的教師」。雖然東西方無數的哲人都肯定過詩,但我們仍不能不指出,對此中國人的認知似最真切,也最充分。也正因為是這樣,林語堂在《吾國吾民》中會感嘆,會發問:「中國人倘沒有他們的詩——生活習慣的詩和文字的詩一樣——還能生存迄於今日否?」是既指出了詩之於中國人精神教養的重要意義,也指出了因為植基於現世人生,它早已內化為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的事實。而這一特點之能形成,《詩經》無疑是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的。

本書作者雖八十年代生人,在復旦大學讀的是外國哲學,但顯然也感受到了詩的力量。此次,他挾喜馬拉雅音頻欄目積累的高人氣,將講稿整理成書,內容涵蓋「二南」和「國風」所有篇章,既逐章逐句解讀,又能顧及讀者理解,為每篇解讀設定了適切的主題,結合歷史、哲學、心理學甚至電影等,作多角度、多學科的知識拓展,相信必有更廣大的理想讀者群。

故值其書出版之際,因作數語以為賀。

(《林棲品讀詩經》,林棲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9月)

(作者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本文為中華讀書報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留言。歡迎轉發到您的朋友圈。

歡迎訂閱《中華讀書報》

書業的風向標

學者作家的發表平臺  

教師學生的課外園地  

編輯的案頭參考

書店圖書館的採購嚮導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中華讀書報》由光明日報和中國出版協會主辦,對開大報,每周三出版。每期20版,15萬字,單價3元;全年50期,總價150元。5本書的定價,50本書的容量!新出好書、學術前沿、文壇風雲盡在掌握!您可以隨時通過當地郵局訂閱,也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進入訂閱頁面: 

