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或予《詩經》新釋義

2020-12-20 人民網寧夏頻道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家喻戶曉的名句出自《詩經》第一篇《周南·關雎》。唐代孔穎達作《毛詩正義》:「窈窕者,謂淑女所居之宮形狀窈窕然。」因此,關於「窈窕」的解釋,儘管學界意見不一,但大致認為是指容貌姣好。

但這一流傳千年的說法,可能隨著安徽大學公布安大藏戰國竹簡本《詩經》初步整理研究成果而被「顛覆」。

經過專家研究,安徽大學館藏的竹簡上「窈窕」甲骨文寫作「要翟」,讀為「腰嬥」,意思是腰好,也就是身材勻稱美好。同樣出現歧義的還有《詩經》中另一名作《碩鼠》,過去多認為「碩鼠」是大老鼠,而「安大簡」本作「石鼠」,讀為「鼫鼠」,意為昆蟲螻蛄。

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認為,簡本《詩經》中的大量異文,為古文字學、文獻學、漢語史研究增添了寶貴的新材料。

何為「安大簡」

2015年,安徽大學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入藏了一批竹簡,專家經過鑑定和樣品年代檢測,確認其為戰國早中期竹簡,問世時間約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50年之間。

「剛拿到這批竹簡的時候,它們就像黑乎乎的一團泥,但是從可辨認的文字來看,我們覺得這批竹簡可能記錄著重要的歷史。」參與研究的黃德寬教授回憶起剛拿到這批竹簡時的情形。

專家在進行接剝、清洗、脫色、編聯後,初步認定這些竹簡由不同人抄寫。「安大簡」書體風格多樣,字跡清晰,內容包含多種古書。目前初步認定的主要內容有《詩經》、楚史類、孔子語錄和儒家著作類、楚辭類、佔夢及相面類等,有些有傳世版本對照,還有不少是從未見到過的古佚書。

其中,安大戰國楚簡《詩經》竹簡共有編號117個,存簡93支,竹簡保存良好,字跡秀美。完簡長約48.5釐米,寬0.6釐米,三道編繩,每支簡最少書寫27字,最多的達35字。

「人們印象中的竹簡是硬的,但是這批簡卻軟得像麵條,整理時需要非常小心。」安徽大學徽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首席顧問、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的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黃德寬說,在整理這批竹簡時,研究人員發現,竹簡背後有刮痕,簡首尾留白。尤為重要的是,散亂的竹簡自身帶編號,免去了編聯之煩瑣。

9月22日,首次發布的《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是黃德寬教授與安徽大學徐在國教授等專家學者們歷時4年整理研究的成果。「『安大簡』包含著豐富的古代文獻,這次整理髮布的主要內容是竹簡上《詩經》部分的內容。」

「安大簡」本《詩經》與今本有異

我們今天所讀到的《詩經》實為漢人毛亨所傳《毛詩》。傳世的《詩經》雖為毛氏古文抄本,但有的詩篇疑點重重,歷代《詩經》訓詁學者費盡周折,難以達成共識。安大戰國簡本《詩經》的發現,為破解這些疑難問題提供了可能。

「安大簡」《詩經》存詩58篇,內容屬《國風》,見於今本毛詩《周南》《召南》《秦風》《侯風》《鄘風》《魏風》。饒有趣味的是,簡本《侯風》六篇屬今本《魏風》,簡本《魏風》中的大部分詩又在今本《唐風》中。黃德寬認為:「簡本《侯風》就是今本《王風》,但所收的詩與《王風》並不是一回事。」這些將為研究十五國風的定名和其所涉的地域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雖說簡本《詩經》與今本毛詩大同小異,但這些『小異』值得大家深思。」徐在國說,比如,今本毛詩《周南》《召南》後面接著排《邶風》《鄘風》,而簡本《召南》後面直接排著《秦風》。又如毛詩第一章,在「安大簡」裡面可能是第二章或第三章,甚至有的篇目直接多出一章,如《騶虞》篇。這些「小異」對研究《詩經》文本的形成和流傳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本來歷史遺留下的文獻就已浩如煙海,對於想要追本溯源,還原歷史面貌的學者來說,要有條不紊地從裡面尋出幾條線索,試圖把真相一點一點地串聯起來,已經是件大海撈針的難事。由於秦朝一場無情的大火,更使得考據的難度難上加難。中國詩經學會會長王長華說,隨著近幾十年來的挖掘與海外學者們的共同努力,一大批秦代「焚書坑儒」以前的竹簡文獻現世,這給研究「打開了另外的窗戶。」

