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對角溝門村:垃圾分類指導員走街串巷,村裡大變樣

2020-12-25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吃完泡麵直接扔垃圾桶?不可以!食物殘渣應當先倒入廚餘垃圾桶,再將塑料碗放入其他垃圾桶……從去年開始,在懷柔區喇叭溝門鄉對角溝門村,家家門口放置了分類垃圾桶,村裡還有垃圾分類指導員教村民如何將廢棄物進行分類處理,這一年,村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身邊的變化。

院門口裝著分類垃圾桶的鐵箱。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從垃圾源頭開始分類

青磚灰瓦,門前綠水,背靠青山,對角溝門村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小村乾淨古樸,空氣清新,環境優美。

記者看到,村口擺有一排垃圾桶,十幾個垃圾桶中,黑色和綠色最多。二者分別代表「其他垃圾」和「廚餘垃圾」。正當一位村民剛吃完泡麵,準備將泡麵碗扔進其他垃圾桶時,村支委劉俊雲趕忙從不遠處叫住了他,喊著「先倒乾淨、先倒乾淨!」

劉俊雲原本負責村子裡的婦聯工作,現在她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垃圾分類管理上。

她耐心地跟村民解釋,泡麵桶中留有食物殘渣,應當先倒入廚餘垃圾桶,再將塑料碗扔進其他垃圾桶,以便分類處理。全村100餘戶村民,劉俊雲每戶都要看到。

在村內,記者發現每家院門口都擺有一個鐵箱,打開後是三種顏色的垃圾桶,分別寫有廚餘垃圾、其他垃圾和沙土。村民於鳳傑告訴記者,這是從去年開始相關部門分配到每家的分類垃圾桶,每家還帶有編號。

今年52歲的於鳳傑,如今已經能清楚地分清不同垃圾應當如何處理。經過此前村裡全方位的宣傳,自己知道了垃圾分類的好處,也學會了怎麼分類。

「像垃圾袋,以前圖省事,就隨著垃圾直接扔灶裡焚燒了,現在在桶中起碼得倒上兩次垃圾後,才會把塑膠袋拿下來,分類扔進其他垃圾桶中。」記者看到,在於鳳傑家中,廚房和客廳都分別放有兩個垃圾桶。一個放廚餘垃圾,像菜葉、剩菜,另一個放其他垃圾,如廢紙、包裝盒等。

每天睡覺前,她都分別倒入院門口的分類垃圾桶中,等著早上垃圾分類指導員來統一收走。

季秀啟展示分類垃圾桶。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看到扔錯垃圾隨時提醒

於鳳傑口中的垃圾分類指導員是對角溝門村中的一個「新興職業」。每天早上7點前,他們就要完成村內所有垃圾的分揀。快60歲的季秀啟就是其中之一。垃圾指導員為村內公益崗位,每月工資有2200元錢。

他告訴記者,村子裡這樣的垃圾分類指導員有三個,三人每天輪班,「一般4點多就起,最晚4點半,騎著專用的電動車挨家挨戶分揀垃圾,統一投到村門口十幾個垃圾桶中。」

在村子裡一趟走下來,往往需要兩個小時左右。季秀啟說最晚早上6點半就得弄完。如此趕時間是因為路過的垃圾運輸車每天7點準時就會來村子收垃圾,「我們村是鄉裡第一家,收完我們村的還得向北,把整個喇叭溝門鄉收完。」

看到垃圾扔錯的,季秀啟需要自己撿起並放到正確的桶中。有時村民起得早,碰上了,季秀啟還得囑咐幾句,無非是提醒下正確的分類處理方法。這也是他作為垃圾分類指導員的工作之一。雖然早早完活兒,季秀啟和同事還會在村裡轉悠,看到扔錯垃圾隨時提醒。

除了這些,他還隨身帶著一個小本,看到垃圾分類做得好的村民,就在對應的編號內打個高分,相反則是低分。這是對角溝門村今年5月開始實行的積分獎勵制度,最高每戶獎勵80元錢。

