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信仰 弦歌救亡

2020-08-14 學習時報

一九四一年夏季,日寇發動一次對鹽阜區大「掃蕩」。根據新四軍軍部的指示,魯藝華中分院的師生分成兩隊:院部和文學系、美術係為一隊,隨軍部轉移;戲劇系、音樂系和普通班為二隊,分散轉移。七月二十三日晚,二隊經湖垛轉移到北秦莊。翌日凌晨,因日寇突然襲擊,師生們在突圍中,前教導主任丘東平、戲劇系主任許晴以及朱丹、李銳、張平、袁萬華、張炳炎、王海紋等二十幾位同志遇難,犧牲在日寇屠刀之下。

為教育後輩,不忘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殉難烈士,特立碑銘文刻石,永志紀念。其辭曰:英雄鐵軍,馬列指航,逐鹿華中,誓掃天狼。魯藝戰友,薈萃串場,魯迅精神,光大發揚。喚起民眾,弦歌救亡,前赴後繼,慷慨激昂。壯志未酬,飲恨吾鄉,江海悲慟,大地低昂。春雷動地,虹彩輝煌,山海競秀,人間滄桑。藍圖卷卷,史詩行行,經久不息,虎躍龍驤。展望前程,心潮逐浪,英名永垂,日月齊光。

一九八四年九月

碑文全文500餘字,直抒胸臆,讀來令人慷慨激昂,盪氣迴腸,陡然升起浩然之氣。殉難師生追隨信仰、投身革命的信念執著而堅定,他們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氣節令人敬仰,他們純粹而慷慨,像閃耀的群星,照亮著中華民族的天空。碑文同時記載著79年前的那場戰鬥。

這是一場絕地求生的突圍。華中魯藝師生突圍伊始便遭遇了日偽軍,有備而來的敵人看到手無寸鐵的師生,興奮地嗷嗷亂叫,迅速收緊了包圍圈。許晴、丘東平等人研究決定:組織師生向東南方轉移,他倆與戰鬥班負責掩護。在場的同志力勸許晴隨第一批師生突圍,許晴拒絕並反問道:「我是指揮員,你說我能先撤嗎?」這位剛滿30歲的共產黨員、戲劇家選擇了向死而生,他臨危不亂、指揮調度,不幸犧牲。丘東平前後照應組織突圍,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以身殉國,年僅31歲。學生黨員袁萬華奮不顧身,毫不畏懼,揮臂高呼為師生指引方向,不料引來槍彈,獻出了19歲的生命。

這是一群信仰堅定的師生。戲劇系學生徐輝拖著一條重傷難行的腿,被敵人逼到河邊,由於擔心他身藏炸彈,敵人一時未敢上前抓捕,不願做俘虜的徐輝用盡力氣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喊罷,縱身躍入河中,從容就義。女學生宋瑩,為不受汙辱,泡在河水裡不肯上岸,被兇殘的敵人用刺刀猛刺頭部,壯烈犧牲。還有幾名女生遭日軍追逼至河邊,為免遭玷汙,毅然投河殉國,成就悲壯的「九女投河」。據統計,殉難的學生中年齡最大的27歲,最小的只有16歲。這慘烈的犧牲令大地震顫,江河動容!

事件發生後,新四軍軍部出於安全考慮,將華中魯藝師生編入部隊,組建魯迅藝術工作團繼續進行文藝工作。《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等帶著無限痛惜發文悼念殉難師生,抗議日軍暴行。陳毅悲憤地寫道:「……又如丘東平、許晴同志等,或為文人學士,或為青年翹楚,或擅長文藝,其抗戰著作,馳譽海外,或努力『民運』,其宣傳動員,風靡四方。年事青青,前途詎可限量;而一朝殉國殞身,人才之損失,何能彌補。言念及此,傷痛曷極!」

