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孩子該不該提前認字」這個問題一直是早教界的一大爭論。
反方用繪本之父松居直來反駁:「讓孩子提早認字,或強迫他們早日養成自己看圖畫書的習慣,很容易讓孩子形成閱讀障礙,還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
而支持的人則表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學齡前認字可以讓孩子輕鬆過渡到小學。
其實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的人,都弄混了一個概念:漢字教育不等於認字教育。
漢字不只是一種文字符號,它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記載著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正如陳寅格先生所說:「凡解釋一字即作一部文學史。」因而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漢字教育的2大誤區:
漢字教育的2大誤區
1、 漢字教育≠認字教育
漢字從古老的象形符號發展至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篆文、隸書、楷書的演變。所以漢字不僅是文字符號,也帶有濃厚的文化色彩。
因而漢字教育不但要教孩子認字,還要教孩子了解古人的造字思維,才能更好讀字、用字。除此之外,還要教孩子理解漢字背後的歷史典故與文化故事,這樣才能更好激發孩子對漢字的興趣。
2、 認字需要理解,不必死記硬背
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它的構造有根據有規律。比如「咒」,甲骨文從」口「,從」兄「。」從「口」表示以口詛咒,從「兄」表示詛咒的人。
因而對孩子進行漢字教育時,要給孩子講解造字法的知識,還原漢字構件的原本含義,這樣孩子在認字過程中才能學會舉一反三,學習漢字會變得更有趣,對漢字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裡曾明確說明:「要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用機械記憶和強化訓練的方式讓幼兒過早識字不符合其學習特點和接受能力。」
所以學齡前的孩子可以進行漢字教育,關鍵是父母要理解漢字教育的真正意義,而不是一味追求孩子認字的數量,只有用符合孩子認知特點的方法教孩子認字才能事半功倍。
漢字教育的真正意義
1、 漢字教育是文化教育
漢字作為符號系統,不僅記錄了華夏民族的古老文化,連它本身都是一種文化現象。
比如「鼎」,作為古代的烹飪器具,甲骨文的上部像鼎的左右耳以及鼎腹,下部像鼎足。從整個圖形來看,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問鼎中原、三足鼎立」等富含歷史典故的成語,還能引申到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后母戊鼎。
漢字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凝聚與傳載。比如「雷、申、潮」表現出了古人敬畏自然的樸素意識。
除此之外,漢字與文學也密不可分,因為漢字的不斷演化,我們的文學也得到了蓬勃發展,才有了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光彩奪目的文章。
所以,漢字教育不僅是認字教育,還是文化教育,文學教育。
2、 漢字教育是審美教育
蔣勳先生曾說:「漢字不再是字,是觸動人心的美麗與驚喜。」
一筆一划的方塊字,寫在田字格裡,整整齊齊方方正正,藏著中國人的審美。另外中國書法的藝術美,至今仍令人交口稱讚。
幼時剛學寫字,父母就教導我們:「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因而漢字裡還藏著中國人寧折不屈的傲骨,藏著中國人為人處世的中正。
所以只是教孩子認字,而忽視漢字背後的文化與故事,那是真的埋沒漢字。
前幾天,日本捐獻中國的一批物資上因為寫著一句漢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火了,網友們紛紛被打動,也為自己曾引以為豪的文字卻被別人熟練運用而感到慚羞。
這些年,提起幼兒教育,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英語、數學,最該進行的漢字教育卻只停留在簡單的認字上。
幸好,一大批宣揚傳統文化的綜藝節目,如《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熱播,又引發了一波「漢語熱」。再加上「大語文」的驅使,我們的家長又重新開始重視漢字教育。
但很多家長不得其法,只是一味給孩子報培訓班或者網課,試圖用強化記憶或狂轟濫炸的模式對孩子進行漢字教育。
其實,漢字教育不像數學、英語,對家長的專業性要求那麼高,只要有合適的書,家長們在家也可以對孩子進行漢字教育。
