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實戰派心理諮詢師,同時我也是有著近20年佛法禪修經驗的實踐者。通過堅持不懈的修行,我成功擺脫身心煩惱的困擾,實現身心轉變,發心幫助更多深陷煩惱和痛苦的有緣人。先實現自我成長,再幫助別人,是我與絕大多數健康行業從業者的不同之處。
神經症全稱神經官能症,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症、焦慮症、恐怖症、軀體形式障礙等等。我們每個人都曾經經歷過焦慮、恐懼、失眠的困擾。有的時候持續時間很短,比如看到一個畫面,心裡立刻產生恐懼感,但是轉瞬即逝,很快就過去了。有的時候,會持續更長的時間,比如由於學習壓力大,考試前幾日失眠,考試過後心情放鬆,睡眠恢復正常。但是,如果焦慮等負面情緒,或者由負面情緒引起的軀體症狀持續時間長達數周,甚至數月以上,而且症狀更嚴重,在心理學上就會將其歸為神經症。
在《》中,我向你介紹了很多人對於神經症等心理障礙存在的一個誤區,即以為必須通過頭腦層面的思考、分析,把問題想明白,才能最終解決問題。可是事與願違,這種自動化的反芻思維,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自己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萬事萬物都有其相對的一面。於是另一些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不深入內心,探索問題的根源,而是追求感受上的輕鬆、舒適,情緒上的開心、快樂。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健身可以消除焦慮;跑步可以治療抑鬱症;傾訴和痛哭,可以釋放負面情緒;走出家門,親近大自然,壞心情一掃而光。如果你是一位焦慮症、抑鬱症等神經症患者,我相信你一定對這些說法不屑一顧。你的親身體驗告訴你,這些方法最多只能起到緩解的作用,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之所以身體感受上的舒適,情緒情感上的愉快,不可持續,它們不能阻止頭腦裡的負面想法再次出現,這和人的腦結構以及各部分的功能有關。整個人腦除了一般人所熟知的大腦,也就是端腦以外,還有更多複雜的結構。由腦的下部到上部,分別掌管著人的行為舉止、身體感受、情緒情感和認知思維。間腦以下的結構,是低等脊椎動物、高等脊椎動物和人所共有的,它們是生命中樞,維持著一個生命的基本功能。我們都非常熟悉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之所以當狗每次進食時發出鈴聲,一段時間後,狗只要聽到鈴聲就會分泌唾液。這是由間腦以下的腦結構,接收並處理聲音信息,同時控制身體做出相應的反應。間腦以上的結構,是高等脊椎動物和人所共有的,尤其是發達的端腦,是人特有的結構。端腦可以對語言、文字等抽象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在心理學上稱為第二信號系統。人與其他動物腦結構的差異,使得人具有更加複雜的精神活動,不僅可以通過眼、耳、鼻、舌、身等各感官從外界接收並處理信息,還能對於語言、文字等抽象信息進行處理,產生分析、比較、概括、抽象等思維活動,和更加豐富細膩的情緒情感。因此,當人產生某種情緒的時候,不僅和直接接收的視覺、聽覺等信息有關,如果這些信息是語言或文字,那麼人腦對它們進行處理的思維過程,同樣會導致情緒的產生。也就是說,人不僅會觸景生情,還會在聽到語言,看到文字時,產生情緒波動。這是一般人所忽視的。
通過對於人的腦結構的分析和理解,我想你已經明白——只獲得身體感受上的舒適,情緒情感上的愉快,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心理問題——背後的原因了。通過改變身體感受,來影響情緒,只涉及間腦以下的腦結構功能。而對於端腦主導的認知思維,沒有任何影響。舉一個例子,由於工作壓力大,職場人際關係緊張,導致焦慮、失眠。於是你決定外出旅遊,緩解焦慮。當你身處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你從各感官接收的信息的確帶給你身心愉悅的感受,和積極正面的情緒。但是它並沒有觸及到你對於工作、事業、人際關係的判斷、想法、觀點等方面,即對認知思維沒有絲毫影響。因此,當你回歸正常的工作生活之後,固有思維會自動啟動,此時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再次產生。我想我們每一個人,即使不是神經症患者,對於上述過程,都會有切身體驗。感受、情緒、認知、行為四方面,像一張網,彼此關聯,互相影響,只從感受和情緒入手,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神經症等各類心理問題。
三道身心整合健康諮詢,最大的特點是整合,除了身體和心理整合,更重要的是以整合的思路看待情緒與認知的關係。情緒和認知是密不可分的,只從情緒入手,或者只從認知入手,都不能有效地解決心理障礙。尤其是對於神經症這種嚴重的心理障礙,必須從情緒和認知兩方面同時入手,使情緒和認知從已經形成的惡性循環中跳出來,轉變為良性循環。因此,來訪者首先會感覺到身心狀態明顯改善,身心症狀明顯減輕。與此同時,對於過去想不通的事情,逐漸想通了,心結慢慢打開。由內而外的轉變,使來訪者的整個身心狀態,煥然一新。我幫助的很多來訪者,在情緒穩定後開始減藥,甚至停藥,復發率低,身心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