「這批竹簡不是科學發掘品, 對其國別和時代的鑑定是判斷竹簡性質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這批簡雖然經過了一定的流傳轉手,所幸沒有出現嚴重的人為損壞。」黃德寬介紹,全部竹簡疊壓在一起,含有不少淤泥,各簡的次序雜亂。經過清洗,竹簡顯示出清晰的字跡,不少簡的契口殘留有編繩,有的編繩呈紅色。「根據地域和時代明確的竹簡判斷,簡上的文字體現了戰國楚地的文字風格,簡的形制等與戰國楚簡也較為一致。」

「安大簡」能否讓《詩經》產生新解

「安大簡」《詩經》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其豐富的異文材料,其一方面為我們更科學正確地解讀詩意指明了道路;另一方面,簡本與今本的對讀,很多古文字字形可與今天對上,為古文字考釋指明了正確的考釋方向,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古文字考釋的進程。王長華說。

徐在國研究發現,今本《詩經·鄘風》中有一篇叫《牆有茨》。其中講「中冓之言,不可道也」,關於「中冓」的意思,學者聚訟紛紜。「安大簡」記錄此詞的文字形式也見於甲骨文,學界考釋此詞表示夜晚之義,「釋作夜晚於詩意甚為允洽。」

更顛覆「常識」的是,今本《詩經》第一篇《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關於「窈窕」的釋義。「安大簡作『要翟』,就是身材勻稱美好的女子。」徐在國說,還有今本《碩鼠》,過去多認為「碩鼠」是大老鼠,簡本作「石鼠」,讀為「鼫鼠」,即昆蟲螻蛄。

受「安大簡」異文材料的啟發,整理者們考釋了一批疑難字和誤釋字,如「茁」「湛」「刈」「椒」「兕」等,皆為學界所接受。另外,「安大簡」《詩經》出現了一些之前未見的戰國文字新字和新見字形,這對於研究文字形體演變乃至文字學史都有一定參考的價值。

對於安徽大學發布的這批研究成果,有學者認為不必擔心。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李山看來,「安大簡」《詩經》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文字上,那些異文對古文字考釋也有積極意義。「有些問題還需要繼續進行認真嚴謹的學術研究。」李山認為,《關雎》中出現了鐘鼓和琴瑟,實際上講的是婚姻典禮,並不是之前認為的愛情詩,如果把「要翟」簡單解釋為身材勻稱美好,可能並不全面,「在典禮的情境下,用『窈窕』來誇讚新娘氣質出眾,要比單純描寫身材美好更好一些。」

「另外,『石鼠』讀為『鼫鼠』可能並不準確。漢末銅鏡刻有《衛風·碩人》,即作『石人』,古人在竹簡中用半個字代替一個字很常見。」李山認為,古代早先沒有先進的印刷技術,古籍在傳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字詞誤差,比如音同意近詞等,這是客觀存在的。

基於以上原因,李山說,目前在已經公布的「安大簡」《詩經》中,並沒有比今本《詩經》多出來的篇章,或我們沒有見過的篇章,我們對其中文字上的差異要高度重視,但不用擔心「背錯了」。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安大簡」入藏以來,為了確保冷門不冷、絕學不絕,安徽大學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推進其保護、整理和研究工作。2017年安徽大學將「安大簡」的保護研究納入「雙一流」重點培育的「徽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學科群」,為「安大簡」的保護研究提供充分的人財物保障。

