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字≠漢字教育,了解漢字教育2大誤區,才能讓孩子學漢字更簡單

2020-12-12 唯媽養娃

「學齡前孩子該不該提前認字」這個問題一直是早教界的一大爭論。

反方用繪本之父松居直來反駁:「讓孩子提早認字,或強迫他們早日養成自己看圖畫書的習慣,很容易讓孩子形成閱讀障礙,還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

而支持的人則表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學齡前認字可以讓孩子輕鬆過渡到小學。

其實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的人,都弄混了一個概念:漢字教育不等於認字教育。

漢字不只是一種文字符號,它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記載著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正如陳寅格先生所說:「凡解釋一字即作一部文學史。」因而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漢字教育的2大誤區:

漢字教育的2大誤區

1、 漢字教育≠認字教育

漢字從古老的象形符號發展至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篆文、隸書、楷書的演變。所以漢字不僅是文字符號,也帶有濃厚的文化色彩。

因而漢字教育不但要教孩子認字,還要教孩子了解古人的造字思維,才能更好讀字、用字。除此之外,還要教孩子理解漢字背後的歷史典故與文化故事,這樣才能更好激發孩子對漢字的興趣。

2、 認字需要理解,不必死記硬背

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它的構造有根據有規律。比如「咒」,甲骨文從」口「,從」兄「。」從「口」表示以口詛咒,從「兄」表示詛咒的人。

因而對孩子進行漢字教育時,要給孩子講解造字法的知識,還原漢字構件的原本含義,這樣孩子在認字過程中才能學會舉一反三,學習漢字會變得更有趣,對漢字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裡曾明確說明:「要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用機械記憶和強化訓練的方式讓幼兒過早識字不符合其學習特點和接受能力。」

所以學齡前的孩子可以進行漢字教育,關鍵是父母要理解漢字教育的真正意義,而不是一味追求孩子認字的數量,只有用符合孩子認知特點的方法教孩子認字才能事半功倍。

漢字教育的真正意義

1、 漢字教育是文化教育

漢字作為符號系統,不僅記錄了華夏民族的古老文化,連它本身都是一種文化現象。

比如「鼎」,作為古代的烹飪器具,甲骨文的上部像鼎的左右耳以及鼎腹,下部像鼎足。從整個圖形來看,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問鼎中原、三足鼎立」等富含歷史典故的成語,還能引申到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后母戊鼎。

漢字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凝聚與傳載。比如「雷、申、潮」表現出了古人敬畏自然的樸素意識。

除此之外,漢字與文學也密不可分,因為漢字的不斷演化,我們的文學也得到了蓬勃發展,才有了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光彩奪目的文章。

所以,漢字教育不僅是認字教育,還是文化教育,文學教育。

2、 漢字教育是審美教育

蔣勳先生曾說:「漢字不再是字,是觸動人心的美麗與驚喜。」

一筆一划的方塊字,寫在田字格裡,整整齊齊方方正正,藏著中國人的審美。另外中國書法的藝術美,至今仍令人交口稱讚。

幼時剛學寫字,父母就教導我們:「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因而漢字裡還藏著中國人寧折不屈的傲骨,藏著中國人為人處世的中正。

所以只是教孩子認字,而忽視漢字背後的文化與故事,那是真的埋沒漢字。

前幾天,日本捐獻中國的一批物資上因為寫著一句漢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火了,網友們紛紛被打動,也為自己曾引以為豪的文字卻被別人熟練運用而感到慚羞。

這些年,提起幼兒教育,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英語、數學,最該進行的漢字教育卻只停留在簡單的認字上。

幸好,一大批宣揚傳統文化的綜藝節目,如《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熱播,又引發了一波「漢語熱」。再加上「大語文」的驅使,我們的家長又重新開始重視漢字教育。

很多家長不得其法,只是一味給孩子報培訓班或者網課,試圖用強化記憶或狂轟濫炸的模式對孩子進行漢字教育。

其實,漢字教育不像數學、英語,對家長的專業性要求那麼高,只要有合適的書,家長們在家也可以對孩子進行漢字教育。

陽光博客出版的《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就可以滿足家長在家對孩子進行漢字教育的需求。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由臺灣師範大學博士陳嘉凌編寫,以許慎的《說文解字》為藍本,挑選了152個現代潮流中的常見漢字,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帶領孩子認識漢字的形體由來、演變原因以及現代用法。並添加有趣的故事板塊,讓孩子懂得漢字背後的故事與文化,從而對漢字理解更加深刻。