碑銘表達了對殉難師生真摯的緬懷。華中魯藝師生的殉難使「江海悲慟,大地低昂」,師生慷慨赴死的豪情感動了當地百姓。逢年過節,附近村民便備上供果,去墓前祭奠英靈。為表達對殉難師生的懷念,當年的「北秦莊」改名為「東平村」,戰鬥的小橋命名為「東平橋」。今日的烈士陵園也已成為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場所,向後來人講述華中魯藝師生信念堅定、英勇不屈的事跡。

碑銘讚揚了華中魯藝師生的英雄品質。華中魯藝師生是共產黨領導下的「英雄鐵軍」,他們帶著滿腔熱血,追尋「馬列指航」的光明道路,他們許下「誓掃天狼」的錚錚誓言,決心靠文章「喚起民眾」,以「弦歌救亡」國家,他們攜手並肩,「前赴後繼,慷慨激昂」,積極開展「民運」,踐行初心和誓言,但卻在那個夏夜「壯志未酬」,飲恨他鄉,把青春和身影定格在這裡。師生們「英名永垂,日月齊光」!追尋信仰的道路上充滿未知,但華中魯藝師生用生命為億萬國人帶來了動人心魄的「英雄氣息」。

碑銘體現了文藝凝聚群眾力量的價值。抗戰最艱難之時,中華大地長夜如晦,文化藝術的價值遭遇冷落,中國共產黨卻堅持「藝術——戲劇、音樂、美術等是宣傳鼓動與組織群眾有力的武器」,於是「魯藝」應運而生。一句「魯藝戰友,薈萃串場,魯迅精神,光大發揚」,深刻表明華中魯藝師生傳承和發揚的是革命文藝精神。1941年6月初,成立不到半年的華中魯藝師生便深入各地農村,一邊幫助百姓夏收,一邊開展抗戰宣傳。他們不知疲倦,積極創作反投降、反「掃蕩」、減租減息、參軍報國、統一戰線等內容的版畫、漫畫、標語、口號,進村串戶,宣傳抗戰必勝的信念,動員了近2000名農民參加自衛隊或新四軍,充分彰顯了共產黨領導下文藝釋放的蓬勃力量。

