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有「坐月子」的風俗, 寶寶出生以後,孕媽媽從「帶球跑」的自由活動時期瞬間轉變為固守在家守著新生兒的狀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雖然生活中的大門是關著的,但新媽媽千萬別關了與外界溝通的大門。
在生理情況下,孕媽媽妊娠期間 ,體內的激素分泌是正常情況下的10倍,在產後72小時內,新媽媽體內的雌激素水平急劇下降。此外,近年以來,我國的生育主體主要是80後的獨生子女,他們常常是家庭的生活中心,尤其是懷孕之後,孕媽媽常常就像「大熊貓」一樣得到了全方位的關心和愛護。但是,有了小寶寶以後,全家人的重心大多轉移到小寶寶身上,孩子的一聲哭鬧或者笑聲就會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新媽媽的心理上會有極其大的失落感,尤其是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會導致新媽媽的各種心理問題。丈夫對媽媽的關心程度,產後家庭的經濟負擔加重,家人對於新生兒的性別滿意度——最常見的就是「重男輕女」問題,產後新生兒的身體狀況,甚至「月子阿姨」的幹活能力等都有可能是導致新媽媽發生心理問題這個「雪崩」事故的一片雪花。
生活突然發生變化,原來規律的生活發生了改變,面對著孩子的小細胳膊小細腿,新爸爸新媽媽們不免不知所措,做為婚姻關係中重要的角色——丈夫,因為小寶寶的出生,將許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新媽媽,尤其是在原有家庭關係中非常依賴丈夫的「妻子」們會怏怏不樂,認為丈夫對自己的愛減少了,甚至吃孩子的醋,出現情感障礙,有些甚至發展為產後抑鬱症,出現流淚、哭泣、自殺、甚至因為嬰兒吵鬧而悶死新生兒的過激行為。
常常表現為:(1) 情感低落:常常感覺心情不快,抑鬱,有時無緣無故地長時間哭泣。通常情感低落在早晨較為嚴重,下午或晚間有所減輕。
(2) 興趣和愉快感喪失:對任何事情或者以往非常感興趣的事物均無興趣,也無法從日常生活中獲得樂趣,甚至對於照顧嬰兒也沒有愉悅感。
(3) 勞累感增加和活動減少的精力降低:常有不同程度的精力下降,體力疲乏,且通過足夠的休息或睡眠並不能有效地恢復精力或體力。嚴重時,新媽媽會表現出許多心理學症狀,且較其他的抑鬱症患者更常見或嚴重,甚至出現自殺或者傷嬰的行為。例如焦慮,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評價和自信降低,自罪觀念和無價值感,認為前途暗淡悲觀,幻覺、妄想,有時會出現感知綜合障礙。
現實生活中,人們通常表現為外向型和內向型的性格,新媽媽也不除外。出現了產後心理問題的新媽媽,總覺得內心有一股自己難以克制的負能量無法釋放。外向型性格的新媽媽常常會以攻擊性行為的形式——例如無端的爭吵,謾罵,摔打家中的物品等等表現出來。作為家人應當理解她,不能認為她是無理取鬧,儘量建議通過不傷害他人,損害最小的方式釋放出來。摔摔鍋碗瓢盆,總比哪一天真的把哭鬧的嬰兒丟到窗外好得多吧?相對於外向型而言,內向型新媽媽的心理活動及表現很可能被忽視,從而釀成悲劇。產婦的默默哭泣和唉聲嘆氣,家屬只會一味阻止,說坐月子哭很傷眼睛,而不從根源解決問題,產婦只有克制自己的情緒,更加壓抑,甚至導致產後抑鬱症。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新媽媽的「心理異常」甚至「抑鬱」對新生兒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而且從長遠來看,存在極其大的隱患。這類新媽媽,她們不願意給予新生兒更多的關注,她們不願意去撫摸孩子,她們不願意和孩子淺言笑語,她們不願意花時間逗孩子……這些孩子缺少聲音刺激及肢體刺激,缺乏親子互動與溝通,往往表現得心智發育遲緩,對外界刺激無反應,情感障礙等,這對整個家庭甚至社會而言都是一個令人惋惜的悲劇。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孕媽媽需要完成到新媽媽的角色轉換,需要與新生兒進行親密接觸,密切的情感溝通,就像所有的哺乳動物一樣,用自己的身體、乳汁與情感,陪伴孩子健康的成長。「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家人尤其是丈夫的陪伴和溝通是新媽媽心門打開的唯一鑰匙。家人切忌出現只顧孩子、把產婦晾在一邊無人過問的情況,應在家中營造一種溫馨和睦其樂融融的家庭氣氛,幫助產婦打開心門,認同母親的角色,增強自信心,加強自我調控能力,激發內在的動力去應付自身問題,消除產婦自認為無能的心態,使產婦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和支持。憑著母性的本能,借著親朋好友的陪伴與溝通,新媽媽一定能尋找到解決方案,做好時間分配,成為一個自信的好媽媽!
編輯丨鄧藝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