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批批「道德模範」「時代楷模」「中國好人」的湧現,讓湖南長沙嶽麓山這塊千百年來弦歌不絕的地方,而今聚集著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等22所高校,嶽麓區委區政府與駐區高校的「區校共建」行動,讓嶽麓區不僅是知識的殿堂,也成為道德的高地。(4月5日 人民網)
古人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教育,除了要教育出學業上的才俊,更要教育出品格上的君子,大學才能真正為國家培養棟梁。
嶽麓區作為湖南的知識殿堂,如今通過嶽麓區委區政府與駐區高校的「區校共建」行動,將知識的殿堂也建成了道德的高地,一批批「道德模範」「時代楷模」「中國好人」的在大學校園不斷湧現,這不僅有效地說明了大學生道德建設起得了喜人的成果,也通過道德引領,加強了大學生們的核心價值觀建設,讓高校道德建設結出了喜人的果實,也讓「大學之大,在明明德」在當年的高等教育中給予了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價值啟迪。
「區校共建」豎起大學「明德」的新天地。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不單單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更是我們政府、學校、家庭三方共同的責任。我們需要通過「區校共建」來加強大學生的道德養成,需要「家校共建」來深化鞏固,更需要「校校共建」形成「在明明德」道德成長的長效氛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不能光圖新,還要不斷改故向新、不斷自我求新,通過外驅和內驅的聯動,才能真正讓中華優秀的傳統道德和時代精神融合成為大學生的價值理念,在求知向善的過程中有「日新之謂盛德」的價值追求,讓道德建樹不斷「溫故而出新」。
「區校共建」豎起大學「湧德」的新天地。把大學生的道德追求當做理想目標來建設,為的就是幫助他們樹立宏偉的正義目標,堅定的價值理念。如此,大學之大,不僅有美好的理想設定,更有人格的完美追求,才能真正通過不同的途徑,將大學生道德品質的不斷完善、不斷提升。湧現出更多像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段江華勇救落水兒童,像中南大學,「左家壠愛心家教」義務服務30餘年,累計受眾達10萬人次,像湖南中醫藥大學,「微塵」義診隊每年為社區、福利院提供服務5000多人次等高校道德精神豎起嶄新的高地。
「區校共建」豎起大學「立德」的新天地。高校大學生的道德建設,必須用好「社會課堂」。高校開展大學生德育工作,不僅要講好理論,通過書本、案例啟迪學生智慧,還要走出「象牙塔」,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拓展教育教學空間,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肩負起社會責任。我們才能真正在大學中湧現出更多道德模範、身邊好人、最美人物。真正用行動夯實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他們弘揚道德,不斷通過道德實踐激發青春正能量,讓德善的力量在青年大學生的每一次觀念抉擇時都佔主導作用。
我們的大學,只有像嶽麓山高教一樣,將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將大學的道德建設放在首位,那麼大學之道,才能真正為我們的社會建設、民族強大豎起更多的道德新高地。
成都文明網特約評論員 陳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