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注意不集中」成因太複雜,不要過早貼標籤,也不要畏疾忌醫

2020-09-10 添媽養兒

因為一年級的兒子上課注意力的問題,語文、數學老師輪番找我反應:眼睛不看黑板、上課總是和同學說話、太容易被別的聲音影響、做題目特別特別慢、咬鉛筆頭筆袋、不停的玩尺子…

找得次數多了,我真的也開始懷疑: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是某些缺陷嗎?還是心理因素?我應該如何幫助幼小的他?

但當我把這些困擾說給周圍帶著孩子的朋友聽,他們的反應分別為了兩個極端:

  • 是你太焦慮了,瞎操心,小孩子不都是這樣的?你要相信你的孩子正常的很!
  • 那是你的養育方式出了問題!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是父母教育的結果。

前者讓我盲目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會有問題、讓我不要擴大焦慮,可這樣盲目自信也很危險,如果孩子真的有問題,可能會錯過最佳治療期。

後者又把一切問題都責怪於父母,特別是對母親,讓人覺得壓力重重,這種歸因有些絕對,也讓問題孩子的父母更加陷入自責。

養娃就是升級打怪了,

你的裝備也要隨時提升。

還好,我有國家二級諮詢師資格證書護體,不會盲目相信任何一方,而是積極尋求解決辦法——

  • 去三甲醫院檢查兒童心理門診
  • 尋找注意力訓練的課程並比較
  • 與心理老師坦誠交流分析

我們的評測報告之一


醫生說,孩子的心理是比較複雜,但他們一般只能表現在行為上,心理因素、感統不良、過敏性鼻炎、家庭教育都會混合著影響他的行為問題。

我的孩子現在表現出來的注意力不集中、上課分心、反應慢半拍、咬筆頭等控制不住的行為是因為他前庭發育有些問題、情緒和心理也有情況、我們家的教養方式也值得去更好的改變。

而感統訓練課程是可以訓練孩子的前庭發育,注意力訓練的課程又可以解決他漏題目、跟不上老師講課的問題,跟機構負責人聊了之後,我也釋懷了不少——養娃當然就是升級打怪了,你的裝備也要隨時提升。

有些東西,我們要幫孩子去扛

比如老師的批評與看不上;

比如在學校裡受到的挫敗感與不開心;

比如他希望自己優秀卻還做不到;

還有紛雜的花花世界、魚龍混雜的興趣班、看不清的好人與壞人……

兒子一定要用自己的錢買給我的花❤


兒子被確診之後,我做了以下幾件事:

  1. 我積極地和他們兩位老師溝通,告訴她們不是我們沒有好好學習,是孩子目前的能力達不到,但我們會努力的,也已經開始採取相應的措施來補上,希望老師可以給他時間、信任與鼓勵;
  2. 與市面上專業的培訓機構比較,費用、老師的資質、接送方便程度,最終選擇最適合我們的開始上課;
  3. 帶上外公外婆一起去學習相關的課程與書籍,得到老一輩的支持與理解;
  4. 耐心、耐心、給我兒子更多的耐心。因為他不是自己不想學好,而是他真的控制不住自己;
  5. 不給孩子貼標籤,但積極解決問題;
  6. 不再自責。問題已經存在,也找到了解決的方式,那就迎難而上吧!

孩子,就是那樣無條件愛著我們的人,無論他是差生還是優等生。


我們家長,是孩子教育的合伙人,無論進到了什麼樣的學校,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式……其實,最終你希望孩子學到什麼,完全取決於你想為孩子的生命尋求什麼價值。

還記得「新木桶原理」嗎?——長板決定了孩子將來的走向,一定不是短板決定這個孩子的走向,我們家長切記不要將其短板放大。

因材施教吧,靜待花開!