「以鼓勵為主,如果做的不好就是提醒兩句,不會罰款,獎勵也由村大隊支出發給村民。」劉俊雲表示。由於是上個月剛開始實行,目前統計結果還未出來。

彭明濤把垃圾送入肥料箱。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貨櫃」變垃圾為肥料

每天途經對角溝門村的垃圾運輸車分兩類,一個運輸其他垃圾,送至懷柔區垃圾綜合處理廠進行處理。另一個運輸廚餘垃圾,送至對角溝門村東側1公裡處的站點,村民管這裡叫「中轉站」。至於剩下的沙土,則由村民自己或村大隊送至附近空地進行填埋。

在垃圾中轉站內,除了運輸車,最醒目的就是院內兩個「大貨櫃」。這種「貨櫃」叫箱式可卸式廚餘垃圾肥料箱,單價超過80萬元。廚餘垃圾裝進到「箱內」,經過處理可用作肥料。

彭明濤在中轉站負責垃圾裝箱工作。每天,裝有廚餘垃圾的運輸車來到這裡,將垃圾倒入院內的「盤子型」大容器中。彭明濤需要用鏟子一點點再鏟進垃圾桶中,通過廢料箱一側的掛鈎,將垃圾桶抬上肥料箱頂部並倒入。

「整個箱子能裝8噸左右,根據每天送來的垃圾量,多的話一般7到8天能裝滿,少的話得十幾天裝滿。」通過近10天的放置處理,等到箱子「滿倉」後,再由運輸車運輸至對角溝門村西側的空地進行填埋發酵,「15天左右發酵後,就可以用做肥料,主要用於村子裡養花、種樹這種公共活動。」

垃圾分類帶來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喇叭溝門鄉環境辦公室科員王喜幾說,以往3輛運輸車一天下來拉完,很多村子垃圾還有剩餘,「不管什麼都往一塊放,果皮混著塑膠袋還帶著沙土,這些統統拉近懷柔城區的綜合處理站,光中轉站到懷柔城區就90公裡,效率非常低。」

對角溝門村內環境優美。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如何做好垃圾分類管理一直是近年來各地關注的重點問題。北京市懷柔區是住建部明確的全市三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和資源化利用示範區」之一,而位於懷柔北部喇叭溝門鄉南側的對角溝門村今年被選為市垃圾分類示範點。從垃圾源頭開始,分類處理的措施就伴隨著垃圾的「一生」。走在對角溝門村內,整齊的房屋,乾淨的街道,對村民來說,他們也深深感到了垃圾分類處理給家鄉帶來的變化。

