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中,菊與刀的兩面性是如何形成的?自然環境與華夏影響

2020-12-17 有魔氣歷史

人類文明,璀璨多姿,其中既有華夏文明、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這樣以農耕為主要特徵的規則社會,亦有諸如地中海文明、日本文明這樣依賴於海洋貿易交流的存在。這其中,作為與華夏文明羈絆千年的鄰居,我們對於自己東邊的鄰居日本似乎了解得並不深刻。

其實,作為太平洋西岸的一個島國,拋去惡劣的海洋天氣,日本與中華的路程並不算太遠。公元3世紀中葉,其境內開始出現有明確記載、社會結構較為成熟的國家——大和國。那麼,日本文明究竟有哪些特質,它與中華文明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呢?

01環境:山地密布的狹長島嶼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如今遍布全世界的所有民族,都是東非智人擴張後遍布全球的產物,其本質並無差異。然而,不同民族之間的特質卻存在極大的差異,相互之間圍繞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看法也大相逕庭。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往往無法評判出不同民族特質或習俗的好壞,因為那些在外人看起來不可理解的應對措施,或許恰恰是符合該民族國情和特質的最優解。究其緣由,其實還需要從該民族發源和生存的自然環境開始說起。

如果將每一個文明都看做是不同環境之下生存、進化的生物,民族則屬於一個超大型生命體,則每一個族群成員也就可以看成這個超大型生命體身上的一個細胞,社會分工就相當於是幹細胞分化出不同的器官組織,用以合作維持整個生命體的穩定。然而,問題在於文明和生物一樣,為了維持長久的生存就必須朝著更加適應環境的形態演化,所以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也就越來越大。對外部的應對機制差異,正是由這些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決定的。那麼,日本文明所處的自然環境是什麼樣的呢?

熟悉日本文化的人,通常都了解一本書,它是由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在二戰末期創作的經典著作《菊與刀》。由於二戰時美日雙方的對立關係,以及本尼迪克特的素材僅僅來源於日軍戰俘以及美國日裔集中營,其本人甚至從未踏足日本半步,其中諸多圍繞日本民族特質的觀點其實是值得商榷的。但是,用「菊與刀」這種矛盾對立的形象來形容日本並無不妥,因為這恰恰符合日本人性情溫和而崇尚武力、重禮儀而又心胸狹隘、喜歡新奇卻又頑固保守的處事方式。這種在外人看來完全矛盾的民族性格,其實正是由日本作為島國的自然環境所造就的。

與華夏文明相比,日本文明顯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海洋國家,這一點與地中海文明(諸如古希臘、腓尼基、迦太基、羅馬等)、北歐文明有頗多相似。沿海地區由於受到洋流、緯度、山脈阻隔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環境不同,只能生產特定的作物,故而必須與沿海的其他地區或國家展開貿易、互通有無。然而,貿易本身就意味著利益爭端,加之商業航線本身就具有海盜、風浪等種種風險,這就導致海洋文明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尚武傾向。

對於物產豐富的大陸文明來說,農耕社會的自給自足可以讓大家過上相對穩定、安寧的生活,貿易更像是一種錦上添花的事務。如果因為貿易而產生爭端,農耕社會大不了鎖閉國門、斷絕對外貿易即可。但這對於海洋文明國家來說是不可想像的,畢竟自己不能單純的只消耗本土單一商品,同時也需要一些生活必需品的補充。與日本列島類似,希臘半島同樣山地密布,小麥等糧食穀物並不適合生長。但憑藉該地區充沛的日照資源,非常適合種植葡萄和橄欖等經濟作物,並用以前往北非(埃及)或者中東(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換取糧食等必需品。

正因如此,貿易逐漸成為海洋文明賴以存續的經濟基礎,即便出現貿易爭端也決不能簡單地關閉貿易。既然如此,利用武力前去徵討別人的家園,進行尚武性質的侵略擴張幾乎就成了必然現象。事實上,不論是古希臘人還是羅馬人,在極盛時期都曾竭盡全力地控制地中海貿易,爭取商品的定價權。回歸到日本,情況同樣如此。縱觀日本全境,它是由四個大島組成,形狀相對狹長,並且68%的區域都是山地,從中部山地中發源的眾多河流又將日本沿海低地切割開來,這也就導致了日本內部的地緣板塊相對零碎的局面。