相關焦點

  •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為什麼怎麼教都教不會……」孩子就這樣被兇哭了,姐夫跑過來解釋到:「這孩子不知道怎麼長的,越大越不愛說話,看到人也不會叫,教也教不會。」我趕緊安慰到:「孩子的成長急不得,他是會變的,小時候不愛說話的長大變得愛說了,小時候調皮的長大變得很懂事,都是正常的,不要兇孩子。」
  •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你一句隨口的話可能伴隨孩子一生
    比如幫他裁紙、剪布、擇菜等等,有的時候因為不太熟悉、所以做事有點慢、或者總是做不好。而對於思想還未成熟的孩子來說,一旦給孩子貼上了標籤,就是無形之中給孩子上了一道枷鎖,讓他在不自覺中按著這個模板去成長。家長怎麼做才能夠避免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呢?隨便貼標籤的這類行為對孩子傷害巨大,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拒絕自己或者身邊的人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 不要再給孩子貼標籤,影響太差
    孩子每天面對父母都是各種指責,甚至不斷的給孩子刺激孩子,有時候這些標籤就會不自覺地貼在孩子身上,甚至很長時間孩子就成為標籤這樣的人了,所以不要隨意給孩子下定義,孩子還有一切的可能性。那麼父母應該如何給孩子去掉標籤呢?
  • 父母們要知道:想要讓孩子健康地成長,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標籤!
    前言:有的家長就要問了,什麼是貼標籤?貼標籤就是,將某人定型化的歸於某一類,而不是把他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聽起來比較複雜,簡單來說就是把一個孩子歸為好孩子,調皮的孩子,聰明的孩子,愚笨的孩子,等等這些是給孩子們貼標籤。可以看出,這幾個例子裡既有褒義的,也有貶義的,但是都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影響。
  • 不要給自己貼標籤
    在生活中我們有很多老師都會這樣對家長說:「你們家的孩子不笨,很聰明只要好好學習,不玩遊戲,不看電視、小說,不上網就會有一個好的成績,考一所好大學。」這樣的想法就會由家長傳遞給學生。於是她們開始給了自己這樣一個標籤:我是一個聰明的人,不是我不會只是我不想學而已,只要我去學了,一定能有一個很好的成績。於是我們每天開始活在了自己所認為的標籤中,無法自拔,最終耽誤了自己的學業。
  • 孩子的注意力是不是出了問題?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2、家長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直白地說,現在我們還沒有太好的方式來做診斷。另外,孩子的注意力能力也不是一出生就成型的,所以在太小的孩子身上做診斷,並不合適。波斯納等人在2014年發布了一份追蹤孩子7年的研究報告,他們從這些孩子出生,就開始做系統性的研究調查。波斯納等人發現,新生兒的注意力具有反射性,極易被外界刺激引導(例如,聽到巨響,會轉過頭)。在這個階段,注意力的轉移的發展就相對重要。
  • 不要再給孩子貼標籤:專注力差、不認真,孩子就是被這樣毀掉的
    「我家孩子專注力太差了,每次玩積木只能玩3分鐘,就不玩了」「我兒子每次寫作業都東張西望的,一會玩玩筆,一會玩玩書本」......家長們說起自家孩子,有關於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能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專注力差、不認真,她以後真的會按照你說的問題一直重複下去。其實,大家對於專注力是有很多誤解的,孩子就是被這樣毀掉的。專注力是隨著年齡不斷發展的首先,孩子們的專注力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相反,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專注的時間也會增加。
  • 孩子內向好還是外向好?請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內向和外向都只是孩子天生氣質,只有不同,沒有好壞,請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而是要去了解孩子的特點但家長通常喜歡孩子能夠主動與人打招呼,內向的孩子因為不敢或者不願意主動與人打招呼常被誤以為不懂禮貌,而受到長輩的責怪,要是家長了解到害羞內向是孩子的天生氣質,而不是故意的,就能多一份諒解的心。
  • 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不要讓孩子贏在了起跑線卻輸掉了人生
