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是世界上最高貴、最令人欣然為之付出的事物,地球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與之相比。」感覺這句話一點毛病沒有,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身邊很多朋友聚在一起,每當說起自家的孩子,都說孩子對自己不滿意,這樣的反差,令無數父母心驚!
是什麼把愛之深變成了恨之切?
通過經常在一起和朋友,客戶聊天,我發現,最傷人的4種親子關係。
強勢控制
有這樣一句話:中國的父母看似無私,實則最自私。
總覺得孩子餓了,因為有一種餓叫做媽媽以為你餓了!比如每次吃飯,都會感覺孩子吃不飽,拼命往胃裡塞!強迫孩子做她不想做的事!無論畫畫跳舞,都來一圈,不管孩子喜不喜歡!過分幹涉孩子的隱私生活!問下自己,有哪位家長沒有翻過孩子的書包,當然現在是翻看孩子的信息!
過度幹預
現在都是獨生子女,雖然已經結婚,但是有幾個家長沒有參與婚姻中。
以愛之名,兩敗俱傷。
親子關係,就在「控制」和「逃離」的對峙中變得越來越糟糕。
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父母令人窒息的控制欲,會成為孩子的災難。
暴力
常言道:棍棒之下出孝子,呵呵,有效果嗎!
有些在父母棍棒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即使長大了有出息,和父母的關係卻水火不容。
朋友他教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孩小時候喜歡畫畫,並且也很有天份,老師把年級出黑板報的任務都交給他。他最想要的就是一個寫生板和一個可以背在身上的筆套。
可他爸說這樣會影響學習,死活不給買。自己偷偷做了一個,被發現後二話不說就給扔了。
答應了暑假帶他出去玩,一年又一年從放假等到開學,一次也沒有過。
作業從來不輔導,哪天想起來了,發現字寫的不夠工整,就連整本作業、課本都撕掉。
吃飯時一言不合就拿手上的東西打過來,筷子、毛巾、板凳、痒痒撓都挨過,每天都有「新驚喜」,打到累為止,被打了還不給飯吃。
考到全班第二名還是會被打,會說「我從來都是考第一的,你怎麼不考第一」。
寒冬臘月離家出走四十多天,也沒有人去找他,只能蹭在人家五塊錢一晚的網吧裡取暖。
被好心的同學帶回家,看到人家早餐吃牛奶麵包,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樣子,自己難過得心如刀割。
……
後來他長大了,大學畢業後,除了定期給家裡打錢,就真的再也沒回過家。
贏了教育,輸了孩子。這應該是為人父母最痛心的教訓。老話說:數子十過不如贊子一功。
羞辱、責罰、打罵、冷落、只會讓孩子加深痛苦的印象並不能改變其行為。只有贏得孩子的心,才能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
懷疑,不信任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為什麼越來越不喜歡和家長溝通了?有個特別扎心的回答說:因為不信任。
說一個敏感的話題,如果孩子回家說老師摸我的臉,摸我的屁股,不想上學了,有幾個家長會相信孩子,可能更多的認為孩子為不上學找藉口,最後孩子的情緒越來越糟,早早浪跡於小混混。
電影《怒》中有句臺詞:「最大的怒」是自己最親的人,不信任你。
所以,不是孩子天生不願意與父母溝通,而是父母一次次不問緣由的責怪和不信任,戳痛了孩子,讓孩子望而卻步。
以信任開始,通過希望,然後才能到達愛。
忽視、冷漠
電影《少年的你》中受到欺凌的不只是陳念,施暴的魏萊同樣也是一個受害者!
母親的冷漠和父親的自私,恰恰是對她最大的欺凌!
那又是什麼樣的家庭教育造就她如此可怕的價值觀呢?
影片中因為胡小蝶案件警察找上門時,魏萊的媽媽卻這樣說:我們給她的都是最好的教育,那個孩子的家庭不好,同學之間開玩笑,受不了就自殺了。魏萊的爸爸更是因為她沒考好,可以一年不和她說話。
如此極端的母親,還有一個對她冷暴力的父親,家庭教育中灌輸給她的就是:
你是最好的,別人都不如你;爸媽給你的教育都是最好的;要做到最好,不允許失敗,否則爸媽對你很失望。
這樣一個嚴重缺乏家庭責任感,自私冷漠,認為孩子的幸福來源於物質,忽視培養孩子品格教育的父母,把最應該放在首位的家庭教育棄之不顧。
又能奢望他們的孩子有多少同情心呢?
作為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失敗後的支持與鼓勵,杜絕一味指責。你或許不知道,你對孩子的態度,就是孩子看世界的態度。
血緣可以讓我們與孩子遇見,但只有愛能將我們緊密聯結。
心理學家說:行為問題的背後,幾乎都是關係問題。
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一切教育都等於零。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把親子關係建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