不僅如此,雖然日本列島的整體緯度相對較高、溫度較低,但自赤道奔襲而來的暖流還是會流經日本,較高溫度的海水給颱風提供了足夠的能量,加之日本山勢陡峭,很容易形成洪水災害。而且由於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火山、地震災害同樣非常頻繁,這就使得日本這個不大的地方,其自然條件對人類並不十分友好。不過,正是由於冷暖洋流的交匯,日本的漁業資源相當豐富,北海道漁場也因此超越秘魯漁場、紐芬蘭漁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漁場。至於水流湍急的河流,同樣能形成幾個不算太大的衝積平原,可以用來生產稻米。漁場和稻米,這就成為日本文明最初的經濟基礎。

不過,正如前文所述,由於山川隔開了不同的人口聚集區,不同地區的資源也不盡相同,商業貿易就成為日本社會的重要因素,日本人尚武精神也正是來源於此。如果按照這樣的脈絡發展下去,那麼日本的民族特質將與歐洲人相差無幾,接下來就可能是類似維京海盜的戲碼了。不過,雖然後來日本的確出現了倭寇,並且對中華沿海構成嚴重的襲擾,但這卻並非源於海洋商貿的驅動或者日本文明本土擴張的驅動。倭寇的形成,恰恰是日本民族特性中的另一個因素——等級觀念森嚴的反應,而這就不得不將一個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考慮進去了,那就是中華文明圈對它的影響。

02等級:中華文明圈律令社會

中華大地在經歷了周朝百家爭鳴和秦朝大一統的洗禮以後,逐漸形成了以儒家禮儀為制度的等級觀念。漢唐以來,皇權制度下的中央集權體系深刻的影響了日本,而律令制度正是其中的典型。事實上,依據現有考古資料,日本地區的文明在公元前2、3世紀曾經發生過一次質的飛躍。當地從石器時代(即繩文時代)快速進化到了鐵器時代(彌生時代),其過程卻大約只用了一百年而已。要知道,世界其他地區文明從石器時代到木器、銅器、鐵器,其所要耗費的時間需要十幾萬年乃至上百萬年之久。也就是說,日本的鐵器文明幾乎可以肯定是從外部輸入並迅速普及的。而公元前2、3世紀,正好處於中華大地秦末漢初的動亂年代,當時的人們為了「避秦時亂」,尤其是不願受到秦朝酷刑的懲處,紛紛背井離鄉,去追尋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可以猜測其中的一部分人沉船東渡,最終穿過了對馬海峽,來到日本並定居下來,同時也將鐵器文明帶入了日本。

不過,即便到了漢朝日本依然不能稱得上是一個統一的民族,因為根據漢光武帝時期的記載,日本九州島北部還有兩個政權在打仗,其中一個名為倭奴國,另外一個叫做犬奴國。倭奴國為了尋求漢朝的幫忙,歷經艱險地來到中原,向漢朝皇帝進攻了一些竹棍麻布和幾名奴隸,並闡述了自己的境況。雖然貢品較為寒磣,但對於剛剛結束莽新之亂的東漢王朝來說,這不啻是一個體現自身朝貢體系穩固的態度,因此就給予了軍械和食物的援助。不過,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九州島依然還處於母系氏族部落的狀態。

到了曹魏時期,本州島上出現了一個的邪馬臺國來到中原,向當時的統治者曹睿進貢,並獲得了賞賜和封號。這個「邪馬臺國」正是日語中大和國的音譯,其最高統治者通常由女性擔任,被稱作「大王」,也就是天皇的前身。從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邪馬臺國(即大和國)逐漸徵服了日本中部大片地區,並納入宗教元素以維護統治,天皇概念就此誕生。至於神武天皇開國之類的,純粹屬於神話故事,官方記載最早源於7世紀的《飛鳥淨御原令》,只是為了宣傳天皇萬世一系的權威罷了。

恰如前文提及,中原的自然環境即便以家庭小農經濟為核心,其經濟結構也能夠維持社會的穩定。但日本則不同,天災人禍時有發生,即便是一次偶發洪水就能讓一村的居民而死。所以整個村落的人們必須緊密團結在一起,作為同一個命運共同體為了生存而做出抉擇。要麼逃離故土,要麼搶掠附近的村落,同時也要時刻提防不被旁邊村落的人們劫掠。在這樣一個始終危險的環境下,日本民族也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看待個人價值的想法。簡言之,每個人必須對社會、對集體擁有足夠的價值,否則其個人的意義將不復存在。在這一觀點的驅動下,一種強烈極端的集體主義信念逐漸形成。

