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感」培養,聽起來很玄,其實就是指一個人對數字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具體到一年級小豆豆這裡就是以下幾方面練習:數字概念的理解;加減運算概念的理解;數數;20以內加減法的運算;
加減運算概念的理解和20以內加減法的運算前面已經聊過,今天重點說說數字概念的理解和如何數數。
孫老師把對數字的理解分為5個階段:
●淺層階段:僅僅是一個字,與「大」,「天」這樣的字是一樣的。
●初級階段:一些物品的量,比如我有3個蘋果。
●中級階段:一些事物的關係,比如8點總是在9點的前面先到。
●高級階段:這些數量之間不僅可以比較,還可以操作。
●深層階段:數字是數量的符號,可以代表任何事物,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數字量化。
怎麼在日常學習中去引導孩子由淺入深的學習,孫老師基本一帶而過,沒辦法,熱愛學習的老母親只好自己翻資料找答案。
好在讓我找到一條親測有效的辦法,分享給大家。這個辦法很簡單,就是記數學日記。
為什麼記數學日記能達到學習數字概念的效果?
一個例子就是孫老師的日記,你仔細看他在書裡回憶的他小時候的日記,大部分涉及數字,數學運算等內容,孫老師數字概念當然學的好,那這個記數學日記的方法也肯定有用。
二是從記憶角度來說,寫下來的記憶肯定要比順嘴一說來的深刻。很多文章提到的在生活中數數其實就是一種數字概念學習方法。比如去超市數數,在路上數數,聊天數數,玩遊戲數數等。但孩子邊玩邊數,數完就忘了。回頭問他看到7能想到什麼?他還是一臉懵逼。
通過記日記的方法,孩子能真正在腦子裡把數字和實際事物聯繫上。而通過每天不斷的輸出這種聯繫,才真正做到了將事物數位化。
而且養成記數學日記的好習慣,不光是培養數感,還能鍛鍊寫作能力,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一舉三得,也是很機智了。
一年級怎麼寫數學日記?
寫日記第一步當然是要積累素材,按照上面的5個階段,由淺到深的在日常場景中和孩子討論和數字有關的事情。一年級一般情況下已經達到中級階段。所以日常討論就從事物之間的關係開始討論。
比如同樣是3塊錢,買棒棒糖可以買3個,買汽水只能買一罐,問孩子選哪個?
類似的場景在生活中有很多,只有照顧孩子的媽媽才有計劃捕捉到這些機會並抓住機會和孩子討論,從而順利幫助孩子在腦海裡形成更加深刻的數字概念。
第二步就是把每天討論的話題選一個記錄下來。一年級小豆豆,字都不會寫幾個,讓他們記數學日記,難度高了點。而且沒有具體描述對象,估計十有八九不知從何下筆。
所以參考《媽媽教的數學》裡的辦法,一天只寫一個場景。比如今天去超市了,帶了100塊錢,買了什麼和什麼,結果要買自己喜歡的零食,錢不夠了,只好拿掉別的東西,才夠買自己喜歡的零食等。
不會寫就讓他畫圖,反正能把場景輸出在紙上就行。
一年級的小豆豆除過寫數學日記外,還要堅持扳手指數數,具體做法如下圖:

最後明確一點,「數感」的培養是貫徹孩子整個學習生涯的。所以不同的年齡段,自有這個年齡段需要抓的重點。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和合適的學習方法方為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