陳嘉凌作為臺灣師範大學教師兼招生組組長,研究專長是:文字學、簡帛學、出土文獻學、詞典學、神話學、語文教學。

陳嘉凌在《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裡,把收錄的152個漢字分成4大類,38小類,撰寫內容除見於字典的字義外,也增加了時下「新新人類「的詞彙用法。下面我們分3點來介紹這本《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3大優點

1、 圖文並茂,符合兒童認知規律

根據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學齡前孩子正處於前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孩子尚未發展出抽象思維,他們通常通過圖形、圖像來進行認知學習。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生動展示了漢字的演變過程以及形體由來。

比如「竹「,甲骨文、金文都像是竹葉下垂披散的樣子,到了戰國文字,少了上端連結的根莖,反而多了下端的葉子,與現代的」竹「字寫法更近了一步。

之後又經過篆文、隸書、楷書的演變,才有了現在的「竹「。通過這樣的演化過程,漢字背後隱藏的意義以具象的方式直觀呈現出來,讓孩子可以更清晰感知漢字。

此外,還對每個漢字配了相應的卡通圖畫,比如」竹「配了」熊貓吃竹子「的圖畫,」母「則配了」孩子給母親洗腳「的圖畫。

圖文並茂的形式,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及規律,因而孩子可以很快認識漢字,理解漢字。

2、 聯繫生活經驗,收錄152個常見漢字

根據《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常用漢字有3500個。

3500個漢字,對孩子來說,認知困難太大,為此陳嘉凌在《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裡挑選了152個現代潮流中常見的漢字,比如「梗「」雷「。並且在後面說明了字的現代用法,以「梗「為例:

「梗「字從篆文中才得以出現,之前均未見。《說文解字》裡說「梗」是一種榆樹,因此可引申為植物的枝莖,如「菜梗」。因為植物的莖直立生長,也可引申為向上挺直「,又可引申為剛正直爽,如」梗直(現代多寫成耿直)「。

但為什麼現在大家賦予「梗「「橋段、笑話「的新意呢?其實是因為大家不知道還有個」哏「,相聲裡常說的」捧哏、逗哏「就是這個」哏「。

因為不知道「哏「,所以就把」哏「寫成「梗」,並普遍使用。

這樣結合實際生活對漢字進行的解釋,是不是更有趣,更容易吸引孩子?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裡選取的漢字都與孩子的生活緊密相關。對孩子來說,這些漢字不再是冷冰冰的符號,而是身邊觸手可及的事物,認知起來更加輕鬆易懂。

3、 補充單元「你知道嗎「,增加與漢字相關的文化常識、成語用法

陳嘉凌在《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裡,還特別設置了「你知道嗎」補充單元,說明與漢字相關的故事、文化常識、成語用法等,讓孩子在了解漢字用法之餘,對漢字有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解釋「秀「字時,陳嘉凌添加了一副狀元圖畫,上書」我很優秀「,在」你知道嗎「單元,普及了狀元的相關常識,告訴孩子古代狀元是優秀的代名詞,要當上狀元,要經歷」童生、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階段的層層考驗。並告訴孩子,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

不但有文化常識的普及,也有現代新新人類感興趣的知識普及。比如解釋「萌「字時,陳嘉凌在」你知道嗎「單元普及了」什麼是萌屬性「的小知識,引起孩子興趣,也讓父母得以了解孩子的世界,從而更好和孩子交流。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從漢字切入,通過「漢字形體演變」、「漢字現代用法」、「漢字故事」等內容,點燃孩子對漢字的興趣,引發孩子對漢文化的關注。