在研習了中華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思想之後,日本依據本土情況演化出更加森嚴的等級制度,並在明確了等級以後確信大家各就其位、各安其分才是根本的信念。正因如此,日本民眾在生存的壓力之下也會接受或更加推崇這種不平等。這也是天皇制度得以萬世一系,從未被推翻的因素之一,而該制度形成以後的日本階級也基本形成並長期保持不變。大體上來說,天皇之下任命將軍來治理國家,地方上則又各封建領主掌控,這些領主亦被稱之為大名。大名通過武士來拱衛權威和組織農耕生產,進而管理從事農、工、商的庶民。庶民中同樣依據職業的不同來做劃分,並存在相當一部分從事低端服務業或清潔工作的底層人口,他們也被稱作賤民。

日本的這種階層固化,直至明治維新才被打破。而在此之前,下層社會成員一般沒有上升通道,並且作為基層管理者的武士階層通常權力很大,甚至可以對庶民進行直接斬殺。不過,也只有武士才能佩戴武器並參加戰爭,庶民則不能被徵召從軍。不僅社會上分工明確,家庭中同樣如此。一個家庭成員的輩分、年齡、性別都意味著在家族中不同的地位。比如長子會有很大的話語權,但必須繼承家業(是不是和普魯士容克貴族家庭模式很像似)。所以在近代的日本出現了長子(也就是太郎)必須在家種田,而次子(也就是次郎)則可以出去城市接受新式教育的情形。

當然,作為這種高度固化、森嚴的等級制度的特權階層,高等級也就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如果家庭的長者不能為家族帶來榮譽、武士們未能在獲得戰爭的勝利、大名治下的百姓發生饑荒,都意味著嚴重的瀆職和恥辱。在這樣的環境下,死硬不投降、不願開拓創新就成為日本社會最為普遍的選擇,因為投降就意味著失敗,創新需要承擔不可預知的風險,其代價往往過於沉重。也正是在此種社會觀念的薰陶之下,日本民眾通常是很難理解中華文明改朝換代這一現象的,他們更無法理解當一個「叛君」集團以下克上並取得勝利以後,竟然真的會被人們接納成為新的統治者。

正是這種緣起於自然環境,深埋於骨髓的差異,促成了如今的日本文明。他們能夠從中華大地引入漢字、佛教、儒家,甚至仿造長安城建築,學習唐朝的官職品級和律法等,但都是為了進一步強化或彌補本就森嚴的等級制度,最重要的體現就是選官制度。中華文明的選官制度從商周時期的世襲罔替,到春秋戰國時期世襲與招納兼具,再到後來的察舉制、九品官人法,及至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對普通人的接納程度越來越高。而日本卻恰恰相反,即便是與唐朝叫法相同的官職,卻也只是一件華麗的外衣罷了,其內裡依然是世襲罔替的貴族和封建領主模式。甚至,即便是戰火連天的歲月裡,那些戰爭也全是同為封建領主之間的爭權奪利,並未出現破開階級壁壘的革命。

綜上所述,世界上的每一個文明都有自身獨有的特質,日本文明也不例外。他們性情溫和而又崇尚武力、重禮儀而又心胸狹隘、喜歡新奇卻又頑固保守。這種看似矛盾民族特性的背後一方面源於惡劣、多災的自然條件促使他們在漫長的生存中更青睞於極度集體主義行為方式,另一方面則是在受到中華文明圈數次的文化洗禮之後,汲取了部分與原生文明相契合的成分。漸漸地,對外部世界、新興事物的獵奇心態和對責任背後所要承擔沉重後果,同時出現在日本文明特質中,並影響著每一個處於這種社會中的成員。