相關焦點

  • 小城故事 東大弦歌
    在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時期,於顛簸流離中弦歌不輟的,不僅有被譽為民國高等教育史上的神話西南聯大,還有很多同樣傳奇、同樣精彩,也同樣值得濃墨重彩書寫的高校。東北大學就是其中之一。從「九一八」事變開始流亡,至抗戰勝利後返回瀋陽,流亡辦學15年的東北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所流亡大學,也是流亡時間最長的大學。其中,四川三臺時期的辦學是東大文脈得以延續的最重要也是時間最長的一個歷史階段。
  • 弦歌不輟師道傳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文件精神,強化師德師風建設,由學生工作部(處)、校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辦,歷史文化學院、教師職業發展工作室承辦的「弦歌不輟師道傳」主題展示活動總決賽於12月17日晚在教育信息技術學院講學廳隆重舉辦。
  • 【來自D版帶著愛】第二批及第三批風扇 謝謝弦歌妹子、HiPDA新恆心成員、弦歌的朋友們、熊友會的小夥伴們
    8月中,我問了下弦歌妹子,有沒有辦法或者渠道來幫助這兩個學校解決電風扇的問題,她欣然應允,我趕緊和兩個學校的校長聯繫,分別寫好了相應的請求報告,然後弦歌親自從長沙趕到祁陽,我陪她實地走訪了兩所學校,弦歌在她的群裡發起募集,我也在熊友會小夥伴群裡募集了餘款,很快,兩天就籌齊了兩所學校所需要的電風扇款項。
  • 傳承典範丨丹拿Heritage Special 弦歌典藏版震撼上市
    在這辭舊迎新之際,丹拿迎來HiFi家族新成員Heritage Special 弦歌典藏版兩千多年前,莊子曰:「孔子遊於匡,宋人圍之數匝,而弦歌不輟」,「弦歌」讚揚無論外部環境變化如何,禮樂教化都不應中斷之意。
  • 感受毀滅,也追尋亮色 ——《伯牙絕弦》教學解讀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篇幅很短,容量很大,可謂字字珠璣。文章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 中考佳作《追尋漸遠的信仰》,名師點評,初中作文素材|收藏轉發
    追尋漸遠的信仰貴陽一考生身處物質世界的人們,窮盡一生的努力,而追求的卻不單單是物質,還有「信仰」。這個看起來虛緲的東西,並不妨礙人們擁有各自的理解。人們可能永遠也無法理解他們對信仰的追求,而自己心中的期盼,又被別人理解多少呢?人是需要信仰的。
  • 「帆影弦歌」在非遺音舞中講述蘇崑北上
    排練劇照 王曉溪 攝中新網北京12月12日電 (記者 應妮)講述蘇州昆班北上的非遺跨界器樂劇《帆影弦歌萬千重》,將非遺、跨界與器樂有機結合,以運河為線,串聯起南北方的崑曲、勞動號子、箜篌、商羊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 求實掌故·十中記憶‖西南聯大與求實中學的那些弦歌往事
    鄭教授文中所列,我們略說幾位:張師載(後名張華俊),1933年考入清華大學,1936年即加入中國共產黨,直接參與過「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和臺兒莊戰役,1941年,輾轉到西南聯大復學,後相繼任中共雲南省工委委員、中共滇南工委書記、中共思普地委書記、邊縱九支隊政委等職,雲南解放後,出任箇舊市第一任市委書記、市長,1980年,負責籌組中國科學院雲南宇宙射線研究所並任黨委書記
  • 《帆影弦歌萬千重》在京發布再現運河文化國粹非遺風採
    《帆影弦歌萬千重》是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也是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非遺原創劇目展演作品。該劇將於2020年12月25日在北京隆福劇場首演。而《帆影弦歌萬千重》的理念也正是用中國器樂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講述中國故事。劇中引入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運河為線,串聯起南北方的昆歌、崑曲、勞動號子、箜篌、古琴、商羊舞等表演形式,表現故事情節和其中蘊含的情感與精神。大運河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融為一體,相互襯託,描繪勾勒出華夏文明璀璨耀眼的一面。
  • 潤然的詩——《數字歌》及《信仰》
    數 字 歌果雪兒註:首都北京果雪兒國學教育中心經典傳習部潤然老師的《數字歌》,共計七九六十三字。《數字歌》以中國文化啟蒙的視角,展示了對於宇宙、生命和價值的認識。每一天太陽落下那是有一個懷抱正默默地敞開著果雪兒註:首都北京果雪兒國學教育中心經典傳習部潤然老師的這篇《信仰