不過,《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只收錄了152個字,比著教育大綱要求的孩子認字量遠遠不夠,所以父母可以把這本書當作孩子的漢字啟蒙書,在孩子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孩子進行漢字教育,讓孩子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漢字,去了解先賢文明、重拾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養正教育】先認漢字還是先學拼音
    遊銘鈞:實踐表明,不先學漢語拼音,並不妨礙兒童學說普通話,這不是他們學習普通話最關鍵的環節。如果是在初步學了普通話和認識了一定數量的漢字以後,再學習漢語拼音,有利於正音和繼續提高,而且學習的時間和精力都可大為節省。兒童不會學得這樣苦,教師也不會教得這樣苦了。我們為什麼非要花這麼大的力氣,舍易就難,去走冤枉路。先學漢語拼音再學普通話,並不是「捷徑」,而是一個「誤區」。
  • 四川科技館講座精彩回顧 「漢字思維」與通識教育
    ,容納的「容」、欲望的「欲」都含有這個意思……從文字的形象入手,知道文字的意象,就可以正本清源,了解漢字的本來面貌。家長 我的孩子認字比較慢,聽了您講的識文斷字,我們現在是通過認字指讀還是以識字開始比較好呢? 我的建議是攜手並進,相得益彰。
  • 如何教孩子認字?家長掌握這3個方法,讓孩子成為漢字「小達人」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都比較注重早期教育,畢竟,現在的教育壓力越來越大,只有做好了早期教育,才能夠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比同齡人更聰明、更優秀。大多數家長都是抱著這種想法,從孩子出生之後就開始的規劃,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早教班、書法班等等,有的會自己在家教孩子識字,但這種做法是盲目的,對孩子的教育起不了太大的效果,甚至還會導致孩子厭煩學習,如果家長想要教孩子識字的話,我們要用科學的啟蒙方法。孩子一般什麼時候開始識字?
  • 教幼兒識字,先學漢字還是拼音?
    提起教孩子識字,估計很多家長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不要教娃學拼音。畢竟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先學拼音,然後再用拼音去學認字。但其實教孩子認字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直接教,不用先學拼音。為了能讓大家明白這一點,我們需要先了解漢字和漢語拼音的一些基礎知識。
  • 評「漢字危機」:現在開始認字還不晚
    漢字本身是一種充滿魅力的文字,在一撇一捺的組合中,書寫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文字符號,更透露出一種文化意蘊,賦予漢字強大的生命力。回顧漢字發展史,書寫工具從刻刀變成毛筆,再從毛筆變為硬筆,每次變化後,傳統雖然式微,但依然留存下文化的光芒。  好在如今人們終於看到了漢字的危機。
  • 讓漢字教育科學化
    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教師劉香芹等主持的「漢字教育科學化實踐研究」,尊重漢字規律,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具有推廣的價值。漢字學家王寧將小學的識字寫字教學稱為「小學的漢字教育」,她認為:「漢字教育的科學性就是要尊重漢字的規律。
  • 首發 | 第一款深度學漢字的玩具,為大語文打基礎的啟蒙町漢字拼圖(含字源識字課)
    在中國家長在學前啟蒙教育中,關注最多的是英語、數學,對於中小學教育的「御三家」中的另外一個重量級選手:語文,似乎在意的並不多,和各種豐富的英語、數學教育課程、書籍、玩教具相比,語文相關類的產品,只有一些識字卡、App還有簡單識字課,學習的目標更多是簡單的多認字,或者學拼音。
  • 孩子該先學拼音還是漢字
    在早教期間,父母在教孩子認字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一個詞、乃至整句話,有些人指出,是否應該先教拼音,再教拼寫,最後教字呢?其實四歲以前的孩子抽象思維還未形成。還不能理解將字母拼起來這個過程。那該先學拼音還是漢字呢?
  • 抄寫漢字一百遍,不能認字也會讀?培養興趣遠比認字本身更重要
    這兩天,三歲半的兒子對漢字開始感興趣,每天拉著我主動要學漢字。如果真的要入坑,按月或者是按季度購買給了自己和孩子一定的緊迫性,也方便爸爸媽媽在通過洪恩識字引領孩子入門之後,調整其他的識字方式更有效率的進行學習。除了洪恩識字、直映識字,千帆育兒的爸爸「G大」還提出一種方案。具體可以搜索《G大的日常Anki語文操作手冊》一文。簡單的說就是充分利用國外的一個知名軟體ANKI,每天記憶和複習。