相關焦點

  • 《菊與刀》:解析日本奇特的「性文化」
    直到我看到了這本《菊與刀》,才明白其中的奧秘,原來日本文化裡的愛情、婚姻、性都是分割開來的,很多行為都是被默許的。就讓我們跟著這本書來了解一下吧。他們極度好戰又極度溫和,極度粗魯傲慢又極度彬彬有禮,極度死板又極度靈活,極度勇敢又極度膽小,極度保守而又極度喜歡新事物。
  • 《菊與刀》讀書感悟——克制的日本人,獨特的日本氣質
    本書是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經過嚴格考察撰寫的介紹日本這個複雜難懂民族的一部著作,這是為美國如何處理日本戰後問題而寫的研究材料。作為美國人,很難理解日本人的很多行為、風俗以及處理問題的思維和態度,同樣作為東方文化背景下的鄰國,即使日本各方面受我國文化影響頗深,我們仍然也不能說與日本人思想相通,溝通無障礙。
  • 菊的隱逸,刀的硬朗——《航海王:狂熱行動》中蘊含的日本文化
    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與刀》中有這樣的觀點:「美國一貫注重強大的實力,日本則一貫重視精神。他們說,精神就是一切,可以永恆;物質雖不可少,卻是次要的,轉瞬即逝。」在系列作品的背後,我們能夠窺見日本文化中「菊」與「刀」的交錯互補——「菊」的隱逸,「刀」的硬朗,以及日本文化中的團結,夢想和自由的內核,在影視作品中發揮著正面的引導意義。
  • 【菊與刀】論日本民族性
    有序是日本人生活中的主要遊戲規則,在日本文化中有這樣一句話「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們相信:只要每個人在社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那麼這個世界就是完美的。 這樣的思想也就導致了日本等級制度森嚴。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所有寄託。無條件和無限制條件效忠天皇是戰爭年代所有日本人的信條。
  • 從wapanese與cool Japan再讀菊與刀
    全書以日本皇室家紋「菊」和象徵武士身份的「刀」作為一組對比鮮明的矛盾的意象,反應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好戰而祥和,黷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禮,呆板而善變,馴服而倔強,忠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著力於美日間的不同觀念,從他者的角度對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進行了闡釋和解說,也表現了當時西方人的視角裡日本的國家形象。
  • 《菊與刀》批判
    ——《菊與刀》《菊與刀》是個奇蹟。然而,在我看來,《菊與刀》一書,文勝於質,才超於識,又兼志大量小,實為美中不足之憾事。 本尼迪克特女士,雖自詡文化人類學家,實為一文藝女子,早年修英國文學,性喜作詩,深諳文字炫目悅耳、勾魂奪魄之用,後雖從事人類學社會學研究,想必仍難忘情文學,於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家塊壘。《菊與刀》中充滿個人趣味,對家庭婚姻,人情義理,乃至兒童教育都有細緻入微的文學刻畫。
  • 本尼迪克特《菊與刀》:現代日本學的鼻祖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2005年,日本《讀賣新聞》記者專門來商務印書館採訪《菊與刀》的編者之一陳應年,去天津採訪譯者之一呂萬和,12月底刊發了相關報導。《南方都市報》也在其後專門採訪了呂萬和、孫歌和李長聲三位學者,報導的題目就是《一本叫<菊與刀>的學術著作還在暢銷》,報導說:「非常有意思,和日本打了八年抗戰的中國人,若想獲得關於日本文化的整體性知識,思來想去,似乎真的只有一本書可以讀,那就是美國人寫的《菊與刀》。」1.
  • 《菊與刀》讀書筆記
    這本書,作者直言,日本社會有一種相當牢固的團結性,那這種團結性作何闡釋,我相信,也是我讀完這本書的一大收穫。作者反覆提到的是研究的目的,這項任務,熟悉「敵性」。日本在世界戰爭中是一個強大而脾氣古怪的敵人。而作者又一再強調了採樣及思考中的一些困難和選擇,可謂用心良苦,做學問的嚴謹與細膩考究可見一斑。
  • 菊與刀:左手菊花右手刀
    就這樣一些矛盾的民族特性,卻複雜的交融在日本歷史中。正如日本最具有象徵意義的兩種事物:菊花與刀。左手菊花,右手刀:菊花是日本的皇室專有花象徵著富貴,他們能夠迅速的綻放,奉獻自己的青春,也能在極短時間內凋零,歸於塵土。菊花的凋謝,豈不就是刀的拔出,看似矛盾,但刀拔出人死亡,那種瞬間的形態恰好照應了菊花的凋謝。
  • 日本電競的菊與刀:電競只是遊戲的一種可能
