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吃完泡麵直接扔垃圾桶?不可以!食物殘渣應當先倒入廚餘垃圾桶,再將塑料碗放入其他垃圾桶……從去年開始,在懷柔區喇叭溝門鄉對角溝門村,家家門口放置了分類垃圾桶,村裡還有垃圾分類指導員教村民如何將廢棄物進行分類處理,這一年,村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身邊的變化。
院門口裝著分類垃圾桶的鐵箱。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從垃圾源頭開始分類
青磚灰瓦,門前綠水,背靠青山,對角溝門村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小村乾淨古樸,空氣清新,環境優美。
記者看到,村口擺有一排垃圾桶,十幾個垃圾桶中,黑色和綠色最多。二者分別代表「其他垃圾」和「廚餘垃圾」。正當一位村民剛吃完泡麵,準備將泡麵碗扔進其他垃圾桶時,村支委劉俊雲趕忙從不遠處叫住了他,喊著「先倒乾淨、先倒乾淨!」
劉俊雲原本負責村子裡的婦聯工作,現在她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垃圾分類管理上。
她耐心地跟村民解釋,泡麵桶中留有食物殘渣,應當先倒入廚餘垃圾桶,再將塑料碗扔進其他垃圾桶,以便分類處理。全村100餘戶村民,劉俊雲每戶都要看到。
在村內,記者發現每家院門口都擺有一個鐵箱,打開後是三種顏色的垃圾桶,分別寫有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和沙土。村民於鳳傑告訴記者,這是從去年開始相關部門分配到每家的分類垃圾桶,每家還帶有編號。
今年52歲的於鳳傑,如今已經能清楚地分清不同垃圾應當如何處理。經過此前村裡全方位的宣傳,自己知道了垃圾分類的好處,也學會了怎麼分類。
「像垃圾袋,以前圖省事,就隨著垃圾直接扔灶裡焚燒了,現在在桶中起碼得倒上兩次垃圾後,才會把塑膠袋拿下來,分類扔進其他垃圾桶中。」記者看到,在於鳳傑家中,廚房和客廳都分別放有兩個垃圾桶。一個放廚餘垃圾,像菜葉、剩菜,另一個放其他垃圾,如廢紙、包裝盒等。
每天睡覺前,她都分別倒入院門口的分類垃圾桶中,等著早上垃圾分類指導員來統一收走。
季秀啟展示分類垃圾桶。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看到扔錯垃圾隨時提醒
於鳳傑口中的垃圾分類指導員是對角溝門村中的一個「新興職業」。每天早上7點前,他們就要完成村內所有垃圾的分揀。快60歲的季秀啟就是其中之一。垃圾指導員為村內公益崗位,每月工資有2200元錢。
他告訴記者,村子裡這樣的垃圾分類指導員有三個,三人每天輪班,「一般4點多就起,最晚4點半,騎著專用的電動車挨家挨戶分揀垃圾,統一投到村門口十幾個垃圾桶中。」
在村子裡一趟走下來,往往需要兩個小時左右。季秀啟說最晚早上6點半就得弄完。如此趕時間是因為路過的垃圾運輸車每天7點準時就會來村子收垃圾,「我們村是鄉裡第一家,收完我們村的還得向北,把整個喇叭溝門鄉收完。」
看到垃圾扔錯的,季秀啟需要自己撿起並放到正確的桶中。有時村民起得早,碰上了,季秀啟還得囑咐幾句,無非是提醒下正確的分類處理方法。這也是他作為垃圾分類指導員的工作之一。雖然早早完活兒,季秀啟和同事還會在村裡轉悠,看到扔錯垃圾隨時提醒。
除了這些,他還隨身帶著一個小本,看到垃圾分類做得好的村民,就在對應的編號內打個高分,相反則是低分。這是對角溝門村今年5月開始實行的積分獎勵制度,最高每戶獎勵80元錢。
「以鼓勵為主,如果做的不好就是提醒兩句,不會罰款,獎勵也由村大隊支出發給村民。」劉俊雲表示。由於是上個月剛開始實行,目前統計結果還未出來。
彭明濤把垃圾送入肥料箱。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貨櫃」變垃圾為肥料
每天途經對角溝門村的垃圾運輸車分兩類,一個運輸其他垃圾,送至懷柔區垃圾綜合處理廠進行處理。另一個運輸廚餘垃圾,送至對角溝門村東側1公裡處的站點,村民管這裡叫「中轉站」。至於剩下的沙土,則由村民自己或村大隊送至附近空地進行填埋。
在垃圾中轉站內,除了運輸車,最醒目的就是院內兩個「大貨櫃」。這種「貨櫃」叫箱式可卸式廚餘垃圾肥料箱,單價超過80萬元。廚餘垃圾裝進到「箱內」,經過處理可用作肥料。
彭明濤在中轉站負責垃圾裝箱工作。每天,裝有廚餘垃圾的運輸車來到這裡,將垃圾倒入院內的「盤子型」大容器中。彭明濤需要用鏟子一點點再鏟進垃圾桶中,通過廢料箱一側的掛鈎,將垃圾桶抬上肥料箱頂部並倒入。
「整個箱子能裝8噸左右,根據每天送來的垃圾量,多的話一般7到8天能裝滿,少的話得十幾天裝滿。」通過近10天的放置處理,等到箱子「滿倉」後,再由運輸車運輸至對角溝門村西側的空地進行填埋發酵,「15天左右發酵後,就可以用做肥料,主要用於村子裡養花、種樹這種公共活動。」
垃圾分類帶來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喇叭溝門鄉環境辦公室科員王喜幾說,以往3輛運輸車一天下來拉完,很多村子垃圾還有剩餘,「不管什麼都往一塊放,果皮混著塑膠袋還帶著沙土,這些統統拉近懷柔城區的綜合處理站,光中轉站到懷柔城區就90公裡,效率非常低。」
對角溝門村內環境優美。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如何做好垃圾分類管理一直是近年來各地關注的重點問題。北京市懷柔區是住建部明確的全市三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和資源化利用示範區」之一,而位於懷柔北部喇叭溝門鄉南側的對角溝門村今年被選為市垃圾分類示範點。從垃圾源頭開始,分類處理的措施就伴隨著垃圾的「一生」。走在對角溝門村內,整齊的房屋,乾淨的街道,對村民來說,他們也深深感到了垃圾分類處理給家鄉帶來的變化。
新京報記者 張羽 編輯 張牽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