「虞衡」是上古掌管山林川澤之官。「在『安大簡』版本的《詩經》中,就提及了上古虞衡制度,由此可見,保護自然環境在古代思想文化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而這些又與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生態文明建設一脈相承。」安徽大學校長匡光力說,「今後,我們還將組織專家學者對『安大簡』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努力讓『安大簡』煥發出新的活力」。(記者 常河 通訊員 汪濤)

(責編:趙茉鈺、寬容)

相關焦點

  • 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頒獎《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榮獲一等獎
    由已故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主編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柒)》榮獲一等獎。鄒逸麟、張修桂主編的《中國歷史自然地理》,裘錫圭主編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史金波主編的《西夏經濟文書研究》等6部著作獲二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的《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等7部著作獲三等獎。張政烺主編的《中國古代歷史圖譜》等12部著作獲三等獎。
  • 夜讀《「安大簡」記》|多年的《詩經》竟背錯了?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 作者提供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這是《詩經》中的經典句子。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文獻,《詩經》等經典在春秋戰國之前,就應該已經形成並流傳了。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大繁榮局面,盛況空前,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的一座高峰。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 新出楚簡與《詩經·騶虞》篇的解讀
    作者:姚小鷗(聊城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1977年在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漢墓中發現的《詩經》殘簡,雖「文字殘剩無多」,但仍引起學界的極大關注,其影響至今不衰。2015年年初,安徽大學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入藏一批戰國竹簡。其年代經專家鑑定和物理檢測,被確認為屬於戰國中期。
  • 安大簡《詩經·召南·小星》異文考辨
    王挺斌(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提  要:2019年9月,安徽大學公布了戰國簡本
  • 王挺斌:安大簡《詩經·召南·小星》異文考辨
    王挺斌(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提  要:2019年9月,安徽大學公布了戰國簡本《詩經》。這是目前最早的《詩經》版本,具有文字學、文獻學、經學史等重要價值。簡本與今本對勘,存在不少異文。簡本《詩經》中的「季」「李」對應今本《詩經·召南·小星》中的「嘒」,關係較為複雜。
  • 老官山漢墓醫學竹簡文字整理初步完成 已推斷出9種醫書
    2013年的中國考古新發現中,成都老官山漢墓的發掘殺入榜單,其中出土的920多支醫學竹簡中,「敝昔曰」多次出現,研究人員認為這是「扁鵲」通假字,醫簡應屬於扁鵲派的醫書。  這些竹簡讓成都的中醫專家如獲至寶。從出土以來,專家們就一直在破譯竹簡上的「密碼」,目前兩萬多字的整理工作即將告一段落。
  • 老官山漢墓出土醫學竹簡整理初步完成 或是扁鵲後人留下的限量版醫書
    2013年的中國考古新發現中,成都老官山漢墓的發掘殺入榜單,其中出土的920多支醫學竹簡中,「敝昔曰」多次出現,研究人員認為這是「扁鵲」通假字,醫簡應屬於扁鵲派的醫書。這些竹簡讓成都的中醫專家如獲至寶,從出土以來,專家們就一直在破譯竹簡上的「密碼」,目前2萬多字的整理工作即將告一段落。
  • 遼寧大學和安徽大學,兩所底蘊深厚的省屬211大學
    遼寧大學和安徽大學都是知名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和深厚的底蘊,是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也是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安徽大學安徽大學坐落於安徽省省會、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市,校園環境優美、景色宜人,現有四個校區和一個大學科技園,校園面積達3200餘畝。
