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名著700種之第98種。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2005年,日本《讀賣新聞》記者專門來商務印書館採訪《菊與刀》的編者之一陳應年,去天津採訪譯者之一呂萬和,12月底刊發了相關報導。《南方都市報》也在其後專門採訪了呂萬和、孫歌和李長聲三位學者,報導的題目就是《一本叫<菊與刀>的學術著作還在暢銷》,報導說:「非常有意思,和日本打了八年抗戰的中國人,若想獲得關於日本文化的整體性知識,思來想去,似乎真的只有一本書可以讀,那就是美國人寫的《菊與刀》。」
1. 事實上,日本人始終拒絕把惡的問題看做人生觀。他們相信人有兩種靈魂,但卻不是善的衝動和惡的衝動之間的鬥爭,而是「溫和的」和「粗暴的」靈魂,每個人、每個民族的生涯中都既有應當「溫和」的時候,也應有「粗暴」的時候。
2. 對日本人來講,猝然受到生疏者的恩惠是最討厭的事。因為他們知道,在與近鄰和老等級關係打交道中,受恩所帶來的麻煩。
3. 因為日本的兒童把競爭多半看做是遊戲,並不怎麼在意。在青年和成年人中,一有競爭,工作效率就降低。人們單獨工作時,進步較快,錯誤減少,速度也提高。一旦與競爭對手在一起,就既出錯誤,速度也迅速下降。當他們用自己的成績來衡量自己的進步時,他們幹的最好。
4. 西方人都認為,反對陳規舊習,克服障礙去爭取幸福,這是強者的標誌。而日本人則認為,所謂強者,恰恰在於拋棄個人幸福而履行義務。他們認為,性格的堅強不是表現為反抗,而是表現為和諧。
5. 儘管他們在古代傳統中非常崇尚復仇,在現實生活中則和西歐一樣,復仇行為很少見,甚至比西歐還要少。這並不意味人們的名譽觀念日趨淡薄,而是意味對失敗和侮辱的反應以日益成為自衛性的而不是進攻性的。對恥辱仍然看得很重,但已更多地以自我麻痺來代替挑起爭鬥。
6. 真正的恥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強制力來做善行。真正的罪感文化則依靠罪惡感在內心的反應做善行。羞恥是對別人批評的反應。一個人感到羞恥,是因為他或者被公開譏笑、排斥,或者他自己感覺被譏笑,不管是哪一種,羞恥感都是一種有效的強制力。但是,羞恥感要求有外人在場,至少要感覺到有外人在場。罪惡感則不然。有的民族中,名譽的含義就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自我而生活,這裡,即是惡行未被人發覺,自己也會有罪惡感,而且這種罪惡感會因為坦白懺悔而確實得到解脫。
7. 那麼,是什麼人使這個政府進行了如此激烈的,不得人心的改革呢?是封建時代日本那些特殊習俗就已經孕育了下級武士和商人的「特殊聯盟」。這些武士作為大名的心腹家臣磨練了政治手段,經營和管理著各藩的壟斷企業,如礦山,紡織、造紙等;而這些商人則購買了武士的身份,並在武士階層中普及了生產技術知識。這種特殊聯盟得益於日本封建社會具有特殊流動性。商人通過與武士階層聯姻而購買了「武士」這一職介從而洗刷了自己作為商人下賤的社會地位帶來的恥辱。這個聯盟成為推動日本近代化進程的主力軍,有別於西方國家的由於工業革命而誕生的「中產階級」
8. 日本政府機構和西歐上述各國之間的真正差異,並不在於形式,而在於職能。日本人依靠古老的恭順習慣,這是在過去經驗中的熔鑄,並以道德體系和禮儀來體現。對於發揮各種內政機能的國家政府,美國人感到是一種少不了的孽障,日本人則不然,在他們眼中,國家是至善的。
9. 明治政治家就是這樣謹慎的劃定國家在政治中的權能範圍和國家神道在宗教中的職能範圍。至於其他領域,他們都交給人民。軍隊職階的晉升不是看家庭的出身而是看個人的能力,其實行的徹底在其他領域內是少見的。軍隊在許多方面起到了促進民主的作用,在許多方面是真正的人民軍隊。與大多數國家軍隊被作為賴以維持現狀的巨大力量不同,日本軍隊非常同情小農階級,這種同情一再激起軍隊向大金融資本家及企業家的抗議。
魯思·本尼迪克特
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6月5日-1948年9月17日),美國人類學家。本迪尼克特受到法蘭茲·鮑亞士的影響,同愛德華·薩丕爾提出最早的文化形貌論(Cultural Configuration),認為文化如同個人,具有不同的類型與特徵。
菊與刀
1944年,二戰中的日本敗局已定,美國急於制定戰後對日政策。文化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受美國政府委託潛心研究日本,《菊與刀》就是這一研究成果:一個作為文化問題的戰爭軍事問題報告。其研究意見不僅為美國外交決策所採納,也被日本本土稱之為現代日本學的鼻祖,是文化人類學者研究日本的經典性著作。報告中推斷出的結論是:日本政府會投降;美國不能直接統治日本;要保存並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機構。因為日本跟德國不同,不能用對付德國的辦法對付日本。戰爭結束,美國的決策同這位人類學家的意見一致,事實發展同她的預料和建議一樣。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這份報告整理成書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強烈反響。1949年初被譯成日文,1949年至1951年,日本幾家雜誌約請專家舉行座談,對此書進行評論,有的並出版了特集。
識別二維碼 一鍵購買☟
猜你喜歡: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紀念版 分科本 政法 165種
識別二維碼 一鍵購買☟
識別二維碼一鍵購買☟
漢譯名著700種專題策劃
(陸續更新中)
《理想國》:西方知識界必讀之書
《政治學》:政治學的創始之作
《烏託邦》:近代空想社會主義的開山之作
《太陽城》:另一個理想國
《政府論》 「野心使世界上充滿了紛亂」
《論法的精神》:人就是一切
《社會契約論》:人是生而自由的
《聯邦黨人文集》:美國憲法之源
《法哲學原理》:「哲學的任務在於理解存在的東西」
《戰爭論》:西方的「孫子兵法」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經濟學的百科全書