  • 琴曲欣賞 |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弦歌《樂極吟》
    ——唐·柳宗元·《漁翁》在古琴的歷史上,弦歌,是極為重要的一章,所謂「詩三百,皆以弦歌之」。歷代傳譜中,不乏弦歌,歷代琴家多有涉及。讀書之餘,於書齋亭臺中,在清風明月下,拂弦引歌一曲,足以慰平生之志。明代浙江東皋禪師,工詩文,擅鼓琴,東渡日本,傳授琴藝,使得近三百年古琴在日本被流傳,東皋禪師被譽為日本「近世琴學之祖」。
  • 【「四史」學習教育】「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在西青
    學生們授課的形式非常豐富,除教識字和講時事外,還教唱《義勇軍進行曲》《打回老家去》等抗日救亡歌曲,此外,還聯絡進步劇團來村演出愛國話劇。課堂受到村民們的歡迎,從此,朗朗讀書聲、激昂的愛國救亡歌聲時常在小小的村落響起。在當時,義務教育主要是辦夜校,另設婦女識字班等等。王蘭莊和小園都成立了婦女識字班,這在農村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 關於教育 弦歌不絕 赤子之心
    以後又兩度搬遷,輾轉流徙,卻弦歌不絕、戰爭時期,這裡卻集中了一批名師……初中部主任、英語老師阮湘在一次英語晚會上說的兩句英語格言「及時一針,省得九針」、「我思故我在」,讓學生蔣瑞方銘記了一生。竹篙塘有大片的竹林和甘蔗田,有清澈的小溪,十一中的女生部是歌聲的海洋,初中一年級魏開泰老師教音樂,教唱他自己創作的歌:「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春風吹起江水浪,家鄉已是血戰場……」有女生回憶,除了上課和上自習,到處都是歌聲,特別是晚飯後的菜園裡小溪旁,睡覺前的寢室裡,星期天的教室裡,處處歌聲嘹亮。
  • 華彩醫聲|鳳凰花開 弦歌不輟——不一樣的「雲端」畢業季
    華彩醫聲|鳳凰花開 弦歌不輟——不一樣的「雲端」畢業季 2020-06-12 03: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七十載弦歌不綴 鑄就「鐵道衛士的搖籃」 ——鐵道警察學院建校70...
    七十載弦歌不綴 鑄就「鐵道衛士的搖籃」 ——鐵道警察學院建校70周年紀念大會側記宣傳部 鐵道警察學院 今天七秩薪火、弦歌不輟,一代代鐵警人在黨的領導下,銳意進取、接續奮鬥,始終堅持「政治建校、依法治校、特色立校、質量強校」的辦學理念,書寫了我國公安教育絢爛奪目的篇章。
  • 網友:張信哲這首歌,前奏一響,就受不了了,這也許就是一種信仰
    就因為吳昕見到自己的偶像唱這首歌,可能大所數人都受不了這樣的場景,或許這就是一種信仰。《信仰》這首歌包含了太多人的回憶。「是多麼清楚,多麼堅固的信仰,是多麼溫暖,多麼勇敢的力量,是忠於自己,忠於愛情的信仰」看到有網友寫下:「我們都是在夜裡崩潰的俗人,看著阿哲在臺上唱著這首歌,載滿了我們多少人的回憶,但是平庸的我們卻漸漸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 「弦歌不輟,砥礪前行」後勤服務部召開部門工作會議
    弦歌為止,薪火相傳。為增強後勤服務部班子成員的凝聚力,推動工作可持續的開展,9月14日上午,後勤服務部召開了部門會議。新任後勤分管領導、副院長周邵明第一次出席後勤部門工作會議。弦歌不輟,砥礪前行。今後,後勤服務部將持續推動醫院高質量的穩步前行,為打造平安醫院,實現醫院騰飛翻開新的篇章。(後勤服務部王千慧)【來源:湖南省人民醫院】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溫暖的弦》一心身世是什麼 一心KTV唱的歌叫什麼名字
    ­  溫暖的弦一心KTV唱的歌名叫《最溫暖的心》 熱播劇《溫暖的弦》最新劇情中,大明星薄一心收到了一本相冊,這是她的親生父親寄給她的。­  這本相冊裡面有薄一心年少時和父母的合影,薄一心看著合影便想起了自己的年少時代。­  年少時代的一心學習成績非常的好,經常能得到獎學金,而一心的媽媽身體不好,常年要吃藥。
  • 「滇南一把琴」的傳承 石屏彝鄉 弦歌不輟
    走進四弦廣場,一座四弦琴雕塑惹人注目。雕塑下,村裡的四弦隊正在表演,邊彈邊唱,格外熱鬧。領頭的琴手是四弦隊副隊長阿進旺,他是已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阿家文的二兒子。阿家文一生熱愛四弦琴,有著「滇南一把琴」的雅號,被譽為「國際級的民間藝人」。為了傳承民族文化,阿家文晚年時創辦了曲左村的四弦隊。
  • 崤函史話】匯聚蓬勃的抗日力量 ——三門峽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
    1934年春,設在陝州城的河南第十一行政區農林實驗學校的教務主任申中一,在課堂上經常對學生宣傳抗日救亡的道理。在他的影響和指導下,該校學生趙群一、趙建昌等秘密組織了讀書會,閱讀進步書刊,討論時事,並組織學生深入農村,開展抗日救亡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