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年級的兒子上課注意力的問題,語文、數學老師輪番找我反應:眼睛不看黑板、上課總是和同學說話、太容易被別的聲音影響、做題目特別特別慢、咬鉛筆頭筆袋、不停的玩尺子…
找得次數多了,我真的也開始懷疑: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是某些缺陷嗎?還是心理因素?我應該如何幫助幼小的他?
但當我把這些困擾說給周圍帶著孩子的朋友聽,他們的反應分別為了兩個極端:
前者讓我盲目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會有問題、讓我不要擴大焦慮,可這樣盲目自信也很危險,如果孩子真的有問題,可能會錯過最佳治療期。
後者又把一切問題都責怪於父母,特別是對母親,讓人覺得壓力重重,這種歸因有些絕對,也讓問題孩子的父母更加陷入自責。
還好,我有國家二級諮詢師資格證書護體,不會盲目相信任何一方,而是積極尋求解決辦法——
我們的評測報告之一
醫生說,孩子的心理是比較複雜,但他們一般只能表現在行為上,心理因素、感統不良、過敏性鼻炎、家庭教育都會混合著影響他的行為問題。
我的孩子現在表現出來的注意力不集中、上課分心、反應慢半拍、咬筆頭等控制不住的行為是因為他前庭發育有些問題、情緒和心理也有情況、我們家的教養方式也值得去更好的改變。
而感統訓練課程是可以訓練孩子的前庭發育,注意力訓練的課程又可以解決他漏題目、跟不上老師講課的問題,跟機構負責人聊了之後,我也釋懷了不少——養娃當然就是升級打怪了,你的裝備也要隨時提升。
比如老師的批評與看不上;
比如在學校裡受到的挫敗感與不開心;
比如他希望自己優秀卻還做不到;
還有紛雜的花花世界、魚龍混雜的興趣班、看不清的好人與壞人……
兒子一定要用自己的錢買給我的花❤
兒子被確診之後,我做了以下幾件事:
孩子,就是那樣無條件愛著我們的人,無論他是差生還是優等生。
我們家長,是孩子教育的合伙人,無論進到了什麼樣的學校,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式……其實,最終你希望孩子學到什麼,完全取決於你想為孩子的生命尋求什麼價值。
還記得「新木桶原理」嗎?——長板決定了孩子將來的走向,一定不是短板決定這個孩子的走向,我們家長切記不要將其短板放大。
因材施教吧,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