《人口原理》:生是對勝利的獎勵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之作
《經濟發展理論》:經濟發展是創新的結果
《經濟學》:美國首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繆爾森經典著作
《資本主義與自由》:「20世紀最好的50本書」之一
《各國的經濟增長》:「經濟」是生活潮流的變形
《塔西佗歷史 》:古羅馬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巨著
《動物志》:西方動物文學的祖本
《亞歷山大遠徵記》:古希臘戰爭大師之首
《君主論》:世界十大名著之一
《佛羅倫斯史》: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
《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使人類的尊嚴得到最大程度的維護
《利維坦》:每一個人都應當力圖使自己適應其餘的人
《傅立葉選集》:空想社會主義家的理想
《大洋國》:應運而生的憲法草案
《論自由》:追求理想生活的自由
《愛彌兒》:在現代歐洲引發了一場徹底的革命
《道德情操論》:西方世界的《論語》
《神正論》: 萊布尼茨最好的思想
《論美國的民主》:第一部論述民主制度的名著
《人性論》:一部論述理智、情感、道德的名著
《薄伽梵歌論》:一本書帶你走進印度哲學
《風俗論》:人類從蒙昧進步到文明的艱辛歷程
《貨幣論》:一部物價決定理論
《貨幣均衡論》: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達爾代表作
《經濟論 雅典的收入》:經濟思想源起之所
《論農業》:「最古老、最完美」的生活之書
《貿易論》:馬克思經濟理論的重要來源
《企業論》:制度經濟學鼻祖的著作
《論語言的起源》:當人還是動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語言
《論財產》:研究西歐空想社會主義的一本重要參考書
《論老年 論友誼 論責任》:古羅馬最偉大的演說家
《論靈魂》:「亞里斯多德第二」
《論平等》:婚姻是最大的公平行為
《論靈魂的激情》:做自己激情的主人
《論財富的分配》:有兩種處世哲學
《權力論》:一部透析權力哲學的經典著作
《自殺論》:「人只有承受,才能活著,生命必將獲勝」
《人類知識起源論》: 思想的本性是什麼?
《人有人的用處——控制論和社會》:技術進步中的社會變革
《普通認識論》:「邏輯實證主義的維也納學派」的奠基人
《人類理解論》:解開人類起源之謎
《邏輯哲學論》: 凡是不能說的事情,就應該保持沉默
《人類理智新論》:人心中是否有天賦原則
《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靈魂怎樣察覺在它之外的東西,是需要解釋的
《靈魂論及其他》:西方心理學史上開創性著作
《聖教論》:闡釋了奧義書哲學
《社會科學方法論》:韋伯,現代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思想家
《民主財政論》:布坎南的公共選擇理論最為簡明的表述
《過程與實在——宇宙論研究》:哲學史上的豐碑
《政治正義論》:研究道德和政治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獲得快樂或幸福
帕斯卡爾《思想錄》的智慧箴言
《資本主義發展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解釋當代資本主義運行的邏輯
斯賓諾莎《知性改進論》:最高的幸福是什麼?
黑格爾《小邏輯》:「人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
涂爾幹《教育思想的演進》:社會史的開山之作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修昔底德陷阱」
彭加勒《科學與方法》:相對論的先驅、最後一位全才數學家
笛卡爾《談談方法》:良知,是人間分配得最均勻的東西
米涅《法國革命史》: 「再也聽不到有人反對恐怖和獨裁」
柏克《法國革命論》:研究法國大革命的第一手歷史文獻
克魯泡特金《互助論》:每一個人的幸福都緊密依賴一切人的幸福
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人類最無力控制的莫過於他們的舌頭
凡勃倫《有閒階級論》:有錢人為什麼要炫富?經濟中的行為藝術
亞里斯多德《天象論 宇宙論》:現代科學萌芽之所
拉普拉斯《宇宙體系論》:正是拿破崙的老師,第一個揭秘了太陽系的起源
蘇維託尼烏斯《羅馬十二帝王傳》:羅馬帝國最初的12個元首
自我是自己親人,自我也是自己敵人 | 古印度《薄伽梵歌》
尼採《偶像的黃昏》:沒能殺死我的東西,使我更加強健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意識僅佔整個精神生活的一小部分
凱撒《高盧戰記》:凱撒大帝遺世傑作,有關高盧戰爭最權威的記錄
韋斯特馬克《人類婚姻史》:用細節來詮釋婚姻的歷史
維根斯坦《哲學研究》:如果獅子能講話,我們也不能理解它
《歷史是什麼?》: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
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一國文明程度的高低,可以人民的德智水準來衡量
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我的聽眾是整個人類
馬基雅維裡《論李維羅馬史》:可能是最棒的《羅馬史》讀書筆記
萊辛《拉奧孔》:為什麼藝術一定要看起來美?
洛克:論降低利息和提高貨幣價值的後果
《製造路易十四》:那位國王是由假髮、高跟鞋和皇袍包裝成的
庫薩的尼古拉《論有學識的無知》:「一與多」從來都是統一的
亞里斯多德 《詩學》:為什麼人們在講故事時總愛添油加醋?
昂蘇爾·瑪阿里《卡布斯教誨錄》:人們的力量來自食物,智慧的力量來自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