    他是個聰明的孩子,她有些孤僻不愛說話,他擅長數學,他喜歡……在成人的世界我們都習慣於給任何東西貼上標籤,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一樣,我們把對一個人的個人感知貼成標籤,介紹傳遞給更多的人。貼標籤已經變成一種思考成本最低的判斷方式。人是複雜的,個人的看法也往往是很片面的。當一個不符合你的標籤,特別是負面評價的標籤被很多人熟知認可時,我們往往會感到非常的痛苦與憤怒。
  • 我家孩子不聰明!媽媽,不要給我貼標籤!
    常見一些家長在和別人或者老師談到自己的孩子時,會說「我家孩子很笨,不聰明……」「我家孩子很懶,就是不努力……」「我家孩子很調皮,不聽話……」看似為孩子的不好表現找了個合適的理由,實則聽在孩子的耳朵裡,卻是對TA下的定義。
  • 給孩子「貼標籤」不一定都是壞事,巧用標籤讓孩子成為「自己」
    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父母「貼標籤」的方式所決定的,有些家長給孩子貼上的是負面的標籤,自然帶來的也是負面的作用。正向的具有肯定意味的標籤才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家長應該巧用這種貼標籤的方式讓孩子變得更好。王女士家3歲的女兒十分內向,甚至平時見到熟人都不敢打招呼,更別提和陌生人相處了。
  • 李波育兒說:為避免意外傷害,最好不要過早給孩子佩戴首飾
    李波育兒說:為避免意外傷害,最好不要過早給孩子佩戴首飾!  給家裡的小孩子們,戴上長命鎖、銀手鐲等首飾,是長輩們常見的祝福方式,寄託著長輩美好的寓意與願望。但這些承載著祝福的貴重首飾,有時卻成為傷害孩子的隱患。......
  • 那些上課走神的孩子,真的注意力不集中嗎?
    家長要從生活中去觀察,孩子習慣接受信息的方式。看一個孩子上課有沒有注意聽講,要看他是不是真的明白了上課的內容,要看結果而不能光看孩子上課的表現。02孩子還不知道什麼是「認真」「認真」作為一個抽象詞,對於6歲的孩子來說,很不容易被理解。
  • 孩子「沒禮貌」「太內向」,其實原因是這個,不要再批評孩子了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帶孩子出門遇到熟人,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熱情大方,主動給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打招呼。然而很多時候卻事與願違,當遇到鄰居奶奶想讓孩子打招呼的時候,孩子卻不敢吱聲,甚至退縮到父母身後,於是父母趕快圓場:「你看這孩子太內向了,見誰都不敢吱聲。」等別人走後便開始數落自己的孩子:「你這孩子真沒禮貌,見人怎麼就不知道打招呼!」
  • 這7件事不要讓孩子過早學會,關係到孩子的身體健康,建議收藏
    ,哪些事情不適合孩子過早學會?因此,在這個成長階段,也就是一歲半到三歲,這也是正常的時間,對於家長來說,訓練孩子上廁所是最好的時機。如果過早讓孩子接觸如廁訓練,可能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排斥心理,一些孩子甚至會因為過度焦慮煩躁而產生便秘。所以,對於小孩子來說,不要過早讓他們去訓練上廁所。
  • 15歲腦癱少年用嘴寫下2萬字微劇本:永遠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永遠不要給一個孩子「貼標籤」,他們的人生從來不應該被我們「下定義」。「為什麼不把玩具給弟弟玩,你太小氣了!」你會不會經常這樣跟孩子說話?總是把一些職業打上標籤,總是把一些行為迅速歸類,這種「貼標籤」的教育方式,害了多少孩子,不要讓任何一個孩子的人生,被幾個詞語框定。
  • 資優生也有特殊教育需求 早慧孩子不宜過早貼標籤
    原標題:資優生也有特殊教育需求,但專家提醒—— 早慧孩子不宜過早貼標籤東方網11月2日消息:把資質特別優秀的學生從普通生中篩選出來加以重點培養,並納入特殊教育範疇。這個在全國率先開展的實驗,在昨天的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重點課題「長寧區個性化特殊教育的區域性實踐項目」論證會上獲得了專家們的高度評價。
  • 孩子為什麼注意力不集中?這三點不可不知!
    01先別忙著貼標籤首先不要小題大做。如果把「不能集中注意力」當病來治,就麻煩了。在專注力方面的表現就是:你越說他不專注,他就越不專注。他不專注不是因為不想專注,而是不想讓你看到他專注。明白了嗎?所以,別急著貼標籤。
  •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會害怕就是膽子小,不愛說話就是內向,愛動就是多動症..還有諸如此類「愛發脾氣」 「學習不專心「 「任性」 "認生" "小氣" "依賴性強" "懦弱" "暴躁" "不自信"等等等。
  • 生完孩子的產婦,第一周的飲食應該注意什麼?寶媽不要太大意
    當產婦生完孩子之後,家人為了給產婦補充營養,就會準備各種大魚大肉,可是當產婦生完孩子之後,脾胃功能就會變得虛弱,因此導致消化不良。如果產婦第一周就吃得太過油膩,可能不利於腸胃消化,所以很多產婦第一周的飲食都特別注意,不僅要考慮身體的營養所需,還要考慮身體的吸收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