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實戰派心理諮詢師,同時我也是有著近20年佛法禪修經驗的實踐者。通過堅持不懈的修行,我成功實現身心轉變,發心幫助更多深陷煩惱和痛苦的有緣人。於是我學習心理學,成為心理諮詢師,將來自於佛法修行的感悟與心理療法進行整合。我是先實現自我成長,再幫助別人。這是我與絕大多數心理健康從業者不同的地方。
神經症全稱神經官能症,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症、焦慮症、恐怖症、軀體形式障礙等等。我們每個人都曾經經歷過焦慮、恐懼、失眠的困擾。有的時候持續時間很短,比如看到一個畫面,心裡立刻產生恐懼感,但是轉瞬即逝,很快就過去了。有的時候,會持續更長的時間,比如由於學習壓力大,考試前幾日失眠,考試過後心情放鬆,睡眠恢復正常。但是,如果焦慮等負面情緒,或者由負面情緒引起的軀體症狀持續時間長達數周,甚至數月以上,而且症狀更嚴重,在心理學上就會將其歸為神經症。
神經症患者對於產生神經症的原因,總是很模糊。神經症帶來的負面情緒等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帶給自己的負面感受卻是真實的。對於缺乏心理學知識的人來講,他們很容易將神經症與生理疾病同等看待,以為通過吃藥可以治癒神經症。對於有一定心理學知識的人來講,他們會關注現實中的人際關係,通過看書學習嘗試自我調節。但這一切往往都效果有限,神經症的各種症狀反覆出現,無論怎麼應對,內心的焦慮抑鬱情緒很難明顯緩解。
通過我自己的親身體會,和我幫助神經症來訪者的經驗,我覺得神經症的產生,既與長期因素有關,又有短期因素有關。長期因素是指,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親子關係,在學校與老師同學之間的關係,這些因素使得每個個體,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性格特點。短期因素是指,神經症初發之前的生活經歷,身心狀態,最重要的是,是否經歷過對內心衝擊很大的創傷事件。這些眾多的因素共同導致負面情緒、負面想法加重並積累,最終導致神經症的產生。如果不能綜合地看,就會盲目地懷疑各種原因,在網上到處查看這種信息資料,對藥物產生過高的期望。而當這一切的努力都不能帶來理想的結果時,反而會加重負面想法,使得負面情緒更加嚴重,陷入更深的負面情緒之中,不能自拔。
在我幫助的神經症來訪者中就有這樣的例子。一位中年女性,由於工作壓力大,以及職場人際關係等問題,導致嚴重焦慮症。當幾年前開始出現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狀的時候,她以為是生理疾病。儘管來自職場的壓力使她倍感焦慮,但是她並沒有將負面情緒與身體狀況聯繫起來,只是當做生理疾病治療。可是時間久了,她發現效果有限,同時醫生也意識到生理各項指標的結果不足以產生這麼嚴重的軀體症狀,建議她轉到精神科。精神科的大夫自然會當做神經症治療,給她開抗焦慮抑鬱的藥物。開始服用時,她感覺效果明顯,各種症狀迅速減輕,使她信心倍增。過了一段時間,逐漸把藥停了。但是工作壓力、人際關係壓力依舊,沒過多長時間,焦慮症復發,各種軀體症狀再次出現,她的信心迅速跌到谷底,不得不重新服藥。就這樣,在幾年的時間內,反覆了好幾次,她逐漸地意識到,藥物無法徹底解決自己的問題。於是,她開始關注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在網上查閱各種資料,將自己的症狀與之相對應。她對於原生家庭,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積極心理學等概念非常熟悉,她認為自己的焦慮是因為內在衝突造成的,而衝突來自於原生家庭。她不斷地上各種心理學課程,希望消除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但是,事與願違,她的焦慮情緒並沒有減輕,失眠等各種軀體症狀依舊,甚至更加嚴重。她陷入了迷茫。
在我幫助這位來訪者的過程中,我很快意識到,幾年前,她在焦慮症第一次發作之前的一段時間,來自工作的壓力,和與同事之間發生的一些摩擦是觸發因素。來訪者本身並沒有意識到,那一段時間經歷的事情導致了焦慮的產生。因為在當時,儘管雙方的摩擦比較大,但是事情很快得到了解決,而且與自己發生矛盾的同事隨後被調到了其他部門。這類短期的觸發事件,是很多人所忽視的,因為一般人會認為,事情過去了,自然就沒事了。但是大家並不知道,事件產生的負面影響不一定隨著事情的過去而消失。除此之外,焦慮症的產生也源於來訪者愛鑽牛角尖兒、追求完美的性格。性格的形成一定和原生家庭,親子關係有關。但是只考慮原生家庭等長期因素,不結合直接導致焦慮症發作的短期因素,同時入手諮詢治療,只會是事倍功半。
我在幫助來訪者時的思路,與一般的心理諮詢不同,我是基於中醫、佛法等中國傳統文化,抓住長期和短期等各種因素背後的共同點,以修行、靜心為基礎,再結合西方心理諮詢的方法,實現標本兼治。因此,來訪者的狀況很快穩定下來,不但症狀減輕,而且自信心大幅提升,不到一個月,就開始在狀態保持平穩的前提下,嘗試減藥。三道身心整合健康諮詢最大的特點是整合,這種將長期、短期等各種因素通盤考慮,正是整合的一個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