    出品|人民電競作者|虞秋浩編輯|Kevin題圖|Nintendo Versus《菊與刀》,二戰時期由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撰寫的人類學研究著作。書的標題「菊」與「刀」分別象徵皇室和武士。作者利用這兩種具有鮮明對比的意象,揭示了隱藏在日本人性格裡的各種矛盾與衝突。儘管有學者指出這本書的研究方法並不適用於日本社會,但不可否認的是《菊與刀》的出現為研究日本社會問題提供了良好的視角。如今,「菊與刀」也暗藏在日本的遊戲與電競行業。眾所周知,日本擁有不俗的遊戲研發能力和龐大的玩家群體。
  • 《菊與刀》的第16個中文譯本 | 馮瑋
    年前,上海譯文出版社邀我重譯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簡稱《菊與刀》)。他們認為,我通曉英語和日語,長年研究日本,是承擔這項工作的「絕佳人選」。經過考慮,我接受了這項邀約。    1946年出版的《菊與刀》,1948年由東北大學英語課教授長谷川松治譯成了日文,並在1967年進行了修訂。
  • 菊與刀:一個由「亡靈」統治的國度
    ——《菊與刀》1/ 奇書七寸《菊與刀》是個奇蹟。一個從未踏足日本的美國人,臨危受命,憑書齋中有限資料,趕鴨子上架,草就十萬字小書,不曾想竟開山立派,成一家之言。此書被譯為多國文字,短短數十年,寰球銷售無可計數。也許有人會問,菊與刀的暢銷,是營銷有道還是實至名歸?
  • 日本電競的菊與刀:電競只是遊戲的一種可能-虎嗅網
    《菊與刀》,二戰時期由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撰寫的人類學研究著作。書的標題「菊」與「刀」分別象徵皇室和武士。作者利用這兩種具有鮮明對比的意象,揭示了隱藏在日本人性格裡的各種矛盾與衝突。儘管有學者指出這本書的研究方法並不適用於日本社會,但不可否認的是《菊與刀》的出現為研究日本社會問題提供了良好的視角。
  • 菊與刀:只會由日本創造出來的品牌MCUSTA 傳世家徽
  • 追本溯源,華夏文化的發源地,華夏民族的誕生地就在這裡
    華夏文化發源地也成為一個模糊的概念,無法如耶路撒冷一樣,成為西方各種文化與宗教,明確的、共同的、統一的文化發源地與宗教的共同聖地。在人類歷史中,文化與宗教的形成,不會是突然誕生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有其特殊的地理環境、獨特的自然環境,才能造就人類物質與文化的積累,而產生照耀人類從愚昧走向文明的獨特文化。
  • 用遊戲做文化輸出 看日本遊戲是如何推廣本國文化的
    用遊戲做文化輸出 看日本遊戲是如何推廣本國文化的 作為重要的文化輸出手段之一,遊戲往往是許多玩家了解一個國家的重要手段
  • 從日本和服發展,看大和民族性格及「武士道」文化融合
    淺析和服中的日本文化1、兼容並蓄的和風文化漢文化中的服飾文化對江戶和服中的影響最大。奈良時代,日本和服是效仿的唐朝服飾。到了江戶時代,即公元1603年-1868年。這時日本的武士封建化體系已經進入到衰落時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開始萌芽。此時的日本和服叫法正式由吳服改為和服,如《古事記》、《日本書紀》中對和服文化的記載,日本在吸收中原宋明時期的服飾特點加以修飾改良,形成了獨特風格的日本和服。在二百多年的幕府統治時代,日本社會的上層階級文化與政治影響著日本和服的發展。
  • 黃進:教育視野中的自然環境
    〔2〕這種連續性在幼小兒童那裡體現得格外明顯,越小的孩子越是處於物我不分的狀態,因此也越容易受到周遭事物的影響,並在周遭事物的影響下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近年來,幼兒園對環境創設方面的需求在日益增長,焦點之一就是自然環境的創設。在這方面雖已積累了不少實踐經驗,但在觀念和理論上的探討還需要深入。好的自然環境究竟是怎樣的?它到底具有怎樣的價值?我們又該如何充分實現這些價值?
  • 步入曾追隨中國五百年的藩屬國,感受華夏文化的強大魅力
    因為歷史原因,如今被歸入日本管轄,但依舊掩蓋不了它動人的景色,以及無處不在的華夏文化印記。衝繩富有獨特的自然環境,除了具有中國、日本的民俗風情建築外,較日本本土更具有獨特的美式風情,有「日本的夏威夷」之稱,是空手道的故鄉。
  • 三裡之城與城周十二裡所展現的華夏歷史文化
    (作者:趙輝)夏朝時期的國都承載著華夏民族的文化與起源,尋找夏都是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學界孜孜不倦的追求。夏都歷史與文化研究的缺失,華夏民族與文化來源就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永遠的缺憾。眾所周知,任何人類文明的形成都離不開其所依存的地理自然環境,草原地區有草原文明、高原地區有高原文明、海洋地區有海洋文明、沙漠地區有沙漠文明、平原有平原文明。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一場自然災害就可以將數年積累下的物質財富毀滅殆盡,更不用說建立在物質文明基礎上的精神文明的孕育與形成。當人們的自身生命都時時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人類的文明也無法孕育與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