新京報記者 張羽 編輯 張牽

校對 李世輝

相關焦點

  • 垃圾分類怎麼「分」 南川南城街道80名指導員巡查員上崗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23日18時50分訊(通訊員 胡倪郗)「過去村裡的垃圾都是隨意堆放,遇到大熱天就臭氣燻天,過路都得捂著鼻子,」11月21日,南川區南城街道三匯村保潔員陳萬美回想起村裡以往的環境時說,「以前居民沒有垃圾分類的意識,為了投方便就把所有的垃圾混在一起丟,現在街道給我們配置了四分類垃圾桶,還派了指導員
  • 懷柔見聞錄:渤海鎮北溝村的精品民宿(市井系列之70)
    前天,我們有幸參加了北京攝影愛好者協會組織的懷柔外拍活動。整整一天時間,看了兩個村子,看了兩個小鎮,去了雁棲島。整個過程,新鮮、生動、愉快,真有點目不暇接的感覺,收穫頗豐。作為這次活動的首篇,先說說懷柔渤海鎮北溝村。
  • 懷柔城管開辦「垃圾分類趣味課堂」入校園開講
    我市生活垃圾分類新規已實施數月,社會各界關注持續高漲。隨著秋季開學季的到來,懷柔城管執法局將「垃圾分類趣味課堂」帶入校園。湯河口鎮中心小學、喇叭溝門滿族鄉小學,為同學們帶去一堂趣味知識課。本次活動主要針對小學生特點,靈活運用授課方式,以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為主要內容進行授課。課堂上,執法人員製作播放動畫片、組織趣味問答,結合生活實例與學生們開展有獎競答互動,學生們參與感強,課堂氛圍十分活躍,課程模式深受師生好評。
  • 揭陽揭西縣鯉魚溝村 窮困「鯉魚」躍龍門 成為聞名「網紅村」
    正值初夏,一走進揭陽市揭西縣的鯉魚溝村,記者看到,村道路兩旁錯落的美人蕉、三角梅等植物隨風搖蕩,給寧靜祥和的村莊披上豔麗色彩;別致的農家小樓,嶄新的石護欄,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以前,我們腳下這片地是荒地,大家日子過得很清苦。如果不是村幹部和扶貧工作隊帶領村民艱苦奮鬥,哪有現在的好日子!」談起村裡的變化,村民王少渠感慨,「我們鯉魚溝村的發展好比『鯉魚躍龍門』的故事。」
  • 小朋友成家庭「分類指導員」
    近日,通州區梨園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們,先後走進鎮內7個垃圾分類試點村隊和社區,開展「小手拉大手 垃圾分類我參與」主題宣傳活動,培養未來接班人從小養成垃圾分類好習慣,成為家中「分類指導員」,讓全鎮垃圾分類「再提速」。
  • 綦江:垃圾分類讓農村與景區和美共生
    村民在屋門前看垃圾分類示意圖劉川培是綦江區城市管理局環境衛生科科長,為了讓垃圾分類深入農村、農戶,他於去年11月擔任該村垃圾分類指導員。紅巖村區位優勢特殊,界內不僅有風景秀麗的老瀛山景區,而且國家地質公園也在此吸引中外遊客,怎樣讓環境持續變好?為美麗鄉村增色,垃圾分類成為一項重要抓手。
  • 龐各莊鮑家鋪村入選首批垃圾分類示範村
    記者了解到,鮑家鋪村作為龐各莊鎮農村精細化智能垃圾分類的先行試點村,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100%,參與率100%,投放正確率97.12%。昨日,大興區龐各莊鎮在鮑家鋪村舉行「2020年第一批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村」揭牌儀式。
  • 上門收運垃圾!菸頭紙板換雞蛋 這個村垃圾分類的招兒真不少~
    北京軒緣百合科技有限公司是負責門頭溝區妙峰山鎮隴駕莊村物業服務工作的企業,自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和《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實施後,企業細化工作職責,通過發放宣傳單和垃圾桶、上門收運垃圾等措施,積極做好垃圾分類工作。
  • 淳安發改局:人人當一天「垃圾分類指導員」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徐厚權「菸蒂、紙巾、紙杯……這些都是其他垃圾,別亂扔咯。」日前,針對公共區域垃圾投放不規範的情形,淳安縣發改局機關支部組織所有黨員幹部職工開展了為期一周的「我是垃圾分類指導員」值守監督活動。活動前,該局對值守時間、值守點進行了合理安排。值守時間分為上午8:00-9:00、下午17:00-18:00。值守地點為11樓至13樓的垃圾投放公共區域。
  • 走訪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垃圾分類指導員主要幹什麼?垃圾分類後...
    指導員留電話 垃圾分類有難題隨時CALL「我是雍江悅庭的業主,我要分類垃圾,請問一下,分類的積分卡,是不是在你這裡領取?」「榴槤的殼屬於哪類垃圾,是易腐還是其他呢,我不知道自己的分類準不準確」……▲渝中區紅巖村社區雍江悅庭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指導員王元順4月27日,渝中區化龍橋街道紅巖村社區雍江悅庭小區開始試點生活垃圾分類,也是王元順正式與該小區居民打交道的日子。