郵發代號:1-201   

國內統一刊號:CN11-0160

相關焦點

  • 汪湧豪 |《詩經》的讀法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汪湧豪 中華讀書報自有《詩三百》,這個題目就被無數人討論過。歷代治《詩》者派別立而思想歧,因其所吟據實,有將其用作史料的,如司馬遷《史記·周本紀》記述周王朝政事,就多引其以為佐證。
  • 淺談《詩經》的基本讀法:以《周南·關雎》為例
    倘若沒有一定的毅力,一般人是讀不完《詩經》的,即使真的讀完了也不一定讀得懂,不信你可以問一問身邊讀過《詩經》的人。因為在現存的古書裡,《詩經》和《尚書》是最難讀的兩部,韓愈曾感嘆過《尚書》佶屈聱牙,即非常難懂的意思。《詩經》也是如此,難怪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都說他讀《詩經》不懂的地方十之有二。
  • 汪湧豪:俠的精神是中國人永遠也無法越過的山丘
    坐在穹頂上刻有古典圖案浮雕、窗戶寬大明亮的二樓書房裡,所著第四版《中國遊俠史論》剛剛出版就被訂購一空的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湧豪,雄心勃勃地描繪著退休後的計劃:把這套市中心黃金地段的房子賣掉,帶著太太走遍全世界頂級畫廊。他喜歡畫面,書房裡就放著一幅中央美院教授送的畫像。雖然此生無法成為畫家,也無力擁有頂級名畫,但可以選擇無限度接近它們。汪湧豪一副「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邁。
  • 汪湧豪:「微笑地沉默」就是「笑而不答」,翻譯以母語為法則
    6月8日,上海翻譯家協會和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共同舉辦了「再登巴別塔——文學翻譯的現狀與未來」專題研討會,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復旦大學教授汪湧豪發言的主題「漢語性的凸顯」與文學翻譯中的「洋腔」有關。在翻譯中,翻譯腔一直是個爭論話題。多年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湧豪一直在關注「翻譯腔」問題。
  • 詩經專欄:撒嬌抱怨的一首狡童,聞一多讀法怎麼如此不同?
    《詩經》裡的《狡童》,毫無疑問是一首愛情詩,姑娘家嗔怪小情郎,簡單可愛又帶著直率的酸味,放到今天也非常好理解,女友粉們喊話愛豆:小哥哥你再不出行程讓我們狗,我就爬牆去別家了呢~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 「樂」4種讀法,作姓氏怎麼讀?流沙河老師教你「樂」該怎麼讀?
    對於這個問題,小編想,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多音字,但是你知道它具體有幾種讀法嗎?它的讀法之多或許和你想像的不一樣。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流沙河老師曾經關於「樂」字的解說。「樂」有4種讀法,沒有想到吧,是否你知道的是le(四聲)和yue(四聲)這兩種讀法,那麼那兩種讀法是什麼呢,作為姓氏時又該怎麼讀呢?
  • 這裡有一份關於詩經的測試,你能答對幾道?
    以上這5道詩經小測題,答答看,答錯2個以上的同學你要補課啦!……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火了。疫情初發,物資匱乏,一衣帶水的日本鄰邦捐贈來的醫用防護服上,寫的這句詩把《詩經》也連帶火了。古人云:六經皆史。《詩經》真的是一部可以當歷史看的文學書。
  • 《詩經》那麼美,讀不懂多可惜!
    本周六(3月14日)12:30,我們邀請到《陪孩子讀詩經》的繪者葉媛媛老師做客「中少直播間」,講講這套專為孩子創作的《詩經》啟蒙繪本是怎麼畫出來的。  在直播開始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陪孩子讀詩經》。
  • 麻黃湯的三種讀法
    ,三種讀法各有各的道理,不能籠統的說誰對誰錯,誰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反過來說,哪一種讀法都有不足之處,所以才產生出三種讀法,如果認為某一種讀法有道理,是對的,那麼對另兩種讀法就沒搞明白,所以就有欠缺之處,如果把這三種讀法都搞清楚了,應該說大致上對麻黃湯的理解就沒什麼偏頗了吧。
  • 老師教拼音「阿掰猜嘚」讀法引爭議 教授:是正確讀法
    @ANDGDRAGON  學了這一套拼音讀法能準確拼出一個字的正確讀法嗎?  @浩號昊嚎浩  我沒有權利說這個老師教得對不對,只不過這個教給小孩子真的有用嗎?「我只學習過最普遍的那套讀法,啊玻雌得鵝佛哥那種。」54歲的夏老師稱,她並沒有受過視頻中那套讀音的培訓,「我以前倒是聽過有人這麼發音,但是很少有人這麼讀。」  谷老師也表示,她從小到大隻接觸過一種拼音讀法,「我們跟各地各校的老師進行學術交流,也沒有聽說過這種讀法。」
  • 數字的英文讀法
    基數詞的讀法202 讀作:twohundred(and)two234 讀作:twohundred(and)thirty four1,234 讀作:one thousand,two hundred(and)thirty four但是在讀法上須注意以下幾點:(1)在英式英語中
  • 歷史的第三種讀法
    這當然是很高雅的讀法,也是歷史學作為一門學科賴以存在並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因。道理很簡單,歷史學的本質是「求真」,功能是「致用」,沒有對歷史現象與歷史真相的說明,歷史學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沒有對歷史經驗與歷史智慧的借鑑,歷史學便喪失了存在的價值。所以,我們理所當然地要理解和尊重這種讀法,要感謝一切為復原歷史真相,探究歷史規律,尋覓歷史啟迪而做出的努力。
  • 實用語法:數字的讀法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語法指導>正文實用語法:數字的讀法 2012-12-26 13:51 來源:可可英語 作者:
  • 張寧《詩經·邶風·擊鼓》賞析
    我是華門弟子張寧,很高興能和大家繼續一起來學習《詩經》。上一周我們一起學習了《詩經·邶風·終風》,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詩經·邶風·擊鼓》。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我就特別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您是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開始接觸到《詩經》或者開始喜歡《詩經》的,我自己就是從這一首詩開始喜歡上《詩經》的,說來我並不是因為小時候教材上學到的《詩經》,也不是我拿到手的任何一本《詩經》讓我深深喜歡上他的,而是當年在看張愛玲《傾城之戀》當讀到「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 汪湧豪|譜錄中的文明
    這裡說到譜錄類書,從某種意義上其實上近於西人所說的博物學,它在中國發源於《詩經》《爾雅》,故《左傳·昭公元年》中已有「博物君子」的說法,但在古代並未成為正式的學問,卻成了宋人標誌性的知識追求,進而成為瀰漫一個時代的文化風尚。眾多博雅君子,錦心繡口,宋初盧多遜以百二十首詩記錄歷代典章制度和山川地理,吳淑以百首賦論百種事物,人稱「百篇科」。
  • 英語日期的讀法與寫法
    例如:1865年讀作 eighteen sixty-five1998年讀作 nineteen ninety-eight 2)如果前兩個數字為非「零」數字,後兩位數分別為「零」,則先讀出前兩位數,然後將後面的兩個「零」讀為 hundred。例
  • 英語各種數字讀法一眼通
    本文先解決如何讀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自己編寫一些數字來讀並錄音,然後放給自己聽都是對聽力的鍛鍊。若小夥伴結對練習,說給對方聽更是好辦法。 2,百位數的讀法202讀作:two hundred(and)two234讀作:two hundred(and)thirty-four3,千
  • 英語中時間的讀法
    1.年份 關於四位數年份的讀法有下列幾種情形: 1)一般情況下,將表示年份的四個數字按前後分為兩組,每一組的數字都按基數詞來讀。
  • 老師教拼音引爭議 師範大學副教授:這種讀法是字母表的正確讀法
    「我只學習過最普遍的那套讀法,啊玻雌得鵝佛哥那種。」54歲的夏老師稱,她並沒有受過視頻中那套讀音的培訓,「我以前倒是聽過有人這麼發音,但是很少有人這麼讀。」谷老師也表示,她從小到大隻接觸過一種拼音讀法,「我們跟各地各校的老師進行學術交流,也沒有聽說過這種讀法。」
  • 詩經
    【臺灣教授詩經功課課】《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