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資優生也有特殊教育需求,但專家提醒—— 早慧孩子不宜過早貼標籤
東方網11月2日消息:把資質特別優秀的學生從普通生中篩選出來加以重點培養,並納入特殊教育範疇。這個在全國率先開展的實驗,在昨天的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重點課題「長寧區個性化特殊教育的區域性實踐項目」論證會上獲得了專家們的高度評價。然而,在如何認定「資優生」標準問題上卻出現了分歧——要不要給早慧的孩子早早戴上一頂「資優」的帽子呢?
資優教育或入「迷途」
長寧區特殊教育指導中心主任夏峰說,在國際上,特殊教育通常有兩項重要任務,一是託底,即運用各種手段、通過各種方式讓智障、殘疾孩子也享有適合的教育;二是冒尖,即滿足智力超常孩子的特殊教育需求。但我國的特殊教育無一例外地都是服務於前者,沒有涉及超常兒童的發現與培養,以至於一說起「特教」,給人的印象幾乎就成了「康復教育」「康復訓練」的代名詞。
去年9月,長寧區特教中心嘗試開設了一個超常生免費培訓班,最初僅有21名小學生報名,有家長一開始還疑惑:「我的孩子怎麼進了特教機構?」但通過特教中心專家的科學篩查和個性化教育,這些孩子的特長均有了長足發展,今年第二次招生時,許多小學主動推薦資優生前往接受特長培訓。
夏峰坦言,現在對超常生的培養似乎走入了一個「迷途」,普通公辦學校裡如果要給資優生單獨編班或給予特殊的超前教育,就會有失「公平」,也會落下違規辦「提高班」的話柄。所以,將早慧孩子納入特殊教育體系,不僅符合國際慣例,也更符合教育公平。
測智商有負面影響
在上海市教育學會秘書長蘇忱看來,讓超常生早點接受早發現、早培養的特殊教育,說大了是民族發展的幸事,說小了也是遵循了教育規律,滿足資優生特殊的教育需求。然而,在昨天的論證會上,有關如何篩選和鑑別孩子是不是「超常」,也引起了專家的爭論。
參與課題論證的華中師範大學特教系主任雷江華教授表示,不贊成用測智商的辦法去發現所謂的資優生。「對小學和學齡前孩子,讓他們早早地知道自己是高智商或低智商,都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況且,隨著年齡的增高,智商也會呈現變化。」
長寧區特教中心學術部主任嚴淑瓊說,有研究顯示,貼標籤可能會引起兒童的焦慮,尤其是被錯誤地貼上「超常」標籤的那些兒童。其實,對超常兒童來說,重要的不是貼上所謂的「資優」「超常」之類的標籤,而是後續的教育支持,這才是實現超常潛能與未來成就完美轉換的關鍵。
早期培養也應立法
「應該建立對資優超常生的識別、安置、培養、跟蹤的特殊教育服務流程。」夏峰說,智商在130以上的資優生通常只佔3%至5%,但對超常兒童的識別和培養則要放寬到包括特長生在內的15%兒童人群。要為這部分孩子提供一個適合他們教育的土壤,比如,可以聯合高校開展多元課程的研發,注重家庭和校外機構的作用;對超常的兒童,跨部門合作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開放升學的綠色通道,實現上下學段的溝通與銜接。
在論證會上,專家們還建議國家和地方應研究並制定創新人才早期發現、早期培養的政策制度,並適時開展超常教育立法的調研。此外,還應開發各領域超常兒童的評估工具,建立全國常模,從而科學鑑別資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