  • 一個漢字的「前世今生」,從甲骨文到現代漢字的演變,漢字啟蒙書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而漢字就是一項偉大的藝術,它從生活中被人們發現,走過萬千時光,最終變成了現代漢字。而孩子們的世界單純美好,「萌萌的」甲骨文正好符合他們的形象認知,在初學漢字的時候,比大人更能真切的感受到甲骨文形象生動的自然美。
  • 別用識字卡破壞孩子心中的漢字之美
    好的「識字」,並不是認更多的字,而是通過認字讓孩子對中華文化產生興趣,並有更深入的了解。讓此外,比起上來先背1000個字,認字更重要的是讓孩子了解漢字的結構、組成和來源,這樣就可以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與其記下來幾千個字然後慢慢忘掉,不如讓他們通過每一個漢字的認知了解來識字的方式,之後就可以更簡單輕易的認識未知的字並且牢牢記住
  • 漢字可以這樣學,我和漢字玩遊戲
    比如,天地出版社的這套《我和漢字玩遊戲》,就正適合我家這個正處於一年級認字期的小神獸。所以,剛拿到書,我兒子又嚷開了,媽媽,這本書好有趣!嗯,這對他來說確實是很有趣的書。首先,這是他特別熟悉的拼音加認字的呈現方式。他很喜歡語文課,所以自然也不排斥這樣的呈現方式。其次,書中字句很短,正適合他這樣「半文盲」的狀態去讀——大段文字對這麼大的他來說很有壓力,而剛剛能認識一點字的時候把書基本讀下來就會較有成就感。
  • 跟小美老師學漢字:系列2—象形字識字法
    美帝的寶媽們可以想一下,您的孩子學英語也不是從音標學起的,不要難為我們的寶寶,還是那句話,千萬不要在初期就讓寶寶們覺得漢字是非常難的,對漢字失去了興趣,產生心理障礙。誤區解讀在我跟美帝的各位寶媽們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了美帝的寶媽們給孩子進行漢字啟蒙的時候存在了幾個誤區:【誤區一】開始學習就從筆畫非常多,筆順非常難的字學起。
  • 王寧:漢字教育太跑偏
    當時漢字只是在存廢之間有一定的爭議,還不能簡單地說是遇到了危機,最重要的問題是文化普及。章太炎不僅不主張廢除漢字,他還認為,漢字不要壟斷,關鍵是要普及教育,普及漢字。  《瞭望東方周刊》:你不認同「漢字危機」這個說法?  王寧:上世紀50年代,我們國家以推廣普通話、推行簡化漢字、推行拼音方案三大語文政策,初步解決了文化普及和教育普及的問題,漢字的存廢之爭已經不再尖銳。
  • 《漢字小學堂》:一本書中藏著漢字學習的三種方法
    和所有學齡前的家長一樣,我們也一直在糾結到底要不要讓他認字?一邊是國家提倡的幼兒園"去小學化"管理,不能超前教育,不建議提前學習知識;一邊是身邊蜂擁而上的家長,各種幼小銜接輔導班,貌似幼兒園階段不學習知識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 《漢字的由來》挺有意思
    孩子的閱讀能力在這裡拉開:一套教孩子認字、識字、讀懂漢字歷史的漢字書,培養孩子漢字思維。前幾天刷手機,看到一個特別可愛的微博,忍不住分享給大家。一個剛剛學寫字的小朋友把「足」字寫出了靈魂,每一個都像是要活生生走起來的小人。
  • 國內首套漢字解構立體書,為孩子量身定製,學玩互動,玩轉紙藝機關,探究漢字結構的奧秘!
    而當前我國教育現狀是這樣的:學齡前小孩中,班級裡有超過90%的孩子認識小學一年級所要求掌握的大部分漢字。很多家長為了不讓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會選擇讓孩子去識字班,以及為孩子購買輔助認字的書籍。包含漢字的翻翻書的確不少,但這套書卻是鮮見的,從來沒有見過將漢字拆分進立體機關的書。更神奇的是它的出現,解決困擾家長許久的問題:
  • 唱著兒歌學漢字
    ,兒歌是每個孩子在幼兒階段都經歷的學習過程,簡單易懂、易記,沒有壓力,是孩子容易接受和喜歡的學習方式。不同於小學的被動式教學,兒歌其實是在用另一種方法講小故事,孩子一邊聽故事一邊記憶,通過兒歌一批批地識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乍一聽說1年學習1500個漢字,很多人認為不可思議。小學6年教學也不過兩三千字,四五歲的小孩子怎麼可能學這麼快?對於記者這一疑問,真棒教育資深老師解釋說:「幼兒認字與青少年和成年人不同。
  • 漢字啟蒙教育有多重要?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導語:漢字啟蒙教育會給孩子的一生帶來巨大的改變。在3—8歲這個階段,讓孩子認識漢字,不僅能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還能培養孩子自主閱讀的習慣,開拓視野,讓孩子認識中華文字之美,打開他們了解中華文化的窗口。在國內,漢字啟蒙教育可謂是方興未艾,出現了許多漢字啟蒙的教育機構和產品,這其中,就包括《洪恩識字》App。
  • 推薦6套識字書 假期在家讓孩子輕鬆學漢字
    為什麼要幼兒園的孩子學識字?我的初衷很簡單,早認字就會早早地自主閱讀,早一點感受閱讀的樂趣。 讓孩子學識字的方法有很多,相信相當大一部分家長會選擇「識字卡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