陽光博客出版的《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就可以滿足家長在家對孩子進行漢字教育的需求。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由臺灣師範大學博士陳嘉凌編寫,以許慎的《說文解字》為藍本,挑選了152個現代潮流中的常見漢字,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帶領孩子認識漢字的形體由來、演變原因以及現代用法。並添加有趣的故事板塊,讓孩子懂得漢字背後的故事與文化,從而對漢字理解更加深刻。
陳嘉凌作為臺灣師範大學教師兼招生組組長,研究專長是:文字學、簡帛學、出土文獻學、詞典學、神話學、語文教學。
陳嘉凌在《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裡,把收錄的152個漢字分成4大類,38小類,撰寫內容除見於字典的字義外,也增加了時下「新新人類「的詞彙用法。下面我們分3點來介紹這本《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3大優點
1、 圖文並茂,符合兒童認知規律
根據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學齡前孩子正處於前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的孩子尚未發展出抽象思維,他們通常通過圖形、圖像來進行認知學習。
而《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生動展示了漢字的演變過程以及形體由來。
比如「竹「,甲骨文、金文都像是竹葉下垂披散的樣子,到了戰國文字,少了上端連結的根莖,反而多了下端的葉子,與現代的」竹「字寫法更近了一步。
之後又經過篆文、隸書、楷書的演變,才有了現在的「竹「。通過這樣的演化過程,漢字背後隱藏的意義以具象的方式直觀呈現出來,讓孩子可以更清晰感知漢字。
此外,還對每個漢字配了相應的卡通圖畫,比如」竹「配了」熊貓吃竹子「的圖畫,」母「則配了」孩子給母親洗腳「的圖畫。
圖文並茂的形式,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及規律,因而孩子可以很快認識漢字,理解漢字。
2、 聯繫生活經驗,收錄152個常見漢字
根據《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常用漢字有3500個。
3500個漢字,對孩子來說,認知困難太大,為此陳嘉凌在《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裡挑選了152個現代潮流中常見的漢字,比如「梗「」雷「。並且在後面說明了字的現代用法,以「梗「為例:
「梗「字從篆文中才得以出現,之前均未見。《說文解字》裡說「梗」是一種榆樹,因此可引申為植物的枝莖,如「菜梗」。因為植物的莖直立生長,也可引申為向上挺直「,又可引申為剛正直爽,如」梗直(現代多寫成耿直)「。
但為什麼現在大家賦予「梗「「橋段、笑話「的新意呢?其實是因為大家不知道還有個」哏「,相聲裡常說的」捧哏、逗哏「就是這個」哏「。
因為不知道「哏「,所以就把」哏「寫成「梗」,並普遍使用。
這樣結合實際生活對漢字進行的解釋,是不是更有趣,更容易吸引孩子?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裡選取的漢字都與孩子的生活緊密相關。對孩子來說,這些漢字不再是冷冰冰的符號,而是身邊觸手可及的事物,認知起來更加輕鬆易懂。
3、 補充單元「你知道嗎「,增加與漢字相關的文化常識、成語用法
陳嘉凌在《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裡,還特別設置了「你知道嗎」補充單元,說明與漢字相關的故事、文化常識、成語用法等,讓孩子在了解漢字用法之餘,對漢字有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解釋「秀「字時,陳嘉凌添加了一副狀元圖畫,上書」我很優秀「,在」你知道嗎「單元,普及了狀元的相關常識,告訴孩子古代狀元是優秀的代名詞,要當上狀元,要經歷」童生、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五個階段的層層考驗。並告訴孩子,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
不但有文化常識的普及,也有現代新新人類感興趣的知識普及。比如解釋「萌「字時,陳嘉凌在」你知道嗎「單元普及了」什麼是萌屬性「的小知識,引起孩子興趣,也讓父母得以了解孩子的世界,從而更好和孩子交流。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從漢字切入,通過「漢字形體演變」、「漢字現代用法」、「漢字故事」等內容,點燃孩子對漢字的興趣,引發孩子對漢文化的關注。
不過,《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只收錄了152個字,比著教育大綱要求的孩子認字量遠遠不夠,所以父母可以把這本書當作孩子的漢字啟蒙書,在孩子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孩子進行漢字教育,讓孩子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漢字,去了解先賢文明、重拾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