  • 穿越回戰國:總理與教授對談「清華簡」
    「經過碳14測定,這批竹簡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305年±30年,屬於戰國中期偏晚。那時候孟子還在世,莊子也在,屈原還比較年輕。」白髮蒼蒼的老教授向李克強總理介紹道,「所以這些竹簡上的字,是當時他們能看到的。」「看起來應該都屬於篆字吧?」李克強問道。「都是戰國時期的古文字,從廣義上說屬於大篆體。」老教授回答。「能夠全部識別嗎?"「還不能完全識別,我們只能提供一個研究基礎。」「這些大篆裡面還有許多甲骨文的元素吧?」「跟甲骨文有很密切的關係。
  • 悼念李學勤先生︱李學勤談清華竹簡
    《上海書評》曾於2008年11月9日刊發《李學勤談清華竹簡》,現重刊,紀念李先生。兩千一百枚戰國竹簡的突然出現,必將成為2008年中國文史界最重要的一項發現。最早接觸到這批竹簡併主持保護、研究項目的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總是按捺不住自己的興奮:「我怎麼就那麼幸運呢?」
  • 「清華簡」發現戰國時期全新星象系統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書影。(清華大學供圖)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記者趙旭)《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20日在京發布。此次發布的成果共收錄竹簡五種八篇,包括《四告》全卷(共4篇)、《四時》《司歲》《行稱》《病方》,均為前所未見的佚文,其中《四時》提供了戰國時期全新的星象系統。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介紹,《四告》是「清華簡」整理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
  • 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重大新發現:找到《周易》作者的核心證據!
    >一、清華簡《保訓》2008年7月,一位校友向清華大學捐贈了2388枚戰國竹簡
  • 經典中的成語:不刊之論--竹簡的故事
    秦代尚無造紙術,雖然有可書寫的絲帛,但成本極高,所以文書一般寫在竹簡或木牘上。有人說簡牘的重量遠大於紙張,所以秦始皇一天看的奏摺並不多,所謂「學富五車」,應該沒有多少書。然而看一眼出土的戰國到秦漢的竹簡就可以知道,它們其實既薄且輕,上面的字多為細如粟米的隸書,所以100多斤竹簡的閱讀量是驚人的,而且費眼睛。
  • 兩千年前的古老竹簡藏有哪些秘密?請聽清華故事…
    清洗過程中,專家們也在觀察竹簡的材質、字跡等,根據竹簡的形制和字體特徵,初步判斷為戰國中晚期的楚簡,與以往發現的荊門郭店一號楚墓竹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相似。一星期後,清華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入藏竹簡的消息,依慣例稱之為「清華簡」。2008年底,據AMS碳14年代測定,清華簡的時代為公元前305±30年,相當於戰國中期偏晚,這與鑑定組專家對於清華簡的時代判定完全一致。
  • 詩經是誰寫的?
    《詩經》總共收錄有詩歌305首。這些詩歌的作者,由於年代久遠,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但也有例外。 在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一批戰國竹簡中有一篇《耆夜》,其中就有敘述武王等在戰勝黎國後慶功飲酒,席間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詩《蟋蟀》一首,內容與現存《詩經·唐風》中的《蟋蟀》有密切關係,內容十分接近。 3.根據《左傳·閔公》的記載,「許穆夫人賦《載馳》。」因此,一般認為《鄘風·載馳》的作者是許穆夫人。
  • 東方既白:中國的軸心時代——春秋戰國
    戰國時,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初露稱雄之勢。楚威王時期進入了最鼎盛時期。出土於安徽、山東的楚王鼎、高罍,說明楚國先後滅了越國、魯國等,勢力曾遠達今山東、安徽江蘇等地。公元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 安徽大學科教融合,築基一流學科建設
    正式出版的《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是目前發現的抄寫時代最早、存詩數量最多的古本。同時,安大積極構建國際徽學研究交流機制,通過舉辦首個全國性徽學學術研討會、召開全球首屆徽學學術大會,推動徽學拓展成全球共享之學。由安徽大學科研人員牽頭研發的光電感測科技成果,以5022萬元作價入股創辦科技企業,創下了省屬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金額的最高紀錄。這是安大探索校企協同創新模式的一個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