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經過嚴格考察撰寫的介紹日本這個複雜難懂民族的一部著作,這是為美國如何處理日本戰後問題而寫的研究材料。作為美國人,很難理解日本人的很多行為、風俗以及處理問題的思維和態度,同樣作為東方文化背景下的鄰國,即使日本各方面受我國文化影響頗深,我們仍然也不能說與日本人思想相通,溝通無障礙。
對日本這個國家,我本人是不太感覺興趣的,或多或少受歷史的影響,促使我認真閱讀本書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樣一個「不太討喜」的國家和民族憑什麼做出了許多令人不得不佩服的成功?因而帶著這股好奇心開始了解這個國家。
相信很多中國人都可以做出一個判斷:一個中國人、一個日本人、一個韓國人同時站在你的面前,很多人可以不費力氣就能一眼分辨出他們分別屬於哪個國家。如果問判斷的依據是什麼,相信很多人說不出具體的原因,只能說是「感覺」給出了依據,或許也可以說是「氣質」。中國人有中國人的氣質,日本人有日本人的氣質。氣質難以言喻,但人人都能感受到。
一、無上的天皇
——堅實的等級制度使人人各得其所
恬淡靜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兇狠決絕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為什麼「菊」代表日本皇室呢?各種解釋,不一而足。但較為普遍的說法是:隨著中日交往加深,菊花傳入日本,當時的菊花是物以稀為貴,日本皇室當然是最容易欣賞和得到菊花的一批人,久之用「菊」代表皇室。
無論從過去到現代,代表日本最高權利的都是天皇,儘管沒有什麼實權,只是一種國家象徵,但卻極受民眾擁戴。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日本民眾對待天皇是極度遵從,無限崇拜,即使我國歷史上有過如此多的朝代交替,各朝皇帝都自稱天選之子,百姓也高呼「吾皇萬歲」,但我們卻沒有向對待神一樣去頂禮膜拜過。這是為什麼呢?本書作者考察了日本歷史得出結論:日本雖經歷動蕩,無論武士推翻了多少封建統治者,無論多少大名爬上了將軍位置,都不曾想過祛除皇室,他們心中始終敬畏皇室的天威。
日本自古都是一個有著堅實的等級制度的國家。古代在階級上有天皇、將軍、大名、武士、工、農、商等分類,等級之間有明確的遵守標準和行為準則;在家庭範圍內,也有明確的等級,長幼有序、男女有別,長輩對晚輩有絕對的權利,如同丈夫在夫妻關係中有絕對的主導權一樣。夫妻之間不一定需要愛情,只要有義務就夠了。孩子同樣需要完全服從父母的安排,結婚離婚都是父母的一句安排。
日本的武士道很有名,武士們的形象也很深入人心,那種果決肅殺的氣勢令人印象深刻。我記得最清楚的一條說法是:武士們最高的榮譽就是為國切腹獻身,而且切腹有一定的程序,據說切得越慢越長表示越忠誠。聽起來很是殘忍,小時候看日本的電影時看到動不動就拔刀切腹很是不解,現在才明白日本文化中一直宣揚每個人都要「各得其所」,我理解的是每一個等級都有自己的使命,每一個使命完成後都有各自的歸宿。當日本人發動「軍國主義」的侵略戰爭時,說服他們行動的就是每個國家都應該「各得其所」這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二、嬌媚的和服
——複雜的日本氣質充滿兩面性
再提到日本,我能想到的第二個事物就是和服。少女們身著嬌媚的和服,露出白嫩光滑的脖頸,小步閒適地穿梭在落滿櫻花的公園,這樣一幅和諧恬靜的畫面令人賞心悅目。但轉眼之間很有可能女子會從袖口處拔出匕首刺出,動作狠決果斷,眼神更是堅毅決絕。一靜一動,一柔一剛,這是兩種極端的對立與矛盾,但完美地融入到了日本人的血液中,我想這是我們中國人不太會有的氣質,我叫它日本氣質。
日本氣質裡有眾多的兩面性:好戰而祥和,黷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禮,呆板而善變,馴服而倔強,忠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前一刻,日本士兵還會視死與美國大兵拼個你死我活,但轉眼又會坦誠地歡迎美國大兵的到來。這種180度的大轉變讓日本人做起來絲毫不費力氣,也沒有思想上的負擔。他們視死作戰,因為他們服從命令;他們坦誠合作,因為天皇的敕喻教導。這些矛盾的行為對他們來說完全合乎情理,符合他們一直以來的教育和文化。
日本人都接受過「報恩」教育,包括對君主要「忠」、「義」,對父母要「孝」,對子女要「愛」。因為一出生就受父母養育,就是受恩了;受君主的庇護,同樣也是受恩了。一旦受恩,就欠債了,成為了「負債者」,一生就要盡全力去報恩。在日本,受恩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天皇和父母的恩是無限的恩,也就成為了一生必須要負的義務。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他們在態度和行為上的轉變可以那樣迅速又自然,因為在日本,報恩是一個不容迴避的人生主題。
三、美麗的鏡子
——每一個普通的日本人都是一位修行僧
日本人給我們的感覺是很克制、很拘謹甚至有點呆板的,仿佛被一個框子框著,言談舉止都仿佛有統一的標準和操作指南一樣,沒有放鬆的感覺。但奇怪的是在日本的娛樂與色情文化中又會發現他們非常「放鬆」,甚至讓人不敢將白天那位西裝革履文質彬彬的商界精英聯繫起來。我想可能就是日本人背著太多的包袱和壓力,在可以卸下它們的時候才會抓住難得機會徹底放縱。平時有多壓抑,釋放得就有多徹底。
曾經我讀過日本作家山崎豐子的《不毛地帶》,它講述了曾經是日軍大本營參謀的精英軍人壹岐正,在經歷了長達11年的西伯利亞苦役生活之後,回到了經濟正開始騰飛的日本,並把自己的軍事知識放到商場上,和世界各國強手陷入商業激戰的精彩故事。據說是很多市場人都應該讀一下的市場讀物,裡面有激烈的業務競爭故事,也有很多複雜的關係和文化。比如情婦文化,下班不回家在小酒館和同事們喝喝小酒、與女侍者調調小情,這是一種很平常的日本社交文化。
《不毛地帶》裡有一個細節:壹岐正的長官秋津中將的兒子戰後出家成為了一名苦行僧,在肉體上進行著非常清苦的修煉。我一直不理解這個人物的心理,即使《菊與刀》已經很詳細地剖析了日本人的修行文化,我一樣不能理解。可能有些事物就是無法被每一個人讀懂吧。但本書中說的另一個細節更好理解一些:每一個女孩到了一定年紀會將一把鏡子帶在身上,或是放在經常出入的地方,不是為了臭美,是為了靜觀自身,進行反省,這叫做"自祭"。當然,現在日本的女孩隨身帶著的小鏡子應該是「臭美」吧。但書中介紹日本人都希望修行到心身合一的「圓熟」境界。
作者寫本書時還是二戰後不久,距離今天又過了幾十年,再看本書就很容易發現它的局限性,但絲毫不損它的借鑑意義。一本書根本無法讀懂一個國家,讀全一種文化,只能算是鑿出一個開口,讓我得以多個角度了解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