  • 北京市居民小區將逐步配齊垃圾分類指導員
    今年底,北京市90%以上的街道和鄉鎮都將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創建工作,東城區、西城區、石景山區和城市副中心將率先實現區域全覆蓋。居民正確分類投放垃圾賺積分 可換購超市商品 在石景山區八角街道建鋼南裡社區西院門口,垃圾分類指導員李慶如正在清潔垃圾分類投放站點的垃圾桶。
  • 十堰鄖陽區櫻桃溝村:鄉村旅遊助脫貧
    航拍櫻桃溝村。村裡隨處可見的垃圾分類處。記者 劉濤 攝該村支部書記朱德永介紹說:「櫻桃溝村有著較好的區位優勢,在十堰市區和鄖陽區的結合部,屬於典型的『一肩挑兩城』,加上天然的櫻桃資源,不僅要脫貧致富,還要藉助旅遊打造精品旅遊示範村」。
  • 福清鏡洋鎮這個村大變樣,老百姓越來越幸福!
    今年以來,鏡洋鎮玉埔村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通過開展清溝掃地擺整齊、汙水管網建設、道路拓寬等一系列工作,實現村居環境大變樣,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 「豆腐村」環境大變樣
    原標題:「豆腐村」環境大變樣本報記者 夏勝為在豆腐之鄉淮南,有個名叫陳郢的「豆腐村」遠近聞名,全村半數以上農戶做豆腐,批發銷往合肥、淮南等城市。然而,連片的豆腐作坊長年累月生產,村落裡曾經汙水橫流、臭氣燻天。隨著美好鄉村創建、農村環境整治,淮河邊的這個村莊美麗嬗變,成為全市五星級「綠色小康村」。記者近日參加江淮環保世紀行活動到當地探訪。
  • 黃島街道:舉辦垃圾分類指導員培訓暨基礎知識考試
    12月6日,黃島街道召開垃圾分類指導員培訓會議,圍繞西海岸新區垃圾分類「百日攻堅」戰及一個多月以來的現狀問題進行階段性總結。   街道垃圾分類工作專班工作人員對轄區各社區垃圾分類日報表情況進行教學,詳細講解黃島街道垃圾分類「入盆-破袋-查看-提醒-分揀-入桶-記錄」七步工作法。會議現場進行了垃圾分類基礎知識考試,通過「理論+實踐」的方式,不斷提升轄區內社區分管負責人、物業公司管理人員、垃圾分類指導員掌握理論知識,提高垃圾分類指導員在崗指導能力。
  • 長城腳下「國際文化村」懷柔區北溝村掠影
    北溝村黨總支書記王全告訴記者,這裡常年住著12戶外國人,不僅形成了村裡中西合璧的文化,也極大帶動了全村旅遊事業的發展,讓過去有名的窮村變成了現在遠近聞名的國際文化村。   環境垃圾一網打盡  碎石小路一塵不染,花草遍布,瓜果飄香……正值北京秋高氣爽的旅遊旺季,這個群山環抱的小山村成了南來北往背包客們親近自然、享受生活的「世外桃源」。
  • 巧分類,抓關鍵,有激勵 三門縣前郭村推進垃圾分類觀察
    2018-04-10 07:36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王慶麗 縣委報導組 任平 鮑雯霞村保潔員黎以燈和他的垃圾收集車春暖花開之際,走進三門縣海遊街道前郭村,每家每戶門前擺放的一綠一灰兩色垃圾桶引人注目。
  • 東城:建國門這小區獲評北京市首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小區
    歷時三個月,經過區級評議、現場核驗、綜合評議、市級審定四個程序的篩選,首批「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小區」名單於近日公布,建國門街道趙家樓社區東總布胡同2號樓榜上有名!據了解,此次北京市垃圾分類示範小區、村創建過程中,基層通過創造性地開展垃圾分類工作,湧現出一批好經驗、好做法。市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工作指揮部已對示範小區、村代表授牌表揚。下一步,還將對典型經驗加大宣傳,落實激勵措施,進一步激發社區居民、村民的榮譽感和獲得感,形成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社會氛圍。
  • 丹麻農村環境大變樣
    原標題:丹麻農村環境大變樣 2015年底,海東市互助縣丹麻鎮汪家村在全縣率先整治村容村貌,小巷道裡隨處可見村民拿著掃帚、鐵鍬,忙活著清理道牙石上的泥土、打掃道路和自家房前屋後的垃圾。 「掃門前、運垃圾、整理柴堆草垛……」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對於汪家村村民們來說,這些農活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 青秀區津頭街道埌西村:齊抓共管形成合力 城中村環境大變樣
    青秀區津頭街道埌西村:齊抓共管形成合力 城中村環境大變樣 2020-08-13 12:4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